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识的对象,那是法处所摄,定境色。这个也很好解释,所谓法处所摄色,就是定境色,那不要多说了。
第六八圣道支者,论云:虽无无表,而在道时,获得如斯,意乐依止,故出观后,由前势力,能起三正,不起三邪,以于因中立果名故,可具安立八圣道支。解云:依经部宗,道俱时思,名为意乐,与出定后三正为依,故名依止。此道俱思,假立无表,名道俱无表。无表无体,于此思上,立正语等,余文可知也。
“第六八圣道支”,八圣道没有无表色一样成就,“论云:虽无无表,而在道时,获得如斯。意乐依止,故出观后,由前势力,能起三正,不起三邪。以于因中立果名故,可具安立八圣道支”,根据经部的说法,不要无表的,就在“道时”,就是修道,就是入定的时候,他有这样子的“意乐依止”。什么叫意乐依止?下边小字有,我们念一下,“解云:依经部宗”,根据经部的说法,“道俱时思”,你在修道的时候,入定的时候,同时生起的那个思心所,叫作意乐。这个意乐,“与出定后三正为依”,出定的时候,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就依靠这个思心所的意乐来做事情的,所以叫依止。这个意乐本身是意乐,为后来的三正做依止。“此道俱思”,这个在无漏道里边,同时生起的思心所,假安个名字叫无表,并不是真的有无表色那么一个东西,就是指思心所。我们说道俱无表(道共戒),道共戒就是这个东西,就是思心所。“无表无体,于此思上立正语等,余文可知”,无表是没有的,没有体的,就在这个思心所上边安立正语、正命、正定,因为这个思心所出定之后,能做正语、正业、正命的事情,所以在定中,这个思心所就安它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那就是果立因名,也是果立因名。在定中无漏观的时候,那时候思心所就是八圣道支的这三支,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就是它。因为他出定以后,这个思心所能够推动造正语、正业、正命,所以八圣道支也是成立了,不需要无表色的。反正,经部都是用思心所来解释,或者是现行,或者是种子,都可以把无表色排开,不需要。
第七别解脱戒者,亦思种为体,于此思种上,有防非止过功能,假立无表。故论云:谓由思愿力,先立要期能定遮防身语恶业,由此故建立别解脱律仪。已上论文。
“第七别解脱戒者,亦思种为体”,别解脱戒这个戒体就是思心所的种子,不需要另外立个无表色。“于此思种上”,就在这个思心所的种子上,“有防非止过功能,假立无表”,就在思心所种子,它本来种子是有功能的,这个功能就是防止这个非,防止做坏事,止过,止住那个过失,就是不做坏事情的功能,就在思心所上的功能,并不是无表色,假立一个无表,有的时候,我们叫无表,这是假安立的。无表色没有实体的,最多是一个名词,实际上就是思心所的种子。
“故论云:谓由思愿力,先立要期,能定遮防身语恶业,由此故建立别解脱律仪”,经里也有这个话,这是经部以经来证明他自己的论据。经里怎么说呢?“由思愿力”,并不是有个无表色,由思的愿力,你是在别解脱戒受戒的时候,有个思心所发愿,“先立要期”,这个是不读要(yào),要(yāo),先立一个预期,先就先自己约法三章,自己立个誓,能以后决定不做,不做那些,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,决定发这个愿,将来能够制止身语的恶业,受戒的时候就是决定不犯那些,自己在预前由思心所,发愿,这样子预先不做那些事情。“由此故建立别解脱戒”,那么就建立别解脱戒,当时思心所是现行,发了愿的,那么以后思心所种子就有这个功能。所以说不是无表色,还是思心所的种子,就叫别解脱戒。第七个又推翻了。
第八戒为堤塘者,论云:谓先立誓限,定不作恶,后数忆念,惭愧现前,能自制持,令不犯戒,故堤塘义,由心受持。
“第八个戒为堤塘者,论云:谓先立誓限,定不作恶”,也是说受戒的时候,自己发了誓,限就是规定自己,一定不杀、不淫、不盗、不妄,不做那些事情,杀、盗、淫、妄就是一定不做,决定是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。“后数忆念,惭愧现前,能自制持,令不犯戒,故堤塘义,由心受持”,这个就是受戒的时候,自己发了愿,自己就规定自己,一定不要做坏事,后来经常忆念这个誓愿,那么有惭愧心在现前,虽然面对那些五欲之境,也可以因为惭愧心忆起,忆念到自己受戒发愿的那些事情,可以止住,自己制持,不犯戒。所以我们说受戒的时候,无表色,或者是思心所种子,要它殊胜,就是受戒的时候要殊胜,戒师、威仪、仪式、自己发的心,都要殊胜,然后这个忆念力就强,思心所种子力量就强。如果你马马虎虎、糊里糊涂受了这个戒,决定力量很弱,很容易犯戒,也很容易还俗,因为它来的容易,去的也容易,来的殊胜,就不容易退。所以受戒的时候,殊胜不殊胜大有讲究。
