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8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本身这是好事情(善的),所以感的果还是善的。所以说有人讲迷信,他看到那些恶道,可怕的,他眼睛看也不看,他说这个种子进去之后,将来感恶道的,那个你不对了。你看了恶道,你起悲心,起救苦的心,这还是得善果。反过来你看了善道,看了好的人,什么,你起的贪心、瞋心,一样感恶果。所以说,看你种子下的什么种子,不看对方田如何的,所以不要搞迷信,这些迷信很容易产生这些误会。

  

  “良以种果,无颠倒故”,这是为什么原因呢?主要是种子跟果,不会颠倒的,下的是好种子,决定感可爱的果;下的是恶种子,决定感不可爱的果,不会颠倒的。“种谓施因”,这个种是什么?就是布施的因,布施是好的,“果谓施果”,布施的果,决定也是好的。“现见田中,种果无倒”,我们现实地看见世界上,在地里边种的果,那么种子跟果也不颠倒的。

  

  “如从末度伽种,末度伽果生其形如枣,其味极美从赁婆种,赁婆果生其果太小,如苦练子,其味极苦”,这个用世间的道理也可以比度出来。一种末度伽,这是印度的一个种子,这个末度伽种子,种下去之后,你产生的果,决定是末度伽果,这个果形状跟枣子一样,(其味)极美,味道极好。反过来,假使赁婆种,也是印度的一个种子,这个是苦的种子,赁婆种,那产生的果子也是赁婆果,那个果是很小很小,苦楝子(苦楝子就是苦的那些小子子,它的味道极苦极苦)。那么这里边就是说种子是好的,感的果决定好的;种子是坏的,也不会颠倒,不会生好果,也是决定苦果。但是田的关系有没有?善田,它的果就大、多;恶田果就少,甚至于没有,但是不会起不可爱的果,不会起的。这就是,田是肥田,当然你好的种子下去,受极大的好果;恶的种子下去,也极大的恶果。那么卤田、碱田,就是说恶田,你好的种子虽然是好,但是种子长出来的果不太好。我们说再好的良种,搬到一个地方种植,那里土壤不对头的话,这个良种的产品并不太好的。所以这也是,田不是没有关系,但是性质是不颠倒的。善的种子,总是善果,至于果的大小,那就是看田。

  

  

  

   丁二 明戒修

  

   戊一 明戒

  

  从此大文第二,明戒修。就中分三:一、明戒,二、明修,三、明戒修果。此即第一,论云:今次应辨戒类福业事。颂曰:

  

  离犯戒及遮  名戒各有二  非犯戒因坏  依治灭净等

  

  “从此大文第二,明戒修”,施类的福讲完了,戒类福、修类福要讲。“就中分三:一、明戒,二、明修,三、明戒修果”,分三科讲。这个先讲第一,什么叫戒类福?

  

  “论云:今次应辨戒类福业”,现在我们挨到要说了,施类福讲完了,戒类福的业是什么?戒类福业事,它是怎么一回事?

  

  “颂曰:离犯戒及遮,名戒各有二,非犯戒因坏,依治灭净等”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身三口四,诸不善色,是名性罪,以性罪故,名为犯戒。言遮罪者,非时食等。离犯戒及遮,俱说名戒各有二者。此戒各有表、无表二也。

  

  “释曰:身三口四诸不善色,是名性罪”,这是十恶业道里的身三口四。“不善色”,那就是表、无表色。表色是形色跟声,无表色就是前面的那个无表色,“乱心无心等,随流净不净”那个东西。

  

  这个是性罪。“以性罪故,名为犯戒”,因为本身是性罪,你做了这些事情就要犯戒。因为是性罪,你做了这些坏事,就是犯戒,这是天然的,本来有的。

  

  那么另外还有遮罪,“非时食等”,非时食是遮罪,饮酒等等。那么这一些,你犯了之后,不受戒的没有罪,受了戒的是有罪。

  

  “离犯戒及遮,俱说名戒,各有二”,那么离开了犯性戒跟遮罪,这样子叫戒。(107A)什么叫戒呢?他不做身三口四的性罪,也不做那些遮的罪,这个就叫戒,戒类福的戒就是这个。

  

  “各有二”,这个戒有二种,表、无表。不管你是性罪也好,遮罪也好,有表、无表二。那么这里我们也说了,遮罪是这个受了戒之后才有的,不受戒就没有。不要以为“我反正不受戒,我就不犯戒”。这个心不好。你受了戒之后,有你的功德,不受戒,没有戒的功德,这个我们讲了很多次。每一剎那、一剎那,他的无表色不断地增长,前面讲过。昨天有人提起这个问题,你说你持不杀戒,跟一个人,他就是没有杀,这两个人是不是一样?不一样!持不杀戒的人,他在受戒的时候,就发这个誓言,佛菩萨面前说,也等于说向一切有情公布,“不会伤害你生命的”,从此以后,决定不杀的,就是说,也不会伤害一切有情的生命。这个就对一切有情,起一个无畏施了,保证他们生命安全了。你如果没有受戒,你今天没有杀,保证你哪一天会不会杀?不敢保证。因为你没有发这个誓言,你不杀,仅不过没有做坏事,功德没有,一切众生看见你还是害怕,不晓得哪一天,动起手来,就会杀的。你受了戒之后,在佛菩萨面前说了“能持!能持”之后,那你是发了誓的,保证你以后不会杀的,人家、一切众生看了你就无畏,不害怕了。所以这个功德完全不一样。另外一个,就是出了家之后,不要以为,我不受八关斋戒,非时食就可以吃了。出了家之后,就得有非时食,不能吃了,你吃了之后一样的,还是有犯戒,遮罪。因为白衣要讥嫌,你出了家之后,还在晚上,喳、喳、喳地吃,人家看你这跟在家有什么差别呢?就是要讥嫌这出家人不修行,讥嫌的罪就是遮罪了。“此戒各有表、无表二”,所以不管你遮罪也好,性罪也好,都有两种。离开这些性罪、遮罪的叫戒,那么这个戒有表、无表两种。

