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圆满者,第二因也。于十业道,或由一业,便堕恶趣;或一业不堕,由二业方堕;乃至或九不堕,由十业方堕恶趣。齐堕恶趣,名为圆满,此圆满业,名增长也;未圆满时,但名造作。由无恶作对治者,第三因也。造恶不追悔,名无恶作也,造恶不忏洗,名无对治也,此名增长;若能追悔,及能忏洗,但名造作。由有伴者,第四因也。谓作不善,以不善为助伴,名增长也;无不善助伴,但名造作。由有异熟者,第五因也。谓造恶业,定感异熟,名增长也;不招异熟,但名造作。善翻上应知。
“此有五因”。
第一,“由审思者,第一因也”。这个“由”,颂里那个“由”,是通到下边的,“由审思”故、“由圆满”故、“由无恶作对治”故、“由有伴”故、“由异熟”故,等等,这是每一个因都是一个“由”在前面。审思造业,这个业叫增长。审思就是下了决心的,经过考虑的,要这么做,就这么做的,这个业是增长业。不管是善的、恶的,都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才做的。不是“率而思作,但名造作”,他是很随便,碰上去就做了的,那个没有经过慎重地考虑的,叫作造作业,不叫增长业。这是第一个因素。
第二,“由圆满”是第二因素。“于十业道,或由一业,使堕恶趣,或一业不堕,由二业方堕,乃至九不堕,由十业方堕恶趣”,这个“齐堕恶趣,名为圆满”,够了份量,堕恶趣的,这个叫圆满。圆满业是增长,就是增长业,就是够了份量堕恶趣,那叫增长业。没有圆满的,就是没有够份量的,叫造作业。这是业的轻重的关系。
第三,“由无恶作对治”,第三个因素。造了坏事之后,不追悔、不忏悔,叫无恶作,不忏悔,叫无对治,那么你这样子的业是增长业。假使能够追悔的,能够忏悔的,这是造作业,要轻。“造恶不追悔,名无恶作也”,不追悔的,就是没有自己感到不对头,没有追悔心,这是没有恶作。
“造恶不忏洗”,做了罪之后,不忏悔洗干净的,叫无对治,没有去对治它,这样子的业,叫增长业。假使能够追悔,做了坏事知道做错了,懊悔了,那么还能够忏悔的,那个是造作业,轻。
第四,由“有伴”,第四个因。“谓作不善,以不善为助伴,名增长也”,做了不善的业,再做一些不善的,做它的助伴,就是再做一些其它的。那就是说,假使你偷人家的东西,偷东西,发觉他惊醒了,把他杀掉,杀掉之后,看他的妻子儿女,他又把她奸淫,这样子的,从一个业道,与其它的业道助伴,这样子的增长业。假使不是这样子,没有不善助伴,单是它孤独的一个的,那么是造作业。当然要看前头了,这个业假使够份量,圆满要堕恶道的,也不叫造作业了。它这几个是辩证的、有联系的,不是孤立分开的。
第五,“由有异熟”,第五个因。“谓造恶业,定感异熟,名增长也。不招异熟,但名造作”,那么造了恶业之后,决定感异熟果的,就是这个力量是定业了,那么是叫增长业。不招异熟果的,这个业轻,不一定感异熟果,这个才是造作业。
这是说恶的。那么善的呢?“翻上应知”,反过来,做了善的,也有审思的,也有圆满的,圆满就是生人天了,那么假使无恶作,做了善业了,当然不要恶作对治了,要随喜了,还要有伴,做了一个好事,其它也附带做些好事的,那么这是他决定感好的异熟果的,这都是增长业。否则的话,就是造作业。善的、恶的都有增长、造作两种业。
戊八 明施制多福
从此第八,明施制多福。论云:如前所明,未离欲等,持已所有,奉施制多,此施名为唯为自益。既无受者,福如何成?颂曰:
制多舍类福 如慈等无受
“从此第八,明施制多福”,供养佛塔的福。这个前面说,佛塔,它是再好的东西供养,它不受用的,那么它这个福,是什么样子的福呢?
“论云:如前所明,未离欲等,持己所有,奉施制多,此施名为唯为自益,既无受者,福如何成?”这是根据前面的,提一个问。前面说供养布施,有唯自利、自益,有唯利他,或有自他俱利,还有一个是不为二利的,这个前面讲过的。那么这里就是说,单为自益的,你供养佛塔,把自己所有的东西拿去供养佛塔了,这个就是前面说的,属于唯为自益,单是利益自己。因为佛塔,它不受你的东西,它不是有情,你再好的供养,供养它,它也无所谓。“既无受者”,但是问题在这里,既然你这东西拿去,没有人接受它、享受它,那么你一个福哪里来呢?这个福从何而来?
