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議了。所以說照有部的說法,既然經裏邊說,做了之後,他以後不管睡覺也好了,醒著也好,坐也好,行也好,福德不斷地相續增長的,那肯定是有無表色這麼實在的東西,福德才寄托它身上能夠增長。這也是證明無表色有的一個依據。

  

  七有依福者,一施羁旅客,二施路行人,叁施有疾人,四施看病人,五施園林,六施常乞食,七隨時施。如是七種,善故名福,作故名業,業依此七,故名爲事。無依福者,無物布施,但起深心,隨喜恭敬,亦生勝福也。

  那麼這裏再說:什麼叫有依七福業事?有七個有依的福業事,那麼七樣事情,哪七樣呢?

  第一,“施羁旅客”,行路的人很辛苦,你給他布施茶水或者是布施他休息,或者布施他需要的東西,這是極大的福報。所以說我們這裏夏天,來朝拜的,或者是來遊覽的,我們就是要給他們供應茶水。上一次我看那個茶壺找出來了,現在又不見了,正是大熱天來了,該要找出來,擺起來了,茶葉是我們有的是,杯子就是在茶壺的旁邊擺幾個,去買幾個也可以嘛,洋瓷的杯子,這個一般的單位裏,都有那些設備。天熱了,人家大太陽跑進來,好心來拜佛,進來看一看佛也好啊,他願意跑到寺院裏來都是好心,那麼我們這一點茶水就不要太悭吝了,給他們吃一點解渴,這是應當的事情,那麼也是培福的事情,施羁旅客。另外,就是說來到我們廟裏來住的,遠地趕來的,也要殷勤地招待。當然了,我們這個身份要搞清楚,他是什麼人,是什麼事情,但是真正是正規的那些居士要這裏住幾天的,那就他需要的東西都要給他找好,住處幫他弄幹淨等等。這是對羁旅客的布施,極大的福報。

  第二,“施路行人”,走路的人很辛苦,你給他布施一點茶水。以前我們在舊社會經常在路上設涼棚給人家供應茶水,這也是好事情,那麼我們這裏就是不是來朝拜的,經過這裏的,給他喝點水也可以嘛。所以說,凡是進了廟,總是要給他,夏天給他吃一點,可以解渴。我感覺以前昭覺寺,有一些人跑的來就是喝自來水,當然了,他們吃自來水,它那個自來水在殿的前頭,他喝水的目的,一個是渴了,他要喝水,另一個是他認爲殿前面的水有加持,那麼他就要喝。我們感到喝自來水確實有危險性,裏面可能有不幹淨,夏天這個自來水假使有細菌的話,他吃了害肚子了,那個我們對他不起的。那麼我們也是佛前頭、殿前頭擺一個茶缸子,那不是很好嗎?又有加持,又不會害病,布施的事情也做了,應當這這樣子做。就是不管他是拜佛的也好,路過的也好,都應當布施。

  第叁,“施有疾人”,有病人。有病人,要布施醫藥,幫他做事情等等,都是屬于布施的一類,給他打開水,或者給他熬藥了,或者給他拿飯了,這些都是福德事情。佛在世的時候,比丘有病,沒有人照顧他,佛親自照顧他,那個病人很髒,佛親自照顧 。這個就是示現,要照顧病人,僧團裏邊,病人要照顧。我們這裏僧團年輕人多,病人也不太多,假使有人害病了,不要讓他一個人睡在床上,大家要表示給他點幫助,要慰問他。

  我記得我們在寶光寺,有一個同學,他從小出家的,因爲他後邊插班的,其他的同學,都住在校園裏邊,大房間,共同宿舍,至少是叁個人以上的房間,有說有笑的,很高興。他因爲後來,那些房間滿了,他一個人在另外一個地方,一個單寮房。他開始很歡喜,單寮房,修行清淨了,後來呢,發高燒,害病了,睡在房間裏,飯也沒有吃,沒有人管他,人家不知道他在害病,睡了叁天,心裏大哭一場。後來就回他的本地去了,他是平陽的。那麼不過呢,結果他後來還是好了,後來回去了一段時間,又來了。那麼這個就是說使人家心裏難受了。一個人出家了,好心出家,年輕人,跑到僧團裏邊,害了病,沒有人管他的,這個不大好。我們說,家庭裏邊父母都會照顧,我們僧團裏邊要大家照顧了,如果不照顧的話,出家人會退心。他認爲家庭好,僧團冷酷,對病人不照顧。那麼佛教裏邊,佛親自照顧病人,也是對我們身教,叫我們對病人要有一定的表示,要去親切地照顧。這個希望大家做到。僧團裏邊,對老的、病的,一定要照顧,不然的話,人家就不敢發心出家。所以這是對正法命脈有關系的,有極大關鍵的事情。不要只顧自己學法,沒功夫,不管。當你自己害病的時候,大家沒有功夫不管你,你什麼想法啊?這個自己將心比心,很可以比出來了。那麼人家都是發了勇猛心,離開了家庭出來的,一定要照顧,病的、老的,這裏還沒有老人,將來可能會有老的要來,那麼我們這一些事情要做了。這就是行福,布施、供養的事情,我們說出家人沒有錢布施,你照顧病人是極大的布施。

