..續本文上一頁圓滿者,第二因也。于十業道,或由一業,便墮惡趣;或一業不墮,由二業方墮;乃至或九不墮,由十業方墮惡趣。齊墮惡趣,名爲圓滿,此圓滿業,名增長也;未圓滿時,但名造作。由無惡作對治者,第叁因也。造惡不追悔,名無惡作也,造惡不忏洗,名無對治也,此名增長;若能追悔,及能忏洗,但名造作。由有伴者,第四因也。謂作不善,以不善爲助伴,名增長也;無不善助伴,但名造作。由有異熟者,第五因也。謂造惡業,定感異熟,名增長也;不招異熟,但名造作。善翻上應知。
“此有五因”。
第一,“由審思者,第一因也”。這個“由”,頌裏那個“由”,是通到下邊的,“由審思”故、“由圓滿”故、“由無惡作對治”故、“由有伴”故、“由異熟”故,等等,這是每一個因都是一個“由”在前面。審思造業,這個業叫增長。審思就是下了決心的,經過考慮的,要這麼做,就這麼做的,這個業是增長業。不管是善的、惡的,都是經過自己的思考才做的。不是“率而思作,但名造作”,他是很隨便,碰上去就做了的,那個沒有經過慎重地考慮的,叫作造作業,不叫增長業。這是第一個因素。
第二,“由圓滿”是第二因素。“于十業道,或由一業,使墮惡趣,或一業不墮,由二業方墮,乃至九不墮,由十業方墮惡趣”,這個“齊墮惡趣,名爲圓滿”,夠了份量,墮惡趣的,這個叫圓滿。圓滿業是增長,就是增長業,就是夠了份量墮惡趣,那叫增長業。沒有圓滿的,就是沒有夠份量的,叫造作業。這是業的輕重的關系。
第叁,“由無惡作對治”,第叁個因素。造了壞事之後,不追悔、不忏悔,叫無惡作,不忏悔,叫無對治,那麼你這樣子的業是增長業。假使能夠追悔的,能夠忏悔的,這是造作業,要輕。“造惡不追悔,名無惡作也”,不追悔的,就是沒有自己感到不對頭,沒有追悔心,這是沒有惡作。
“造惡不忏洗”,做了罪之後,不忏悔洗幹淨的,叫無對治,沒有去對治它,這樣子的業,叫增長業。假使能夠追悔,做了壞事知道做錯了,懊悔了,那麼還能夠忏悔的,那個是造作業,輕。
第四,由“有伴”,第四個因。“謂作不善,以不善爲助伴,名增長也”,做了不善的業,再做一些不善的,做它的助伴,就是再做一些其它的。那就是說,假使你偷人家的東西,偷東西,發覺他驚醒了,把他殺掉,殺掉之後,看他的妻子兒女,他又把她奸淫,這樣子的,從一個業道,與其它的業道助伴,這樣子的增長業。假使不是這樣子,沒有不善助伴,單是它孤獨的一個的,那麼是造作業。當然要看前頭了,這個業假使夠份量,圓滿要墮惡道的,也不叫造作業了。它這幾個是辯證的、有聯系的,不是孤立分開的。
第五,“由有異熟”,第五個因。“謂造惡業,定感異熟,名增長也。不招異熟,但名造作”,那麼造了惡業之後,決定感異熟果的,就是這個力量是定業了,那麼是叫增長業。不招異熟果的,這個業輕,不一定感異熟果,這個才是造作業。
這是說惡的。那麼善的呢?“翻上應知”,反過來,做了善的,也有審思的,也有圓滿的,圓滿就是生人天了,那麼假使無惡作,做了善業了,當然不要惡作對治了,要隨喜了,還要有伴,做了一個好事,其它也附帶做些好事的,那麼這是他決定感好的異熟果的,這都是增長業。否則的話,就是造作業。善的、惡的都有增長、造作兩種業。
戊八 明施製多福
從此第八,明施製多福。論雲:如前所明,未離欲等,持已所有,奉施製多,此施名爲唯爲自益。既無受者,福如何成?頌曰:
製多舍類福 如慈等無受
“從此第八,明施製多福”,供養佛塔的福。這個前面說,佛塔,它是再好的東西供養,它不受用的,那麼它這個福,是什麼樣子的福呢?
“論雲:如前所明,未離欲等,持己所有,奉施製多,此施名爲唯爲自益,既無受者,福如何成?”這是根據前面的,提一個問。前面說供養布施,有唯自利、自益,有唯利他,或有自他俱利,還有一個是不爲二利的,這個前面講過的。那麼這裏就是說,單爲自益的,你供養佛塔,把自己所有的東西拿去供養佛塔了,這個就是前面說的,屬于唯爲自益,單是利益自己。因爲佛塔,它不受你的東西,它不是有情,你再好的供養,供養它,它也無所謂。“既無受者”,但是問題在這裏,既然你這東西拿去,沒有人接受它、享受它,那麼你一個福哪裏來呢?這個福從何而來?
