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上来了。如果你不熟的话,甚至于还没有搞懂的话,你这里讲的无表色跟前面的啥关系,苦苦思想,想了半天,想不出个头绪,那就是理解得很肤浅,甚至于不懂,不知道他说什么话。所以前前后后,是有一定的关联。菩提道次第前边就是后边的基础,这是从修行上说;在《俱舍论》里边,前面的是后面的基础,这是从理解上说,所以说都是基础,没有前面就没有后头,后头的理解要靠前头的理解得到的。所以在中间插进来的,有一定的吃亏的地方,就靠自己赶快补上去了,把前面补起来。
第八、戒为堤塘证者,又契经说,离杀等戒,名为堤塘戒,能长时相续,堰遏犯戒过故。此经既说戒为堤塘,明知别有无表戒色。
第八个论证,“第八、戒为堤塘证,又契经说,离杀等戒,名为堤塘戒”,戒,不杀、不贪、不淫、不妄语,离开杀盗淫妄的这些戒,叫堤塘戒。堤塘的意思,好比是海水的堤坝,那些杀盗淫妄是海水,它侵犯进来的,我们把它用堤挡住,不给它侵犯,就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这个水就进不来,起不了危害的作用,所以戒又叫作堤塘。“能长时相续,堰遏犯戒过故”,犯戒的过失,能够长时地、相续地把它顶住,好比堤塘把海水顶住一样。
“此经既说戒为堤塘,明知别有无表戒色”,那么经里边既然说戒是堤塘,经的话就是“离杀等戒,名为堤塘戒”,戒有这个作用,跟堤塘一样,能够遏止犯戒的过失,那么肯定是有个东西的,没有东西怎么起作用呢?有用必有体。这个体什么?就是无表色,无表色的戒,它有这个实在的东西,它能够遏制犯戒的过失,不使他犯。那么这样子,也是证明有无表色。
萨婆多宗,引上八证,证无表实。
所以萨婆多部(有部),引了上面八个经来证明无表色是实在有的。这是有部苦费心机,搜了很多经文拿来引证,认为无表色非有不可。八个依据,那都是佛说的话,那倒是应当之成立了;但是经部把它一个一个驳掉,(78A)下边就是经部的话。
从此经部,会通前说。
“从此经部,会通前说”,经部反对,无表色是没有的;你说了那么多依据,我给你解释,这个依据你是讲错了,不是那回事。这么一个一个反驳。“从此”以下,就是经部的话,“会通前说”,把前面的说法会通起来,然后证明它自己无表色没有实体的。我们自己想想看,假使你主张无表色没有实在东西的,你怎么驳?你自己去驳驳看。驳不了,再看经部的。这些最好自己预习了。我们说,学法的最好的办法,在没有讲之前预习,讲的时候竖耳恭听,哪里不懂的,就可以特别注意,甚至于提问,讲好以后再回忆,思考、深入、记忆。讨论呢,是大家相互地促进,有一定的好处。那么这样子,我们说这个就是加行、正修、回向,也是三个阶段。事先的预习是加行,正在听课的时候是正行,听了课之后的是结行,也是这么三个事情。这样子全的,完整;缺一块,效果要少一点。
且三色者,是定境色,非无表色。瑜伽此云相应谓心境相应也师说:修静虑时,定力所生,定境界色,非眼根见,故名无见,不障处所,故名无对。
第一个,“且三色者”,有部说三色,无见无对色是无表色,它这个三色是定境色,不是无表色。这个无见无对色是有,佛说的无见无对是有这个色,但是是定境色,不是指的无表色,你搞错了。“瑜伽师说”,瑜伽师就是修定的那些,瑜伽是相应,“谓心境相应”,修定的时候,心境相应,叫瑜伽师。那么《瑜伽师地论》,就是专门给瑜伽师他们讲的一部论,瑜伽师需要学的论。那么瑜伽师,他们怎么说呢?瑜伽师是修定的人,他当然对定的境界很熟悉。他说无见无对色,不是指的无表色,在修静虑的时候,修静虑时,“定力所生,定境界色,非眼根见,故名无见,不障处所,故名无对”,无见无对,定境色,他在修静虑的时候,定力所生,我们观想的色观出来了,这个色观出来的,心观的。我们有的人观,假使观佛像,他的眼睛盯了一个佛的照片看。我们说观不是眼睛看了,是心眼看了,要心边现出那个佛像来,并不是你眼睛看了那个佛像。所以说观的时候决定不要用眼睛,要用心。平时眼睛看看,吸取那个种子是可以,观想的样子,用心看熟了,以后观的时候能够生起来,这是可以,对的。但是正在观的时候,不要去用眼睛看了。这个因为定中所显的境界色,它不是眼睛看的,无见,不障处所,没有质碍的,哪里都不障碍的。你说你前面,你对着墙壁来观,你可以观一个虚空,这个墙壁不障碍你这个东西,它也不障碍你。如果你定中观一个东西,人家跑过来,又不碰到那个东西,它无见无对,所以是叫定境色,不是无表色。第一个把它驳掉了,你辛辛苦苦引那个经说的无见无对色,那是定境色,不是无表色。
第二无漏色,亦定境色。依无漏定,所生色者,名无漏色。
