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地对轮子来说,也不能离开的,离开了地它也不能转,但是不是发动它转的一个因素,说是随转因,也就是随转。“谓随业转,正作业时,不相离故”,随了业一起生起来的。那就是说正在造业的时候,跟造业不相离的那个心。
这是因等起、剎那等起,一个叫转,一个叫随转。
见断识唯转者,此下四句分别,此初句也。谓见断识,唯能为转,但为远因,助寻伺心,能起表也,不为随转,于外门心,正起业时,见断无故外门者谓修断。
下边四料简。“见断识唯转者,此下四句分别”,这是第一句,见断的识,就是见所断的心王(这约识来说,那就包含心所,心所就是烦恼),见所断的烦恼,跟它相应的心王,只能作转,不能作随转。“但为远因,助寻伺心,能起表也”,作个远的因,对造业来说是个远的因,帮助寻伺的心,能够起表业的,不能作随转。
“于外门心,正起业时,见断无故”,外门就是缘外境,(见所断的心是内向的,是内门转的,这是迷理的),当你对事情产生迷惑的时候,起烦恼的时候,这是修所断的,所以说当你外门去造业的时候,见所断的烦恼是消灭了,但是修所断的烦恼起来了。所以说“正起业时,见断无故”,于外门转那是修所断的。这是说见断的识,只能是转,在造业随转当中,识由外门转,它不会起来的。
唯随转五识者,第二句也。谓五识身,无分别故,不能为转;外门起故,能为随转。
“唯随转五识者”,而前五识来说,它是没有分别的,不能起决定的,发动业的心不能起。“外门转故”,前五识对外的,它就缘五个境界的,它不能内向的,所以说它能作随转。
修断意通二者,明俱句也,修所断识,有分别故,而能为转;外门起故,亦为随转。
“修断意通二”,就是既能做转,又能做随转的,就是修所断的识(修所断的心王),包含修所断的烦恼跟它相应的心王,它是有分别。什么分别?计度分别,随念分别。自性分别叫无分别,那么有分别就是计度分别、随念分别。它有这个分别能做转,五识没有分别,不能做转。“外门起故”,修所断的烦恼,又是迷事的,对外境起作用的,所以说,也能做随转。这是修所断的心王心所烦恼,既能做转,又能做随转。
无漏异熟非者,俱非句也。谓无漏法,唯在定故,不能发业,非转非随转。若异熟心,任运起故,不能发业,非转非随转。
“无漏异熟非”,无漏法,异熟生法,既不能做转,又不能做随转。“谓无漏法,唯在定故”,起无漏心时候,是定中起的,不能造业,定里边不能造业的,所以说不转,也不能做随转。
“若异熟心”,异熟生的心。“任运起故”,异熟心就是说,它自己起来的,不要动念头,不要去作意了,叫它起来,它自己自然而起的,那也不能发业。“非转非随转”,不能发业,不能做转,不能做随转。
那么这个里边,好象他没有给你讲这个问题,我们把他补充一下。就是说见所断的心,它固然作等起,但是等起里边,又分近的因跟远的因,所以说见所断的烦恼,就是这里说邪见了,它虽然是能够发动这个邪思惟、邪语、邪业、邪命,但是在造业之前,决定还有一个近的因等起,这就是修所断的烦恼夹在中间,这个才能发动这个造成业的事情来。所以说单单是这个经上说的,他就是把中间修所断的近等起,近的那个因等起,把它略掉了,没有说。所以说它远的因是邪见,近的因没有给你说,近的因就是修所断的,有修所断的烦恼起来,才能造邪语、邪思惟、邪业、邪命,所以说这个没有矛盾,问题是这样子。
下边就是三性的问题。
于转善等性,随转各容三者,明转、随转三性不同也。善等性者,等取不善、无记也。三者三性也。谓转心若善,随转容三性;转心若不善,随转亦容三性;转心若无记,随转亦容三性。
“于随转善等性,随转各容三”,转有善、恶、无记,随转也有善、恶、无记,这个它们的关系如何?这个关系就是自由的:善的转可以有善、不善、无记的随转,不善的转也可以善、不善、无记的转,乃至无记的转,也可以善、不善、无记的随转。“各容三”,各有三个。这个明转跟随转的三性不同。
“善等性”,等取不善、无记。“于转善等性”,转里边,可以善,可以不善,可以无记,等。“三者三性也”,也是善,恶,无记。“谓转心”,假使善的,随转有三个都可以,就是转的发动的因等起,假使是善的,剎那等起可以善,可以不善,可以无记;假使转的心是不善的,随转的心也可以善,也可以不善,也可以无记;假使转的心是无记的,随转的心也可以善,也可以不善,也可以无记。这是比较自由的,关系不是那么死的。
但是一个例外,“牟尼”,佛跟一般的不一样,这突出的佛,那就是说其他的包括圣者,也是这样子——三个都可以起,而佛特殊。
