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本身這是好事情(善的),所以感的果還是善的。所以說有人講迷信,他看到那些惡道,可怕的,他眼睛看也不看,他說這個種子進去之後,將來感惡道的,那個你不對了。你看了惡道,你起悲心,起救苦的心,這還是得善果。反過來你看了善道,看了好的人,什麼,你起的貪心、瞋心,一樣感惡果。所以說,看你種子下的什麼種子,不看對方田如何的,所以不要搞迷信,這些迷信很容易産生這些誤會。
“良以種果,無顛倒故”,這是爲什麼原因呢?主要是種子跟果,不會顛倒的,下的是好種子,決定感可愛的果;下的是惡種子,決定感不可愛的果,不會顛倒的。“種謂施因”,這個種是什麼?就是布施的因,布施是好的,“果謂施果”,布施的果,決定也是好的。“現見田中,種果無倒”,我們現實地看見世界上,在地裏邊種的果,那麼種子跟果也不顛倒的。
“如從末度伽種,末度伽果生其形如棗,其味極美從賃婆種,賃婆果生其果太小,如苦練子,其味極苦”,這個用世間的道理也可以比度出來。一種末度伽,這是印度的一個種子,這個末度伽種子,種下去之後,你産生的果,決定是末度伽果,這個果形狀跟棗子一樣,(其味)極美,味道極好。反過來,假使賃婆種,也是印度的一個種子,這個是苦的種子,賃婆種,那産生的果子也是賃婆果,那個果是很小很小,苦楝子(苦楝子就是苦的那些小子子,它的味道極苦極苦)。那麼這裏邊就是說種子是好的,感的果決定好的;種子是壞的,也不會顛倒,不會生好果,也是決定苦果。但是田的關系有沒有?善田,它的果就大、多;惡田果就少,甚至于沒有,但是不會起不可愛的果,不會起的。這就是,田是肥田,當然你好的種子下去,受極大的好果;惡的種子下去,也極大的惡果。那麼鹵田、堿田,就是說惡田,你好的種子雖然是好,但是種子長出來的果不太好。我們說再好的良種,搬到一個地方種植,那裏土壤不對頭的話,這個良種的産品並不太好的。所以這也是,田不是沒有關系,但是性質是不顛倒的。善的種子,總是善果,至于果的大小,那就是看田。
丁二 明戒修
戊一 明戒
從此大文第二,明戒修。就中分叁:一、明戒,二、明修,叁、明戒修果。此即第一,論雲:今次應辨戒類福業事。頌曰:
離犯戒及遮 名戒各有二 非犯戒因壞 依治滅淨等
“從此大文第二,明戒修”,施類的福講完了,戒類福、修類福要講。“就中分叁:一、明戒,二、明修,叁、明戒修果”,分叁科講。這個先講第一,什麼叫戒類福?
“論雲:今次應辨戒類福業”,現在我們挨到要說了,施類福講完了,戒類福的業是什麼?戒類福業事,它是怎麼一回事?
“頌曰:離犯戒及遮,名戒各有二,非犯戒因壞,依治滅淨等”。
釋曰:身叁口四,諸不善色,是名性罪,以性罪故,名爲犯戒。言遮罪者,非時食等。離犯戒及遮,俱說名戒各有二者。此戒各有表、無表二也。
“釋曰:身叁口四諸不善色,是名性罪”,這是十惡業道裏的身叁口四。“不善色”,那就是表、無表色。表色是形色跟聲,無表色就是前面的那個無表色,“亂心無心等,隨流淨不淨”那個東西。
這個是性罪。“以性罪故,名爲犯戒”,因爲本身是性罪,你做了這些事情就要犯戒。因爲是性罪,你做了這些壞事,就是犯戒,這是天然的,本來有的。
那麼另外還有遮罪,“非時食等”,非時食是遮罪,飲酒等等。那麼這一些,你犯了之後,不受戒的沒有罪,受了戒的是有罪。
“離犯戒及遮,俱說名戒,各有二”,那麼離開了犯性戒跟遮罪,這樣子叫戒。(107A)什麼叫戒呢?他不做身叁口四的性罪,也不做那些遮的罪,這個就叫戒,戒類福的戒就是這個。
“各有二”,這個戒有二種,表、無表。不管你是性罪也好,遮罪也好,有表、無表二。那麼這裏我們也說了,遮罪是這個受了戒之後才有的,不受戒就沒有。不要以爲“我反正不受戒,我就不犯戒”。這個心不好。你受了戒之後,有你的功德,不受戒,沒有戒的功德,這個我們講了很多次。每一剎那、一剎那,他的無表色不斷地增長,前面講過。昨天有人提起這個問題,你說你持不殺戒,跟一個人,他就是沒有殺,這兩個人是不是一樣?不一樣!持不殺戒的人,他在受戒的時候,就發這個誓言,佛菩薩面前說,也等于說向一切有情公布,“不會傷害你生命的”,從此以後,決定不殺的,就是說,也不會傷害一切有情的生命。這個就對一切有情,起一個無畏施了,保證他們生命安全了。你如果沒有受戒,你今天沒有殺,保證你哪一天會不會殺?不敢保證。因爲你沒有發這個誓言,你不殺,僅不過沒有做壞事,功德沒有,一切衆生看見你還是害怕,不曉得哪一天,動起手來,就會殺的。你受了戒之後,在佛菩薩面前說了“能持!能持”之後,那你是發了誓的,保證你以後不會殺的,人家、一切衆生看了你就無畏,不害怕了。所以這個功德完全不一樣。另外一個,就是出了家之後,不要以爲,我不受八關齋戒,非時食就可以吃了。出了家之後,就得有非時食,不能吃了,你吃了之後一樣的,還是有犯戒,遮罪。因爲白衣要譏嫌,你出了家之後,還在晚上,喳、喳、喳地吃,人家看你這跟在家有什麼差別呢?就是要譏嫌這出家人不修行,譏嫌的罪就是遮罪了。“此戒各有表、無表二”,所以不管你遮罪也好,性罪也好,都有兩種。離開這些性罪、遮罪的叫戒,那麼這個戒有表、無表兩種。
