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呢?就是色法、不相應行等等,這些都是無記的東西。那前面的心王、心所不是的,心王,心所有善、不善,通叁性的,不是無記的。那麼有爲的無記法,就是色法、不相應行裏邊一些東西,不相應行裏邊,也有善惡的,就是四相、得通善惡的,二無心定也通善的,其它的一些不相應行,這是叫自性無記。但是這個《俱舍論》裏邊略了,沒有講它,在《順正理論》裏邊補充把它講清楚了 。
所以我們說世親菩薩他很有智慧,量也很大,本來這個《順正理論》是衆賢論師來破《俱舍》的,叫《俱舍雹論》,他自己取的名字,《俱舍雹論》,這一個冰雹,把《俱舍》這個莊稼要打得稀爛的,但是呢,世親菩薩一看,這個論的論點,並不能駁倒《俱舍》,同時它裏邊,確實是很多地方能夠幫助《俱舍》說明一些問題,叫順正理。你這個論,雖然本身不是正理,順著我這個《俱舍》的正理的一部論,也可以把它流傳下去,那麼所以說,在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出來,《順正理論》的作用就起了。世親的《俱舍論》裏邊,自性無記沒有講,《順正理論》把它講了,恰好補充世親所略掉的地方,這是起順正理的作用了。
“應知無記中,無有相應等起無記也”,那麼無記裏邊,相應無記跟等起無記是沒有的,爲什麼沒有?你們去想想看,我們這個問題暫且就不說,讓你們去思考一下,可能其他參考書裏有,最好也不要看,自己去想一想:爲什麼在無記裏邊沒有相應無記,也沒有等起無記?而善裏邊、惡裏邊(不善裏邊),都有相應善、相應不善,等起善、等起不善,爲什麼照搬,無記法搬不過來?這個問題你們自己獨立思考,思考不出的話,再去看書。如果你一開始就看了書,那你自己智慧發揮不了了。爲什麼?你給人家一條路牽起走了,你自己的獨立思考的力量就發揮不出來了。那麼自己去想一想,實在想不出,或者想出來,對不對要核對一下,再去看參考書。
問:若等起力,令身語業,成善不善,即此業上,能造大種,亦等起生,何故大種唯無記性?答:以作者心,本欲起業,非四大種,故不成例。
“問:若等起力,令身語業,成善不善,即此業上,能造大種,亦等起性,何故大種唯無記性”,這是問一個問題,他說你等起善、等起不善是身語業,是由等起的心發動的,等起的心是善的,身語業也是善,等起的心是不善,這個身語業也是不善。但是這個身語業本身是色法,色法就是有四大種能造色,這個所造的色(形色、音聲)有善不善,而能造的四大種卻是無記,這是什麼原因?
“答:以作者心,本欲起業,非四大種,故不成例”,因爲我們作者——就是造業的那個人,他本來的心是要造業的,不是要造四大種,所以說業根據它的心等起,等流下來,有善不善;而四大種不是他要造的,發動的一個目的,所以說四大種不跟了等起心成善不善。
戊二 明等起義
從此第二,明等起義。引經難起,故論雲:如上所言,見所斷惑,不能發表。若爾,何緣契經中說,由邪見故,起邪思惟、邪語、邪業、及邪命等?解雲:邪見是見所斷惑,既從邪見發邪語等,如何見惑不發表乎。此不相違,總答。何以故?征也。頌曰:
等起有二種 因及彼剎那 如次第應知 名轉名隨轉
見斷識唯轉 唯隨轉五識 修斷意通二 無漏異熟非
于轉善等性 隨轉各容叁 牟尼善必同 無記隨或善
“從此第二,明等起義”,下邊是等起義,什麼叫等起。就是把等起(這個前面用了很多),再把它更詳細地探討一下。
“引經難起”,引經的一個難。“故論雲:如上所言,見所斷感不能發表,若爾,何緣契經中說,由邪見故,起邪思惟、邪語、邪業、及邪命等”,他就是根據經上的話,來難問你前面的一些原則性的問題。你前面說,“如上所言”,前面講過,見所斷的煩惱,不能發表業的,所以說欲界沒有有覆無記的表業,因爲沒有有覆無記的修所斷的煩惱,那麼見所斷的雖然有身見、邊見,是有覆無記,但是它不能發業,是見所斷,所以不能發業。這就是原則上說,見所斷的煩惱是不發業的。那麼既然你們說,前面已經講過了,講了兩次,就是說見所斷的煩惱是不能發表業的,前面講好了,但是經上有句話跟你有矛盾,那麼你怎麼通?你前面說了,見所斷的煩惱不能發表業,身語表都不能發。“若爾”,照你這麼說的話,那爲什麼經上又說這個話呢?經上怎麼說?“由邪見故,起邪思惟、邪語、邪業、邪命”,邪見,我們知道是撥無因果,也是五個見的之一,也是見所斷的煩惱。見都是迷理惑。邪見的緣故,就發動邪思惟——這是意業,邪語——語業,邪業、邪命——身業,那麼也就是說邪見可以發動身語意叁業,都可以發動的,它是見所斷的惑,你跟前面說的原則性不符合,經上是有這麼說的。
“解雲:邪見是見所斷惑”,這是見惑,我們說八十八使裏邊就有它。(這個八十八使的表,你們後來的人去抄一抄,前面的人都抄過了,九九八十一品的修惑也去抄一抄。修所斷的煩惱是哪些,見所斷的煩惱是哪些,自己去抄一抄。)邪見是見惑,這裏我不多講了,就是這麼標一下就行了,邪見是見所斷的惑。既從邪見能夠發動邪語——語業,邪業、邪命——身業,邪思惟——意業,身口意業都能發動,怎麼說見惑不發表業呢?那麼這個問題,好象看起來是將了個軍了,不好回答了,經上的話,你不能說經說錯了,你自己前面又肯定下來見所斷的惑不能發表的,那怎麼幹呢?
