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▪P8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他沒有犧牲生命,藏巴拉是毗沙門太子,他不是那麼容易死掉的,單是受傷,但是福報也極大。我們修朵馬,這個上面給藏巴拉洗澡,就是紀念這個事情。

  

  第四,“于正法中出家”,這個于如來的正法中出家,這個功德很大,這個自己出了家的,要好好地經常回憶這個功德,梵福量,出家的功德這麼大。

  

  第五,“教他出家”,勸人家出家,也那麼大。那麼這個我們就是說,假使父母同意子女出家的,就會有很大的功德。我們以前在五臺山,有一個同學,他就跟我們說,他出家二十年,他從小出家,這二十年裏邊,他的父母、親屬沒有死掉一個。從這句話裏邊看,他出家的功德,已經他的眷屬都沾到光,二十年裏邊,沒有死一個人,這不是很簡單的事情。

  

  第六,“未轉*輪,能請轉*輪”,那麼這也是極大的功德,這些,我們都是自己可以做到的。勸轉*輪,那些地方沒有講經說法的,你能勸人家講經說法,或者買磁帶,去請他們聽經,或者自己學好了,去給他們講,這些都是功德事情。但是不要亂講,亂講把因果講錯,這個又是犯大罪。總是要自己能夠有把握了,才去講;自己還沒有把握,自己知見還沒有正,我說最好不要去講。你講了之後,自己因果背不了。一個因果的問題,五百世的野狐,他是禅師,修行很嚴謹的,就是說錯一句話,五百世野狐,脫不了身。那麼你假使,平時的修持不嚴格的,再去亂說亂道的,說了不曉得多少錯話的話,那這個果報,哪個來救你呢?不好說了。

  

  “引此頌意,證知四梵福,感劫天樂也”,他引了那麼多,總的一句話就是說,做一個梵福,能夠感到一劫的生天的快樂,就叫是一個梵福量。以這個伽陀來證明,這個十種勝行,都能感梵福,一個梵福的量就是一劫的生天快樂。

  

  “頌言等”,還有個“等”字了,也是有文章的。“感劫生天等”,還有其它的說法。“等”——這全部是經部,或者大衆部的軌範師了——這裏是有部的說法了。

  

  有部的說法,“言此梵福量者,同前妙相業中一福量業”,就是前面,叁十二相、妙相業的時候,一個福的量,百福莊嚴一個福的量,那就無量無邊的大。這裏我們說,生天一劫,當然了,我們說生到色界天、梵輔天,他的壽命是一劫,假使他生的不是色界天,他是怎麼樣呢?這一劫怎麼算呢?也就是以前人提過的那個話,他天上生了以後,再生天,再生天,前後並起來,一劫的時間長,那麼你說一個引業引的嗎?不是一個引業引的,他有很多的業引出來的。因爲你這個造業的時候,不是一個思心所,這個等流的時候,你造這個業的時候,有很多的思心所在裏邊起作用,那麼那麼多的思心所,一個挨一個,一個感一輩子的報,一個感一輩子的報,引業就多得很。還是一業引一生,這還是有部的說法,一個引業引一輩子。

  

  

  

   丁叁 明法施

  

  從此大文第叁,明法施。論雲:財施已說,法施雲何?頌曰:

  

  法施謂如實  無染辨經等

  

  釋曰:說法無倒,稱爲如實,不求名利,是無染心。若能如實,以無染心,辨契經等,令生正解,名爲法施。

  

  “從此大文第叁,明法施”,法布施,因爲講布施,財施之後還有法施。

  

  “論雲:財施已說,法施雲何”,財施果報什麼東西,講了很多,那麼法施是怎麼回事?

  

  “頌曰:法施謂如實,無染辨經等”,這個我們正要講這個,爲人說法,轉*輪是大好事,但是你不如法地講,就是感的不是好報了,那麼這個嚴格地說,法施該怎麼樣子?法布施,要如實地、無染地辨經等,這才是真正的法施。

  

  “釋曰:說法無倒,稱爲如實”,說法沒有顛倒,跟佛說的意思沒有倒起來的,“如實”。“不求名利”,“無染”,這個就要自己問,你講經是不是爲求名、爲求利?如果不是這個,沒有染汙,如果是這,有染汙心,就不是法施。

  

  “若能如實,以無染心,辨契經等,令生正解”,這個才叫法施。你如實地、沒有顛倒地,“以無染心”,自己發心也不是名利;然後,“把契經等”,叁藏十二部,契經、應頌等等,這個樣子給人家說,使産生正解,效果是正解,不是邪解。你講了經,叫人家不要持戒——飲酒、吃肉,那不是正解。所以說,能夠無染的心,自己要無染的心,又是要真正把佛的道理能夠通達了,如實地講,還要對方起正解。這樣子,才叫法施。那麼法施的功德前面講過了。

  

  

  

   乙八 明順叁分善

  

  從此大文第八,明順叁分善。論雲:前已別釋叁福業事,今釋經中順叁分善。頌曰:

  

  順福順解脫  順決擇分叁  感愛果涅槃  聖道善如次

  

  “從此大文第八,明順叁分善”,這個經裏邊也有叁種善,也要講一下。

  

  “論雲:前已別釋,叁福業事”,施戒修,叁種福業事講過了。現在要講叁種善:順解脫分、順福分、順抉擇分。這叁種,是經上的名相,也要把它通釋一下。

  

