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很细,表色有见有对——身语表,身表就是有见有对,语表无见有对,反正都是粗。前面我们讲色法的粗细门,也就讲过了,最粗的是有见有对,中间的是无见有对,最细的是无见无对,这些都是前面讲过的东西,但是后头都要用。

  所以说听《俱舍》,跟学数学一样的,加减法没有学会,以后作乘除,你就没有办法的,乘法你口诀背下了,还要加的,两个乘好了之后,要加起来,你加法不会的话,也搞不下来。除法一样的,口诀会背了,你把那个除数除好之后,要减的,你如果减法不会的话,你还白白的,除法也做不下来。那我们学《俱舍》一样,前面不会,后边总是吃亏的,就算你自以为懂了,懂了一个不懂,道懂不懂了,实际上,说个老实话,就是不懂。你看看好象懂了,实际上没有懂。那么一定要把前后拉通了才是真地懂。所以说,中间插上来的,一定要下点功夫,这个时间是个问题,但是也有这个必要,把前面的去学一下。当然不要很仔细地学,可以借那个略释,把那个《俱舍颂》的略释拿来看一看,那快一点。或者再简单的,我们以前给的,《俱舍要义》,要义看一看也好,至少你有一个大概的概念。不然的话,懵里懵懂冲上来,毫无头绪。

  那么这里就是说,无表色是细色,无见无对的,表色是粗的,身表有见有对,语表无见有对,但都是粗,比无表色粗。那么既然一个色粗,一个色细,不可能是一个四大种造。同一四大种又造粗色,又造细色,那是不可能的。所以说不可能一个四大种,既能造粗的表色,又能造细的无表色,二个果同时是一个四大种生,不行,不可以。“故须异也”,所以说这个能造的大种是不一样的。

  

   丁二 明能造时同异

  从此第二,明能造时同异,论云:如表与大必同时生,无表与大少分时异。颂曰:

  欲后念无表  依过大种生

  “从此第二,明能造时同异”,能造的四大种跟所造的无表色时间是不是相同的?或者是不一样的?

  “论云:如表与大,必同时生”,表色,它跟大种决定同时。表色,我们说对有部来说是形色,身的表是形色,形色你做一个样子,那么你这个样子,所依的四大种,就是这个时候,同时生起;如果没有四大种,你这个所造色就生不出来的,所以同时的。但是,无表色就不一样了,“无表与大,少分时异”,无表色跟四大种有一些地方是不一样的,就是初念是同的,后念都不一样的。

  “欲后念无表,依过大种生”,欲界的无表色,那就是散心的无表色(欲界是散心,不是定心)。欲界的无表色,它第一念是四大种同的,同时的,这个就隐在里边了。“后念”,第二念以后,它都是依过去大种生,就不是依同时的大种了。大种在前,过去了,无表色在后头,在后边,所以说时间是不一样的。

  

  释曰:言欲者,简色界定俱无表,定俱无表,与能造大时必同也。

  “释曰:言欲者,简色界定俱无表”,欲界,一个“欲”摆在上去,因为欲界没有定,色界里边有定。色界里边的定俱无表,就是定共无表,定共戒,与定同时生起的无表色,定共戒,那是情况不一样,是同时的;欲界就不一样。所以说少分是异,色界的是同的,欲界里边一部分,第一念是同的,后念的都不同。“欲”这个字,简别色界的定俱无表,因为色界也有无表色,就是定共戒,这定共戒,它是跟能造大种,是同时的。“定俱无表,与能造大时必同也”,定俱无表,就是定共戒,它跟能造的大种决定是同时,所以说,把它简别开来,所以要用“欲”。

  

  唯欲界系,初剎那后,所有无表,从过大生,谓初念无表,与大种俱。此时大种,悬造未来众多无表,故第二念所有无表,依过去大生。过去大种,能造无表,具生等五因,名为所依。此为所依,无表得起。无表起时,依现大种,现生大种,但能为依,非所依也。

  欲界的就不一样。“唯欲界系,初刹那后,所有无表,从过大生”,只有欲界系的无表色,除了第一刹那,这第一刹那以后,所有的无表色都是过去大种生,就是第一念的大种生的。“谓初念无表,与大种俱”,那就是什么意思呢?后念的跟大种不是一个时候,第一念的无表色跟四大种是同时的。“此时大种,悬造未来众多无表。故第二念所有无表,依过去大生”,第一念的大种,它预先造了未来的所有的无表,都造好了,所以第一念,它造第一念的无表色,同时,而第二念以后的,在第一念的时候,都造好了,那么第一念的大种在过去,第二念以后的无表在后头,那么这些以后的无表色都是靠第一念大种造的,那么时间就不一样了。“故第二念所有无表”,第二念以后,所有的无表色都是第一念的过去的大种所生。