“頌曰:製多舍類福,如慈等無受”。這個福有兩類。
釋曰:製多舍類福者,福有二類:一舍,二受。舍謂舍財,施福便起;受謂前人受用施物,施福方起。布施製多,雖無受福,有舍類福也。如慈等無受者,舉例釋成,如修慈等,等悲喜舍。修慈等時,雖無受者,及攝益他,但從善心,生無量福。故施製多,雖無受用,追申敬養,福從心生。
“釋曰:製多舍類福”,供養佛塔這個福,是“舍類”的福。
“福有二類,一舍二受。舍謂舍財,施福便起;受謂前人受用施物,施福方起”,有兩種布施的福:一種是舍類的福,那就是說,你只要東西布施了以後,這個福馬上就生起來了;一個是受類的福,要對方受用了你布施的東西之後,福才生起來。
供養佛塔的福,是舍類福,自己心裏的布施的心生起了,這個福就有了,不一定要對方受。“布施製多,雖無受福,有舍類福也”,製多,你供養佛塔,雖然沒有受福的人,沒有受那個供養物的人,受的福是沒有,但是有舍的福,舍類的福是有。那麼它這個恐怕人家信不下去了,就打個比喻。
“如慈等無受”,修慈悲喜舍,“舉例釋成”,因爲怕這個人家不能信受,舉一個例子告訴你,能夠證成這個道理是對的。假使修慈悲喜舍的四無量心,“如修慈等”,“等”就是“等”悲喜舍,四無量心。
“如修慈等時,雖無受者,及攝益他,但從善心,生無量福”,我們修四無量心的時候,觀想一切有情,給他予樂是慈,拔他的苦是悲,對他的功德隨喜是喜,那麼對他們不生執著,舍。這樣子修的時候,對方並沒有感受你什麼東西,你說你是四無量心,一切的福,福氣、好的樂都施給人家,真正的有情並沒有拿到什麼快樂,只不過你自己心裏定中的觀想,把所有的快樂都布施給人家,那麼這樣子,雖然沒有有情從你這裏得到什麼東西,但是你的福氣卻是無邊。我們前面講過的,修四無量心的福是無邊的大,供養他的人,也無邊的福氣大。那麼這個就證明,雖然沒有受者,同樣的福氣會無邊的大,這是舍類的福。所以說,修四無量心的時候,你一切有情平等的,沒有缺一個的。這個我們很要注意,有的人,修菩提心也好,無量心也好,一切有情予樂拔苦,只有一個,或者兩個,這個人是冤家,不給他,一切樂給一切有情都可以,給他我不願意,拔苦,一切衆生的苦,我都可以代受,給他救出來,把它拔掉,這個人我不管。這個樣子心就不行了,不是平等心,那福氣就不大。福氣之所以大,就在一切有情平等的舍心,都能夠起同樣的予樂拔苦的心,這才是真正的無量的福。所以說,這樣子,雖然沒有受者,沒有真正得到什麼快樂,也沒有攝益他,他也沒有感到你怎麼,但是,從這個自己的善心就産生無量的福報。
所以說施製多同樣,雖然沒有受用,沒有人受用你的東西,僅不過是,“追申敬養,福從心生”,“追申”就是說,因爲佛,他是非常之偉大,他的功德非常之大,他的悲心大、斷德大、智慧也大,你這樣子對他恭敬供養的話,你這個福氣自己心裏就生出來了,不一定要對方受用。
戊九 明果由內心
從此第九,明果由內心。論雲:若于善田,殖施業種,可招愛果。若于惡田,雖施,但應招非愛果難也,此難非理也,所以者何?頌曰:
惡田有愛果 種果無倒故
“從此第九,明果由內心。論雲:若于善田,殖施業種,可招愛果。若于惡田,雖施但應招非可愛果”,這是有些人的錯誤的說法。你在善田,就是對好人,有功德的、有恩的,你布施,做一些業,決定感可愛果。假使惡田,那是叁惡趣,或者是極壞的那些人,你雖然布施之後,你造的是非可愛果。因爲田是惡的,你種的果,決定也是惡的,不可愛的。
這個道理是不對的,“此難非理也”,這個道理是不對的。“所以者何”,爲什麼不對?
“頌曰:惡田有愛果,種果無倒故”,即使在惡田,對方的這個田是不好的,但是你只要有好的心,布施供養的話,也是得到好善,有可愛的果。因爲種子跟感的果是沒有顛倒的。只要你的心是好的,那麼你感的果就是可愛的。不管你田的,惡田還是善田,這是不管的。但是果的大小卻有關系。惡田,假使是惡道,或者是惡人,那你布施的福雖然有,不多。前面講過的:布施一個旁生,它的福氣只有多少;布施一個持戒的人,它的福氣大得不得了;布施破戒的,福氣也不是沒有,但是不太多。那麼就是說惡田裏邊,可愛的果同樣有,但是數量不太大。“種果無倒故”,爲什麼“惡田有愛果”呢?它種下去的是善果,善的種子,那麼這個善種子,結出的果決定是好的果,不會是壞的,不會顛倒的。
釋曰:惡田者,傍生等也。雖施惡田,施種善故,還招愛果,良以種果無顛倒故。種謂施因,果謂施果。現見田中,種果無倒。如從末度伽種,末度伽果生,其形如棗,其味極美;從賃婆種,賃婆果生,其果太小,如苦練子,其味極苦。
“釋曰:惡田者,旁生等也”,叁惡趣,這是惡田。
“雖施惡田,施種善故,還招愛果”,雖然你施對方的田是惡田,是惡趣或者是惡人,但是你施的種子,這個施的事情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