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羯磨”,白四羯磨,一白叁羯磨,受戒的時候第叁羯磨一白,這就是得戒了,戒體得到了。“遇勝緣已”,這個殊勝的緣得到之後,“從此加行思種子上,複更熏成根本思種”,本來是加行,還沒得戒,是加行,現在第叁羯磨一白,得到根本的戒,這個加行思種子之後,又熏成功根本的思種子(根本戒體),就是這個東西。“與前加行思種並起”,加行思種子還在,而上邊又熏成功根本的思心種的種子。“初念七支種子,第二念,二七支種子”,第一念的時候七支,七個種子,每一支一個種子,不殺一個種子,不盜一個種子……,第一念七個,第二念又興七個,兩個七,第叁念叁個七,“乃至未遇舍緣,念念七支增長”,只要你沒有舍戒,舍戒的緣沒有碰到。舍戒的緣有很多,一個是破戒,一個是自己舍戒,一個就是命終舍戒(命終,別解脫戒要舍);菩薩命終不舍,前面我們講過。那麼只要舍戒的緣沒有到的話,念念七支七支七支地長,就是每一念刹那刹那七支七支地增長。假使遇到舍緣,就不增長,就停了,就沒有了。

  “惡戒亦爾”,善戒是這樣子,惡戒就是前面說惡律儀,殺豬殺羊的那些,也同樣,只要你不舍,七支七支增長,第一念一七,第二念二七,第叁念叁七。

  那麼我們想想看,一天一夜有多少念,一念一刹那,一念,一刹那一念,每一念增長一個七,每一念增長一個七。你受了戒之後,只要你不舍,假使你一輩子,這個功德如何的?但是你要舍戒之後,也就沒有了。所以說這個戒的功德,我們從這個七支七支的看,種子來看,不可思議,那就是無邊地增長,不斷地增長。如果你假使有不清淨的,只要沒有舍戒,沒有犯根本的,誦戒的時候,半月半月誦戒,可以洗幹淨,有了髒的就洗,有髒的就洗。如果你重要的違犯,只要不是根本的,馬上作法忏更好,哪裏壞,哪裏就洗,哪裏破,哪裏就補。這樣子戒體還是清淨,能夠念念七支增長。但就是不要破戒,一破掉,還有破戒的罪。所以說戒的功德,我們還沒有講到其它的,單是從它的思心所種子來看,一個念頭加七個種子,二個念頭加二個七,那就不得了,你一天一夜有多少的倍數,假使你一輩子,假使你說二十歲受戒,你八十歲,或者是有的人壽長的一百歲,過去阿羅漢有一百二十歲的,乃至有更長的,那戒的功德就不可說了,你說也說不清楚了。所以從這一點看,我希望大家把戒律重視,那麼戒的功德後邊當然還要講的,以後講別解脫戒,那更要講。菩薩戒的功德,我們講過了。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第七十一講(第202頁上第12行-第205頁上第4行)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到思心所的種子。受了別解脫之後,七支的種子刹那刹那地增加,第一刹那,在加行位就是叁白羯磨沒有完之前,是加行的思心種子,到第叁個羯磨白了之後,這個時候成了根本的思心種子。那麼這是加行的思心種子一起,下邊的七支七支增長,都是根本以後的。初念就是第一個,叁羯磨白了之後,第一念的七支種子,第二念之後兩個七,第叁念以後叁個七。那麼刹那刹那念念地不斷地增長,七個七個增長。只要沒有舍戒,舍戒的緣沒有到,沒有碰到那些緣,那麼不斷地念念地增長,七支七支增長。那麼就是思心種子不斷增長的話,那就戒的功德不斷地增長。所以這個受戒之後,即使你睡覺也好,什麼也好,種子還在增長的;除非你舍緣碰到了,那就停下來。這是一個解釋。

  

  又解,于一思種,剎那剎那,七支功能增長。大乘亦爾,然依大乘宗,熏第八識。若經部宗,熏于色心,即色心持種子,于色心上,有生果功能,假立種子,離色心外,更無別體。

  “又解:于一思種,刹那刹那,七支功能增長”。前面一個解釋,思心種子就是每一支有一個種子,那麼七支有七個種子。現在另外一種說法,一個思心種子,它七支功德都含在一個裏邊,那麼同樣的,刹那、刹那地增長:一念一個,兩念再第二個加上去。七支功能,每一念、每一念刹那增長。這個跟前面一個大體都是一樣的,就是前面七支分開的,這是七支合在一個種子上,那麼刹那刹那增長,這是一樣的。這是經部的。

  大乘就是唯識了。唯識也同樣,也是這麼的一個說法,也是刹那刹那增長。但是,經部是說熏在色心上,而唯識宗,他就更完整的體系拿出來,他是說熏在阿賴耶識上。阿賴耶識是一個最根本的,根本依,熏在這個根本的識上。那麼這個阿賴耶識的問題,我們講唯識的時候要廣講。