“此不相違”,這個在世親菩薩的智慧當中毫無問題,這個沒有相違背的。
“何以故?”怎麼不違背呢?
“頌曰:等起有二種,因及彼剎那,如次第應知,名轉名隨轉”,先給你講原則性的問題,等起有二種,一種是因等起,一是剎那等起。“如次第”,挨了它的次第,“, 應知”,應當知道。因等起叫“轉”,剎那等起叫“隨轉”,所以說有兩個不同。那麼就把這個問題解決了。
怎麼解決呢?下邊要講。“見斷識唯轉”,見所斷的識(就是那些相應的煩惱也在裏邊,識是心王),它只能做轉,就是等起當中因等起。“唯隨轉五識”。這是四料簡,這是一個轉,一個隨轉。只是作轉不能隨轉的是見所斷的識,見所斷的煩惱跟心王。只能做隨轉的不能作轉的,前五識。前五識是自性分別,沒有隨念分別、計度分別,只能作隨轉。“修斷意通二”,修斷的煩惱,還有這個心王,第六意識,它是這兩種都可以,既能作轉,又能作隨轉。“無漏異熟非”,無漏法跟異熟生的法,這兩個既不是轉,又不是隨轉。那就是四料簡,這個頌就是四料簡。單是轉的,單是隨轉的,又是轉、又是隨轉的,又不是轉、又不是隨轉的,四種,都給你舉了例了。
下邊是轉與隨轉的關系。“于轉善等性”,轉假使是善的,或者是惡的,或者無記的。“隨轉各容叁”,隨轉叁個都可以,假使善的轉,那麼隨轉的心,可以善,可以不善,可以無記。不善的轉,它的隨轉也可以善,也可以不善,也可以無記。那麼無記的轉,它的隨轉也可以善,也可以不善,也可以無記。這是都可以。但是佛不一樣,“牟尼善必同,無記隨或善”,“牟尼”的,就是釋迦牟尼佛來說,他的轉,必定是同時伴隨的都是善的,那麼即使是無記的轉,他的隨轉,可以是無記,也或者是善,而絕對不會不善,這是佛。他的善必定是善,假使轉是善的,發動的等起心是善的,隨轉心決定是善的,善必同。假使發動的善心等起心是無記的,那麼它的隨轉,要麼是無記,要麼是善,決定不會退,只是往上,只把好的升上來。那麼這些呢,講的問題也是很多,講了好幾個問題。那麼第一個問題解決爲什麼契經說邪見可以發動邪思惟、邪語、邪業的道理。
釋曰:初一行頌,明二等起,第二一行頌,約六識明差別。後一行頌,約叁性辨同異。
“釋曰:初一行頌,明二等起。第二一行頌,約六識明差別。後一行頌,約叁性辨同異”,第一頌,四句,這是講二種等起。第二個頌,也是四句,講這個等起,就六識來辨它的差別。第叁個頌,最後一個頌,四句,用叁性來辨。轉跟隨轉的叁性,它們如何的關系。
等起有二種者,標也。表、無表色等起,有二種也。因及彼剎那者,列名也:一、因等起,二、剎那等起。發業前心,名因等起,在先爲因故。與業俱心,名剎那等起,同一剎那時故。
先看第一個,“等起有二種”,標,先是立宗,等起是兩種,先標出來宗旨,那麼下面解釋。
“表、無表色等起有二種也”,什麼等起?就是表色、無表色的發動的心。它有兩種,一種叫因,一種叫剎那,名字列出來,“因及彼剎那”,“一因等起,二剎那等起。”
“發業前心,名因等起”,在發業之前,起一個心,這個心叫因等起,“在先爲因故”,他沒有發業之前,他先起一個心,要做這個事情,叫因等起;“與業俱心,名剎那等起”,正在造業的時候,跟造業時,同時生起的心,叫剎那等起。所以說等起有兩種:一種是因等起,造業之前下的心;一種剎那等起,正在造業的時候,他生的心。“同一剎那時故”,叫剎那等起,跟造業的是同一剎那,叫剎那等起。
如次第應知,名轉名隨轉者,因等起心,說名爲轉,謂能轉業。轉之言起,將作業時,能引發故。剎那等起,名爲隨轉,謂隨業轉,正作業時,不相離故。
“如次第應知,名轉名隨轉”,挨了它們的次第,應當我們要知道,這就是叫轉、隨轉。因等起叫轉,“謂能轉業,轉之言起”,就是能夠發動業的,轉就是起。“將作業時,能引發故”,要造業的時候,能引發造業的心,就是轉,就是發動的心。“剎那等起”,叫“隨轉”,“謂隨業轉,正作業時,不相離故”。就是我們前面那個喻,把手一推,發動輪子轉動的是因等起;輪子在地上滾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