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無異大”,這個跟散的無表又不同。散的無表,七支的四大種各不一樣,而定中的無表色七支,同一四大種所造,不要每一支一個四大種。“以此大種與定心俱”,爲什麼原因?這個四大種跟定心同時生起的,“定心一故”,定心是一,四大種也是一,一具,不要多的,這是一個原因。
“又此七支,輾轉相望,同一果故”,這個七支,互相地對望的話是同一果,俱有因,那麼它每一支不要其它的四大種所造。這是定中的無表跟散的無表,能造大種很多地方不同。
這是無表色跟無表色所能造的大種,講完了。下邊是表色。
表唯等流性者,身語表色,同類因生,唯等流性。
“表唯等流性者,身語表色,同類因生”,這個比較容易。無表色是摸不到的,再加個能造大種,更抽象了;表色,是可以看得到、聽得到的。身表、語表,它是同類因生,只是等流性。
屬身有執受者,就中身表,以屬身故,名有執受。語表不屬身故,無執受也。
“屬身有執受”,那麼身、語表中間,身表是屬于身上的,形色屬于身的,它是有執受的。這個很簡單,身上東西,是有執受的。“就中身表,以屬身故”,因爲屬于身的,它是有執受。“語表不屬身故”,說的話(音聲)卻不屬于身上的,講過就算了,它沒有執受的。你把這個聲音,你罵它、打它,不痛的;身上你碰一下就有感覺。所以這個是語表業是沒有執受的。
然有新生等流大種遍住身分,造有表業,不破本身,身亦不大,異熟虛疏,有孔隙故,故得相容。
那下邊又提一個問題。他說表業生的時候,身表業、語表業,它們生的時候,産生色法——表色,産生這個色,這個色法,你造了很多的身、語表,原來那個身體,那麼多的身、語表,你原來這麼大個身體是不是擺得下?就是會不會把你身體破壞了之後,才能擺得下去呢?
他回答,有新生的等流大種,就是身、語表的大種,“遍住身分”,身上到處可以住。“造有表業”,住在身上造有表業。“不破本身”,不必破壞本身,因爲身上本來是空隙很多。“身亦不大”,不但身體沒有脹破,……。我們說你造很多的身業,做了很多的語業,那麼你這個身業的形色不是有很多的四大?這個四大多得不得了,是不是把你身體會脹破,或者你身體要擴大,才能把它擺下去。我們說橡皮的橡皮泡泡了,你要一口氣吹進去的話,要麼它就是橡皮泡口脹大了,要麼它脹破了。那麼你身體是不是會脹破,或者要擴大,才能把那個表業容得下去呢?它不必要。“異熟虛疏,有孔隙故,故得相容”,他說異熟果,它不是我們看的那麼踏踏實實的,裏邊空隙很多,再大的表色,它也擺的下,不需要身體擴大,也不會脹破。
這是提到一些另外的問題,帶便問了這麼一下。但是這個裏邊,也可以空性的道理已經告訴我們了,不要看到我們身體那麼踏實,裏邊都是空的,空隙很多。現在的科學也證明,你看那個一塊鐵板,我們看到的是粘得不得了,水也透不過,光也透不過。實際上,裏邊都是空隙多得不得了,裏邊的電子、質子在轉動,都是有空隙,沒有空隙,它怎麼轉呢?所以說真正這些就是……,我們說佛教科學化,這就是個證明科學化的。
下邊我們再來一個。我看今天稍微少講一點,比較份量重了,你回去消化不了,消化不了要害病的。我們說過年了大家鬧肚子就是吃得太好了,消化不了了。現在我們今天吃一大頓,這個是相當好的飲食,法味,看消不消化得了。再講一段,時間還比較多一點。再講一段,講不完,開一個頭。
丙二 約明性界地辨
丁一 明性界地
從此第二,明性界地。一、明性界地,二、明叁性。論雲:已辨業門二叁五別。此性界地,差別雲何?頌曰:
無表記余叁 不善唯在欲 無表遍欲色 表唯有伺二
欲無有覆表 以無等起故
“從此第二,明性界地。一、明性界地,二、明叁性”。“已辨業門,二叁五別”,已經講了業,這一門的學問,有二業、叁業、五業的差別:二業,思業、思已業;叁業,身業、語業、意業;五業,意業一個,身表、身無表、語表、語無表,這五個。這都講完了。那麼這些業的性,它的界,它的地,什麼差別?就是叁性裏邊看,叁界裏邊看,九地裏邊看,它的差別怎麼樣。
“頌曰:無表記余叁”,這是叁性來說,無表色決定是有記,沒有無記的。“余叁”,其余的(表業跟意業)那就是叁性都有。無表一定是有記的,這個我們在以前學無表色的時候,也講過了,沒有無記的無表色的。“不善唯在欲”,不善的只有欲界有,色界以上沒有不善法的。“無表遍欲色”,無表色,欲界有,色界也有,無色界沒有,爲什麼?無色界沒有色法。
