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上來了。如果你不熟的話,甚至于還沒有搞懂的話,你這裏講的無表色跟前面的啥關系,苦苦思想,想了半天,想不出個頭緒,那就是理解得很膚淺,甚至于不懂,不知道他說什麼話。所以前前後後,是有一定的關聯。菩提道次第前邊就是後邊的基礎,這是從修行上說;在《俱舍論》裏邊,前面的是後面的基礎,這是從理解上說,所以說都是基礎,沒有前面就沒有後頭,後頭的理解要靠前頭的理解得到的。所以在中間插進來的,有一定的吃虧的地方,就靠自己趕快補上去了,把前面補起來。

  

  第八、戒爲堤塘證者,又契經說,離殺等戒,名爲堤塘戒,能長時相續,堰遏犯戒過故。此經既說戒爲堤塘,明知別有無表戒色。

  第八個論證,“第八、戒爲堤塘證,又契經說,離殺等戒,名爲堤塘戒”,戒,不殺、不貪、不淫、不妄語,離開殺盜淫妄的這些戒,叫堤塘戒。堤塘的意思,好比是海水的堤壩,那些殺盜淫妄是海水,它侵犯進來的,我們把它用堤擋住,不給它侵犯,就不殺、不盜、不淫,這個水就進不來,起不了危害的作用,所以戒又叫作堤塘。“能長時相續,堰遏犯戒過故”,犯戒的過失,能夠長時地、相續地把它頂住,好比堤塘把海水頂住一樣。

  “此經既說戒爲堤塘,明知別有無表戒色”,那麼經裏邊既然說戒是堤塘,經的話就是“離殺等戒,名爲堤塘戒”,戒有這個作用,跟堤塘一樣,能夠遏止犯戒的過失,那麼肯定是有個東西的,沒有東西怎麼起作用呢?有用必有體。這個體什麼?就是無表色,無表色的戒,它有這個實在的東西,它能夠遏製犯戒的過失,不使他犯。那麼這樣子,也是證明有無表色。

  

  薩婆多宗,引上八證,證無表實。

  所以薩婆多部(有部),引了上面八個經來證明無表色是實在有的。這是有部苦費心機,搜了很多經文拿來引證,認爲無表色非有不可。八個依據,那都是佛說的話,那倒是應當之成立了;但是經部把它一個一個駁掉,(78A)下邊就是經部的話。

  

  從此經部,會通前說。

  “從此經部,會通前說”,經部反對,無表色是沒有的;你說了那麼多依據,我給你解釋,這個依據你是講錯了,不是那回事。這麼一個一個反駁。“從此”以下,就是經部的話,“會通前說”,把前面的說法會通起來,然後證明它自己無表色沒有實體的。我們自己想想看,假使你主張無表色沒有實在東西的,你怎麼駁?你自己去駁駁看。駁不了,再看經部的。這些最好自己預習了。我們說,學法的最好的辦法,在沒有講之前預習,講的時候豎耳恭聽,哪裏不懂的,就可以特別注意,甚至于提問,講好以後再回憶,思考、深入、記憶。討論呢,是大家相互地促進,有一定的好處。那麼這樣子,我們說這個就是加行、正修、回向,也是叁個階段。事先的預習是加行,正在聽課的時候是正行,聽了課之後的是結行,也是這麼叁個事情。這樣子全的,完整;缺一塊,效果要少一點。

  

  且叁色者,是定境色,非無表色。瑜伽此雲相應謂心境相應也師說:修靜慮時,定力所生,定境界色,非眼根見,故名無見,不障處所,故名無對。

  第一個,“且叁色者”,有部說叁色,無見無對色是無表色,它這個叁色是定境色,不是無表色。這個無見無對色是有,佛說的無見無對是有這個色,但是是定境色,不是指的無表色,你搞錯了。“瑜伽師說”,瑜伽師就是修定的那些,瑜伽是相應,“謂心境相應”,修定的時候,心境相應,叫瑜伽師。那麼《瑜伽師地論》,就是專門給瑜伽師他們講的一部論,瑜伽師需要學的論。那麼瑜伽師,他們怎麼說呢?瑜伽師是修定的人,他當然對定的境界很熟悉。他說無見無對色,不是指的無表色,在修靜慮的時候,修靜慮時,“定力所生,定境界色,非眼根見,故名無見,不障處所,故名無對”,無見無對,定境色,他在修靜慮的時候,定力所生,我們觀想的色觀出來了,這個色觀出來的,心觀的。我們有的人觀,假使觀佛像,他的眼睛盯了一個佛的照片看。我們說觀不是眼睛看了,是心眼看了,要心邊現出那個佛像來,並不是你眼睛看了那個佛像。所以說觀的時候決定不要用眼睛,要用心。平時眼睛看看,吸取那個種子是可以,觀想的樣子,用心看熟了,以後觀的時候能夠生起來,這是可以,對的。但是正在觀的時候,不要去用眼睛看了。這個因爲定中所顯的境界色,它不是眼睛看的,無見,不障處所,沒有質礙的,哪裏都不障礙的。你說你前面,你對著牆壁來觀,你可以觀一個虛空,這個牆壁不障礙你這個東西,它也不障礙你。如果你定中觀一個東西,人家跑過來,又不碰到那個東西,它無見無對,所以是叫定境色,不是無表色。第一個把它駁掉了,你辛辛苦苦引那個經說的無見無對色,那是定境色,不是無表色。