“颂曰:制多舍类福,如慈等无受”。这个福有两类。
释曰:制多舍类福者,福有二类:一舍,二受。舍谓舍财,施福便起;受谓前人受用施物,施福方起。布施制多,虽无受福,有舍类福也。如慈等无受者,举例释成,如修慈等,等悲喜舍。修慈等时,虽无受者,及摄益他,但从善心,生无量福。故施制多,虽无受用,追申敬养,福从心生。
“释曰:制多舍类福”,供养佛塔这个福,是“舍类”的福。
“福有二类,一舍二受。舍谓舍财,施福便起;受谓前人受用施物,施福方起”,有两种布施的福:一种是舍类的福,那就是说,你只要东西布施了以后,这个福马上就生起来了;一个是受类的福,要对方受用了你布施的东西之后,福才生起来。
供养佛塔的福,是舍类福,自己心里的布施的心生起了,这个福就有了,不一定要对方受。“布施制多,虽无受福,有舍类福也”,制多,你供养佛塔,虽然没有受福的人,没有受那个供养物的人,受的福是没有,但是有舍的福,舍类的福是有。那么它这个恐怕人家信不下去了,就打个比喻。
“如慈等无受”,修慈悲喜舍,“举例释成”,因为怕这个人家不能信受,举一个例子告诉你,能够证成这个道理是对的。假使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,“如修慈等”,“等”就是“等”悲喜舍,四无量心。
“如修慈等时,虽无受者,及摄益他,但从善心,生无量福”,我们修四无量心的时候,观想一切有情,给他予乐是慈,拔他的苦是悲,对他的功德随喜是喜,那么对他们不生执着,舍。这样子修的时候,对方并没有感受你什么东西,你说你是四无量心,一切的福,福气、好的乐都施给人家,真正的有情并没有拿到什么快乐,只不过你自己心里定中的观想,把所有的快乐都布施给人家,那么这样子,虽然没有有情从你这里得到什么东西,但是你的福气却是无边。我们前面讲过的,修四无量心的福是无边的大,供养他的人,也无边的福气大。那么这个就证明,虽然没有受者,同样的福气会无边的大,这是舍类的福。所以说,修四无量心的时候,你一切有情平等的,没有缺一个的。这个我们很要注意,有的人,修菩提心也好,无量心也好,一切有情予乐拔苦,只有一个,或者两个,这个人是冤家,不给他,一切乐给一切有情都可以,给他我不愿意,拔苦,一切众生的苦,我都可以代受,给他救出来,把它拔掉,这个人我不管。这个样子心就不行了,不是平等心,那福气就不大。福气之所以大,就在一切有情平等的舍心,都能够起同样的予乐拔苦的心,这才是真正的无量的福。所以说,这样子,虽然没有受者,没有真正得到什么快乐,也没有摄益他,他也没有感到你怎么,但是,从这个自己的善心就产生无量的福报。
所以说施制多同样,虽然没有受用,没有人受用你的东西,仅不过是,“追申敬养,福从心生”,“追申”就是说,因为佛,他是非常之伟大,他的功德非常之大,他的悲心大、断德大、智慧也大,你这样子对他恭敬供养的话,你这个福气自己心里就生出来了,不一定要对方受用。
戊九 明果由内心
从此第九,明果由内心。论云:若于善田,殖施业种,可招爱果。若于恶田,虽施,但应招非爱果难也,此难非理也,所以者何?颂曰:
恶田有爱果 种果无倒故
“从此第九,明果由内心。论云:若于善田,殖施业种,可招爱果。若于恶田,虽施但应招非可爱果”,这是有些人的错误的说法。你在善田,就是对好人,有功德的、有恩的,你布施,做一些业,决定感可爱果。假使恶田,那是三恶趣,或者是极坏的那些人,你虽然布施之后,你造的是非可爱果。因为田是恶的,你种的果,决定也是恶的,不可爱的。
这个道理是不对的,“此难非理也”,这个道理是不对的。“所以者何”,为什么不对?
“颂曰:恶田有爱果,种果无倒故”,即使在恶田,对方的这个田是不好的,但是你只要有好的心,布施供养的话,也是得到好善,有可爱的果。因为种子跟感的果是没有颠倒的。只要你的心是好的,那么你感的果就是可爱的。不管你田的,恶田还是善田,这是不管的。但是果的大小却有关系。恶田,假使是恶道,或者是恶人,那你布施的福虽然有,不多。前面讲过的:布施一个旁生,它的福气只有多少;布施一个持戒的人,它的福气大得不得了;布施破戒的,福气也不是没有,但是不太多。那么就是说恶田里边,可爱的果同样有,但是数量不太大。“种果无倒故”,为什么“恶田有爱果”呢?它种下去的是善果,善的种子,那么这个善种子,结出的果决定是好的果,不会是坏的,不会颠倒的。
释曰:恶田者,傍生等也。虽施恶田,施种善故,还招爱果,良以种果无颠倒故。种谓施因,果谓施果。现见田中,种果无倒。如从末度伽种,末度伽果生,其形如枣,其味极美;从赁婆种,赁婆果生,其果太小,如苦练子,其味极苦。
“释曰:恶田者,旁生等也”,三恶趣,这是恶田。
“虽施恶田,施种善故,还招爱果”,虽然你施对方的田是恶田,是恶趣或者是恶人,但是你施的种子,这个施的事情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