很多人就是那里受戒,管他什么的,拿个戒牒,拿了就走,到处挂单去,以这样的心去受戒,本身发心就差了,不是为了出离三界,广度父母众生,自己决定成佛,这个愿望出发的,而去混一个戒牒,那当然是等而下之。如果说别解脱戒,没有出离心的话,根本就不得戒。你说要个戒牒,或者混一个资格到处挂单,或者是为了其它的原因,你得到一个比丘身份,可以做什么事情,以这样子的出发点去受戒,可以说,戒师再殊胜,戒堂再殊胜,什么一切都殊胜,你发心不殊胜,不得戒。最根本的还是自己的发心,决定不能离开出离心,菩萨戒不能离开菩提心。菩萨戒我们讲过了,别解脱戒,我们将来这里假如传了戒之后,要广讲。那么这是最不可缺的,自己的出离心,出离心没有生起来,你这个别解脱戒没有用,别解脱,解脱就是涅槃的一个方便,能够将来得解脱的,你没有出离心,你解脱什么东西呢?菩提心一样,你没有菩提心,你成什么菩提呢?菩提的种子是菩提心,菩提心都没有,菩提的果凭空而来,不是缘起法。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,佛种从缘起,佛尚且要从缘起的,愿菩提心等等,六度万行,慢慢的,因缘和合成佛果,那么出离心有了之后,才说解脱。如果你受别解脱戒没有出离心,菩萨戒没有菩提心,那是白白的,白辛苦。
再说一个,很多人要受灌顶。灌顶的先决条件是菩萨戒……。我最近收了封信,是一个什么哪里的居士,听说灌顶之前要受菩萨戒,“我能不能不受菩萨戒,去灌个顶?”占便宜,灌顶的好处要,菩萨戒又麻烦,受不了。菩萨戒不受,怎么灌顶呢?灌顶的意思是受密乘戒,要修密法,修密法就是说菩提心生起来了,想很快地成佛度众生,才去灌顶修密法的。你连菩提心都没有,菩萨戒不想受,你说灌了顶,你看看你有什么用处呢?所以说就是往高的尽量要争取,而基本条件没有,那也是徒然的。
我们受戒也是,第一个重要的是出离心。坛场、师承当然是重要的,你出离心有了,如果师承、坛场,它的仪式不如法,也可能不得戒。师承假使是很差,那么你也知道他差,不得戒的,那你受这个戒不得戒。如果仪式错了,问答错了,或者是师承,什么遥控的传戒,寄封信传个戒,或者受个归依,戒师说的话,你一句也不懂,都不得戒,所以得戒是不容易的。有的人,他的戒师是广东人,他是江浙人,他叽里哐啷说了半天,一个字也不懂,那你得不得戒呢?不得戒。那么还有海外的,他们传戒,有欧洲人的,你说这个汉人说了很多,讲了很多,如果这欧洲人懂汉语的,得戒,如果他不懂汉语的,不得戒,你开示,开得再好,不得戒。为什么?他听不懂。所以这些戒里边的条件很多。那么这个如法的得了戒之后,这个殊胜的戒得到之后,自己数数地忆念,那这个力量就能够自制不犯;这个糊里糊涂受了戒,……。我们听说四川有个比丘,他是有个嫂嫂,哥哥没有了,这个是真的假的,我不知道,反正我是这么听说。他去受大戒了,受了大戒之后,是戒堂散了,回去了,他先回他家里去。他的嫂嫂看到他出家了,哎呀,你出家了,你以后就不能回家了,今天你最后一次回家了,我们就欢喜一下。结果受了一堂戒,马上回去,犯了根本戒,完蛋,这个就是糊里糊涂。没有听清楚,糊里糊涂,完了,回去,这边受了戒,那边破了戒,不但是没有功德了,还是地狱的业造好了,破根本戒,你完蛋了,这个是地狱必定下去,不通忏悔了。
就是受戒的时候发的誓言,后来因为数数忆念,有惭愧心,就能自制不犯戒,所以受戒的时候,殊胜的戒要得到就是这个意思,可以制止你不犯戒。
“由心受持”,这是心的关系,那么这也是思心所的种子,跟前面一样了。戒有这个功能,也是思心所的种子作用。
略明经部思种之义,且如受戒,誓断七非,于加行位,熏成加行七思种子,后至受戒第三羯磨,遇胜缘已,从此加行思种子上,复更熏成根本思种,与前加行思种,并起初念,七支种子,第二念,二七支种子,第三念三七支种子,乃至未遇舍缘,念念七支增长,若遇舍缘,即不增长,恶戒亦尔。又解,于一思种,剎那剎那,七支功能增长,大乘亦尔。然依大乘宗,熏第八识,若经部宗,熏于色心,即色心持种子,于色心上,有生果功能,假立种子,离色心外,更无别体。
“略明经部思种之义”,现在简单地说一下经部的思心所种子的意思。“且如受戒”,假使受戒的时候,他前面说忆念什么,到底是经部怎么解释的呢?经部这么说的,假使说我们受戒,“誓断七非”,自己发誓决定不做这七个不对的事业,就是杀盗淫妄,妄语、绮语、恶业、两舌,这个七个,身三口四。“誓断”,发了愿,决定这一辈子,尽形寿不做,不做,不做!这些都不做!这是受戒的时候自己发的愿。“于加行位,熏成加行七思种子”,在加行位,还没有受戒,还没有白羯磨之前,这个加行的时候,加行的七个种子已经熏成功了;“后至受戒第三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