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▪P8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到。那么要智慧,哪里来?定中来。所以说,戒也要定慧,然后也能得“第一道”,那么戒也能得解脱了。但是重点来说,戒感的是天的果,而修是感的解脱的果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戒感生天,就胜为言,理实布施,亦感生天,不如戒也。修感解脱,就胜为言,理实持戒,亦感解脱,不如修也。

  

  “释曰:戒感生天,就胜为言”,就重点的说,戒一类福,生天。

  

  “理实布施也感生天”,按理来说,布施,它重点是感大富的,但是不能说它生天没有关系,布施也能生天,不过它的力量没有持戒那么大。持戒生天的力量大,“胜”,这个力量胜。

  

  那么修能够得到解脱的果,“就胜为言”,也是从它的殊胜方面说。“理实持戒也感解脱”,按了道理说,持戒也可以得解脱的,不过它力量没有那么殊胜,不如修。

  

  那么总的来说,施、戒、修三类的福,感的果是大富、生天跟解脱,这是从它们的特别的殊胜来说的。如果通的来说,布施也能够生天,最后也能够得解脱,如果你发的愿是解脱的话,你布施也是一个解脱的因,这个大家都想得通的。那么就力量的殊胜来说,一个是大富,一个是生天,一个是解脱。

  

  

  

   己二 明梵福量

  

  从此第二,明梵福量。论云:经说四人,能生梵福,一、为供养如来驮都此云性,佛身体也,建率都婆于未曾处;二、为供养四方僧伽,造寺施园,四事供养;三、佛弟子破已能和;四、于有情普修慈等。如是梵福,其量云何?颂曰:

  

  感劫生天等  为一梵福量

  

  “从此第二,明梵福量”,这附带说,修的福里边有一个叫“梵福”,它到底有多少大?这个前面我们讲过,修佛的三十二相的时候,每一个要百福庄严了,每一个福,它的多少,有一个“梵福”那么大,那么到底“梵福”有好大?

  

  “论云:经说四人,能生梵福,一为供养如来驮都,建率都婆于未曾处;二为供养四方僧伽,造寺施园,四事供养;三、佛弟子破已能和;四于有情普修慈等。如是梵福,其量云何”,这是引经来提出这个问题,经里边有这么说,有四种人能够生起“梵福”,“梵福”是最高尚的福,清净的福。哪四种人呢?

  

  第一,供养如来的驮都,供养如来的身体,这个就是舍利,“建率都婆于未曾处”,在没有塔的地方建塔,这是第一种。那么照我们说供养如来,布施舍利,佛在世的时候供养佛,当然功德一样的,是大的,是“梵福”。

  

  第二,“为供养四方僧伽,于造寺施园,四事供养”,第二个生“梵福”的这一类人,就是供养四方的僧伽。“四方僧伽”,不是小庙了,小庙,子孙庙,那个一代一代传下去了,那个不是“四方僧伽”;那是丛林,“四方僧伽”,十方僧住的地方。造一个庙,施园林,“四事供养”,以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,供养僧人修行的地方,这是也感“梵福”。所以说我们,自己现在是出家人,不生产、不劳动,就是吃施主的、檀越的布施,那么自己就要好好修行。如果不修行,那么就是“白衣生天,比丘下狱”,白衣供养你僧人,造庙了,四事供养,他决定感果,生天的果;那么自己,人家生天的包袱背在你身上,你没有修行,那你包袱须弥山,一颗米就是须弥山那么大,吃一顿饭,你想想,你吃不吃得消了?那么大的须弥山,把你压得,你不是要到下地狱里去了?这个不得了!所以说真正受布施、供养的人,要好好地修行。

  

  另外一个,我们要趁这个时候,想起来了,要说一下,对常住的东西,三宝物,是十方僧的,不要浪费。电灯不要通夜开,人走了,电扇不要哗哗扇起。这个我们说,你这样子浪费的话,福气用完了,自己就要受报的。那么如果修行的人尚且受不了,因为这是不是该用的东西,不是本份了,人家施主供养你,叫你饮食、衣服、卧具、医药,修行的资料,不是叫你把电灯通夜开起,电扇没人的时候哗哗扇起,你这样子,对你修行有什么帮助呢?不是他们的愿,那你既然违了他们的愿,你受不了的。所以这个不要看了小事,真正对自己出不出障,也在这些地方自己要衡量一下,为什么这一段时间出障了,看看自己检查一下,有没有这些现象?当然不是电灯一个事情了,其它的方面,常住的财物等等,都要考虑考虑。“三宝财法应守护”,这句话每天念,但是我们做到的有多少?是不是真地守护?有人就告诉我,我们的自行车,买来的新的,没有几天,就锈得不成样了,这是守护三宝财物的表现吗?这个都不对的了。我们那次,我才来的时候,他们说买菜,天天乘了汽车去买,想买个三轮车,可以,结果买了之后,没有几天,就碰在墙壁上,碰得稀烂,不要了,不坐了,还是坐汽车去。后来人家告诉我,你不知道啊,车早就不用了,他们还是那公共汽车去买去的,我说为什么不用呢?碰烂。碰烂,修啊,不守护,反正三宝的东西坏了,随它去,丢在那里。冰箱也是的,一年多的冰箱,成了个烂冰箱,一个稳压器,不晓得丢哪里去了。这都是三宝财物不守护的现象,那么也是出障的原因,为什么有些人坐不住,仔细考虑考虑的话,是不是这些有关系?大概肯定有点关系。

