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呢?就是色法、不相应行等等,这些都是无记的东西。那前面的心王、心所不是的,心王,心所有善、不善,通三性的,不是无记的。那么有为的无记法,就是色法、不相应行里边一些东西,不相应行里边,也有善恶的,就是四相、得通善恶的,二无心定也通善的,其它的一些不相应行,这是叫自性无记。但是这个《俱舍论》里边略了,没有讲它,在《顺正理论》里边补充把它讲清楚了 。
所以我们说世亲菩萨他很有智慧,量也很大,本来这个《顺正理论》是众贤论师来破《俱舍》的,叫《俱舍雹论》,他自己取的名字,《俱舍雹论》,这一个冰雹,把《俱舍》这个庄稼要打得稀烂的,但是呢,世亲菩萨一看,这个论的论点,并不能驳倒《俱舍》,同时它里边,确实是很多地方能够帮助《俱舍》说明一些问题,叫顺正理。你这个论,虽然本身不是正理,顺着我这个《俱舍》的正理的一部论,也可以把它流传下去,那么所以说,在这个地方我们就看出来,《顺正理论》的作用就起了。世亲的《俱舍论》里边,自性无记没有讲,《顺正理论》把它讲了,恰好补充世亲所略掉的地方,这是起顺正理的作用了。
“应知无记中,无有相应等起无记也”,那么无记里边,相应无记跟等起无记是没有的,为什么没有?你们去想想看,我们这个问题暂且就不说,让你们去思考一下,可能其他参考书里有,最好也不要看,自己去想一想:为什么在无记里边没有相应无记,也没有等起无记?而善里边、恶里边(不善里边),都有相应善、相应不善,等起善、等起不善,为什么照搬,无记法搬不过来?这个问题你们自己独立思考,思考不出的话,再去看书。如果你一开始就看了书,那你自己智慧发挥不了了。为什么?你给人家一条路牵起走了,你自己的独立思考的力量就发挥不出来了。那么自己去想一想,实在想不出,或者想出来,对不对要核对一下,再去看参考书。
问:若等起力,令身语业,成善不善,即此业上,能造大种,亦等起生,何故大种唯无记性?答:以作者心,本欲起业,非四大种,故不成例。
“问:若等起力,令身语业,成善不善,即此业上,能造大种,亦等起性,何故大种唯无记性”,这是问一个问题,他说你等起善、等起不善是身语业,是由等起的心发动的,等起的心是善的,身语业也是善,等起的心是不善,这个身语业也是不善。但是这个身语业本身是色法,色法就是有四大种能造色,这个所造的色(形色、音声)有善不善,而能造的四大种却是无记,这是什么原因?
“答:以作者心,本欲起业,非四大种,故不成例”,因为我们作者——就是造业的那个人,他本来的心是要造业的,不是要造四大种,所以说业根据它的心等起,等流下来,有善不善;而四大种不是他要造的,发动的一个目的,所以说四大种不跟了等起心成善不善。
戊二 明等起义
从此第二,明等起义。引经难起,故论云:如上所言,见所断惑,不能发表。若尔,何缘契经中说,由邪见故,起邪思惟、邪语、邪业、及邪命等?解云:邪见是见所断惑,既从邪见发邪语等,如何见惑不发表乎。此不相违,总答。何以故?征也。颂曰:
等起有二种 因及彼剎那 如次第应知 名转名随转
见断识唯转 唯随转五识 修断意通二 无漏异熟非
于转善等性 随转各容三 牟尼善必同 无记随或善
“从此第二,明等起义”,下边是等起义,什么叫等起。就是把等起(这个前面用了很多),再把它更详细地探讨一下。
“引经难起”,引经的一个难。“故论云:如上所言,见所断感不能发表,若尔,何缘契经中说,由邪见故,起邪思惟、邪语、邪业、及邪命等”,他就是根据经上的话,来难问你前面的一些原则性的问题。你前面说,“如上所言”,前面讲过,见所断的烦恼,不能发表业的,所以说欲界没有有覆无记的表业,因为没有有覆无记的修所断的烦恼,那么见所断的虽然有身见、边见,是有覆无记,但是它不能发业,是见所断,所以不能发业。这就是原则上说,见所断的烦恼是不发业的。那么既然你们说,前面已经讲过了,讲了两次,就是说见所断的烦恼是不能发表业的,前面讲好了,但是经上有句话跟你有矛盾,那么你怎么通?你前面说了,见所断的烦恼不能发表业,身语表都不能发。“若尔”,照你这么说的话,那为什么经上又说这个话呢?经上怎么说?“由邪见故,起邪思惟、邪语、邪业、邪命”,邪见,我们知道是拨无因果,也是五个见的之一,也是见所断的烦恼。见都是迷理惑。邪见的缘故,就发动邪思惟——这是意业,邪语——语业,邪业、邪命——身业,那么也就是说邪见可以发动身语意三业,都可以发动的,它是见所断的惑,你跟前面说的原则性不符合,经上是有这么说的。
“解云:邪见是见所断惑”,这是见惑,我们说八十八使里边就有它。(这个八十八使的表,你们后来的人去抄一抄,前面的人都抄过了,九九八十一品的修惑也去抄一抄。修所断的烦恼是哪些,见所断的烦恼是哪些,自己去抄一抄。)邪见是见惑,这里我不多讲了,就是这么标一下就行了,邪见是见所断的惑。既从邪见能够发动邪语——语业,邪业、邪命——身业,邪思惟——意业,身口意业都能发动,怎么说见惑不发表业呢?那么这个问题,好象看起来是将了个军了,不好回答了,经上的话,你不能说经说错了,你自己前面又肯定下来见所断的惑不能发表的,那怎么干呢?