  

  

  

  下两句者,明戒四德:一、非犯戒坏,离前犯戒也;二、不为犯戒因坏,因者谓贪等烦恼也;三、依治者,治谓四念住等,治前犯戒及彼因故;四、依灭者,灭谓涅槃,回向涅槃,非胜生故人天生也。颂言净者,具上四德,戒名清净;与此相违,名不清净。等者,复有异说,戒净由五种因:一、根本净,离恶根本也;二、眷属净,离恶方便也;三、非寻害,离恶觉也;四、念构疑“摄”字受,念受三宝也;五、回向寂,求涅槃也。

  

  下两句是说戒的四个德。“非犯戒”、“因坏”,这里就是包括两个,“非犯戒坏”、“非犯戒因坏”。

  

  第一,“非犯戒坏”,离开前面犯戒的。这个戒的清净,就是有下边四个(德),持了戒之后,有持戒清净的,就包含下面四个功德。“非犯戒坏”,没有做那些前面性戒、遮戒,没有犯那些,没有给所犯的戒坏掉,这是一个德。

  

  第二,非犯戒的因坏。犯戒的因是烦恼,就是不为犯戒的因坏,没有做烦恼的事情,“因者谓贪等烦恼也”,你也没有起犯戒的因。

  

  第三,“依治”,“依治”什么呢?四念住。四念住: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以这个来对治常乐我净的颠倒。

  

  “治前犯戒及彼因故”,以四念住来对治前面的犯戒,跟犯戒的因,来对治它。反正要犯戒,都是执了常乐我净。不是常的,不去追求了,马上梦幻泡影,一个水泡泡哪个去追求它呢?一下子就坏的,那么是常。假使不乐的,是苦的,你去追求它干什么?世间的虚妄的追求,总认为这是快乐的,去追求它。假使有个我才追求,我都没有了,追求什么呢?享受的是我了,享受的人都没有了,你要它干什么?我记得有个人,他是个大财主,他积了很多钱,后来到临终,赶快要把它布施了,人都没有了,你还要钱干什么?也没有用了,所以说这个我是一个根子。常乐我净,你认为它是干净的,才追求它,你看到它是脏得不得了,你哪个要呢?一个大粪,你说你包起来,藏起来,马路看见大粪捡起来,宝箱里装起来,不会有那个事情。那只有因为它是净的,拼命追求,这个就是颠倒。那么这个以四念住对治一切,犯戒的事情、犯戒的烦恼的因都可以对治掉。

  

  “依灭”,涅槃,最高的境界是涅槃。一切持戒功德回向涅槃,不回向胜生(人天)。我们说在《菩提道次第》,总说两个东西,增上生、决定胜。增上生是一个阶梯,我们要修行,先要得增上生,而最后的最终目的是决定胜,涅槃。那么在这里真正持戒的目的,不是为人天福报,是为了涅槃,最高的,一切苦息灭的最圆满的境界。那么这就是不为这个胜生,而为这个涅槃,就是决定胜。

  

  “颂言净者,具上四德,戒名清净”,最后就是依止灭净,那么你依了前面四个条件:不是犯戒的坏;也没有被坏戒的因——烦恼所坏;能够以四念住对治;能够回向涅槃:那么这样子持戒是清净。那么我们现在,大家都想持戒,有的是大戒受了,有的是沙弥戒受了,有的是才出家,才出家要受三皈五戒,反正这些都是有一点戒,那么你要持戒清净,这四个条件经常要考虑,摆在心上,这样子才能清净。否则的话,就不清净。

  

  最后一个“等”,还有它的文章。“等者,复有异说”,另外还有其他论师,还有一个说法,那么这里有个“等”字代表。前面说具足四个条件的因素,戒就清净。另外说要五个条件,“复有异说,戒净由五种因”。一是“根本净,离恶根本也”,犯戒的根本罪没有;第二是“眷属净”,恶的方便、加行没有;第三是“非寻害,离恶觉”,那个恶寻伺,欲恚害,这三个恶觉没有;第四,“念摄受”,正念摄受,念三宝,念三宝的正念摄受,为三宝的正念所摄受,那就是戒可以净;第五“回向寂”,回向涅槃。那么大同小异,一个说四个因素,一个是说五个,总的说,戒的清净要具足这一些条件。

  

  

  

   戊二 明修

  

  从此第二,明修类福。论云:已辨戒类,修类当辨。颂曰:

  

  等引善名修  极能薫心故

  

  “从此第二,明修类福”,戒类福讲完,那么讲修类的福。什么叫修类福?修决定离不开定。

  

  “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