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卻不是。固然我們的根性不同,有的人他分析力很強,學《俱舍》清清楚楚,一個一個界限分明,不但是《俱舍》,我們說藏地學法的要學好幾部,最起碼的要四部——有部、經部、瑜伽、中觀,這個每一部的界限都曆曆分明的,這樣子學法就是沒有混淆,沒有混裏混同的話的。那麼假使說,天資差,學不進去,怎麼辦呢?這個不是你的天生的天資,這是過去的善根薄弱,正因爲你過去善根薄弱,這輩子要拼命地補。過去善根好的,這一輩子能夠很仔細地分析,能夠理解,能夠明白,固然是過去的善根,但是你這一輩子如果不努力的話,一把刀擺在那裏不用的話會鈍。如果你再去盲修瞎練,眼睛閉起來,腿子收起來,不思善、不思惡,什麼都不要想,那麼你把刀擺在露天,太陽曬了、風吹了、雨打了,沒有好久就爛掉了,智慧也退掉了。所以說智慧,主要還是靠自己的,過去沒有的,拼命地補;過去有的,也不要放逸,你還沒有得無漏法,還沒有到不退,會退的。
那麼這兩個問題,回答起來是不太好理解,但是也要學一下。“頌曰”,這兩個問題回答兩個頌。
“無表無執受”,那麼五類分別門——有執受、無執受,無表是沒有執受的。“亦等流”,是等流。“亦”,表示裏邊有刹那,因爲這個無表色,見道的那個是這一刹那的無表色,是刹那。這是沒有同類因的,無始以來都是有漏法,這一刹那産生了無漏法是從來沒有同類因的。那麼還有有情數,這個無表色決定屬于有情數的,不屬于非情的,不能說山河大地有個無表色,這是講不通的。
“散依等流性,有受異大生”,散的無表是有等流性的。“有受”,有執受的,是不同的大種所生,這是散的(這個下邊反正都要講)。“定生依長養”,定中的無表色有長養,禅悅,禅悅是能長身體的,這個四大種有長養的。“無受無異大”,它的大種不是各別的。這個是無表。“表唯等流性”,表只是等流性。屬身上的有執受;屬于語的,假使語表,那就沒有執受。那這些很略,仔細的都在下邊會說。
釋曰:前六句,明無表類及所依大種,後兩句,明表類及所依大種。
“釋曰”,前六句明無表,後面兩句釋表。“明無表及所依大種”,後面兩句說表業跟它的依的大種。
所以話不多,包含的內容卻非常多。有的人怕繁,“啊呀,學了幹啥去,阿彌陀佛,解決問題”。你阿彌陀佛解決問題,是生西方解決問題,到了西方,你這個還得學了,你不學不成佛了。我們說“法門無量誓願學”,你有一個法門沒有學好,成不了佛的,因爲什麼?智慧沒有圓滿,度衆生也不能圓滿,假使這個衆生要這個法門度的,你沒有它,你就度不了。醫生對病人,各式各樣的病人都要能看,各式各樣的藥都要准備,你說這一類藥,你不准備,那麼這一類的病人來了,你就看不了了,那你這個醫生也是不是頭等的,起碼是二等以下的。要成佛就是頭等的醫生,那你什麼病都要看,什麼藥都要有,你自己智慧要圓滿,然後度衆生也圓滿,那你非學不可。所以說有的人說,“你要灌頂,什麼不受,你將來成不了佛”,實際上你這個不學,你哪裏成佛了呢?這個一樣的。這些基本東西你沒有學,你怎麼成佛,你怎麼說得過去呢?更不能成佛!“釋曰:前六句,明無表類及所依大種,後兩句,明表類及所依大種。”
無表無執受者,若定若散,一切無表,無變礙故,名無執受。
“無表無執受”,開始了,不管你是定共無表,還是散的無表,定的也好,散的也好,一切無表色都不是極微所成,沒有質礙的,沒有執受。
有執受、無執受,我們前面講過了。他心、心所法執持它,爲所依的地方,損益共具,它這個舒服了,心、心法也高興了;心、心法高興,它所依的地方也會得到增益,這就是執受的意思。那麼無表色卻是沒有執受的,你說你身體瘦了,你這個戒體不會瘦,可能一個人很瘦,但是他的持戒很強,這個戒體非常有力,這個跟執受是不相幹的,無表色沒有執受的。因爲它是沒有變礙故,不是極微所成的,沒有變礙性的,不是所執受的東西。那麼什麼叫有執受、無執受,要前面去看,界品有,我們這裏不能再回過去講了。
亦等流情數者,謂無表色,同類因生,是等流性。亦言顯此有是剎那,謂苦忍俱,道共無表,非等流故,名有剎那。言情數者,又此無表依內身起,有情數攝。
“亦等流情薮”,等流性,就是同類的,同等的類流類的,就是同類因生的,叫等流。
“謂無表色,同類同生”,無表色都是同類因生的,是等流性。這是說五大類裏邊它是等流性。