  “过去能造无表,具生等五因,名为所依”,过去的大种能够造无表色,它有五个因,生、依、持、立、养,这个我们在界品都讲过,不能再重复了,这个就是它的所依,所依的,那么能依的,就是所造色。“此为所依,无表得起”,就靠了这个四大种为依,那么做五个因,生因、持因、依因、立因等等,你要靠了这个四大种,无表色能生起来。

  无表色起的时候,“依现大种”,无表色,靠第一念的大种生起。但是第二念以后大种,就依两个大种。依现大种,“现身大种,但能为依,非所依也”,当你第二念以后,所依的大种是第一念的无表色大种。但是,第二念以后生的大种,不但要一个所依,还要个依,这个依就是当下的大种,现身的大种,是依,不是所依,这两个不一样。同时的是依,而所依,比较亲的那个因,是第一念的无表色。所依亲,依是疏一点。所以说现生的大种,同时的大种是依,不是所依。

  

  论云:为转随转因,如轮行于地,以手地为依。解云:过去大种名转因,转之言起,无表起故;现身大种名随转因,无表随逐大种转故。随转之因依主释也。以手掷轮,轮依地转,轮喻无表,手喻过去大种,地喻现身大种也。

  “论云:为转随转因,如轮行于地,以手地为依”,这个过去的大种是转因,现在的大种是随转因,转因是主要的,随转因是次要的。打个比喻,“如轮行于地,以手地为依”,一个轮子在地上滚的时候,手主要的,你手一推,它轮子滚了,手是“所依”;地,但是你手推了之后,这个轮子必定要靠地面来走了,它不能悬空走,这个要靠地,这个地是“依”。那么手是过去了,一推,轮子还在地上转。这个地是当下的依,而手却是过去的所依。这是比方无表色的大种,过去大种是转因。“解云”,小字,过去的大种是转因,主要的因。“转之言起”,转这个字就是说起,无表色的起是靠它;现生的大种,叫随转因,随转因就是,“无表色随逐大种转故”,以前那个因把它生起来,它继续地等流下去,就靠现在的四大种。“随转”等于地一样的,手把它一推,就在地上滚。靠地能够推动滚过去,但是第一个推动的,生起来的,轮子能转的,是手,手是主要的,地是次要的,但是也不能离开地。“大种转故”,无表就是说,随了这个大种转,就是现在的大种,随转因。“随转之因,依主释也”。

  那么打的比喻,“以手掷轮”,手把轮推出去,“轮依地转”,轮就靠了地上来转。轮以比喻这个无表色;手比喻是过去的大种,是它的所依;地就是现行的大种,它的依。所依是亲,依是疏一点,那么所依是过去,手一推,不要尽去推了,但是依,却是现在的,现在离开地,就不能转了。所以说在转的时候,要依地,是现在的大种;过去大种,把它推动,能转。所以说有两个,一个是所依,一个是依,所依是过去大种,依是现在的大种,要靠两个大种。这个无表色,它生起的时候,两个大种,过去大种把它造出来,现在大种把它继续下去。

  

  问:初念大种,造后念无表,为即用彼造初念无表大种,为别起大种,造后念无表?

  “问:初念大种造后念无表,为即用彼造初念无表大种,为别起大种造后念无表?”这是提一个问题。这个问题呢,一定要把前面的理解之后,才能回答这个问题,如果前面的概念还模糊的话,那就不知所云,不晓得问啥东西。第一念的大种,就是无表色产生的时候,第一念的大种。它第一念大种造后念的无表色,是不是“用彼造初念无表大种,为别起大种,造后念无表”?就是说无表色有好多念,第一念这个大种把它造起来,是同时的,那么第二念以后的无表色,它这个能造的大种,是不是就是造第一念的那个无表色的大种?那意思就是说,是不是第一念的大种能够造第一念无表,也能造第二念以后的无表,都是它造的?是这个问题。

  

  答:依婆沙论,此有三种。第一解云:即用造初念无表大种,造后念无表。第二解云:别起一具大种,悬造未来众多无表。第三释云:于初念时,起众多大种,悬造未来众多无表,剎那剎那四大别造。

  “答:依婆沙论,此有三种”,根据《大毗婆沙》来回答,有三个解释。

  “第一解云:即用造初念无表大种,造后念无表”,第一个答案是肯定的,根据它问的,是正面回答:就是第一念无表的大种,它造后头的无表色,都是这一念的大种所造的。就是第一念的无表色能造的大种,就是它,第二念以后的也是它造的。就是这一个四大种,它造了很多的,也造初念,也造后念。这是第一个说法。

  “第二解云:别起一具大种,悬造众多无表”,他说除了第一念无表色能造的大种以外,另外还起一个大种。“一具”就是一组,一组大种,不是七个七个分开的。我们说别解脱戒七支;它不是七支,一具大种能造七个。这另外起一个大种,可以预先造未来的很多无表。这是有部的解释。当然我们现在看起来好象,过去的大种,预先造很多的未来的无表色,好象这个问题讲起来有点不大讲得通,不过有部的体系是这么讲的。那么这个跟第一个不一样了。第一个,第一念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