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那就是幹巴巴的,討論起來就是打不開的,死板板咬了二個字就完了。
“等取不相應中四相及得”,“等起色業等”,這個“等”字是有所指的,不相應行裏邊的“四相及得”,因爲一切有爲法都有生、住、異、滅四個相,那麼你一個法得到了之後,現起了,立一個得,這個我們都學過了。還有個“二無心定”,這兩個無心定也是善法起來的,它本身心都沒有了,不能說善,但是因爲發動的心是善的叫等起善,你修定的心是善心修的,惡心得不到定的,所以修無心定的時候,等起的心是善的。這些法都是等起善。
“以是自性及相應善,所等起故,而得善名”,它所以叫善,因爲自性善跟相應善合起來了,這個心王、心所有力量推動它造業,或者業裏邊的四相,或者起無心定,這些法本身不是善,因爲能發動它的心王、心所是善,所以叫善。這個善就是等起善。
所以善裏邊,很有名堂的,我們現在的一般的宗教都說“行善,行善”。善,什麼善?我們說照佛教的分析,你說的什麼善?那裏邊大有名堂,這裏還有善的涵義,什麼叫善,就是這個問題。佛教裏邊善,這個法將來能夠感樂果的,客觀的效果起的,那叫善。你不能有主觀的這一套,我們這個教,這個叫善,而這個善,你卻是在客觀的因果規律上要受苦的,在我們看不叫善,這是你主觀的心安的善,實際上不是善。我們說有些宗教野蠻的,殺人祭天的,他以爲是善,把人殺掉了祭天,把心挖出來,這個活的心,就供在面前,“啊!這個好,得大福報”。照我們佛教看看呢,他現在做這個事情,下一輩子決定下地獄,把人殺掉了,把心拿出來,這個是殘酷的事情,下地獄。我們說殺有貪瞋癡,這就是癡心發動的殺,貪心發動的殺就是貪吃它的肉,要它的皮,瞋心發動的殺,仇人看到他心裏冒火,把他消滅,貪瞋癡都能行殺,這就是癡心的殺。殺也是壞事了。所以說這些事情,善惡的標准各各不同,而真正能夠客觀效應的,只有佛教,因爲佛是得到宇宙真理的大覺者。其他的人都是憑主觀想象,最多的是瞎子摸象,摸著個鼻子,象就是一個圓圓的,摸了一個尾巴,象就是一個繩子一樣的,這個東西都是荒謬的,都是錯誤的。
那麼這個等起善,他打個比喻。“如良藥汁所引生乳”,良藥汁所引生乳是什麼呢?就是說我們把好的藥,把它當一個飼料給牛吃,假使說這個甘草,一個很香的一種甘草,把它和在水裏邊,煮了水之後,給牛吃,那麼這個牛將來擠的牛奶,就有甘草的味道,這個叫等起,等起善的意思跟這個一樣,以這個來比喻等起善。就是它吃了那個好的良藥,它所成的乳也有藥的味道,也有藥的作用。所以說我們說現在一般人對母親哺乳的,對嬰兒哺乳的母親給她營養要好,什麼原因?營養好了之後,她的乳裏邊就有營養,這個嬰兒吃了就會身體好,所以這個照我們的比喻說起來,就是等起善的一個比喻。
那麼善有四種,這個我們想其他宗教哲學,哪有把善分了那麼多的,恐怕沒見過。那麼這裏邊就是最高善是勝義善。自性善,有爲法裏邊本身是善的,無貪、無癡、無瞋,還有慚愧。所以慚愧是個好心所,一個人等到沒有慚沒有愧,那就完了,什麼惡法都會做;有慚愧,一切惡法做不了,做了之後,趕快忏悔,不敢再做了,所以這個慚愧心大家要養起來,這就是修法。有慚愧,決定不會犯大戒,如果沒有慚愧,即使你現在不犯大戒,自以爲:我心裏很幹淨,我這樣子隨便不要緊,不拘小節,將來不會出大問題。你看了嗎,時間久了,問題就來了,我們這裏也不是滾下去一個嗎?就是不拘小節,不拘小節嘛,慢慢成大事。
翻此名不善者,翻此四善,立四不善。
“翻此名不善”,這是善四個,反過來,不善也有四個。“翻此名不善”,立四個不善。善有四個,反過來,不善也有四個,那麼也一樣的,名稱也一樣。
勝義不善,謂生死法,由生死法,苦爲自性,極不安隱,猶如痼疾。
“勝義不善”,勝義善的對立面就是勝義不善。勝義不善就是什麼?生死法。涅槃就是出生死的法,那麼反過來,它的不善就是生死法。爲什麼生死法是不善呢?最大的不善啊!“由生死法,苦爲自性,極不安穩,猶如痼疾”,生死法就是一切法裏的總的最不好、不善的果,就是生死。生死裏邊都是“苦爲自性”,叁苦、八苦等等。“極不安穩”,生死裏邊,什麼五蘊熾盛苦,一點也做不了主,你造了這個業,你想怕受苦,地獄不要去,就非去不可,不安穩,不自在,這是一個生死法。“猶如痼疾”,痼疾就是不治之症,你害了那個病,你不想死,非死不可,死還沒死掉,在那臨死地掙紮,這個痛苦不堪。那麼這是勝義不善,就是生死法,反過來勝義善就是涅槃,涅槃對生死嘛,這兩個是相應的。
自性不善,謂無慚愧及貪瞋等叁不善根,性是不善,猶如毒藥。
