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8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到。那麼要智慧,哪裏來?定中來。所以說,戒也要定慧,然後也能得“第一道”,那麼戒也能得解脫了。但是重點來說,戒感的是天的果,而修是感的解脫的果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戒感生天,就勝爲言,理實布施,亦感生天,不如戒也。修感解脫,就勝爲言,理實持戒,亦感解脫,不如修也。

  

  “釋曰:戒感生天,就勝爲言”,就重點的說,戒一類福,生天。

  

  “理實布施也感生天”,按理來說,布施,它重點是感大富的,但是不能說它生天沒有關系,布施也能生天,不過它的力量沒有持戒那麼大。持戒生天的力量大,“勝”,這個力量勝。

  

  那麼修能夠得到解脫的果,“就勝爲言”,也是從它的殊勝方面說。“理實持戒也感解脫”,按了道理說,持戒也可以得解脫的,不過它力量沒有那麼殊勝,不如修。

  

  那麼總的來說,施、戒、修叁類的福,感的果是大富、生天跟解脫,這是從它們的特別的殊勝來說的。如果通的來說,布施也能夠生天,最後也能夠得解脫,如果你發的願是解脫的話,你布施也是一個解脫的因,這個大家都想得通的。那麼就力量的殊勝來說,一個是大富,一個是生天,一個是解脫。

  

  

  

   己二 明梵福量

  

  從此第二,明梵福量。論雲:經說四人,能生梵福,一、爲供養如來馱都此雲性,佛身體也,建率都婆于未曾處;二、爲供養四方僧伽,造寺施園,四事供養;叁、佛弟子破已能和;四、于有情普修慈等。如是梵福,其量雲何?頌曰:

  

  感劫生天等  爲一梵福量

  

  “從此第二,明梵福量”,這附帶說,修的福裏邊有一個叫“梵福”,它到底有多少大?這個前面我們講過,修佛的叁十二相的時候,每一個要百福莊嚴了,每一個福,它的多少,有一個“梵福”那麼大,那麼到底“梵福”有好大?

  

  “論雲:經說四人,能生梵福,一爲供養如來馱都,建率都婆于未曾處;二爲供養四方僧伽,造寺施園,四事供養;叁、佛弟子破已能和;四于有情普修慈等。如是梵福,其量雲何”,這是引經來提出這個問題,經裏邊有這麼說,有四種人能夠生起“梵福”,“梵福”是最高尚的福,清淨的福。哪四種人呢?

  

  第一,供養如來的馱都,供養如來的身體,這個就是舍利,“建率都婆于未曾處”,在沒有塔的地方建塔,這是第一種。那麼照我們說供養如來,布施舍利,佛在世的時候供養佛,當然功德一樣的,是大的,是“梵福”。

  

  第二,“爲供養四方僧伽,于造寺施園,四事供養”,第二個生“梵福”的這一類人,就是供養四方的僧伽。“四方僧伽”,不是小廟了,小廟,子孫廟,那個一代一代傳下去了,那個不是“四方僧伽”;那是叢林,“四方僧伽”,十方僧住的地方。造一個廟,施園林,“四事供養”,以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供養僧人修行的地方,這是也感“梵福”。所以說我們,自己現在是出家人,不生産、不勞動,就是吃施主的、檀越的布施,那麼自己就要好好修行。如果不修行,那麼就是“白衣生天,比丘下獄”,白衣供養你僧人,造廟了,四事供養,他決定感果,生天的果;那麼自己,人家生天的包袱背在你身上,你沒有修行,那你包袱須彌山,一顆米就是須彌山那麼大,吃一頓飯,你想想,你吃不吃得消了?那麼大的須彌山,把你壓得,你不是要到下地獄裏去了?這個不得了!所以說真正受布施、供養的人,要好好地修行。

  

  另外一個,我們要趁這個時候,想起來了,要說一下,對常住的東西,叁寶物,是十方僧的,不要浪費。電燈不要通夜開,人走了,電扇不要嘩嘩扇起。這個我們說,你這樣子浪費的話,福氣用完了,自己就要受報的。那麼如果修行的人尚且受不了,因爲這是不是該用的東西,不是本份了,人家施主供養你,叫你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修行的資料,不是叫你把電燈通夜開起,電扇沒人的時候嘩嘩扇起,你這樣子,對你修行有什麼幫助呢?不是他們的願,那你既然違了他們的願,你受不了的。所以這個不要看了小事,真正對自己出不出障,也在這些地方自己要衡量一下,爲什麼這一段時間出障了,看看自己檢查一下,有沒有這些現象?當然不是電燈一個事情了,其它的方面,常住的財物等等,都要考慮考慮。“叁寶財法應守護”,這句話每天念,但是我們做到的有多少?是不是真地守護?有人就告訴我,我們的自行車,買來的新的,沒有幾天,就鏽得不成樣了,這是守護叁寶財物的表現嗎?這個都不對的了。我們那次,我才來的時候,他們說買菜,天天乘了汽車去買,想買個叁輪車,可以,結果買了之後,沒有幾天,就碰在牆壁上,碰得稀爛,不要了,不坐了,還是坐汽車去。後來人家告訴我,你不知道啊,車早就不用了,他們還是那公共汽車去買去的,我說爲什麼不用呢?碰爛。碰爛,修啊,不守護,反正叁寶的東西壞了,隨它去,丟在那裏。冰箱也是的,一年多的冰箱,成了個爛冰箱,一個穩壓器,不曉得丟哪裏去了。這都是叁寶財物不守護的現象,那麼也是出障的原因,爲什麼有些人坐不住,仔細考慮考慮的話,是不是這些有關系?大概肯定有點關系。

