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议了。所以说照有部的说法,既然经里边说,做了之后,他以后不管睡觉也好了,醒着也好,坐也好,行也好,福德不断地相续增长的,那肯定是有无表色这么实在的东西,福德才寄托它身上能够增长。这也是证明无表色有的一个依据。
七有依福者,一施羁旅客,二施路行人,三施有疾人,四施看病人,五施园林,六施常乞食,七随时施。如是七种,善故名福,作故名业,业依此七,故名为事。无依福者,无物布施,但起深心,随喜恭敬,亦生胜福也。
那么这里再说:什么叫有依七福业事?有七个有依的福业事,那么七样事情,哪七样呢?
第一,“施羁旅客”,行路的人很辛苦,你给他布施茶水或者是布施他休息,或者布施他需要的东西,这是极大的福报。所以说我们这里夏天,来朝拜的,或者是来游览的,我们就是要给他们供应茶水。上一次我看那个茶壶找出来了,现在又不见了,正是大热天来了,该要找出来,摆起来了,茶叶是我们有的是,杯子就是在茶壶的旁边摆几个,去买几个也可以嘛,洋瓷的杯子,这个一般的单位里,都有那些设备。天热了,人家大太阳跑进来,好心来拜佛,进来看一看佛也好啊,他愿意跑到寺院里来都是好心,那么我们这一点茶水就不要太悭吝了,给他们吃一点解渴,这是应当的事情,那么也是培福的事情,施羁旅客。另外,就是说来到我们庙里来住的,远地赶来的,也要殷勤地招待。当然了,我们这个身份要搞清楚,他是什么人,是什么事情,但是真正是正规的那些居士要这里住几天的,那就他需要的东西都要给他找好,住处帮他弄干净等等。这是对羁旅客的布施,极大的福报。
第二,“施路行人”,走路的人很辛苦,你给他布施一点茶水。以前我们在旧社会经常在路上设凉棚给人家供应茶水,这也是好事情,那么我们这里就是不是来朝拜的,经过这里的,给他喝点水也可以嘛。所以说,凡是进了庙,总是要给他,夏天给他吃一点,可以解渴。我感觉以前昭觉寺,有一些人跑的来就是喝自来水,当然了,他们吃自来水,它那个自来水在殿的前头,他喝水的目的,一个是渴了,他要喝水,另一个是他认为殿前面的水有加持,那么他就要喝。我们感到喝自来水确实有危险性,里面可能有不干净,夏天这个自来水假使有细菌的话,他吃了害肚子了,那个我们对他不起的。那么我们也是佛前头、殿前头摆一个茶缸子,那不是很好吗?又有加持,又不会害病,布施的事情也做了,应当这这样子做。就是不管他是拜佛的也好,路过的也好,都应当布施。
第三,“施有疾人”,有病人。有病人,要布施医药,帮他做事情等等,都是属于布施的一类,给他打开水,或者给他熬药了,或者给他拿饭了,这些都是福德事情。佛在世的时候,比丘有病,没有人照顾他,佛亲自照顾他,那个病人很脏,佛亲自照顾 。这个就是示现,要照顾病人,僧团里边,病人要照顾。我们这里僧团年轻人多,病人也不太多,假使有人害病了,不要让他一个人睡在床上,大家要表示给他点帮助,要慰问他。
我记得我们在宝光寺,有一个同学,他从小出家的,因为他后边插班的,其他的同学,都住在校园里边,大房间,共同宿舍,至少是三个人以上的房间,有说有笑的,很高兴。他因为后来,那些房间满了,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地方,一个单寮房。他开始很欢喜,单寮房,修行清净了,后来呢,发高烧,害病了,睡在房间里,饭也没有吃,没有人管他,人家不知道他在害病,睡了三天,心里大哭一场。后来就回他的本地去了,他是平阳的。那么不过呢,结果他后来还是好了,后来回去了一段时间,又来了。那么这个就是说使人家心里难受了。一个人出家了,好心出家,年轻人,跑到僧团里边,害了病,没有人管他的,这个不大好。我们说,家庭里边父母都会照顾,我们僧团里边要大家照顾了,如果不照顾的话,出家人会退心。他认为家庭好,僧团冷酷,对病人不照顾。那么佛教里边,佛亲自照顾病人,也是对我们身教,叫我们对病人要有一定的表示,要去亲切地照顾。这个希望大家做到。僧团里边,对老的、病的,一定要照顾,不然的话,人家就不敢发心出家。所以这是对正法命脉有关系的,有极大关键的事情。不要只顾自己学法,没功夫,不管。当你自己害病的时候,大家没有功夫不管你,你什么想法啊?这个自己将心比心,很可以比出来了。那么人家都是发了勇猛心,离开了家庭出来的,一定要照顾,病的、老的,这里还没有老人,将来可能会有老的要来,那么我们这一些事情要做了。这就是行福,布施、供养的事情,我们说出家人没有钱布施,你照顾病人是极大的布施。