牟尼善必同者,明佛心也。谓佛转心,若是善性,后随转心,亦必是善,故言必同。无记随或善者,佛无记心,若是转者,其随转心,或是善性,亦通无记,是故言或。以佛世尊于说法时,心或增长,无萎歇故,故无记转心,通善心随转。
“牟尼善必同者,明佛心也”,谓佛的转心假使是善的,他的随转心必同,决定也是善的,这是佛的特殊,殊胜的地方。“故言必同”,假使佛的转心是善的,随转心必定是善的,必同。
“无记随或善”,假使佛的心是无记。那为什么不说不善呢?佛没有不善心的,但是佛有无记心,这个有部里边是这么说,大众部就说没有的,这个我们以前学印度佛学的时候讲过。佛的转心假使是无记心,就是发动的因等起是无记的,那随转的剎那等起,可以是善也可以无记。
“故言或”,所以说佛只有往上的,没有往下的。无记的转心他的随转心要么是无记,要么是善;而善的转心决定是善,不会无记的。
“以佛世尊,于说法时,心或增长,无萎歇故,故无记转心,通善心随转”,佛说法的时候,或一切时,他的心只有往上,不会下退的。“萎歇”就是退下,花萎掉了,不是向上,不会。所以说即使是无记的转心,他的随转心要么无记,要么是善,不会往后退的。
言佛有无记心也,若依萨婆多宗,许佛有异熟、通果、威仪,三无记心也。若依大众部宗,说佛无无记心,心唯是善,以佛世尊常在定故。故契经言:那伽行在定,那伽住在定,那伽坐在定,那伽卧在定。那伽此云龙头,显佛世尊。
“言佛有无记的心”,这里边,就是说有部说佛有无记心的。“若依萨波多宗”,就是有部来说,“许佛有……”。他无记心,哪些是无记心呢?异熟生的无记心。通果心,佛起神通教化的时候,这个通果心是无记的,这个我们知道。威仪路,佛的行动,行住坐卧的威仪,也是无记的。这是三个无记心,佛也有,这是有部的说法。
假使大众部来说,佛没有无记心,佛一向是善。这个我们印度佛教史都讲过了。大众部就把佛抬得高一点,就是佛行住坐卧无不在定中,都是善的,没有一个不善的,无记的东西没有,不善更不要说了,无记的都没有。他为什么这样说呢?“以佛世尊常在定故”,据大众部说法,佛行住坐卧都在定的。
他据一个经说,“那伽行在定,那伽住在定,那伽坐在定,那伽卧在定”,行住坐卧无不在定中,那就是既然都在定中,哪有不善的?定都是善的。“那伽”这里说是龙头,那么就是指佛。其它的书,翻龙,不一定要一个龙头,就是龙,龙是象征性的,是最尊高的一个兽中之王;那么人天之王,也就是佛,以龙来比喻。这个颂是很有代表性的,这是经常听到人家说的,那伽常在定,“那伽行在定,那伽坐在定,那伽住在定,那伽卧在定”,那就是佛行住坐卧无不在定中,既然在定中的话,当然没有无记的心。
这是大众部跟有部有不同之处。我们说大众部,就是把佛的评价推高了一层;而佛呢,原始佛教以人格的佛陀的出现,还是有无记心。
那么今天我们把十三卷讲完了。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。
第七十三讲(第208页上-第210页下第6行)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上一次我们把业品的第十三卷讲完,现在十四卷开始。
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四
分别业品第四之二
乙三 广明表无表
丙一 明三无表
从此第三,广明表、无表。一、明三无表,二、依三别解。且初明三无表者,论云:傍论已了,复应辨前表无表相。颂曰:
无表三律仪 不律仪非二
释曰:无表有三者:一者律仪,二者不律仪,三者非律仪非不律仪。颂言非二者,即是第三非律仪非不律仪也。能遮能灭恶戒相续,故名律仪。
“从此第三,广明表无表”,这里就是表业、无表业的开广的讲。“一明三无表,二依三别解。且初明三无表者,论云:傍论已了,复应辨前表无表相”,前面讲了很多,都是附带的问题,那么现在转入本题——表业、无表业。那么现在就是把无表业开广地讲,表业前面讲过了。
“颂曰:无表三律仪,不律仪非二”,无表色,我们说它有几种?前面我们说的别解脱戒是无表,这是善的,律仪的无表;还有不律仪的;还有非二,既不是律仪,又不是不律仪。这个都有无表色。
“释曰:无表有三者”,无表有三种:一种是律仪的无表;二者不律仪无表;三者“非律仪,非不律仪”,就是既不是一,又不是二,这一种也有无表。那么下边还要广说,这是标一个名。“颂言非二者”,这个“非二”两个字,就是代表非律仪非不律仪,两个都不是,叫非二。
“能遮能灭恶戒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