  第四,“施看病人”,照顧病人有極大福報,你布施看病的人,也有極大福報。所以說這個看病人也是你一個培福的對象。因爲照顧病人的福氣大,那麼對看病人,你布施他,一樣大的福氣。藏地他們有個習慣、風俗,他在朝聖的時候,把家裏的東西,全部賣掉了,到了那個目的地,假使朝五臺山的,他把他的一切家産,他們養牛羊了什麼東西,全部賣完。他賣了錢之後,到了五臺山,全部供養,供得光光的,空了身體回來的。但這一回來之後,你是供養叁寶的人,供養他也有福報,他一回去,大家都供養他,一下又富起來。供養的福德就不會窮的,所以放心好了。那麼供養看病的,或者是照顧那病人,將來就感到自己有病有人照顧,同時也不會害病,很少害病,這些都是因果的事情。

  第五,“施園林”,把園林施給人家,人家休息,有好的風景,調換心境,這也是福德的事情。施園林當然施僧團園林福德是最大的。

  第六,“施常乞食”,就是經常布施,凡是有乞食人來總是布施的,不是我這一段時間布施,平時就不布施,或者一年布施幾個月,不是;凡是來乞食的,總是布施他的。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,雖然不多麼,也是經常性的,福德也特別大;大量的布施,經常布施,那福德更大。

  第七,“隨時施”,凡是需要的時候,他就布施他合適的東西。假使夏天,就布施他冷飲,或者是涼茶,冬天就布施他熱的湯,熱的甘漿之類的東西,禦寒的,那麼下雨天給他有躲雨的地方,等等,這是隨時施。根據不同的情況、不同的變化而布施他,衣、食,或者用具,或者良藥,等等。

  “如是七種,善故名福”,這七個事情,它本身是善的,所以說有福報。我們這個福跟善是一定聯系的。善是因,福是果,所以說做了善業必定得福報,做了惡業必定得苦報,這是必然的。因爲它是善的叫福,福是果上的,果立因名,善是因上的。“作故名業”,因爲它是要作的,叫業。業麼,造作了。“業依此七,故名爲事”,這個業造作的事情,依了這七個事情,那麼叫事,所以叫七福業事。有依,有對象的,有這個事情可以做的,那麼叫有依七福業事。

  無依,他也沒有布施東西,依,就是能施所施對方,有東西的,無依,他沒有東西布施,“但起深心,隨喜恭敬”,一樣成福報,殊勝的福,而且不是普通的福。自己沒有東西布施,假使沒有條件施園林,施羁旅客,自己很窮,或者是住在不是那些地方,沒有人旅遊的地方,那麼這些做不起了,但是人家做,起深心的隨喜,恭敬的心,那麼這樣子,同樣能感殊勝的福報。所以說有依的七樣事情做了,固然感大福報;無依的亦爾,無依的起個隨喜心,恭敬心,這個也能夠起殊勝福報。所以說我們看到人家做好事,不要妒嫉。這個一般的凡夫,就會妒嫉,人家的學法學得很好,心裏不但不隨喜,心裏討厭他,甚至妒嫉他。認爲他這個人,在我前面擋起了,顯不出我來了。人家做了很多好事,不隨喜,他奪了我的威光了,我做不起,他能做,心裏不但不思慚愧,感到自己沒有威光,反而起妒嫉心。他們能做,我不能做,好象是心裏很生氣。反正這一類的事情,我們隨喜的功德,有的時候,可以跟原來做那個事情的人相等,可以做得那麼樣子,那麼隨喜的福報,而且不要花錢的。但是就這個妒嫉心,這樣不花錢的東西得福報你都不要它,這個是我們感到是愚癡。你妒嫉他,反而遭罪,妒嫉是煩惱心,你心裏妒嫉,意業。如果妒嫉,要行動出來了,或者嘴裏說閑話了,或者是行動來破壞了,那還身口業也造了,將來那還要感惡報。所以說隨喜、不隨喜,兩個果報迥然不同,那麼我們不要放棄這個培福的機會。隨喜,人家有什麼好事情要隨喜,人家拿了書了,你要隨喜,不要說人家拿到,我拿不到,不但不隨喜,發脾氣、生氣,這個心就不好了。你拿著幹什麼?人家拿了去修,能夠修持,能夠得到將來弘法利生。假使自己拿了又起不了作用,那就給人家也好,給人家學了,這個隨喜心就好了。如果一定要自己占爲己有,大藏經要十部,什麼什麼書都也要,把自己房間裏鎖起來,……。我們昨天講了,小路尊者的前生是大法師,就是吝法,後來感了大愚癡。如果人家供養的法寶,自己不看,又不給人家看,那感的果報是什麼呢?那可想而知。自己有的不布施,尚且要感不好的果報,人家拿來布施的,你把它中間扣住了,不給那書流通出去,這有什麼果報?你看看。那麼這七個事情,隨喜之後,也能生勝福,所以說叫無依福。

  這就是說你做了這個事情之後,做的時候是善心,做好事,對的。等到做好之後,你可能回去了,就發脾氣了,或者是小孩子吵了你,起煩惱了,這些心來了。這是亂心,不是善心;或者無記心,或者甚至于打昏睡的時候,心都沒有了,第六意識休息了。那這個是福報還在增長,怎麼什麼原因?按有部說就是, 無表色的作用,如果沒有無表色的話,你福德依在哪裏增長呢?心都跳過了,怎麼在增呢?所以這是第叁個論證。

  

  第四、非作成業證者,又自非作,遣他殺等,若無無表,不應成業道,所以然者,謂發語處分,遣他殺等,此發語表,非業道攝,謂使未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