下兩句者,明戒四德:一、非犯戒壞,離前犯戒也;二、不爲犯戒因壞,因者謂貪等煩惱也;叁、依治者,治謂四念住等,治前犯戒及彼因故;四、依滅者,滅謂涅槃,回向涅槃,非勝生故人天生也。頌言淨者,具上四德,戒名清淨;與此相違,名不清淨。等者,複有異說,戒淨由五種因:一、根本淨,離惡根本也;二、眷屬淨,離惡方便也;叁、非尋害,離惡覺也;四、念構疑“攝”字受,念受叁寶也;五、回向寂,求涅槃也。
下兩句是說戒的四個德。“非犯戒”、“因壞”,這裏就是包括兩個,“非犯戒壞”、“非犯戒因壞”。
第一,“非犯戒壞”,離開前面犯戒的。這個戒的清淨,就是有下邊四個(德),持了戒之後,有持戒清淨的,就包含下面四個功德。“非犯戒壞”,沒有做那些前面性戒、遮戒,沒有犯那些,沒有給所犯的戒壞掉,這是一個德。
第二,非犯戒的因壞。犯戒的因是煩惱,就是不爲犯戒的因壞,沒有做煩惱的事情,“因者謂貪等煩惱也”,你也沒有起犯戒的因。
第叁,“依治”,“依治”什麼呢?四念住。四念住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以這個來對治常樂我淨的顛倒。
“治前犯戒及彼因故”,以四念住來對治前面的犯戒,跟犯戒的因,來對治它。反正要犯戒,都是執了常樂我淨。不是常的,不去追求了,馬上夢幻泡影,一個水泡泡哪個去追求它呢?一下子就壞的,那麼是常。假使不樂的,是苦的,你去追求它幹什麼?世間的虛妄的追求,總認爲這是快樂的,去追求它。假使有個我才追求,我都沒有了,追求什麼呢?享受的是我了,享受的人都沒有了,你要它幹什麼?我記得有個人,他是個大財主,他積了很多錢,後來到臨終,趕快要把它布施了,人都沒有了,你還要錢幹什麼?也沒有用了,所以說這個我是一個根子。常樂我淨,你認爲它是幹淨的,才追求它,你看到它是髒得不得了,你哪個要呢?一個大糞,你說你包起來,藏起來,馬路看見大糞撿起來,寶箱裏裝起來,不會有那個事情。那只有因爲它是淨的,拼命追求,這個就是顛倒。那麼這個以四念住對治一切,犯戒的事情、犯戒的煩惱的因都可以對治掉。
“依滅”,涅槃,最高的境界是涅槃。一切持戒功德回向涅槃,不回向勝生(人天)。我們說在《菩提道次第》,總說兩個東西,增上生、決定勝。增上生是一個階梯,我們要修行,先要得增上生,而最後的最終目的是決定勝,涅槃。那麼在這裏真正持戒的目的,不是爲人天福報,是爲了涅槃,最高的,一切苦息滅的最圓滿的境界。那麼這就是不爲這個勝生,而爲這個涅槃,就是決定勝。
“頌言淨者,具上四德,戒名清淨”,最後就是依止滅淨,那麼你依了前面四個條件:不是犯戒的壞;也沒有被壞戒的因——煩惱所壞;能夠以四念住對治;能夠回向涅槃:那麼這樣子持戒是清淨。那麼我們現在,大家都想持戒,有的是大戒受了,有的是沙彌戒受了,有的是才出家,才出家要受叁皈五戒,反正這些都是有一點戒,那麼你要持戒清淨,這四個條件經常要考慮,擺在心上,這樣子才能清淨。否則的話,就不清淨。
最後一個“等”,還有它的文章。“等者,複有異說”,另外還有其他論師,還有一個說法,那麼這裏有個“等”字代表。前面說具足四個條件的因素,戒就清淨。另外說要五個條件,“複有異說,戒淨由五種因”。一是“根本淨,離惡根本也”,犯戒的根本罪沒有;第二是“眷屬淨”,惡的方便、加行沒有;第叁是“非尋害,離惡覺”,那個惡尋伺,欲恚害,這叁個惡覺沒有;第四,“念攝受”,正念攝受,念叁寶,念叁寶的正念攝受,爲叁寶的正念所攝受,那就是戒可以淨;第五“回向寂”,回向涅槃。那麼大同小異,一個說四個因素,一個是說五個,總的說,戒的清淨要具足這一些條件。
戊二 明修
從此第二,明修類福。論雲:已辨戒類,修類當辨。頌曰:
等引善名修 極能薫心故
“從此第二,明修類福”,戒類福講完,那麼講修類的福。什麼叫修類福?修決定離不開定。
“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