“此不相违”,这个在世亲菩萨的智慧当中毫无问题,这个没有相违背的。
“何以故?”怎么不违背呢?
“颂曰:等起有二种,因及彼剎那,如次第应知,名转名随转”,先给你讲原则性的问题,等起有二种,一种是因等起,一是剎那等起。“如次第”,挨了它的次第,“, 应知”,应当知道。因等起叫“转”,剎那等起叫“随转”,所以说有两个不同。那么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。
怎么解决呢?下边要讲。“见断识唯转”,见所断的识(就是那些相应的烦恼也在里边,识是心王),它只能做转,就是等起当中因等起。“唯随转五识”。这是四料简,这是一个转,一个随转。只是作转不能随转的是见所断的识,见所断的烦恼跟心王。只能做随转的不能作转的,前五识。前五识是自性分别,没有随念分别、计度分别,只能作随转。“修断意通二”,修断的烦恼,还有这个心王,第六意识,它是这两种都可以,既能作转,又能作随转。“无漏异熟非”,无漏法跟异熟生的法,这两个既不是转,又不是随转。那就是四料简,这个颂就是四料简。单是转的,单是随转的,又是转、又是随转的,又不是转、又不是随转的,四种,都给你举了例了。
下边是转与随转的关系。“于转善等性”,转假使是善的,或者是恶的,或者无记的。“随转各容三”,随转三个都可以,假使善的转,那么随转的心,可以善,可以不善,可以无记。不善的转,它的随转也可以善,也可以不善,也可以无记。那么无记的转,它的随转也可以善,也可以不善,也可以无记。这是都可以。但是佛不一样,“牟尼善必同,无记随或善”,“牟尼”的,就是释迦牟尼佛来说,他的转,必定是同时伴随的都是善的,那么即使是无记的转,他的随转,可以是无记,也或者是善,而绝对不会不善,这是佛。他的善必定是善,假使转是善的,发动的等起心是善的,随转心决定是善的,善必同。假使发动的善心等起心是无记的,那么它的随转,要么是无记,要么是善,决定不会退,只是往上,只把好的升上来。那么这些呢,讲的问题也是很多,讲了好几个问题。那么第一个问题解决为什么契经说邪见可以发动邪思惟、邪语、邪业的道理。
释曰:初一行颂,明二等起,第二一行颂,约六识明差别。后一行颂,约三性辨同异。
“释曰:初一行颂,明二等起。第二一行颂,约六识明差别。后一行颂,约三性辨同异”,第一颂,四句,这是讲二种等起。第二个颂,也是四句,讲这个等起,就六识来辨它的差别。第三个颂,最后一个颂,四句,用三性来辨。转跟随转的三性,它们如何的关系。
等起有二种者,标也。表、无表色等起,有二种也。因及彼剎那者,列名也:一、因等起,二、剎那等起。发业前心,名因等起,在先为因故。与业俱心,名剎那等起,同一剎那时故。
先看第一个,“等起有二种”,标,先是立宗,等起是两种,先标出来宗旨,那么下面解释。
“表、无表色等起有二种也”,什么等起?就是表色、无表色的发动的心。它有两种,一种叫因,一种叫剎那,名字列出来,“因及彼剎那”,“一因等起,二剎那等起。”
“发业前心,名因等起”,在发业之前,起一个心,这个心叫因等起,“在先为因故”,他没有发业之前,他先起一个心,要做这个事情,叫因等起;“与业俱心,名剎那等起”,正在造业的时候,跟造业时,同时生起的心,叫剎那等起。所以说等起有两种:一种是因等起,造业之前下的心;一种剎那等起,正在造业的时候,他生的心。“同一剎那时故”,叫剎那等起,跟造业的是同一剎那,叫剎那等起。
如次第应知,名转名随转者,因等起心,说名为转,谓能转业。转之言起,将作业时,能引发故。剎那等起,名为随转,谓随业转,正作业时,不相离故。
“如次第应知,名转名随转”,挨了它们的次第,应当我们要知道,这就是叫转、随转。因等起叫转,“谓能转业,转之言起”,就是能够发动业的,转就是起。“将作业时,能引发故”,要造业的时候,能引发造业的心,就是转,就是发动的心。“剎那等起”,叫“随转”,“谓随业转,正作业时,不相离故”。就是我们前面那个喻,把手一推,发动轮子转动的是因等起;轮子在地上滚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