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惡法,不是像初禅的谄诳心,欲界的谄心、诳心,它是不善法,不善發的是不善業,不是有覆無記的業,所以說欲界裏邊沒有有覆無記業。那麼假使有覆無記的心所,就是身見、邊見,這個又是不能發業的,是見所斷的,那麼所以說有覆無記的業是沒有的,欲界沒有。
論雲:複以何緣,二定已上,都無表業。欲界無有有覆無記表業,以無發業等起心故。有尋伺心,方能發業。二定已上,都無此心。又發表心,唯修所斷,見所斷惑,內門轉故,以欲界中,決定無有有覆無記,修所斷惑。是故表業,上叁地皆無。欲界無有有覆無記表業。已上論文思而可知。
“論雲:複以何緣,二定以上都無表業”,再提一個問題,這是《俱舍論》裏邊說的,他說:爲什麼緣故,二定以上沒有表業?
“欲界無有有覆無記表業,以無發業等起心故。有尋伺心,方能發業,二定以上,都無此心。又發表心,唯修所斷,見所斷惑,內門轉故,以欲界中,決定無有有覆無記修所斷惑。是故表業,上叁地皆無。欲界無有有覆無記表業”,這是論文。一個問題已經講過了,欲界裏邊沒有有覆無記表業,前面說過了,只有色界的大梵天王有這個,初禅有。那麼下邊就是:二定以上,爲什麼沒有表業?他兩個問題集中來講一下。
他說發業,“以無發業等起心故”,二禅裏邊沒有表業,欲界沒有覆無記的表業,因爲沒有發業的等起心,發動的心沒有,所以說沒有這個。我們說發業,發業是身語業,身語業是前五識,前五識跟尋伺相應,“五識唯尋伺”,這個一定要記很熟,那麼五識裏,有尋伺才能發動五識,尋伺都沒有,前五識不能起;那麼前五識不起的話,他的身語業當然不起了。所以說二定以上沒有尋伺,無尋無伺,當然不發表業。
那麼再一個,發表業的心一定是修所斷,見所斷的煩惱內門轉,這迷理的,對自己的,對裏邊、對道理不明白,不是像對事情有什麼放不下,或者是執著,或者起什麼煩惱。對外的迷事的是修所斷的,這我們都講過,所以說這裏就是重新提一下就夠了,不一定要很仔細地講,反正把原則掌握住。一個是迷理,迷理是內門轉,道理是自己心裏的事情;迷事是對外邊的事情有迷惑,不能是如實地了解,那是對外了。所以說修所斷的對外門轉的,可以發業;迷理的,內門轉的,不發業。那麼既然欲界裏邊沒有修所斷的有覆無記的煩惱,是沒有,那麼所發的業,也決定沒有有覆無記的業。那麼上叁地沒有尋伺,所以說也沒有表業。
這個問題基本上前面都講過,這裏根據論上提的總結一下,把《俱舍》裏的文引一下。“已上論文,思而可知”,上邊的論文,前面圓晖法師已經講過了,他就把論文引一下,這個你一看就可以知道,不解釋了。
丁二 明叁性
從此第二,明叁性所由,就中有二,一明叁性所由,二明二種等起。
“從此第二,明叁性所由”,叁性——就是善、惡、無記,“所由”,它的依據。“于中有二,一明叁性所由”,叁性的來由,“二明二種等起”。這兩個意思很重要的,我們說要背頌,這個兩個頌要背。“勝義善解脫”,跟“等起有二種”,這兩個頌都是理論性的、原則性的東西。
戊一 明叁性所由
且明叁性者,論明四因能成叁性,一由勝義,二由自性,叁由相應,四由等起。此中應辨:何法何性?由何因成?頌曰:
勝義善解脫 自性慚愧根 相應彼相應 等起色業等
翻此名不善 勝無記二常
“論明四因能成叁性”,就是叁性所由,怎麼樣子成叁性的?有四個因。《俱舍論》裏邊說四個因成叁性——善、惡、無記,有四個因。“一由勝義”,一個是勝義,一個是自性,一個是相應,一個是等起。那麼這四個東西,怎麼樣子說?“此中應辨:何法何性?由何因成?”什麼法,它是善、惡、無記哪一個性?由哪一個因所成,這四個因裏邊,什麼因所成的?這個裏邊的問題就不少。
“頌曰:勝義善解脫”,先說善,善有四種,“勝義善”就是解脫涅槃。“自性慚愧根”,“自性善”有慚、愧兩個心所,“根”,叁善根,五個。“相應彼相應”,相應善就是跟自性善相應的心王、心所,這是相應善。等起善,“等起色業等”,由善的心發動的那些業,語業也好,身表也好,語表也好,這是色業,這是等起善。“翻此名不善”,反過來說,把善的翻過來,就是不善,也有勝義不善,自性不善,相應不善,等起不善。“勝無記二常”,勝義無記,兩個無爲法,就是虛空無爲跟非擇滅無爲。那麼自性無記有沒有?這個我們下邊再講。
釋曰:勝義善解脫者,涅槃名解脫,以涅槃中,最極安隱 ,衆苦都寂,猶如無病,是善是常,故名爲勝。有實體故,複名爲義,故此涅槃,名勝義善。
第一是“勝義善解脫”,解脫就是涅槃,就是擇滅無爲。
