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定中決定如此。那麼散地的不一樣,散地的無表,我們說發起的心——就是等起的心,它跟無表色,一般說不是同時存在的,除了第一剎那,它是無表色跟等起心,是同一時間;第二剎那以後,等起的心在過去,而無表色在現在,它只有隨轉因,沒有轉因,那麼它的關系就是很疏。那麼甚至于無表色在無心的時候,就是睡熟的時候也存在,那就是說散心的無表色跟心沒有什麼大關系。所以這個等起的心沒有這個力量來長養它的大種,所以說這個大種沒有長養的功能,所以等起的心不能……。定裏邊等起的心是定心,它能長養大種,這個長養大種來造無表色;而散心的,無表色的等起心,它就對無表色關系很疏,沒有這個能力長養大種,所以說它的大種就是等流的大種所造。“亂心無心等”,在散的時候,散心的時候,這個無表色,幾乎是客觀存在的,跟心(能等起的心)關系不很接近的,所以它沒有能力來長養這個大種,所以是等流性。
好!這個問題我們解決了。反正我們說講課最好是事情少一點,有時間去看那個資料,講得質量要高一點;太忙了,匆匆忙忙的,那個質量可能是不會太高了。所以說有的事情,盡量可以避免的,侍者師擋一下,沒有什麼大要緊的最好不要來找我,一天找到黑的話,那看書時間都沒有了,那講課就是成問題。
不善唯在欲者,無表、表、思,于中不善,唯在欲界,善及無記,諸地皆有。
第二個,“不善唯在欲者,無表、表、思,于中不善,唯在欲界”,無表色也好,表色也好,思……。昨天有人問:思是什麼東西?思就是意業。“無表、表”這是身業、語業。身業有表業,有無表業,語業也有表業,也有無表業,而思就是意業。那麼無表業也好,表業也好,思業也好,它中間不善的,只有欲界有,色界沒有不善的。
“善及無記,諸地皆有”,善的跟無記的,叁界九地,這個都有。當然了,無表色,無色界沒有。這個下邊還要簡別。
無表遍欲色者,此明無表不通無色,以無色界無大種故,既無大種,無表甯有?
“無表遍欲色”,他這個就簡別這個。無表色在叁界裏邊,遍欲界、色界,那就是說無色界沒有,欲界、色界都有。
“此明無表不通無色,以無色界無大種故,既無大種,無表甯有”,能造的大種(四大)是色法,無色界就是沒有色的界,那麼沒有色法,四大種就沒有,四大種既沒有,所造的無表色,當然也沒有了。“無表甯有?”無表豈能還有呢?所以說無表色只遍欲界、色界。這些看看好象是叫你背起來很麻煩,其實你記住之後,以後學法大有幫助。這是一個原因,無表色在無色界是沒有的,(無色界)沒有四大種,沒有無表色。
又有身語,方有律儀。無色界中,無身語轉,故無律儀。
那麼另外一個原因,我們說無表色是身語業的,身業有身表、身無表,語業有語表、語無表,所以說一定要有身語業,“方有律儀”,才有這個無表色。
“無色界中,無身語轉”,無色界連身語都沒有了,無色界沒有眼耳鼻舌身,色聲香味觸。身體沒有的,不能動作,音聲沒有的,不能發語,那麼所以說無色界裏邊能發的身語業都沒有,何況無表色呢?所以說,“無色界中,無身語轉,故無律儀”,身語都沒有,身語的律儀也沒有,所謂表業、無表業都沒有。
又毗婆沙師,作如是說,爲治惡戒,故起屍羅。唯欲界中,有諸惡戒,無色于欲具四種遠,一、所依遠,二、行相遠,叁、所緣遠,四、對治遠。故無色中,無無表色。
“又毗婆沙師,作如是說,爲治惡戒,故起屍羅”,這是第叁個原因。(79B)毗婆沙師,就是有部的論師,他這樣子說,“爲治惡戒,故起屍羅”,我們說要什麼律儀屍羅(就是戒),戒是對治那些惡的戒,就是惡的事情,那麼要起一個屍羅,善的戒。只有欲界中有惡戒。
“無色于欲具四種遠,一、所依遠,二、行相遠,叁、所緣遠,四、對治遠”,欲界裏邊有惡戒,所以有屍羅,那麼無色界跟欲界太遠了。“所依遠”,入無色界的定,不能依靠欲界的心入,這個等無間緣,決定是用色界的第四禅的心才能生起無色界的心——定的心,所依遠。“行相遠”,無色界是厭離第四禅的粗苦障,對欲界來說,欲界的粗苦障早就離開了,行相很遠。“所緣遠”,欲界的所緣的境,對無色界來說,那是早就超過了,色界的初禅已經超出欲界,那麼二禅、叁禅、四禅都超過,這個無色界在四禅以上,所緣遠,欲界的境太遠,不去緣它了。“對治遠”,欲界裏邊的粗苦障,不是無色界對治的,無色界對治的是四禅的,所以它的對治來說也太遠了。無色界對欲界,具四個遠。所以無色界裏邊,沒有無表色。
這是叁個原因,講無色界爲什麼沒有無表色。
表唯有伺二者,欲界初禅,名有伺二,表色唯在有伺地中。要有尋伺,方能發表。二禅已上,無尋伺故,故無表業。
