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8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颂曰:等引善名修,极能薫心故”,“等引善”,定中的善叫修。“极能薫心故”,因为这最能够改变我们的心,把心薫成功德,那就是靠定。没有定的话,闻思是肤浅的。海公上师经常举这个喻,水瓢上记帐。水瓢,打水的一个瓢,你在上面记一个帐。你说这笔帐怕忘掉,写水瓢上,你水一舀,这个帐就没有了,就化掉了,没有东西,你这个东西记不住的。我们说本来是你要把它记住,结果你写在水瓢上,那你白白地,一下就化掉了。所以说没有定的功德,那就是水瓢上记帐,这个心是散乱的,妄念很大,那几下子就忘掉了。

  

  记得海公上师还讲过这个公案。他说有个做生意的人,他有一次到庙里去,人家坐在打禅七,他看见大家坐在那里他也没有办法了,本来想去问道的,去跟那些法师、禅师聊一聊的,大家坐在那里不动没声音,他就坐一个空位子,坐在那里也不动。坐在那里,人家在参禅,他又不懂参禅,他坐在那里,人家不动不说话,他也只好不说话不动,坐得正正的。坐了一会儿,他笑起来了。后来下了座之后,维那师问他:你是不是得了好处?他说我得好处。他参都不会参,怎么得好处呢?但是你说没有好处,也有点好处,“我十年前一笔帐,再怎么记不起来,现在我这么一坐,想起来了”,高兴得很,笑起来了。那么就这个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你心静下来,智慧就会开的。你说思想,脑筋记不住,记忆力不好,你心太乱了,你好好地坐一下,你的记忆力就会增长。白文殊念了,当然更加有力量,但是你就是把禅定的,能够多修的话,你的记忆力还是会增长的。

  

  那么你自己心散乱的人,你自己考虑一下好了。世间上有些人,小青年头五头六的,一会儿这个,一会儿那个的,什么事情说过就忘记掉的,心不在焉的人,记不住东西的。如果有些人内向的,他不大外边跑的,你给他说了话,他就会记得很清楚。这个就是静跟动的关系,动就是散乱的,静的就是寂静的,就是容易心里边可以明白一点,记忆力可以好一些,这个自己去体验了。

  

  我们说你要记性好的话,不要贪着时间,一天到晚背书,背下来之后,你想,我多下点功夫背,总会好背一点。却是你搞错了,你在疲劳的时候,就得要休息,你在心太散了之后,就得要修定,这样子你的效果才会好。你如果一股劲,用个单调的方法的话,结果适得其反,神经衰弱,不但是记忆力差了,而且甚至晚上睡不着觉了,身体也垮下去,这个是过分紧张,就产生这些毛病。经常学校里,过分用功的人,都是神经衰弱,这个就是太强调一边了。本来学校也是提倡这个的,德智体三个要并重的,但是一般学校,特别突出的是智育,体育就是个别几个尖子,搞搞体育,德育是根本不管你什么事情,只要不闹大事好了,其它的不管你的,这样子的都是畸形的,不对的。那么真正你要得好的效果,却是要并行的。

  

  我们佛教里边也是这样子,行持跟智慧两个是平行的。你智慧,片面地追求智慧,你不重视行持的话,不但是你效果不好,而且你智慧也大不了。为什么?障会来,身体会垮,神经会衰弱,你就学不进去了,所以说你这些决定要配合。什么事情都是因缘和合而成,你少一个因,少一个缘就不行,你强调了这一边,偏偏适得其反,效果是不如你理想的,而且是反面去了。所以说有的人很用功,用到后来就是神经衰弱,甚至于害病的、吐血的这些,那就更划不来了。

  

  《影尘回忆录》这本书很好,上海佛教书店要送几本给我们。那么这个书如果送来,这个书等于传记一样的,可以看看,是倓虚法师一生的回忆。它里边很有意思,讲得很幽默,也有不少人看了这本书出家的,能发心的。这本书对我们修行人有好处,当你看书看到头昏脑胀的时候,抽几分钟看看这些书,把心宽一下,提高心念一下,也有好处。它里边讲到,有一个学生,他们是佛学院,有个学生他就拼命地死用功,想考在前头。结果害肺病,不但是没有前头,考也不准考了,而且送到医院里去——那个在旧社会,肺病是很严重的——医院里不收了。不收嘛,因为肺病有传染性的,那个时候,不像我们那么条件好(一个人一个寮房),都是通大寮房,很多学生一个房间,大家害怕他传染,把他放在天井里一个床。他难过死了,大叫,大吵大闹地。结果有一个什么烧饭的,看他可怜,就把他送到自己的寮房里,住在那里。这个人脾气很怪,一会儿大吵大闹,一会儿叫肚子饿了要吃,一会儿什么什么地,那个人很不好敬佑他。他想想,人家都不要你,我好容易把你拿进来,放在房间里,也不怕你传染,而且照顾你,你还要脾气大得很,一会儿这个不对、那个不对。那么最后,是倓虚法师,他总是他一天闹到黑,大吵大闹的,说自己快死了,又着急得不得了。后来倓虚大师,那个时候也是学生,他同学了,他去看他了。他说,你今天病怎么样了?他说病不好啊,怎么怎么。他说你念了那么多经,你怎么忘记掉了?你求观音菩萨嘛。他就想,噢,对了,念观音菩萨。就大声念观音菩萨,白天念,晚上念,醒过来就念,睡着了就不念了,一天到晚,他寮房,只听观音菩萨,拼命叫一样的。后来有一天,半夜里叫了之后,没有声音了,人家以为他断气了。结果他睡着了,睡了之后,醒过来,马上喊那个同寮那个人,赶快给我烧饭。他说现在天还没有亮,库房还没开,不能。我肚子饿了,想吃,非吃不可。等他烧了饭之后,一吃,他说好了,梦见观音菩萨给他加持之后,后来病就慢慢好起来了。