  

  第叁,“佛弟子,破已能和”,佛弟子裏邊破了兩邊,把他和合起來,這是最大的功德。尤其是破僧了,那個和合起來,那功德最大,那麼不是僧,反正佛弟子都有這個功德。但是我們說,要和,要有智慧,要有方便,不能和稀泥,馬馬虎虎算了。馬馬虎虎算了,矛盾沒有解決,你把他硬拉在一起,以後越鬧越凶,你就是沒有智慧。那麼真正和有原則性的,和不是——大家說,你將就將就,遷就遷就——馬馬虎虎就和了,要服從一定的原則,大家根據這個原則才和得起來。你沒有原則的,和稀泥,糊裏糊塗,裝糊塗,那個不長久的。佛有佛的原則的,僧伽有僧伽的原則的,一個僧團裏邊都有一定的紀律、規則的,和也不是沒有原則亂和的,這個要智慧,也要懂事。所以說執掌叁寶財物,都要由羅漢,最高的要求是阿羅漢才能管這些事情,作僧的執事,要求是阿羅漢;最低的要求,講因果、懂戒的,能夠把戒學好,深明因果的人才能掌握叁寶的執事的事情。否則的話,不免錯因果,做錯事情,那麼這個錯了之後是波羅夷,這個什麼夷?愚癡夷。這個在我們的《基本叁學》講得很多,希望大家,這本書可能每一個人都有了,這也是個參考書之一了,我們講《俱舍》的時候,這些書都可以翻一翻,對自己行持有幫助的,不要去看《濟公傳》啥東西。以前我們有一位,他就是,你講這個,他看那個,你講那個,他看這個,跟你唱對臺。結果學好了,什麼都不知道,叫他背《俱舍》,他說,“唉呀!我背了兩句,兩句就背得頭痛”,不行了,這個是障了,後來畢竟還是跑掉了。(107B)

  

  第四,“于有情普修施慈等”,這就來了,于一切有情平等地修慈悲喜舍,這個都能産生“梵福”。

  

  那麼這個是經上說,能成“梵福”。那麼提問題:這個所謂的“梵福”到底有多麼大?“頌曰:感劫生天等,爲一梵福量”,一個“梵福”的數量,能夠感到一劫的在天上的享受,就叫一個“梵福”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先軌範師或經部,或大衆部軌範師也,作如是說,感一劫生天樂,爲一梵福量。四十中劫,名爲一劫,同梵輔天,一劫壽故。故有伽陀言:有信正見人,修十勝行者,便爲生梵福,感劫天樂故。十勝行者,于前四梵福上,更加六種:一、爲救母命,舍自身命,二、救父命,舍自身命,叁、救如來命,舍自身命,四、于正法中出家,五、教他出家,六、未轉*輪,能請轉*輪。引此頌意,證知四梵福,感劫天樂也。頌言等者,等取毗婆娑說,此言梵福量者,同前妙相業中,一福量也。

  

  “釋曰:先軌範師”,經部的或者大衆部的軌範師,“作如是說”,他們這樣說,感一劫生天的快樂,是一個梵福的量。 那麼這一劫是多少長呢?四十中劫爲一劫,就是一個大劫的一半,半大劫。一個大劫是八十中劫,成住壞空,每一個劫都是二十個增減,那麼四個就是八十。這裏是四十中劫,那就是一個劫的量。這一劫的時間在天上享受天的快樂,這個叫“梵福量”。什麼天?梵輔天。一劫的壽,時間一樣,跟梵輔天的一劫一樣,就是四十中劫了。

  

  “故有伽陀言,有信正見人,修十勝行者,便爲生梵福,感劫天樂故”,這是證明,一個梵福的量,就是感一劫的生天的快樂,那麼它引一個伽陀來證明這個。這個伽陀怎麼說呢?“有信正見人”,有具足信心的,正知正見的人,他修十種殊勝的行,可以生梵福,他的果報感一劫的生天的快樂。

  

  “十勝行”,是哪十個勝行呢?前面四個梵福,前面講的供養如來等等,四種之外,再加上六個,一共是十個,這樣子十個都能感梵福的量。後面六個:

  

  第一,“爲救母命,舍自身命”,爲了救母親的命,把自己生命犧牲的,那麼這是極大的福。

  

  第二,“救父命,舍自身命”,爲了父親的命,救他,自己犧牲生命的,這個也感極大的福。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,卻是爲了自己的舒服,把父母殺害的,這個世間上産生這些了。那麼這個他感的果報,也就是極大,從反過來看,也是極大。好的方面說,舍身救父、救母,果報極大;以壞的說,爲了自己的享受、舒服,殺害父母,那也不要說了,五逆罪。

  

  第叁,“救如來命,舍自身命”,爲了救佛的命,自己身命犧牲的。當然,佛沒有命難的,但是你從好心出發,要救佛,舍自身命。這個就是藏巴拉,他就有這個心。提婆達多,看到佛在山下邊經行,他就跑到山頂上,提婆達多氣力很大,一個很大的大石頭,翻下來,想把佛壓死。結果藏巴拉,用肩把這個石頭一抗的話,石頭就往一邊倒過去了,沒有壓到佛的頂上來,那麼藏巴拉就受傷了。這個就福報也很大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