  現在我們把經部的熏于色心,這個問題說一下。“若經部宗,熏于色心”,它不是阿賴耶識,經部宗,色、心都能受熏,而阿賴耶識裏邊,說色法是物質的東西不能受熏。但是阿賴耶識裏邊,本身就含有外器間的相分,阿賴耶識的相分就是山河大地都在裏頭。(78B)所以說你把它兩個串通起來,意思還是沒有矛盾的:他不過把識歸納于阿賴耶識;一個就沒有建立阿賴耶識,把色、心兩個分開。“熏于色心,即色心持種子”,心裏邊可以熏種子,可以保持種子熏在裏邊,色法裏邊也可以持,熏習它的種子。“于色心上,有生果功能”,色也好,心也好,種子熏上去後,有力量,這個力量將來都能夠感生果的作用,果的功能都能生出來。“假立種子”,(生)果的功能,假一個名字叫種子,實際上就是思心所的種子。那麼大乘的唯識裏邊,阿賴耶識,現行熏種子,種子熏種子,種子又生現行,那裏邊的關系很複雜。那麼這裏呢,就是思心所的種子,它的這個功能,它能夠生果的功能,就叫種子。所以說什麼叫種子呢?就是將來在色心上邊所熏的那個力量,能感果的那個功能,就叫做種子。“離色心外,更無別體”,並不是說真的有一個種子,象米的、稻的種子一樣,有一個實體的東西;就是在色心上邊,它能夠有一個感果的功能,這個就叫它種子。在大乘裏邊,阿賴耶識裏邊,他是專門打個比喻。就是說假使一個東西,用一種香料把它熏,熏了之後,這個布也好,什麼也好,它這個上邊就有香味道了,但是並不是有個香擺上去,還是那個布,但是因爲熏過了,有這個香的作用,香的功能。那麼種子也就是這麼樣的東西,並不是有一個硬梆梆的東西擺上去,就是在色心裏邊,經過思心種子的熏習,它有感果的功能,這個功能就假一個名字叫作種子,並不是實在有一個米、谷的種子硬有那麼一個東西叫種子。離開色心以外,它並沒有另外一個體叫種子的東西。

  那麼經部宗爲什麼說色心是種子呢?我們說當入無心定的時候,假使說入了無想定,入了無想定的時候,心沒有了,它的種子在哪裏?就熏在色上,就是他的身體上,色身上。那麼假使到無色界的人,他是只有心,沒有色法了,他色法種子在哪裏呢?色法的種子就熏在心裏邊,當他從無色界下來的時候,色法種子就生起來,生到色界也好,欲界也好,它的根身,色法又生出來。那麼在以前沒有了,並沒有斷掉,這個功能在他心裏邊保持有。那麼反過來就是入無想定的人,他心沒有了,他的心法是不是斷了呢?並沒有斷,心的種子,他的色法、他的身體可以持。所以說在經部裏邊,就安立色、心都能持種子,否則的話就不完整。那麼色也能持,心也能持,這兩個都能持。這個就是經部宗,他們立的學說。持種子是色、心都能持。那麼唯識宗,就進一步了,是阿賴耶識這一個,另外一個東西,並不是色、心,就是離開色、心之外,還有一個阿賴耶識,它才是真正持種子的東西。但這個阿賴耶識也不離開色、心,一切色法、心法都從阿賴耶識裏邊轉出來的。

  

   丙二 明能造大種

  從此第二,明能造大種,于中有叁:一、明表無表大種異,二、明能造時同異,叁、明大種依地異。

  “從此第二,明能造大種”,這是無表色,無表色,造業的有身表,身無表,語表,語無表。那麼這個表、無表,照有部的說法,都是色法。色法都是所造色,能造的是四大種,這個我們界品都講過了。所造的表色、無表色講完之後,那麼說能造的四大種是怎麼回事。所以說,“明能造大種,于中有叁:一、明表無表大種異”,第一個造表色的大種,跟造無表色的大種是不一樣的——一個粗、一個細,不能混淆。第二,“明能造時同異”,這個能造大種,跟所造的色,它的時候是一個時候,還是不是一個時候?第叁,“明大種依地異”,它的四大種是依哪一個地的四大種造它的表色,或者無表色的?

  

   丁一 明表無表大種異

  且初第一表無表大種異者,論雲:前說無表大種所造,爲表大種所造?爲有異耶?頌曰:

  此能造大種 異于表所依

  “且初第一表無表大種異者”,第一是表色的大種,跟無表色四大種,它是不同的。“論雲:前說無表大種所造,爲表大種所造,爲有異耶?”前面我們說無表是四大種所造的,這個一開頭在講界品的時候,“大種所造性”,這個頌叫你們背,就是這個關系,後面要用的,你就看到這裏,馬上就冒出來了——“大種所造性”,無表色是大種所造的。這個無表色大種所造,表色當然也是四大種所造,那麼這兩個四大種是不是同樣的?還是有不同的?“頌曰:此能造大種,異于表所依”,這個無表色能夠造的大種,跟表色所依它而造的大種,“異”,不一樣的。

  

  釋曰:此者此無表也,無表與表,異大種生。此無表色細,表色即粗,不可一四大種能生粗細二果,故須異也。

  “釋曰:此者此無表也”,這個頌裏邊的那個“此”,就是無表色。無表色是所造色,能造的大種就是四大種。它這個四大種,跟表色的能造的四大種不一樣。“無表與表,異大種生”,無表色跟表色,它們的所依的大種不是同一類的,“異”,是不同的大種而生。“此無表色細,表色即粗,不可一四大種能生粗粗細二果”,無表色無見無對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