  “頌曰:順福順解脫,順抉擇分叁”,順福分、順解脫分、順抉擇分,叁種。那麼它感什麼報?“感愛果涅槃,聖道善如次”,順福分,感的是可愛的果,異熟果;順解脫分,感的是涅槃;順抉擇分,感的是聖道。這個挨著次第,是這麼。

  

  

  

  釋曰:順福分善者,謂感世間可愛果善。順解脫分者,謂定能感涅槃果善。所造功德,回求涅槃者是也。此善生已,名爲身中有涅槃法。若人聞說生死有過,涅槃有德,毛豎悲泣,當知此人已殖順解脫分善也,如見得雨,場有芽生,當知穴中,先有種子。順決擇分善者,謂暖等四善根。此能感聖道,聖道名決擇,感聖道故,名爲順也。

  

  “釋曰:順福分善者,謂感世間可愛果”,順福分,感人天果報,這是培福。

  

  “順解脫分者,謂定能感涅槃果善”,假使有順解脫分善根的人,將來決定會證涅槃的,涅槃的善的果,決定能感,當然不是當下就感了。

  

  “所造功德,回求涅槃者是也”,你把你造的功德,不是求人天福報,回向涅槃的,這樣的人,就是順解脫分的人。那這個,我們說是不是容易呢?不容易!我們天天在念回向偈,祖師做好的現成的回向偈,回向涅槃了,回向菩提了。這個大家都在念,真正心裏要求的,現世福報,現世的什麼什麼,這個就是心口不一的。你真正以祖師的那些回向的偈來,自己這麼發心的念,那就是順解脫分的善根有了,這是將來決定能證涅槃的。

  

  “此善生已,名爲身中有涅槃法”,順解脫分的善根有了,這個人身上就有涅槃法了。那麼就是說,真正你把一切功德都回向涅槃,這樣的人就是有順解脫分了,身上有涅槃法。這個有證驗,不是我說,“我有了,那個不好”,自己說沒有用的。

  

  下邊就是說,如何體驗呢?“若人聞說生死有過,涅槃有德,毛豎悲泣。當知此人,已殖順解脫分善也”,聽見那生死有過(過失)、涅槃有功德,聽了這些說法之後,身毛豎立、悲淚涕泣,這樣激動的話,這個人就是有順解脫分的表征。如果聽了,生死是苦,苦!苦!苦!涅槃好,好!好!好!無動于衷,你還沒有順解脫分,這個你沒有表現出來。

  

  《金剛經》裏邊,須菩提聽了佛的話,涕淚悲泣,這就是般若的善根深厚的表現。在《現觀莊嚴論》裏邊有的,《般若經》有善根的人,有叁種,最高的就是像須菩提那樣子,涕淚悲泣,最起碼也是身毛豎立,感到這個特別的興奮,聽到《般若經》這個一切法空的道理,就感到就是(從)沒有那麼舒服的那個感覺,這是《般若經》有緣的。否則的話,聽到《般若經》,越聽越頭痛,好了,你這個人一點般若的善根都沒有,你說還要開悟,你怎麼開嘛?這是順解脫分的善已經種植下去了,這是可以有表象的。

  

  “如見得雨,場有芽生,當知穴中,先有種子”,這個以世間上比喻也可以,假使下了雨之後,這個地上有芽生出來,那你決定知道,這個地裏邊是有種子的。如果沒有種子,下一場雨的話,不會有芽出來的。那麼他聽了《般若經》,涅槃功德、生死的過患,他有身毛豎立、涕淚悲泣的,那就是有芽生了,這樣子的人就是有種子,那麼這就是善根的表現了。如果你說你有善根的,你這一輩子一定要修生圓次第,你要這個什麼的。你聽了生死的過患、涅槃的功德,身毛既不豎,也不涕泣,甚至于馬馬虎虎,那你圓成次第交給你,你怎麼辦呢?順解脫分的功德都沒有,你說要成功,即身要成佛,你自己想一想,成不成得了?

  

  順抉擇分善,什麼叫第叁個順抉擇分善呢?就是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——四加行,這個善根之後,感聖道。聖道就是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。

  

  “聖道名抉擇,感聖道故,名爲順也”,我們說四加行——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最後就是見道,見道就是抉擇分。聖道是抉擇,能夠把一切道理搞清楚,斷疑的,抉擇就是能夠斷疑的,決定把疑斷掉的,聖道都能有這個功用。但是見道,是抉擇的一分,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都是抉擇中的一分。順抉擇分,那就是見道,四加行之後,決定是感的見道,所以說是順抉擇分。

  

  

  

   乙九 明書印等

  

  從此第九,明書印等。論雲:如世間說有書、印、算、文、數,此五自體雲何?頌曰:

  

  諸如理所起  叁業並能發  如次爲書印  算文數自體

  

  “從此第九,明書印等”,那麼這裏,附帶的業品裏邊,還有些世間的業,是書法、刻圖章之類的,算數,就是做算術、打算盤之類的,這也是業的一種,也要把它講一下。

  

  “論雲:如世間說,有書、印、算、文、數,此五自體雲何”,世間上有“書、印、算、文”,做文章吟詩等等,“數”還有,“算”,口算,這個“數”是心數,這裏把它分了兩個,所以一共五個,這五個東西的自體是什麼?

  

  “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