“以涅槃中,最極安隱,衆苦都寂,猶如無病,是善是常,故名爲勝。有實體故,複名爲義”,這個我們前面見過面的,一開始在序品裏邊就講了。什麼叫勝義?它是善的,又是常的,最殊勝。你善的固然好,要是無常的,也不行,雖然善,無常,那麼也不太殊勝;但是常的,是不善也不好,那沒有什麼殊勝。它既是善,又是常,在七十五個法裏邊,或者說百法也好,什麼法也好,所有的一切宇宙萬法之中,又常又是善的,只有一個,是涅槃——擇滅無爲。所以這個是善的、是常的叫勝。那麼當然,無爲法都叫勝義,這裏是說善,勝義的善,卻只有一個,就是擇滅無爲。
那麼我們先講勝義。什麼叫勝義?是善的、是常的,是勝,這個就是最殊勝,又常又善。那麼義就是說,這個又常又善,假使沒有體的、是假安立的,那麼不叫義,這是個假的法。它是真的,有實體的,這是有部的說法,經部認爲無爲法是沒有體的。那麼有部的說法,無爲法是有體的,它是又是善,又是常,又是有體。又是常、又是善的叫勝,有體的叫義,勝義的意思就是這樣子。
“故此涅槃,名勝義善”, 涅槃是善法裏的最高的善法。我們以前在講“法處”的時候,爲什麼法處一個法叫法,其它的不叫法?裏邊一個原因就是法處裏邊包含至高無上的涅槃在裏邊,所以獨得法處的名字。那麼這個涅槃——就是解脫,爲什麼殊勝呢?“最極安隱”,我們說大家求安隱,極樂世界,他們求安隱了,安隱還有層次,最安隱的,一切苦沒有了,好象一個人沒有病,什麼病都沒有的,這個是什麼東西呢?就是涅槃。所以不要把涅槃理解爲一個死亡。一般人,“什麼什麼人涅槃了,釋迦牟尼佛涅槃了,就是沒有了”,好象是很消極,很痛苦的。實際上涅槃是最極安隱,什麼苦都沒有的,這叫涅槃;你說有苦的就不叫涅槃。我們說叁苦息滅,貪瞋癡的因,一切貪瞋癡的果,都沒有的地方叫涅槃,所以說是最好的地方。不要把涅槃想象成一個苦惱的一個東西,什麼好的都沒有了;什麼好的都有才是涅槃,什麼壞的都沒有才是涅槃。這個涅槃,叫勝義善,是最高的善,又是無爲的、常的,又是最高的善法,勝義善。所以善裏邊,第一個是勝義善,最高的善,涅槃。
自性慚愧根者,根謂無貪等叁善根,及慚愧二。此之五法,體性是善,猶如良藥,名自性善。
“自性慚愧根”,第二種善,自性善,本身是善的。本身是善的,就是它本身自己是善的,不是依靠人家才善的。那麼有爲法裏邊是慚、愧、根(叁善根)。“根謂無貪等叁善根”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這叁個善根,加上慚、愧兩個心所,這五個法本體就是善。“猶如良藥,名自性善”,良藥就是說,它這個藥自己本身是有藥性的,能治病的,叫自性善。
相應彼相應者,上相應是標,下相應是釋。謂彼前無貪等五,余心心所,自性非善,與彼相應,而得善名,名相應善,如雜藥水。
“相應彼相應”,另外一個善,叫相應善。跟自性善相應的法叫相應,上面一個相應是標這個善法的名字,第叁個善叫相應善;下邊那個相應是解釋,這是動詞,跟自性善相應的那些法叫相應善。“謂彼前無貪等五,余心心所自性非善,與彼相應,而得善名,名相應善”,就是說前面的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加上慚、愧,五個心所以外,其余心王心所,它們自性不是善,不是自性善,自性不一定善,它可以跟善相應,也可以跟無記相應,也可跟不善相應。但是它跟善相應的時候,就成了善法。“與彼相應”,與這五個自性善相應的時候,它也善了,叫相應善,是跟它和起來,才叫善的。
打個比喻,“如雜藥水”,這個水本身談不上治病的功能,沒有,但是你把藥跟水和起來,假使中藥,把它煮了、煎了,這個水就成了藥,可以治病了,那麼西藥的話,你把這個水,把藥沖在裏邊了,那這個水也成了藥水,也可以治病。但是這個水之所以能治病,因爲有藥水和在裏邊,如果沒有藥水的話,它本身就不是治病的,功能是沒有的。相應善,跟善法相應應了,它也起善的作用,如果跟善法不相應,它也不是善。這個是跟藥和起的水一樣,跟藥和了一起就有治病的功能,但是你沒有和藥,治病功能本身是沒有的,自性不是善法。
等起色業等者,色業謂身語表無表業等,等取不相應中四相及得,二無心定,此等諸法,名等起善。以是自性及相應善,所等起故,而得善名,如良藥汁所引生乳。
第四個善是等起善,這個我們也見過,就是身語業,身語業之所以是善,就是發動心是善,才是善。“色業謂身語業”,“色”,這是有部的說法,身業是形色,色法,語業是音聲,也是色法,那麼所以這個色業就是身語二業,還有加上無表業,無表業也是色法。無表也是色,色法有十一個,最後一個是無表色,所以說無表色也是色法。像這些你把《俱舍》前後貫通,其味無窮,如果你知後不知前,知前忘了後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