  

  这个讲到一边去了,我们现在讲的是等引善,这个就是心定下来才有好处,不要死用功。这个讲的目的,就是说死用功就像那个学生,一心要考,想名利,要走在前头,结果反而搞了个肺病,差一点死掉,总念观音菩萨慈悲,把他救回来。所以说学法也是这样子的,世间上学校也是这样子的。我记得过去,不但是佛学院,在这个社会的学校里边,学生害肺病的人还不少的,甚至于不治的也有,因为他们不知道观音菩萨了。那么就是学法也好,学学问也好,要有善巧,不要死用功,死在一点,那决定会出毛病。那么就是,我们在佛教徒来说,要修点定。

  

  “等引善明修”,“修”,什么叫修?先说,“等引善”,这个善是定中的善,叫修。那么就很简单,不是定中的善,就不叫修。我们说修行修行,你得了定没有?得了定之后,才叫修行,不得定,那只好是修行前面的加行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等引者,定也。谓离沉掉,名之为等;引生功德,名之为引。此定地善,极能薫心,令成德类,故独名修。

  

  “等引者定也,谓离沉掉,名之为等”,什么叫“等引”?简单说是定,那么详细地说,离开昏沉掉举。昏沉是低,掉举是高,两个不高不低,“等”,就是平行的。那么这样的“等”,就可以生功德,名之为“引”,它会引生功德的,定中的功德都靠定来的,离开沉掉,得了“等”之后,就会引生功德。

  

  “此定地善,极能薫心,令成德类,故独名修”,这个定中的善,力量最大,能够薫心使这个心成功“德类”,成功功德。那就是说,功德薫在上面,很能够坚固地把它铭刻下来,不会失掉,这个就叫作修。其它的闻也好、思也好,散心的,没有这个力量大。我们海公上师经常说的,你一切功德要定火烧,才能够坚固,等于说陶器、瓷器是泥做的坯子,你如果不经过窑里边烧的话,你不要说开水泡不起,冷水一冲,也就化掉,不行的。样子一样的,跟烧过的一样,一模一样的样子,但是没有经过定火烧,不行,没有用。那么一定要经过烧,这个定火烧之后,那你功德成就了,不会化了。这是叫修。

  

  那么修就是什么呢?“等引善”,这个要记住。为什么“等引”叫修呢?因为“极能薫心故”,能够薫,改变心的状态的,我们叫净化我们的身心。实际上净化身心,就主要是心,身是跟着心来的。能发的等起心(也)好,所发的身语业决定也好,那么重点在心,而要改变心、净化心的,唯一的力量最大的就是定力,就是“等引”。所以说,我们真正要修行的话,要净化身心的话,你非从定下手不可,你如果没有定的话,你的身心改变不了。你说你忏悔了,改变了,什么,我们以前有一个,他说:我已经忏悔好了,我现在要来讨单了。你得了定没有?你没有得定,你说你忏悔好了,你已经改变了,来个一百八十度,脱胎换骨了,不可能的;只有好好地自己随时随地警惕自己,不要犯戒就完了。

  

  

  

   戊三 明戒修果

  

   己一 明戒修果

  

  从此第三,明戒修果。就中,一、明戒修果,二、明梵福量。具初戒修果者,论云:前辨施福能招大富,戒修二类所感云何?颂曰:

  

  戒修胜如次  感生天解脱

  

  “从此第三,明戒修果”,那么戒类福、修类福,它感的什么果呢?施类福前面讲过了,感大富,那么戒类福、修类福又感什么果?这讲这个。“就中一明戒修果,二明梵福量”,先是正面地说戒类的福,修类的果报,感什么果?那么再说,从修类福里边,引生一个“梵福量”,“梵福”到底有多少大?

  

  “且初戒修果者,论云:前辨施福能招大富”,前面讲过,施类福, 能够感到大富,那么戒类、修类两类的福,它感什么果呢?

  

  “颂曰:戒修胜如次,感生天解脱”,戒类的福,从“胜”,就是从它的重点的来说,从它殊胜的一方,从它的要点方面来说,“如次”,挨了次第,戒类福感得生天,修类的福感的是解脱。那么从“胜”来说,当然不是绝对的了。戒类福也有解脱的,我们别解脱戒,就叫解脱,它也是解脱的因,但是没有修类福那么直接,它是隔一层的。别解脱戒要通过定慧才能解脱,“戒净有智慧,便得第一道”;你戒修行清净的话,没有智慧的话,“第一道”还得不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