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那就是干巴巴的,讨论起来就是打不开的,死板板咬了二个字就完了。
“等取不相应中四相及得”,“等起色业等”,这个“等”字是有所指的,不相应行里边的“四相及得”,因为一切有为法都有生、住、异、灭四个相,那么你一个法得到了之后,现起了,立一个得,这个我们都学过了。还有个“二无心定”,这两个无心定也是善法起来的,它本身心都没有了,不能说善,但是因为发动的心是善的叫等起善,你修定的心是善心修的,恶心得不到定的,所以修无心定的时候,等起的心是善的。这些法都是等起善。
“以是自性及相应善,所等起故,而得善名”,它所以叫善,因为自性善跟相应善合起来了,这个心王、心所有力量推动它造业,或者业里边的四相,或者起无心定,这些法本身不是善,因为能发动它的心王、心所是善,所以叫善。这个善就是等起善。
所以善里边,很有名堂的,我们现在的一般的宗教都说“行善,行善”。善,什么善?我们说照佛教的分析,你说的什么善?那里边大有名堂,这里还有善的涵义,什么叫善,就是这个问题。佛教里边善,这个法将来能够感乐果的,客观的效果起的,那叫善。你不能有主观的这一套,我们这个教,这个叫善,而这个善,你却是在客观的因果规律上要受苦的,在我们看不叫善,这是你主观的心安的善,实际上不是善。我们说有些宗教野蛮的,杀人祭天的,他以为是善,把人杀掉了祭天,把心挖出来,这个活的心,就供在面前,“啊!这个好,得大福报”。照我们佛教看看呢,他现在做这个事情,下一辈子决定下地狱,把人杀掉了,把心拿出来,这个是残酷的事情,下地狱。我们说杀有贪瞋痴,这就是痴心发动的杀,贪心发动的杀就是贪吃它的肉,要它的皮,瞋心发动的杀,仇人看到他心里冒火,把他消灭,贪瞋痴都能行杀,这就是痴心的杀。杀也是坏事了。所以说这些事情,善恶的标准各各不同,而真正能够客观效应的,只有佛教,因为佛是得到宇宙真理的大觉者。其他的人都是凭主观想象,最多的是瞎子摸象,摸着个鼻子,象就是一个圆圆的,摸了一个尾巴,象就是一个绳子一样的,这个东西都是荒谬的,都是错误的。
那么这个等起善,他打个比喻。“如良药汁所引生乳”,良药汁所引生乳是什么呢?就是说我们把好的药,把它当一个饲料给牛吃,假使说这个甘草,一个很香的一种甘草,把它和在水里边,煮了水之后,给牛吃,那么这个牛将来挤的牛奶,就有甘草的味道,这个叫等起,等起善的意思跟这个一样,以这个来比喻等起善。就是它吃了那个好的良药,它所成的乳也有药的味道,也有药的作用。所以说我们说现在一般人对母亲哺乳的,对婴儿哺乳的母亲给她营养要好,什么原因?营养好了之后,她的乳里边就有营养,这个婴儿吃了就会身体好,所以这个照我们的比喻说起来,就是等起善的一个比喻。
那么善有四种,这个我们想其他宗教哲学,哪有把善分了那么多的,恐怕没见过。那么这里边就是最高善是胜义善。自性善,有为法里边本身是善的,无贪、无痴、无瞋,还有惭愧。所以惭愧是个好心所,一个人等到没有惭没有愧,那就完了,什么恶法都会做;有惭愧,一切恶法做不了,做了之后,赶快忏悔,不敢再做了,所以这个惭愧心大家要养起来,这就是修法。有惭愧,决定不会犯大戒,如果没有惭愧,即使你现在不犯大戒,自以为:我心里很干净,我这样子随便不要紧,不拘小节,将来不会出大问题。你看了吗,时间久了,问题就来了,我们这里也不是滚下去一个吗?就是不拘小节,不拘小节嘛,慢慢成大事。
翻此名不善者,翻此四善,立四不善。
“翻此名不善”,这是善四个,反过来,不善也有四个。“翻此名不善”,立四个不善。善有四个,反过来,不善也有四个,那么也一样的,名称也一样。
胜义不善,谓生死法,由生死法,苦为自性,极不安隐,犹如痼疾。
“胜义不善”,胜义善的对立面就是胜义不善。胜义不善就是什么?生死法。涅槃就是出生死的法,那么反过来,它的不善就是生死法。为什么生死法是不善呢?最大的不善啊!“由生死法,苦为自性,极不安稳,犹如痼疾”,生死法就是一切法里的总的最不好、不善的果,就是生死。生死里边都是“苦为自性”,三苦、八苦等等。“极不安稳”,生死里边,什么五蕴炽盛苦,一点也做不了主,你造了这个业,你想怕受苦,地狱不要去,就非去不可,不安稳,不自在,这是一个生死法。“犹如痼疾”,痼疾就是不治之症,你害了那个病,你不想死,非死不可,死还没死掉,在那临死地挣扎,这个痛苦不堪。那么这是胜义不善,就是生死法,反过来胜义善就是涅槃,涅槃对生死嘛,这两个是相应的。
自性不善,谓无惭愧及贪瞋等三不善根,性是不善,犹如毒药。
