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作杀等事故,若彼使者,行杀等竟,此前语表,更无异性,如何能教者,成杀等业道。明知别有杀等无表,来入身中,故能教人得成业道,故此业道,即无表摄。
“第四、非作成业证者,又自非作,遣他杀等,若无无表,不应成业道”,就是说我们做事情,十恶业道也好,十善业道也好,自作教他,见闻随喜都有感报的。那么自作,固然是自己造了业了,造作了,教他,教他不是自己做的,自己没有造那个业,那么如果没有无表色的话,怎么成业道呢?什么原因,他下边是具体的再讲一下,就是说第四种“非作成业道”,自己没有做,教人家做,怎么会成业道的?就是有无表色,这是一个证明。假使自己没有做,教他去做(做什么?杀、盗、淫、妄等事),假使没有无表色的话,那么你这个业道不能成就,为什么?人家做的,人家杀了,你又没有杀,你怎么成杀生业道呢?怎么会得到呢?决定有无表色,这是有部的说法。
“所以然者”,为什么原因,下边要说。“谓发语处分,遣他杀等”,假使说他下个命令,处分,叫他去杀,“这个人,你给他枪毙”,或者把他杀掉。“此发语表,非业道摄”,这个说话的时候,他又没死,杀生业道不能成立,假使他们是一帮子的人,或者是什么人,或者是强盗,他们把人抓住了之后,他说要杀,下个命令杀,其他的人去杀。当他下命令的时候,并没有杀,那么他这句话一说,还没有杀,不能成杀生业道。“谓使未作杀等事故”,他说那个时候,他下面的人、使者,还没有去杀人,那么这句话,单是一个处分,并没有成杀生的事实。那么应该他说这个话,不是杀生业道。
“若彼使者,行杀等竟,此前语表,更无异性,如何能教者,成杀等业道?”假使你说了之后,那下了命令了之后,第二天那个使者执行他的命令,把他杀掉了,杀掉之后,那个下命令的人什么都没有干,他就还是前面那句话作用。那前面这句话到了第二天没有改变,而且过去了。怎么,他杀了之后,下命令的人教他杀的人,也同样得杀生业道呢?这个没有无表色的话,就不好成立了。所以说“明知别有杀等无表”,这是有部的说法,这个明明,可以知道,另外有一个杀生的无表色。“来入身中”,当他杀的时候,在身上生起无表色,来到他身上,所以能教的人,也成了杀生业道。
这个是大家公认的,自己杀人,跟教他杀人都要成就杀生业道的。那么杀的人没有话说,他行了杀的身表业,感的是杀生的无表,有了;但是教的人,他说话的时候,并没有杀,后来杀了之后,话没有改变,他杀生业道怎么来的?他就是说有个无表色,当他杀的时候,无表色他身上也生起了,来入身中,跑到他身上就生起了,结果教的人也成就杀生的业道。这个业道,就是无表色,假使没有这个业无表色的话,那么这个前面教的人,不会成杀生业道的,就是说那句话,当时没有成业道。那么这个也是证明无表色有实在的体,有那么个东西的,不然的话,教的人不能成业道。
第五、法处色证者,又契经说,苾刍当知,法谓外处,是十一处,所不摄法,无见无对。此经于法处中,不言无色。故知法处中,实有无表色,若无无表色,此经阙减,便成无用。谓经阙减无色言故,既不言无色,明知实有无表。
“第五、法处色证者”,法处所摄色,这是意所观的对象,法处里边的色。“又契经说:比丘当知,法谓外处,是十一处,所不摄法,无见无对”,经里边有这么一句话,他说比丘应当知道,这是佛对大家(比丘)说法,法是什么呢?法就是我们十二处里的法处,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法,这个法,法是外处,不是内处,内处是眼耳鼻舌身意,外处,色声香味触法;法是外处。“是十一处所不摄法”,我们说一切法都是法,眼也是个法,耳也是个法,乃至色声香味触都是法,那么这个法处,到底什么法?我们前面讲过,法处的法就是狭义的法,把眼耳鼻舌身意,色声香味触,这些除开以后,余下的都是摄在法处里边,那么这是眼等十一处所不摄的法,都归在法处里边。这个法处是无见无对,是看不到的,是意的境界,不是眼睛境界,看不到;无对,它没有质碍的,没有极微所成的,那是无见无对的。
那么这个经说了这个话,有部就把这个东西拿来证明有无表色。这个又怎么一回事呢?他就是说“此经于法处中,不言无色”,有部就抓了这一点。佛在这本经里说法处的时候,他说十一处所不摄的法都在里边,无见无对的,那么它里边,没有说这个法处里边没有色法的,没有说没有色,没有简别色法,没有把它除掉,“故知法处中,实有无表色”,那法处里边有色,这个色就是无表色,除了无表色,那有无见无对的色呢?所以说他根据这个经文,就把无表色抓住,认为是一个依据。他说法处里边,“实有无表色”,一定有无表色。假使没有无表色的话,这个经就“阙减”,这个经就缺了一块,为什么?“便成无用”,经里边的话,佛说的话,是不增不减的,一点也不缺的。如果你说法处,法处里边没有色法的话,佛又没有说法处里边没有色,没有简别色除掉。那么这个经如果你说不要色的话,这个经里边就缺了一块,缺了一块之后,佛说的话就不圆满了,那不可能,佛说的话决定圆满的,不会缺减的,那么肯定是有,法处里边有色,这个色就是无表色。