  

  第三,“佛弟子,破已能和”,佛弟子里边破了两边,把他和合起来,这是最大的功德。尤其是破僧了,那个和合起来,那功德最大,那么不是僧,反正佛弟子都有这个功德。但是我们说,要和,要有智慧,要有方便,不能和稀泥,马马虎虎算了。马马虎虎算了,矛盾没有解决,你把他硬拉在一起,以后越闹越凶,你就是没有智慧。那么真正和有原则性的,和不是——大家说,你将就将就,迁就迁就——马马虎虎就和了,要服从一定的原则,大家根据这个原则才和得起来。你没有原则的,和稀泥,糊里糊涂,装糊涂,那个不长久的。佛有佛的原则的,僧伽有僧伽的原则的,一个僧团里边都有一定的纪律、规则的,和也不是没有原则乱和的,这个要智慧,也要懂事。所以说执掌三宝财物,都要由罗汉,最高的要求是阿罗汉才能管这些事情,作僧的执事,要求是阿罗汉;最低的要求,讲因果、懂戒的,能够把戒学好,深明因果的人才能掌握三宝的执事的事情。否则的话,不免错因果,做错事情,那么这个错了之后是波罗夷,这个什么夷?愚痴夷。这个在我们的《基本三学》讲得很多,希望大家,这本书可能每一个人都有了,这也是个参考书之一了,我们讲《俱舍》的时候,这些书都可以翻一翻,对自己行持有帮助的,不要去看《济公传》啥东西。以前我们有一位,他就是,你讲这个,他看那个,你讲那个,他看这个,跟你唱对台。结果学好了,什么都不知道,叫他背《俱舍》,他说,“唉呀!我背了两句,两句就背得头痛”,不行了,这个是障了,后来毕竟还是跑掉了。(107B)

  

  第四,“于有情普修施慈等”,这就来了,于一切有情平等地修慈悲喜舍,这个都能产生“梵福”。

  

  那么这个是经上说,能成“梵福”。那么提问题:这个所谓的“梵福”到底有多么大?“颂曰:感劫生天等,为一梵福量”,一个“梵福”的数量,能够感到一劫的在天上的享受,就叫一个“梵福”。

  

  

  

  释曰:先轨范师或经部,或大众部轨范师也,作如是说,感一劫生天乐,为一梵福量。四十中劫,名为一劫,同梵辅天,一劫寿故。故有伽陀言:有信正见人,修十胜行者,便为生梵福,感劫天乐故。十胜行者,于前四梵福上,更加六种:一、为救母命,舍自身命,二、救父命,舍自身命,三、救如来命,舍自身命,四、于正法中出家,五、教他出家,六、未转*轮,能请转*轮。引此颂意,证知四梵福,感劫天乐也。颂言等者,等取毗婆娑说,此言梵福量者,同前妙相业中,一福量也。

  

  “释曰:先轨范师”,经部的或者大众部的轨范师,“作如是说”,他们这样说,感一劫生天的快乐,是一个梵福的量。 那么这一劫是多少长呢?四十中劫为一劫,就是一个大劫的一半,半大劫。一个大劫是八十中劫,成住坏空,每一个劫都是二十个增减,那么四个就是八十。这里是四十中劫,那就是一个劫的量。这一劫的时间在天上享受天的快乐,这个叫“梵福量”。什么天?梵辅天。一劫的寿,时间一样,跟梵辅天的一劫一样,就是四十中劫了。

  

  “故有伽陀言,有信正见人,修十胜行者,便为生梵福,感劫天乐故”,这是证明,一个梵福的量,就是感一劫的生天的快乐,那么它引一个伽陀来证明这个。这个伽陀怎么说呢?“有信正见人”,有具足信心的,正知正见的人,他修十种殊胜的行,可以生梵福,他的果报感一劫的生天的快乐。

  

  “十胜行”,是哪十个胜行呢?前面四个梵福,前面讲的供养如来等等,四种之外,再加上六个,一共是十个,这样子十个都能感梵福的量。后面六个:

  

  第一,“为救母命,舍自身命”,为了救母亲的命,把自己生命牺牲的,那么这是极大的福。

  

  第二,“救父命,舍自身命”,为了父亲的命,救他,自己牺牲生命的,这个也感极大的福。但是现在我们看到的,却是为了自己的舒服,把父母杀害的,这个世间上产生这些了。那么这个他感的果报,也就是极大,从反过来看,也是极大。好的方面说,舍身救父、救母,果报极大;以坏的说,为了自己的享受、舒服,杀害父母,那也不要说了,五逆罪。

  

  第三,“救如来命,舍自身命”,为了救佛的命,自己身命牺牲的。当然,佛没有命难的,但是你从好心出发,要救佛,舍自身命。这个就是藏巴拉,他就有这个心。提婆达多,看到佛在山下边经行,他就跑到山顶上,提婆达多气力很大,一个很大的大石头,翻下来,想把佛压死。结果藏巴拉,用肩把这个石头一抗的话,石头就往一边倒过去了,没有压到佛的顶上来,那么藏巴拉就受伤了。这个就福报也很大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