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很細,表色有見有對——身語表,身表就是有見有對,語表無見有對,反正都是粗。前面我們講色法的粗細門,也就講過了,最粗的是有見有對,中間的是無見有對,最細的是無見無對,這些都是前面講過的東西,但是後頭都要用。
所以說聽《俱舍》,跟學數學一樣的,加減法沒有學會,以後作乘除,你就沒有辦法的,乘法你口訣背下了,還要加的,兩個乘好了之後,要加起來,你加法不會的話,也搞不下來。除法一樣的,口訣會背了,你把那個除數除好之後,要減的,你如果減法不會的話,你還白白的,除法也做不下來。那我們學《俱舍》一樣,前面不會,後邊總是吃虧的,就算你自以爲懂了,懂了一個不懂,道懂不懂了,實際上,說個老實話,就是不懂。你看看好象懂了,實際上沒有懂。那麼一定要把前後拉通了才是真地懂。所以說,中間插上來的,一定要下點功夫,這個時間是個問題,但是也有這個必要,把前面的去學一下。當然不要很仔細地學,可以借那個略釋,把那個《俱舍頌》的略釋拿來看一看,那快一點。或者再簡單的,我們以前給的,《俱舍要義》,要義看一看也好,至少你有一個大概的概念。不然的話,懵裏懵懂沖上來,毫無頭緒。
那麼這裏就是說,無表色是細色,無見無對的,表色是粗的,身表有見有對,語表無見有對,但都是粗,比無表色粗。那麼既然一個色粗,一個色細,不可能是一個四大種造。同一四大種又造粗色,又造細色,那是不可能的。所以說不可能一個四大種,既能造粗的表色,又能造細的無表色,二個果同時是一個四大種生,不行,不可以。“故須異也”,所以說這個能造的大種是不一樣的。
丁二 明能造時同異
從此第二,明能造時同異,論雲:如表與大必同時生,無表與大少分時異。頌曰:
欲後念無表 依過大種生
“從此第二,明能造時同異”,能造的四大種跟所造的無表色時間是不是相同的?或者是不一樣的?
“論雲:如表與大,必同時生”,表色,它跟大種決定同時。表色,我們說對有部來說是形色,身的表是形色,形色你做一個樣子,那麼你這個樣子,所依的四大種,就是這個時候,同時生起;如果沒有四大種,你這個所造色就生不出來的,所以同時的。但是,無表色就不一樣了,“無表與大,少分時異”,無表色跟四大種有一些地方是不一樣的,就是初念是同的,後念都不一樣的。
“欲後念無表,依過大種生”,欲界的無表色,那就是散心的無表色(欲界是散心,不是定心)。欲界的無表色,它第一念是四大種同的,同時的,這個就隱在裏邊了。“後念”,第二念以後,它都是依過去大種生,就不是依同時的大種了。大種在前,過去了,無表色在後頭,在後邊,所以說時間是不一樣的。
釋曰:言欲者,簡色界定俱無表,定俱無表,與能造大時必同也。
“釋曰:言欲者,簡色界定俱無表”,欲界,一個“欲”擺在上去,因爲欲界沒有定,色界裏邊有定。色界裏邊的定俱無表,就是定共無表,定共戒,與定同時生起的無表色,定共戒,那是情況不一樣,是同時的;欲界就不一樣。所以說少分是異,色界的是同的,欲界裏邊一部分,第一念是同的,後念的都不同。“欲”這個字,簡別色界的定俱無表,因爲色界也有無表色,就是定共戒,這定共戒,它是跟能造大種,是同時的。“定俱無表,與能造大時必同也”,定俱無表,就是定共戒,它跟能造的大種決定是同時,所以說,把它簡別開來,所以要用“欲”。
唯欲界系,初剎那後,所有無表,從過大生,謂初念無表,與大種俱。此時大種,懸造未來衆多無表,故第二念所有無表,依過去大生。過去大種,能造無表,具生等五因,名爲所依。此爲所依,無表得起。無表起時,依現大種,現生大種,但能爲依,非所依也。
欲界的就不一樣。“唯欲界系,初刹那後,所有無表,從過大生”,只有欲界系的無表色,除了第一刹那,這第一刹那以後,所有的無表色都是過去大種生,就是第一念的大種生的。“謂初念無表,與大種俱”,那就是什麼意思呢?後念的跟大種不是一個時候,第一念的無表色跟四大種是同時的。“此時大種,懸造未來衆多無表。故第二念所有無表,依過去大生”,第一念的大種,它預先造了未來的所有的無表,都造好了,所以第一念,它造第一念的無表色,同時,而第二念以後的,在第一念的時候,都造好了,那麼第一念的大種在過去,第二念以後的無表在後頭,那麼這些以後的無表色都是靠第一念大種造的,那麼時間就不一樣了。“故第二念所有無表”,第二念以後,所有的無表色都是第一念的過去的大種所生。
“過去能造無表,具生等五因,名爲所依”,過去的大種能夠造無表色,它有五個因,生、依、持、立、養,這個我們在界品都講過,不能再重複了,這個就是它的所依,所依的,那麼能依的,就是所造色。“此爲所依,無表得起”,就靠了這個四大種爲依,那麼做五個因,生因、持因、依因、立因等等,你要靠了這個四大種,無表色能生起來。