自性不善,那就是無慚、無愧,貪、瞋、癡。自性善是慚、愧、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反過來自性不善就是無慚、無愧、貪、瞋、癡,這叁個是最不善的東西。無慚、無愧,加上貪瞋癡,什麼壞事都會做。自性不善,本身自己就是不善的東西。“性是不善,猶如毒藥”,它本身,打個比喻就是毒藥,碰到就是毒死人的。所以我們說貪瞋癡固然是壞東西大家知道,還要知道無慚無愧是一個大壞蛋。有了無慚無愧,貪瞋癡才得逞,如果有慚有愧,貪瞋癡不能得逞,只能收斂起來,只是小小地發泄一下,不敢大大地。“性是不善,猶如毒藥”,本身就是毒藥的東西,不善的。
相應不善,除無慚愧等外,余心心所法,要與無慚愧等相應,方名不善,如雜毒水。
“相應不善”,跟前面一樣,相應善,相應不善,那一樣的。除了無慚無愧等外,其余的心、心所法,那當然是善法除外,那些心所法跟無慚、無愧、貪、瞋、癡一相應的,那就是成了相應不善。那也是同樣的比喻,“如雜毒水”,等于說這個水,本身是沒有毒性的,不會鬧死人的,但是你毒藥擺在裏邊了(有些毒很毒啊,一點點毒藥摻了一大碗水,你只要喝一點點,馬上毒死),所以這個其它的心王心所雖然本身不是毒的,但是給這個自性不善一相應的話,也成了毒了。所心說我們這個格魯派裏邊,這個佛法裏都一樣的,都要親近善知識、善友,千萬不要碰到惡知識、惡友,那就是這個關系,相應善、相應不善,你如果跟善的相應,你也成了善的,你跟惡的相應,你也成了毒的。我們漢地也有嘛,入芝蘭之室,他身上就有香味,鮑魚之肆,身上就帶臭味 ,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這個道理是遍于天下都一樣的道理。那麼你要會用了,這個道理你會用了,你就不會造惡了。你要道理嘴裏背得很熟,做起事情來,偏偏跟著惡友爲伍,那麼你不久就要滾下去。我們這裏發現很多了,總是以前一些,叁叁兩兩的,那個時候還沒有流通處,那是空了一間,叁叁兩兩跑那裏去,大發議論,“啊……”講得很有勁,一下了殿就去,弄到後來,道心都退掉了。惡友嘛,你要跟惡友爲伍,道心就會退的。猶如雜毒水,它本身雖然是不毒的,但是跟毒混起來,自己也成了毒的東西。
等起不善,謂身語業,不相應中,四相及得,以是自性、相應不善,所等起故,如毒藥汁所引生乳。
“等起不善”,同樣,等起善反過來,等起不善。“謂身語業,不相應中,四相及得,以是自性相應不善,所等起故”,同樣,跟前面一樣,也是造的身語業,還有身語業上邊的生、住、異、滅,跟那個得(一個法生起,都有得)。這個二無心定沒有了,二無心定是善的。這是不善的心——就是自性不善、相應不善,這個心王心所所發動的那些身語業,就是惡的,不善的。
那麼這裏就總結一下。不善法裏邊,也有勝義不善,生死法;自性不善,無慚、無愧、貪、瞋、癡;相應不善,除了無慚、無愧、貪、瞋、癡以外,其余的通叁性的心王心所;那麼等起不善就是不善的心王心所所發動的身語業,跟它身語上的生、住、異、滅跟得這些不相應行法,這都叫等起不善。
(80A)它的比喻,“如毒藥汁所引發乳”,假使這個牛吃了毒的東西,那這個小孩子,或者小牛吃了它的奶會毒死。因爲它吃的飲料是毒的,雖然母牛抵抗力強,它一下子死不了,但是它身上的血液、乳汁裏邊都充滿了毒汁,那麼小牛或者小孩子抵抗力弱,受不了,它一吃就要死。
我記得《印光法師文鈔》裏邊有一篇,他說一個女人大發一次脾氣,脾氣發好了,去喂她的孩子,喂奶了,喂了這個嬰兒就毒死了。這是你瞋心起過之後,身上的血液、乳汁裏邊充滿了毒汁,那麼你這個毒汁喂小孩子的話,小孩子抵抗力弱,受不了,就跑了。這是等起不善,這是毒汁所引的,吃了毒汁的牛它生的奶也是毒的。我們也是小孩子玩過那個玩藝兒,一朵花本來是白的或者是其它顔色的,你把它養在紅墨水裏邊,它會變紅花,就是紅墨水的紅顔色把它吸上去了,那也是等起不善的,這些情況。
那麼善、不善四種都講過了。無記有沒有四種?沒有。
勝無記二常者,勝義無記,謂虛空、非擇滅,二常法也。以是常故,名爲勝義;非道所證故,稱曰無記。理實有爲無記,名自性無記。此論略而不論,正理論具明。應知無記中,無有相應等起無記也。
“勝無記二常”,他只說了一個。無記有勝義無記。那什麼叫勝義無記呢?“二常”,兩個無爲法,常就是無爲法。
“勝義無記,謂虛空、非擇滅,二常法也”,虛空無爲、非擇滅無爲這兩個無爲法,“以是常故,是爲勝義”,因爲它常,又是有實體的,是勝義。但是它“非道所證”,不是善法,不是道所證到的。故稱無記,它本身是無記的。
“理實有爲無記,名自性無記,此論略而不論,正理論具明”,如果按實說,這個自性無記是有的,就是一些有爲的無記法。有爲的無記法,那些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