“表唯有伺二”,那麼無表色,欲界色界都有,表業,表色,只有“有伺二”。有伺就是說,有尋有伺地,就是欲界跟初禅,這兩個有表業,二禅以上沒有表業,二禅以上無尋無伺地,不發生表。前五識都靠尋伺的,沒有尋伺不發前五識,二禅以上無尋無伺,前五識不發,既然不發的話,沒有身語表。所以表業,只有有尋有伺地的兩個。“欲無有覆表,以無等起故”,欲界沒有有覆無記的表業,因爲沒有等起的心。欲界裏邊沒有有覆無記的心,能夠發動造業的,所以有覆無記的表業是沒有的。
釋曰:無表記余叁者,叁性分別。謂無表色,不通無記,唯善惡性,故說記言。余謂表業,及與意思,皆通叁性。
“釋曰:無表記余叁者,叁性分別”,就是善、惡、無記,這叁個來看,無表色沒有無記的。
這一個頌,你們背不背得下來?前面無表色那個頌?“亂心無心等”,那個背下去就是,“隨流淨不淨”,只有淨、不淨,沒有無記。那麼這個就是背頌的好處了,你如果不背頌,你就記不起來。我們規定的頌,是太少了,你們時間還蠻多的,我們這個佛學院只有一門功課,人家佛學院起碼七八門到十門,那麼我們十分之一的時間只有,空下來最好自己多背一點。如果西藏的學法,你不背是不行的。你不背到辯論場去,人家一句話來了,你不知所雲,想不起來,嚓嚓,嚓嚓,那就是很丟臉的。我們說海公上師,他還不是手打你,有的時候,拿鞋打你的頭,那麼多人,鞋在頭上“啪啪”敲的話,是不好意思了。
“無表色不通無記,唯善惡性”,只有善的惡的,“淨不淨”,淨的是善的,不淨就是惡的,所以說記,就是只有有記,沒有無記。
“余”,除了無表色以外,表業跟意業(“意思”,就是思心所),這是叁性,善的、惡的、無記的都有。這個第一句很好懂。
問:何故無表,不通無記?答:以無記心,勢力微劣,不能引發強無表業,可因滅時,果仍續起,故無表業非無記也。
那麼這裏問呢:爲什麼無表不通無記?所以說你們討論就是要這麼問。“無表色沒有無記的,什麼?隨流淨不淨。好了!”好象是解決問題了。爲什麼呢?不問了。
爲什麼無表色不通無記呢?“以無記心,勢力微劣,不能引發強無表業,可因滅時,果仍續起,故無表業非無記也”,這個就給你解決了。我們說發動無表,要産生無表色,決定那個發動的心,力量很強。力量強了之後,發動表業之後,還能帶動無表色,無表業起來;如果你發動的心很微弱,那當然了只能起表業,無表業就起不來。那麼無記心都是很微弱的。我們說善心,假使猛利發菩提心,那個心力量大得不得了,那是決定有無表色;如果你發狠惡心,殺人搶東西的心,那也很厲害的。你要殺一個人,不是軟趴趴地能殺得下去的,殺一個豬也是要起一個狠心才殺得下去了。那這個力量是強了,強了之後,才能引起這個無表色。無記心,它的勢力很微弱的,“無記心勢力微劣,不能引發強無表業”,引不起來。這個無表業,爲什麼強呢?因滅掉了,果還在。我們說受戒,受戒登了比丘壇,一白叁羯磨過了之後,事情都過了,但是你這個比丘戒永遠存在。只要你不破戒,只要你不碰到舍戒的因緣,這個戒體,隨流相似相續地,可以等流下去,甚至于不斷不斷地增長,七支七支增長。這是什麼原因?這個力量強,無表色力量很強,那你發動的心,決定很強的。如果你無記心很弱的心,要發動這樣強的無表業,因滅掉了,果還起來,這樣有力量的無表業,那是不可能的。所以說無表業,“非無記也”,那麼無記心發動不了,決定是善心,或者不善心發動的。那麼發動的心是善、不善的,那所發動的無表業,當然也是屬于有記的,善的、不善的。
那麼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了,因爲再下去你們要不消化了,回去卻是要好好消化。
第七十二講(第205頁上第4行-第208頁上第6行)
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到業品的“無表記余叁”,講了這一句。
那麼今天我們開始之前,昨天有人提一個問題,我們今天這裏回答一下。這個問題是什麼呢?就是無表色的能造大種,爲什麼定中的是長養大種所造,散心的——就是欲界的,是等流大種所造?
這個呢,在《順正理論》有現成的回答 。我們先把《順正理論》的原文念一下。“何緣散地所有無表能造大種,唯等流性,定地無表,所長養生”,這就是這個問題。爲什麼散地(欲界)的所有的無表色能造的大種,只是等流性的,而定地無表色,它所依的大種是有長養性的?那麼這個問題他就是這麼回答,“以殊勝心現在前位,必能長養大種諸根,故定心俱,必有殊勝長養大種,能作生因,造定心俱所有無表”,“殊勝心”就是定心,定心在前的時候——入定的時候,它決定能夠長養大種,長養諸根,諸根大種都能長養;那麼在入定之中,一切大種都能夠長養,那麼你定中的無表色就是用所長養的大種做能造因,能生它這個所造的大種,這是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