無表色起的時候,“依現大種”,無表色,靠第一念的大種生起。但是第二念以後大種,就依兩個大種。依現大種,“現身大種,但能爲依,非所依也”,當你第二念以後,所依的大種是第一念的無表色大種。但是,第二念以後生的大種,不但要一個所依,還要個依,這個依就是當下的大種,現身的大種,是依,不是所依,這兩個不一樣。同時的是依,而所依,比較親的那個因,是第一念的無表色。所依親,依是疏一點。所以說現生的大種,同時的大種是依,不是所依。
論雲:爲轉隨轉因,如輪行于地,以手地爲依。解雲:過去大種名轉因,轉之言起,無表起故;現身大種名隨轉因,無表隨逐大種轉故。隨轉之因依主釋也。以手擲輪,輪依地轉,輪喻無表,手喻過去大種,地喻現身大種也。
“論雲:爲轉隨轉因,如輪行于地,以手地爲依”,這個過去的大種是轉因,現在的大種是隨轉因,轉因是主要的,隨轉因是次要的。打個比喻,“如輪行于地,以手地爲依”,一個輪子在地上滾的時候,手主要的,你手一推,它輪子滾了,手是“所依”;地,但是你手推了之後,這個輪子必定要靠地面來走了,它不能懸空走,這個要靠地,這個地是“依”。那麼手是過去了,一推,輪子還在地上轉。這個地是當下的依,而手卻是過去的所依。這是比方無表色的大種,過去大種是轉因。“解雲”,小字,過去的大種是轉因,主要的因。“轉之言起”,轉這個字就是說起,無表色的起是靠它;現生的大種,叫隨轉因,隨轉因就是,“無表色隨逐大種轉故”,以前那個因把它生起來,它繼續地等流下去,就靠現在的四大種。“隨轉”等于地一樣的,手把它一推,就在地上滾。靠地能夠推動滾過去,但是第一個推動的,生起來的,輪子能轉的,是手,手是主要的,地是次要的,但是也不能離開地。“大種轉故”,無表就是說,隨了這個大種轉,就是現在的大種,隨轉因。“隨轉之因,依主釋也”。
那麼打的比喻,“以手擲輪”,手把輪推出去,“輪依地轉”,輪就靠了地上來轉。輪以比喻這個無表色;手比喻是過去的大種,是它的所依;地就是現行的大種,它的依。所依是親,依是疏一點,那麼所依是過去,手一推,不要盡去推了,但是依,卻是現在的,現在離開地,就不能轉了。所以說在轉的時候,要依地,是現在的大種;過去大種,把它推動,能轉。所以說有兩個,一個是所依,一個是依,所依是過去大種,依是現在的大種,要靠兩個大種。這個無表色,它生起的時候,兩個大種,過去大種把它造出來,現在大種把它繼續下去。
問:初念大種,造後念無表,爲即用彼造初念無表大種,爲別起大種,造後念無表?
“問:初念大種造後念無表,爲即用彼造初念無表大種,爲別起大種造後念無表?”這是提一個問題。這個問題呢,一定要把前面的理解之後,才能回答這個問題,如果前面的概念還模糊的話,那就不知所雲,不曉得問啥東西。第一念的大種,就是無表色産生的時候,第一念的大種。它第一念大種造後念的無表色,是不是“用彼造初念無表大種,爲別起大種,造後念無表”?就是說無表色有好多念,第一念這個大種把它造起來,是同時的,那麼第二念以後的無表色,它這個能造的大種,是不是就是造第一念的那個無表色的大種?那意思就是說,是不是第一念的大種能夠造第一念無表,也能造第二念以後的無表,都是它造的?是這個問題。
答:依婆沙論,此有叁種。第一解雲:即用造初念無表大種,造後念無表。第二解雲:別起一具大種,懸造未來衆多無表。第叁釋雲:于初念時,起衆多大種,懸造未來衆多無表,剎那剎那四大別造。
“答:依婆沙論,此有叁種”,根據《大毗婆沙》來回答,有叁個解釋。
“第一解雲:即用造初念無表大種,造後念無表”,第一個答案是肯定的,根據它問的,是正面回答:就是第一念無表的大種,它造後頭的無表色,都是這一念的大種所造的。就是第一念的無表色能造的大種,就是它,第二念以後的也是它造的。就是這一個四大種,它造了很多的,也造初念,也造後念。這是第一個說法。
“第二解雲:別起一具大種,懸造衆多無表”,他說除了第一念無表色能造的大種以外,另外還起一個大種。“一具”就是一組,一組大種,不是七個七個分開的。我們說別解脫戒七支;它不是七支,一具大種能造七個。這另外起一個大種,可以預先造未來的很多無表。這是有部的解釋。當然我們現在看起來好象,過去的大種,預先造很多的未來的無表色,好象這個問題講起來有點不大講得通,不過有部的體系是這麼講的。那麼這個跟第一個不一樣了。第一個,第一念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