自性不善,那就是无惭、无愧,贪、瞋、痴。自性善是惭、愧、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反过来自性不善就是无惭、无愧、贪、瞋、痴,这三个是最不善的东西。无惭、无愧,加上贪瞋痴,什么坏事都会做。自性不善,本身自己就是不善的东西。“性是不善,犹如毒药”,它本身,打个比喻就是毒药,碰到就是毒死人的。所以我们说贪瞋痴固然是坏东西大家知道,还要知道无惭无愧是一个大坏蛋。有了无惭无愧,贪瞋痴才得逞,如果有惭有愧,贪瞋痴不能得逞,只能收敛起来,只是小小地发泄一下,不敢大大地。“性是不善,犹如毒药”,本身就是毒药的东西,不善的。
相应不善,除无惭愧等外,余心心所法,要与无惭愧等相应,方名不善,如杂毒水。
“相应不善”,跟前面一样,相应善,相应不善,那一样的。除了无惭无愧等外,其余的心、心所法,那当然是善法除外,那些心所法跟无惭、无愧、贪、瞋、痴一相应的,那就是成了相应不善。那也是同样的比喻,“如杂毒水”,等于说这个水,本身是没有毒性的,不会闹死人的,但是你毒药摆在里边了(有些毒很毒啊,一点点毒药掺了一大碗水,你只要喝一点点,马上毒死),所以这个其它的心王心所虽然本身不是毒的,但是给这个自性不善一相应的话,也成了毒了。所心说我们这个格鲁派里边,这个佛法里都一样的,都要亲近善知识、善友,千万不要碰到恶知识、恶友,那就是这个关系,相应善、相应不善,你如果跟善的相应,你也成了善的,你跟恶的相应,你也成了毒的。我们汉地也有嘛,入芝兰之室,他身上就有香味,鲍鱼之肆,身上就带臭味 ,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这个道理是遍于天下都一样的道理。那么你要会用了,这个道理你会用了,你就不会造恶了。你要道理嘴里背得很熟,做起事情来,偏偏跟着恶友为伍,那么你不久就要滚下去。我们这里发现很多了,总是以前一些,三三两两的,那个时候还没有流通处,那是空了一间,三三两两跑那里去,大发议论,“啊……”讲得很有劲,一下了殿就去,弄到后来,道心都退掉了。恶友嘛,你要跟恶友为伍,道心就会退的。犹如杂毒水,它本身虽然是不毒的,但是跟毒混起来,自己也成了毒的东西。
等起不善,谓身语业,不相应中,四相及得,以是自性、相应不善,所等起故,如毒药汁所引生乳。
“等起不善”,同样,等起善反过来,等起不善。“谓身语业,不相应中,四相及得,以是自性相应不善,所等起故”,同样,跟前面一样,也是造的身语业,还有身语业上边的生、住、异、灭,跟那个得(一个法生起,都有得)。这个二无心定没有了,二无心定是善的。这是不善的心——就是自性不善、相应不善,这个心王心所所发动的那些身语业,就是恶的,不善的。
那么这里就总结一下。不善法里边,也有胜义不善,生死法;自性不善,无惭、无愧、贪、瞋、痴;相应不善,除了无惭、无愧、贪、瞋、痴以外,其余的通三性的心王心所;那么等起不善就是不善的心王心所所发动的身语业,跟它身语上的生、住、异、灭跟得这些不相应行法,这都叫等起不善。
(80A)它的比喻,“如毒药汁所引发乳”,假使这个牛吃了毒的东西,那这个小孩子,或者小牛吃了它的奶会毒死。因为它吃的饮料是毒的,虽然母牛抵抗力强,它一下子死不了,但是它身上的血液、乳汁里边都充满了毒汁,那么小牛或者小孩子抵抗力弱,受不了,它一吃就要死。
我记得《印光法师文钞》里边有一篇,他说一个女人大发一次脾气,脾气发好了,去喂她的孩子,喂奶了,喂了这个婴儿就毒死了。这是你瞋心起过之后,身上的血液、乳汁里边充满了毒汁,那么你这个毒汁喂小孩子的话,小孩子抵抗力弱,受不了,就跑了。这是等起不善,这是毒汁所引的,吃了毒汁的牛它生的奶也是毒的。我们也是小孩子玩过那个玩艺儿,一朵花本来是白的或者是其它颜色的,你把它养在红墨水里边,它会变红花,就是红墨水的红颜色把它吸上去了,那也是等起不善的,这些情况。
那么善、不善四种都讲过了。无记有没有四种?没有。
胜无记二常者,胜义无记,谓虚空、非择灭,二常法也。以是常故,名为胜义;非道所证故,称曰无记。理实有为无记,名自性无记。此论略而不论,正理论具明。应知无记中,无有相应等起无记也。
“胜无记二常”,他只说了一个。无记有胜义无记。那什么叫胜义无记呢?“二常”,两个无为法,常就是无为法。
“胜义无记,谓虚空、非择灭,二常法也”,虚空无为、非择灭无为这两个无为法,“以是常故,是为胜义”,因为它常,又是有实体的,是胜义。但是它“非道所证”,不是善法,不是道所证到的。故称无记,它本身是无记的。
“理实有为无记,名自性无记,此论略而不论,正理论具明”,如果按实说,这个自性无记是有的,就是一些有为的无记法。有为的无记法,那些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