所以说这个辩论,一般人想不到,他是转弯弯,转了很多,把这个又当一个依据。他说法处里边决定有无表色,为什么?假使没有无表色的话,这个经就减了,减了之后,就没有用了,这是不圆满的经,就不起作用了。缺什么呢?缺“无色言”,因为经里边没有说法处里边没有色,缺了这两个字,没有色的话没有说;既然没有说无色,明明知道有色,有色就是无表色。无见无对的色是什么呢?当然是无表色,所以这个也作为一个有无表色的依据。
第六、八道支证者,若无无表,应无八道支。以八道支中,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此三是无表。故论云:以在定时无语等故。
“第六、八道支证”,佛说的有八圣道,八道支也是一个证明有无表色。这个都是很微细的。我们看来,八圣道跟无表色是什么关系?怎么想也想不起,怎么拉起关系来了?“若无无表,应无八道支”,假使说没有无表色的话,八道支(就是八圣道),就不能成立了,为什么?“以八道支中,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此三是无表故”,在八圣道里边,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这三个是无表。为什么是无表?“以在定时,无语等故”,八圣道的时候,在定中修的,定里边不会说话,没有正语,定里边也没有做事,没有正业,定里边也没有去乞食等正命的事情,也没有正命。那么如果没有无表的话,八圣道只有五个,这三个都没有了,不能成为八圣道。所以从这里边又证明有无表色。
解云:在定不可语,无正语也;身不运动,行礼佛等,无正业也;不乞食等,无正命也。既于定中,说正语等三,以在定中有正语等三无表色,出定之后,能起三正,不起三邪。故于定中,说正语等,此于因上立果名故。因即无表色,果即正语等也。
“解云:在定不可语,无正语也;身不运动,行礼佛等,无正业也”,业,是身业,身体既不能礼拜,供养的事情不能做,没有正业。定中也不说话,也没有正语;也不乞食,正命也没有。那么这个八圣道就在定中修的时候,就只有五支,没有八支。“既于定中,说正语等三”,但是你在定里边,修八圣道的时候,有这个三支,就是八圣道是全的,“以在定中有正语等三无表色”,那就是明明知道,定中既不说话,又不做事情,不乞食,那么他这个正语、正业、正命的无表色在,也可以说他是八圣道支,有无表色了。“出定之后,能起三正,不起三邪,故于定中说正语等”,因为这三个的无表色定中有,因为有这三个无表色,出了定之后,就起三个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不起邪语、邪命、邪业,所以说这里有无表色的关系。既然是定中有无表色,那么定中有正语、正业、正命是可以说的;如果无表色没有,也就说不上了,只有五个。“此于因上,立果名故”,这是因立果名,等你出了定之后,做这个三个事情,那么因上的无表色就安这三个名字,因就是无表色,果就是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。因立果名,是六离合释,是哪一个释?有财释,对的。
第七、别解脱戒证者,若无无表,则亦应无别解脱戒,以受戒后虽起异缘恶无记心,而名苾刍。明知别有无表戒色,名别解脱戒,恶无记中,相续而转,名苾丘等。
“第七、别解脱戒证”,别解脱戒也是一个证明。“若无无表”,假使没有无表色的话,别解脱戒就不能成立了。“则亦应无别解脱戒,以受戒后虽起异缘,恶无记心,而名比丘,明知别有无表戒色,名别解脱戒,恶无记中,相续而转,名比丘等”,他说我们受戒之后,成比丘了,但受戒之后,不见得一天到晚在这个殊胜的心的状态之下。“异缘”,他离开坛场了,看到其它东西了,恶、无记心会生起来,看到天天气好,无记心,看到什么其它的东西,假使看到女人,起的一个贪心,恶心来了,那么这个时候你叫不叫比丘?没有犯根本戒嘛,还是比丘。那么你既然受戒的时候的善心,缘坛场的出离心等等都没有了,起了无记心,甚至于起恶心,你还叫比丘,那你肯定身上有个无表色,别解脱戒。如果你没有无表色的话,那你怎么叫比丘呢?早就不是比丘了。所以说,既然别解脱戒还成立,那么就是有无表色的关系。没有无表色的话,你起了其它的心,那你该比丘戒也没有了。所以说,既然比丘戒还在,还叫比丘,那么明明知道是有这个无表色的作用。它在“恶无记中,相续而转”,就是“乱心无心等,随流净不净”。所以说无表色前面讲的时候,一定要把它搞得很清楚,记得很明白,然后后边提起之后,心里一起一个作意,前面的意思都冒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