“亦”,這個是也有刹那,刹那不是等流性的。“亦言顯此有是刹那”,這個“亦”擺在裏邊,就表示這個無表色裏邊,也有一個是刹那的。什麼時候?“謂苦忍俱,道共無表,非等流故,名有刹那”,所以講這個,一定要前面知道,沒有知道,這個苦法忍也是一個陌生名詞。我們苦法忍,學過都知道,見道的十五刹那,第一刹那就是苦法忍。苦法忍是第一刹那見道,這見道是無漏法。這個無漏法,以前無始以來都是凡夫,從來沒有出現過,苦法忍是第一個無漏,這個無漏非等流性,無始以來沒有同類因的,這個前面都講過。這個苦法忍同時生起的道共無表(道共戒),這個不是等流,是刹那的,屬于刹那的。這是有刹那。
“言情數者”,第二句裏邊還有情數。“又此無表依內身起,有情數攝”,無表色決定是從有情身上生出來的。我們說受歸依,得一個歸依的無表,你說只是人,或者是天受歸依,他才生起歸依的無表色。不可能一個石頭,你給它歸依,把它雕個像,跪在那裏的像,你給它說了半天歸依,它會不會生無表色呢?不會的。它不是有情,不會産生無表色。你說了半天,它又不懂你了。我們說不要說它是個非情,有情,如果他是歐洲人,我們說的漢話,他一句也不懂,他也不得戒的,無表色也生不起來,何況非情呢?(無表色)決定是有情所攝。
散依等流性,有受異大生者,明無表所依大種也。散謂欲界別解脫無表也。依謂無表所依大種。此散大種,同類因生,唯等流性。又此大種,散心果故,名有執受,必有愛心,執爲自體,故有執受。異大生言,顯身叁、口四,七支無表,一一各別,四大種造,以散七支展轉相望,非一果故,故此七支,各別大造。
“散依等流性,有受異大生”,這是無表色講完了,講無表色能造的四大種,也就是它所依的四大種;四大種的又是屬于哪一類,那就是更推一層進去。
“散”,就是欲界的別解脫戒,無表色。“散”就是欲界的,欲界是散地,叁界九地,除欲界以外,其余八個地都是定地,初禅以上都是定地,只有欲界是散地,沒有定。這個“散”字就代表欲界。欲界的別解脫戒,就是散的無表色。
“依”,“謂無表所依大種”,“散依”這個依就是說,這個欲界的別解脫戒無表色,它依的大種是哪一類的呢?此欲界所依大種,同類同生,這個大種同類因生的,等流性。欲界沒有刹那的。
“又此大種,散心果故,名有執受”,這個四大種,是散心的果,不是定中生的,叫有執受。我們知道,無表色是無執受,但是無表色所能生依的那個大種,卻是有執受,欲界的是有執受;色界的定共的,是沒有執受的。所以這個不要混淆。我們說這個有執受,就是生起欲界無表色的四大種,那是有執受。而不管你欲界的也好、色界的也好,所有的無表色卻都沒有執受的,這個不要混淆。現在講的有執受是四大種,這個四大種是欲界的果,那是有執受的。
“必有愛心,執爲自體,故有執受”,在欲界的這個色法,它決定有愛心——愛心就是執著的心,“執爲自體”,執爲是屬于我的,那麼這個有執受。
“異大生”,異大生就是說,我們的別解脫戒身叁口四,這身叁口四的能造的大種,不是一個。“顯身叁口四,七支無表,一一各別,四大種造”,假使你說,不殺這一支,它的能造的四大種是一堆。不偷盜,這個一支的無表色,能造大種,又是另外一種,不是跟前面一樣的。爲什麼原因?“以散七支輾轉相望,非一果故”,以不是定中的七支,這個身叁口四七支,它們互相地對起來看,都不是一個果,不是同一果。那麼它們的七支,決定是要各別的四大造,不能同一四大種所造。這是欲界的無表色的能造大種,不要忘記,這是說能造的四大種,它是有執受;而這個每一支都是各別的大種所生,七支是各不一樣的。
定生依長養,無受無異大者,明定無表所依大種。定生無表,總有二種,謂靜慮戒及無漏戒。此二無表,所依大種,唯長養性,以在定中必能長養四大種故,定生大種,唯長養性也。又定大種,是無執受,以于定位,必無愛心,執此大種爲內自體,故無執受。無異大者,顯定無表七支,同一四大種造,以此大種與定心俱,定心一故。故此大種亦唯一具。又此七支,展轉相望,同一果故,無異大造。
“定生依長養,無受無異大”,定生,就是定中所生的,不是散心的,明定的無表所依大種。定生無表有二種:定共戒,道共戒。定共戒是靜慮戒,有漏的;道共戒是無漏的。這兩個無表都是定中生的,叫定生無表。
“此二無表,所依大種,唯長養性”,這兩個無表色,所依的四大種,“長養性”。爲什麼?“以在定中,必能長養四大種故”,定裏邊對四大種,能夠起長養作用。我們說食,段食、觸食、思食、識食,定裏邊,它不是段食,以禅悅爲食,那就是有長養性,定裏邊決定有長養性,長養四大種,所以這個四大種就是長養性。定生大種只有長養性的。
“又定大種,是無執受”,定大種跟散的大種不一樣,“以于定位,必無愛心執此大種,爲內自體,故無執受”,散心的時候決定執它爲自體,所以有執受,定中的時候,沒有愛心,不執它爲自體,所以沒有執受。
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