第四,“施看病人”,照顾病人有极大福报,你布施看病的人,也有极大福报。所以说这个看病人也是你一个培福的对象。因为照顾病人的福气大,那么对看病人,你布施他,一样大的福气。藏地他们有个习惯、风俗,他在朝圣的时候,把家里的东西,全部卖掉了,到了那个目的地,假使朝五台山的,他把他的一切家产,他们养牛羊了什么东西,全部卖完。他卖了钱之后,到了五台山,全部供养,供得光光的,空了身体回来的。但这一回来之后,你是供养三宝的人,供养他也有福报,他一回去,大家都供养他,一下又富起来。供养的福德就不会穷的,所以放心好了。那么供养看病的,或者是照顾那病人,将来就感到自己有病有人照顾,同时也不会害病,很少害病,这些都是因果的事情。
第五,“施园林”,把园林施给人家,人家休息,有好的风景,调换心境,这也是福德的事情。施园林当然施僧团园林福德是最大的。
第六,“施常乞食”,就是经常布施,凡是有乞食人来总是布施的,不是我这一段时间布施,平时就不布施,或者一年布施几个月,不是;凡是来乞食的,总是布施他的。这是一个细水长流的,虽然不多么,也是经常性的,福德也特别大;大量的布施,经常布施,那福德更大。
第七,“随时施”,凡是需要的时候,他就布施他合适的东西。假使夏天,就布施他冷饮,或者是凉茶,冬天就布施他热的汤,热的甘浆之类的东西,御寒的,那么下雨天给他有躲雨的地方,等等,这是随时施。根据不同的情况、不同的变化而布施他,衣、食,或者用具,或者良药,等等。
“如是七种,善故名福”,这七个事情,它本身是善的,所以说有福报。我们这个福跟善是一定联系的。善是因,福是果,所以说做了善业必定得福报,做了恶业必定得苦报,这是必然的。因为它是善的叫福,福是果上的,果立因名,善是因上的。“作故名业”,因为它是要作的,叫业。业么,造作了。“业依此七,故名为事”,这个业造作的事情,依了这七个事情,那么叫事,所以叫七福业事。有依,有对象的,有这个事情可以做的,那么叫有依七福业事。
无依,他也没有布施东西,依,就是能施所施对方,有东西的,无依,他没有东西布施,“但起深心,随喜恭敬”,一样成福报,殊胜的福,而且不是普通的福。自己没有东西布施,假使没有条件施园林,施羁旅客,自己很穷,或者是住在不是那些地方,没有人旅游的地方,那么这些做不起了,但是人家做,起深心的随喜,恭敬的心,那么这样子,同样能感殊胜的福报。所以说有依的七样事情做了,固然感大福报;无依的亦尔,无依的起个随喜心,恭敬心,这个也能够起殊胜福报。所以说我们看到人家做好事,不要妒嫉。这个一般的凡夫,就会妒嫉,人家的学法学得很好,心里不但不随喜,心里讨厌他,甚至妒嫉他。认为他这个人,在我前面挡起了,显不出我来了。人家做了很多好事,不随喜,他夺了我的威光了,我做不起,他能做,心里不但不思惭愧,感到自己没有威光,反而起妒嫉心。他们能做,我不能做,好象是心里很生气。反正这一类的事情,我们随喜的功德,有的时候,可以跟原来做那个事情的人相等,可以做得那么样子,那么随喜的福报,而且不要花钱的。但是就这个妒嫉心,这样不花钱的东西得福报你都不要它,这个是我们感到是愚痴。你妒嫉他,反而遭罪,妒嫉是烦恼心,你心里妒嫉,意业。如果妒嫉,要行动出来了,或者嘴里说闲话了,或者是行动来破坏了,那还身口业也造了,将来那还要感恶报。所以说随喜、不随喜,两个果报迥然不同,那么我们不要放弃这个培福的机会。随喜,人家有什么好事情要随喜,人家拿了书了,你要随喜,不要说人家拿到,我拿不到,不但不随喜,发脾气、生气,这个心就不好了。你拿着干什么?人家拿了去修,能够修持,能够得到将来弘法利生。假使自己拿了又起不了作用,那就给人家也好,给人家学了,这个随喜心就好了。如果一定要自己占为己有,大藏经要十部,什么什么书都也要,把自己房间里锁起来,……。我们昨天讲了,小路尊者的前生是大法师,就是吝法,后来感了大愚痴。如果人家供养的法宝,自己不看,又不给人家看,那感的果报是什么呢?那可想而知。自己有的不布施,尚且要感不好的果报,人家拿来布施的,你把它中间扣住了,不给那书流通出去,这有什么果报?你看看。那么这七个事情,随喜之后,也能生胜福,所以说叫无依福。
这就是说你做了这个事情之后,做的时候是善心,做好事,对的。等到做好之后,你可能回去了,就发脾气了,或者是小孩子吵了你,起烦恼了,这些心来了。这是乱心,不是善心;或者无记心,或者甚至于打昏睡的时候,心都没有了,第六意识休息了。那这个是福报还在增长,怎么什么原因?按有部说就是, 无表色的作用,如果没有无表色的话,你福德依在哪里增长呢?心都跳过了,怎么在增呢?所以这是第三个论证。
第四、非作成业证者,又自非作,遣他杀等,若无无表,不应成业道,所以然者,谓发语处分,遣他杀等,此发语表,非业道摄,谓使未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