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識的對象,那是法處所攝,定境色。這個也很好解釋,所謂法處所攝色,就是定境色,那不要多說了。
第六八聖道支者,論雲:雖無無表,而在道時,獲得如斯,意樂依止,故出觀後,由前勢力,能起叁正,不起叁邪,以于因中立果名故,可具安立八聖道支。解雲:依經部宗,道俱時思,名爲意樂,與出定後叁正爲依,故名依止。此道俱思,假立無表,名道俱無表。無表無體,于此思上,立正語等,余文可知也。
“第六八聖道支”,八聖道沒有無表色一樣成就,“論雲:雖無無表,而在道時,獲得如斯。意樂依止,故出觀後,由前勢力,能起叁正,不起叁邪。以于因中立果名故,可具安立八聖道支”,根據經部的說法,不要無表的,就在“道時”,就是修道,就是入定的時候,他有這樣子的“意樂依止”。什麼叫意樂依止?下邊小字有,我們念一下,“解雲:依經部宗”,根據經部的說法,“道俱時思”,你在修道的時候,入定的時候,同時生起的那個思心所,叫作意樂。這個意樂,“與出定後叁正爲依”,出定的時候,正語、正業、正命,就依靠這個思心所的意樂來做事情的,所以叫依止。這個意樂本身是意樂,爲後來的叁正做依止。“此道俱思”,這個在無漏道裏邊,同時生起的思心所,假安個名字叫無表,並不是真的有無表色那麼一個東西,就是指思心所。我們說道俱無表(道共戒),道共戒就是這個東西,就是思心所。“無表無體,于此思上立正語等,余文可知”,無表是沒有的,沒有體的,就在這個思心所上邊安立正語、正命、正定,因爲這個思心所出定之後,能做正語、正業、正命的事情,所以在定中,這個思心所就安它正語、正業、正命,那就是果立因名,也是果立因名。在定中無漏觀的時候,那時候思心所就是八聖道支的這叁支,正語、正業、正命,就是它。因爲他出定以後,這個思心所能夠推動造正語、正業、正命,所以八聖道支也是成立了,不需要無表色的。反正,經部都是用思心所來解釋,或者是現行,或者是種子,都可以把無表色排開,不需要。
第七別解脫戒者,亦思種爲體,于此思種上,有防非止過功能,假立無表。故論雲:謂由思願力,先立要期能定遮防身語惡業,由此故建立別解脫律儀。已上論文。
“第七別解脫戒者,亦思種爲體”,別解脫戒這個戒體就是思心所的種子,不需要另外立個無表色。“于此思種上”,就在這個思心所的種子上,“有防非止過功能,假立無表”,就在思心所種子,它本來種子是有功能的,這個功能就是防止這個非,防止做壞事,止過,止住那個過失,就是不做壞事情的功能,就在思心所上的功能,並不是無表色,假立一個無表,有的時候,我們叫無表,這是假安立的。無表色沒有實體的,最多是一個名詞,實際上就是思心所的種子。
“故論雲:謂由思願力,先立要期,能定遮防身語惡業,由此故建立別解脫律儀”,經裏也有這個話,這是經部以經來證明他自己的論據。經裏怎麼說呢?“由思願力”,並不是有個無表色,由思的願力,你是在別解脫戒受戒的時候,有個思心所發願,“先立要期”,這個是不讀要(yào),要(yāo),先立一個預期,先就先自己約法叁章,自己立個誓,能以後決定不做,不做那些,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、不妄,決定發這個願,將來能夠製止身語的惡業,受戒的時候就是決定不犯那些,自己在預前由思心所,發願,這樣子預先不做那些事情。“由此故建立別解脫戒”,那麼就建立別解脫戒,當時思心所是現行,發了願的,那麼以後思心所種子就有這個功能。所以說不是無表色,還是思心所的種子,就叫別解脫戒。第七個又推翻了。
第八戒爲堤塘者,論雲:謂先立誓限,定不作惡,後數憶念,慚愧現前,能自製持,令不犯戒,故堤塘義,由心受持。
“第八個戒爲堤塘者,論雲:謂先立誓限,定不作惡”,也是說受戒的時候,自己發了誓,限就是規定自己,一定不殺、不淫、不盜、不妄,不做那些事情,殺、盜、淫、妄就是一定不做,決定是不殺、不盜、不淫。“後數憶念,慚愧現前,能自製持,令不犯戒,故堤塘義,由心受持”,這個就是受戒的時候,自己發了願,自己就規定自己,一定不要做壞事,後來經常憶念這個誓願,那麼有慚愧心在現前,雖然面對那些五欲之境,也可以因爲慚愧心憶起,憶念到自己受戒發願的那些事情,可以止住,自己製持,不犯戒。所以我們說受戒的時候,無表色,或者是思心所種子,要它殊勝,就是受戒的時候要殊勝,戒師、威儀、儀式、自己發的心,都要殊勝,然後這個憶念力就強,思心所種子力量就強。如果你馬馬虎虎、糊裏糊塗受了這個戒,決定力量很弱,很容易犯戒,也很容易還俗,因爲它來的容易,去的也容易,來的殊勝,就不容易退。所以受戒的時候,殊勝不殊勝大有講究。