“表唯有伺二”,那麼無色界裏邊沒有無表,這個是肯定了,表色在欲界,色界是不是都有?也不全的,表只有“有伺”有。有伺就是有尋有伺、無尋唯伺這二個地有表業,再上去無尋無伺地就沒有表了。因爲我們說“五識唯尋伺”,前五識的身語發動,都由尋伺發動的。二禅以上尋伺都沒有,怎麼發動身語業呢?雖然有身體,也有發音這個器官,但是他沒有尋伺心,他不發語,所以說只有在有尋有伺、無尋唯伺這兩個地方有表業。
“欲界初禅,名有伺二”,欲界是有尋有伺地;初禅,梵衆天、梵輔天有尋有伺,大梵天無尋唯伺,初禅裏邊包兩個。所以說“有伺二”,總的來說,具體的就是欲界、初禅。
“表色唯在有伺地中”,他這裏爲什麼說有伺地呢?因爲是包含初禅的無尋唯伺,只要有伺好了,表色還是有,如何伺都沒有了,那表業就沒有了。
“要有尋伺,方能發表”,“五識唯尋伺”,這個是以前學過的,不要忘記,一忘記了之後,後頭爲什麼,不知道了,這個爲什麼早給你講過了。要發身語表,決定要有尋伺的心,“二禅以上,無尋無伺”,尋詞都沒有,那就表業也沒有了。
所以說表業只有“有伺二”,有尋有伺、無尋唯伺,這兩個地方有表業。那麼這個看起來很簡單,一個頌連起來,頭緒卻是很多,每一句話就是一個問題,一句話又是一個問題。
欲無有覆表,以無等起故者,明有覆表唯在初禅也。夫論表業,約等起心,以判善惡。言等起者,能發心也。以欲界中,無有覆心能發表業,故有覆表,欲界無也。欲界雖有身邊二見,是有覆心,是見所斷,不能發業。夫發業者,唯修所斷。
“欲無有覆表,以無等起故”,欲界裏邊有覆無記的表業是沒有的,因爲等起的心沒有,能夠發業的等起心,有覆無記的心是沒有的,欲界發動的心決定是善的,或者惡的,有覆無記心來發動的是沒有的。那麼無覆無記卻是有的。“明有覆表唯在初禅也”,有覆無記的表業只有初禅有,這個我們前面講過,等一下還要重複。
“夫論表業約等起心,以判善惡”,表業,我們說身表、語表,它的善惡,怎麼判的?就看等起心,就發動它的心,發動它的心是善的,這個表業就是善的;發動它的心是惡的,這個表業就是惡的。
什麼叫等起?“言等起者,能發心也”,這個我們也見過面的,等起的心,它是發動它的心。這個心以善心來說,跟被發動的是同等的,能發動的是善的,所發動的表業也是善的;能發動的是惡的,也是惡的;無記的,也是無記的,所以“等”。
“以欲界中,無有覆心,能發表業”,欲界裏邊,沒有一個有覆無記的心,能夠作發表業的等起心的,所以有覆表欲界沒有。“欲界雖有身邊二見,是有覆心”,那麼欲界裏邊有覆無記的心有沒有?有,身見、邊見是有的。但是這兩個有覆心“是見所斷”,我們說五個見,都是見道所斷的,八十八使裏有它;修道所斷的,貪瞋癡慢,那就是四個裏邊沒有見,所以說是見所斷的不能發業。“夫發業者,唯修所斷”,凡是發業的心,決定是修所斷的;見所斷的心是內門轉,迷理的,是不對外的,是內門,向內的,裏邊起來的,自己心裏起的一些煩惱。那麼對外來說,對了外境、接觸外境之後發動的,是修所斷。一個迷事,一個迷理,所以說兩個不同。這個我們以前都講過,那麼沒有聽過的,去補一下了。發業的一定是修所斷的心。
問:何名初禅有覆表業?答:如大梵王于馬勝所,起谄诳心,發身語業,名有覆表。
他這裏問,“何名初禅有覆表業”,你說欲界沒有覆無記的表業的,那麼初禅爲什麼有?
“答:如大梵王于馬勝所,起谄诳心,發身語業,名有覆表”,就是大梵天王,對馬勝比丘問他問題的時候,他起一個谄诳心,他這時候發的身語業就是有覆的表。
這我們以前學過。馬勝比丘,他有神通,跑到大梵天王那裏,這時候大梵天王正在對了一大群他的臣民在講開示,或者說訓話。那麼馬勝比丘跑過去之後,突然問他個問題,他說:這個四大種在什麼樣子呢,才能夠把它滅掉?這個大梵王呢,這個問題很深,他就回答不了,但是他在那麼多的梵輔梵衆之面前,他也不好說我不懂,他只好說:我是大梵天王,我能生世界,你們都是我生的,都是我的臣……。那麼說了一大堆,吹噓自己是了不得。說好之後,開示講完了,他就下了座,拉了馬勝比丘的手悄悄地跑到沒有人的地方,他說:對不起!這個事情我不懂,你去問佛好了。
那麼這個裏邊就是說,在大衆面前說這些話是诳,欺诳的诳,欺騙;對了馬勝比丘說好語,谄。谄诳兩個心,在初禅天是有覆無記,從這個谄诳的心發動的業,就是有覆無記的表。所以說初禅裏邊有這個,大梵天王就有發這個有覆無記的表。那麼我們反過來問:難道谄诳那個心,欲界沒有嗎?欲界也可以從谄诳心來發業嘛。但是我們說欲界的谄诳心是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