  

  第二無漏色,亦定境色。依無漏定,所生色者,名無漏色。

  第二無漏色,也是定境色,“依無漏定,所生色者,名無漏色”,也不是你的無表色,你白白辛苦了。

  

  第叁福增長者,但是布施,現行善思,所熏成種,假立無表,名福增長。故論雲:而前緣施,思所熏習,微細相續,漸漸轉變,差別而生,由此當來,能感多果。故密意說,恒時相續,福業漸增,福業續起。解雲:一熏習,二微細,叁相續,四轉變,五差別。此五並是種子異名。

  “第叁福增長者,但是布施,現行善思,所熏成種……故密意說,恒時相續,福業漸增,福業續起。解雲:一熏習,二微細,叁相續,四轉變,五差別。此五並是種子異名”,種子的作用,它有這麼幾個變化,熏習、微細、相續、轉變、差別,這是經部的種子學說裏邊,一個很精要的一部分,那麼它裏邊也引種子說來了。種子說後來就弄到阿賴耶識裏去了,這個唯識就采取那個說法。在有部裏邊沒有種子說,他只是說有無表色把它持起。他說你說福業增長,你說是無表色有,福業增長。他說實際不是無表色,布施之後,你造的善業,善的思心所,這個善的思心所是現行,在你住的時候是現行,現行之後,其它的緣來了,他動其它的念頭了。那麼這個思心所是不是就消失了呢?不會。思心所它熏種子,它的種子還存在,力量還有,就是沒有現行就完了。

  種子的問題,我們很容易體會就是煩惱種子,你在念經的時候,或者是聽法的時候,心裏幹幹淨淨的,什麼都沒有。但是你心裏煩惱種子是具足,一點也沒有少,只要你跑出去馬路一看,馬上就騰起來了,煩惱又起來了,那是什麼原因呢?種子還在嘛。那麼這個思心所一樣的,善法,雖然你調個環境之後,甚至于發脾氣,甚至于起煩惱心,那是種子的力量熏在色心裏邊,它作用是有的,一旦它去碰到那個環境,善的力量就起來了。所以說這是種子的力量,不是無表色。這是善的思心所,就是造業的思心所了,它熏成功的種子,假安個名字叫無表,不是真的無表,沒有無表色,假安立,不是實在有的,實際上就是思心所的種子。我們昨天好象有人問我,思心所,種子現行的問題,種子,就是這個叫種子。正在造業的時候不是種子,身語業不是種子,那麼做事情過了之後,它的潛在的力量,並沒有消失,就藏在種子裏邊,那麼就假名是無表色,叫福增長。

  “故論雲”,《俱舍論》這個話,“而前緣施,思所熏習”,前面緣施,就是七依,有依福業事,做七個施的事情的時候,這個思心所,它所熏習的種子,“微細相續,漸漸轉變,差別而生”,這是種子的幾個階段。我們說思心所是造業了,現行,現行以後,它是熏習的種子,相續,種子還是不斷地等流下去的。這個相續前前後後是有差別的,各式各樣的種子都在裏邊。微細,微細就是種子了,它不是現行了,它是埋在裏邊了,力量有,但是你看不到了,是微細。

  我們一個一個講下去。熏習,現行的思心所的力量,它這個力量熏在色心上,熏習。這個熏習的種子,它是很微細,看不到的,但是力量在,相續。這個種子又是,它的功能相似相續不會斷掉的。那麼當它那個在種子的階段當中,它要生果了,它種子要轉變,種子不是一成不變的,在生果的階段之中,它要轉變。最後,在生果的時候,各式各樣的功能都差別而生。所以說熏習、微細、相續、轉變、差別而生,都是種子的異名,也就是種子在各個階段的一些功能的作用。這個種子,思心所這樣子生出來,到果的時候,就各式各樣的種子,生各式各樣的果。“由此當來,能感多果”,因爲這樣的種子力量,將來能夠生福報的果了。“故密意說,恒時相續,福業漸增”,所以佛沒有把那個種子說出來,就是含在裏邊。“恒時相續”,種子是相續的,“福業漸增”,慢慢差別,轉變差別而增,福業這樣慢慢增起來了,“福業續起”。

  “解雲:一熏習,二微細,叁相續,四轉變,五差別,此五並是種子異名”,都是種子的差別名字,在各個階段,它起各樣不同的作用,都是種子,都是指的種子。那麼說了半天,就是說七福業事,就是思心所的種子起的作用,它福業爲增長,將來能感果,差別而生,並不是無表色,把它第叁個論據也推翻了。

  

  第四非作成業證者,亦思種爲體。

  “第四非作成業道”,自己沒有殺,教人家殺,成業道,這用思心所的種子也可以解釋,“亦思種爲體”,這個業道也是思心所的種子爲體,那麼這個很容易解釋,思心所種子它可以産生這個力量,成惡殺業道,跟前面一樣的。一個是善的,一個是惡的,不過是情況不一樣。那麼沒有仔細講,自己推想也可以知道。

  

  第五法處所攝色者,是前定境界色也。

  “第五法處所攝色”,法處所攝色,法處裏邊的色。法處就是不要忘記,眼耳鼻舌身,色聲香味觸法,這個法。法處裏邊的色,無見無對,這是什麼色?並不是你的無表色,就是定境色,定裏邊觀察的色屬于法處的,不是眼的對象,是意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