很多人就是那裏受戒,管他什麼的,拿個戒牒,拿了就走,到處挂單去,以這樣的心去受戒,本身發心就差了,不是爲了出離叁界,廣度父母衆生,自己決定成佛,這個願望出發的,而去混一個戒牒,那當然是等而下之。如果說別解脫戒,沒有出離心的話,根本就不得戒。你說要個戒牒,或者混一個資格到處挂單,或者是爲了其它的原因,你得到一個比丘身份,可以做什麼事情,以這樣子的出發點去受戒,可以說,戒師再殊勝,戒堂再殊勝,什麼一切都殊勝,你發心不殊勝,不得戒。最根本的還是自己的發心,決定不能離開出離心,菩薩戒不能離開菩提心。菩薩戒我們講過了,別解脫戒,我們將來這裏假如傳了戒之後,要廣講。那麼這是最不可缺的,自己的出離心,出離心沒有生起來,你這個別解脫戒沒有用,別解脫,解脫就是涅槃的一個方便,能夠將來得解脫的,你沒有出離心,你解脫什麼東西呢?菩提心一樣,你沒有菩提心,你成什麼菩提呢?菩提的種子是菩提心,菩提心都沒有,菩提的果憑空而來,不是緣起法。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,佛種從緣起,佛尚且要從緣起的,願菩提心等等,六度萬行,慢慢的,因緣和合成佛果,那麼出離心有了之後,才說解脫。如果你受別解脫戒沒有出離心,菩薩戒沒有菩提心,那是白白的,白辛苦。
再說一個,很多人要受灌頂。灌頂的先決條件是菩薩戒……。我最近收了封信,是一個什麼哪裏的居士,聽說灌頂之前要受菩薩戒,“我能不能不受菩薩戒,去灌個頂?”占便宜,灌頂的好處要,菩薩戒又麻煩,受不了。菩薩戒不受,怎麼灌頂呢?灌頂的意思是受密乘戒,要修密法,修密法就是說菩提心生起來了,想很快地成佛度衆生,才去灌頂修密法的。你連菩提心都沒有,菩薩戒不想受,你說灌了頂,你看看你有什麼用處呢?所以說就是往高的盡量要爭取,而基本條件沒有,那也是徒然的。
我們受戒也是,第一個重要的是出離心。壇場、師承當然是重要的,你出離心有了,如果師承、壇場,它的儀式不如法,也可能不得戒。師承假使是很差,那麼你也知道他差,不得戒的,那你受這個戒不得戒。如果儀式錯了,問答錯了,或者是師承,什麼遙控的傳戒,寄封信傳個戒,或者受個歸依,戒師說的話,你一句也不懂,都不得戒,所以得戒是不容易的。有的人,他的戒師是廣東人,他是江浙人,他叽裏哐啷說了半天,一個字也不懂,那你得不得戒呢?不得戒。那麼還有海外的,他們傳戒,有歐洲人的,你說這個漢人說了很多,講了很多,如果這歐洲人懂漢語的,得戒,如果他不懂漢語的,不得戒,你開示,開得再好,不得戒。爲什麼?他聽不懂。所以這些戒裏邊的條件很多。那麼這個如法的得了戒之後,這個殊勝的戒得到之後,自己數數地憶念,那這個力量就能夠自製不犯;這個糊裏糊塗受了戒,……。我們聽說四川有個比丘,他是有個嫂嫂,哥哥沒有了,這個是真的假的,我不知道,反正我是這麼聽說。他去受大戒了,受了大戒之後,是戒堂散了,回去了,他先回他家裏去。他的嫂嫂看到他出家了,哎呀,你出家了,你以後就不能回家了,今天你最後一次回家了,我們就歡喜一下。結果受了一堂戒,馬上回去,犯了根本戒,完蛋,這個就是糊裏糊塗。沒有聽清楚,糊裏糊塗,完了,回去,這邊受了戒,那邊破了戒,不但是沒有功德了,還是地獄的業造好了,破根本戒,你完蛋了,這個是地獄必定下去,不通忏悔了。
就是受戒的時候發的誓言,後來因爲數數憶念,有慚愧心,就能自製不犯戒,所以受戒的時候,殊勝的戒要得到就是這個意思,可以製止你不犯戒。
“由心受持”,這是心的關系,那麼這也是思心所的種子,跟前面一樣了。戒有這個功能,也是思心所的種子作用。
略明經部思種之義,且如受戒,誓斷七非,于加行位,熏成加行七思種子,後至受戒第叁羯磨,遇勝緣已,從此加行思種子上,複更熏成根本思種,與前加行思種,並起初念,七支種子,第二念,二七支種子,第叁念叁七支種子,乃至未遇舍緣,念念七支增長,若遇舍緣,即不增長,惡戒亦爾。又解,于一思種,剎那剎那,七支功能增長,大乘亦爾。然依大乘宗,熏第八識,若經部宗,熏于色心,即色心持種子,于色心上,有生果功能,假立種子,離色心外,更無別體。
“略明經部思種之義”,現在簡單地說一下經部的思心所種子的意思。“且如受戒”,假使受戒的時候,他前面說憶念什麼,到底是經部怎麼解釋的呢?經部這麼說的,假使說我們受戒,“誓斷七非”,自己發誓決定不做這七個不對的事業,就是殺盜淫妄,妄語、绮語、惡業、兩舌,這個七個,身叁口四。“誓斷”,發了願,決定這一輩子,盡形壽不做,不做,不做!這些都不做!這是受戒的時候自己發的願。“于加行位,熏成加行七思種子”,在加行位,還沒有受戒,還沒有白羯磨之前,這個加行的時候,加行的七個種子已經熏成功了;“後至受戒第叁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