第二无漏色,也是定境色,“依无漏定,所生色者,名无漏色”,也不是你的无表色,你白白辛苦了。
第三福增长者,但是布施,现行善思,所熏成种,假立无表,名福增长。故论云:而前缘施,思所熏习,微细相续,渐渐转变,差别而生,由此当来,能感多果。故密意说,恒时相续,福业渐增,福业续起。解云:一熏习,二微细,三相续,四转变,五差别。此五并是种子异名。
“第三福增长者,但是布施,现行善思,所熏成种……故密意说,恒时相续,福业渐增,福业续起。解云:一熏习,二微细,三相续,四转变,五差别。此五并是种子异名”,种子的作用,它有这么几个变化,熏习、微细、相续、转变、差别,这是经部的种子学说里边,一个很精要的一部分,那么它里边也引种子说来了。种子说后来就弄到阿赖耶识里去了,这个唯识就采取那个说法。在有部里边没有种子说,他只是说有无表色把它持起。他说你说福业增长,你说是无表色有,福业增长。他说实际不是无表色,布施之后,你造的善业,善的思心所,这个善的思心所是现行,在你住的时候是现行,现行之后,其它的缘来了,他动其它的念头了。那么这个思心所是不是就消失了呢?不会。思心所它熏种子,它的种子还存在,力量还有,就是没有现行就完了。
种子的问题,我们很容易体会就是烦恼种子,你在念经的时候,或者是听法的时候,心里干干净净的,什么都没有。但是你心里烦恼种子是具足,一点也没有少,只要你跑出去马路一看,马上就腾起来了,烦恼又起来了,那是什么原因呢?种子还在嘛。那么这个思心所一样的,善法,虽然你调个环境之后,甚至于发脾气,甚至于起烦恼心,那是种子的力量熏在色心里边,它作用是有的,一旦它去碰到那个环境,善的力量就起来了。所以说这是种子的力量,不是无表色。这是善的思心所,就是造业的思心所了,它熏成功的种子,假安个名字叫无表,不是真的无表,没有无表色,假安立,不是实在有的,实际上就是思心所的种子。我们昨天好象有人问我,思心所,种子现行的问题,种子,就是这个叫种子。正在造业的时候不是种子,身语业不是种子,那么做事情过了之后,它的潜在的力量,并没有消失,就藏在种子里边,那么就假名是无表色,叫福增长。
“故论云”,《俱舍论》这个话,“而前缘施,思所熏习”,前面缘施,就是七依,有依福业事,做七个施的事情的时候,这个思心所,它所熏习的种子,“微细相续,渐渐转变,差别而生”,这是种子的几个阶段。我们说思心所是造业了,现行,现行以后,它是熏习的种子,相续,种子还是不断地等流下去的。这个相续前前后后是有差别的,各式各样的种子都在里边。微细,微细就是种子了,它不是现行了,它是埋在里边了,力量有,但是你看不到了,是微细。
我们一个一个讲下去。熏习,现行的思心所的力量,它这个力量熏在色心上,熏习。这个熏习的种子,它是很微细,看不到的,但是力量在,相续。这个种子又是,它的功能相似相续不会断掉的。那么当它那个在种子的阶段当中,它要生果了,它种子要转变,种子不是一成不变的,在生果的阶段之中,它要转变。最后,在生果的时候,各式各样的功能都差别而生。所以说熏习、微细、相续、转变、差别而生,都是种子的异名,也就是种子在各个阶段的一些功能的作用。这个种子,思心所这样子生出来,到果的时候,就各式各样的种子,生各式各样的果。“由此当来,能感多果”,因为这样的种子力量,将来能够生福报的果了。“故密意说,恒时相续,福业渐增”,所以佛没有把那个种子说出来,就是含在里边。“恒时相续”,种子是相续的,“福业渐增”,慢慢差别,转变差别而增,福业这样慢慢增起来了,“福业续起”。
“解云:一熏习,二微细,三相续,四转变,五差别,此五并是种子异名”,都是种子的差别名字,在各个阶段,它起各样不同的作用,都是种子,都是指的种子。那么说了半天,就是说七福业事,就是思心所的种子起的作用,它福业为增长,将来能感果,差别而生,并不是无表色,把它第三个论据也推翻了。
第四非作成业证者,亦思种为体。
“第四非作成业道”,自己没有杀,教人家杀,成业道,这用思心所的种子也可以解释,“亦思种为体”,这个业道也是思心所的种子为体,那么这个很容易解释,思心所种子它可以产生这个力量,成恶杀业道,跟前面一样的。一个是善的,一个是恶的,不过是情况不一样。那么没有仔细讲,自己推想也可以知道。
第五法处所摄色者,是前定境界色也。
“第五法处所摄色”,法处所摄色,法处里边的色。法处就是不要忘记,眼耳鼻舌身,色声香味触法,这个法。法处里边的色,无见无对,这是什么色?并不是你的无表色,就是定境色,定里边观察的色属于法处的,不是眼的对象,是意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