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2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地對輪子來說,也不能離開的,離開了地它也不能轉,但是不是發動它轉的一個因素,說是隨轉因,也就是隨轉。“謂隨業轉,正作業時,不相離故”,隨了業一起生起來的。那就是說正在造業的時候,跟造業不相離的那個心。

  這是因等起、剎那等起,一個叫轉,一個叫隨轉。

  

  見斷識唯轉者,此下四句分別,此初句也。謂見斷識,唯能爲轉,但爲遠因,助尋伺心,能起表也,不爲隨轉,于外門心,正起業時,見斷無故外門者謂修斷。

  下邊四料簡。“見斷識唯轉者,此下四句分別”,這是第一句,見斷的識,就是見所斷的心王(這約識來說,那就包含心所,心所就是煩惱),見所斷的煩惱,跟它相應的心王,只能作轉,不能作隨轉。“但爲遠因,助尋伺心,能起表也”,作個遠的因,對造業來說是個遠的因,幫助尋伺的心,能夠起表業的,不能作隨轉。

  “于外門心,正起業時,見斷無故”,外門就是緣外境,(見所斷的心是內向的,是內門轉的,這是迷理的),當你對事情産生迷惑的時候,起煩惱的時候,這是修所斷的,所以說當你外門去造業的時候,見所斷的煩惱是消滅了,但是修所斷的煩惱起來了。所以說“正起業時,見斷無故”,于外門轉那是修所斷的。這是說見斷的識,只能是轉,在造業隨轉當中,識由外門轉,它不會起來的。

  

  唯隨轉五識者,第二句也。謂五識身,無分別故,不能爲轉;外門起故,能爲隨轉。

  “唯隨轉五識者”,而前五識來說,它是沒有分別的,不能起決定的,發動業的心不能起。“外門轉故”,前五識對外的,它就緣五個境界的,它不能內向的,所以說它能作隨轉。

  

  修斷意通二者,明俱句也,修所斷識,有分別故,而能爲轉;外門起故,亦爲隨轉。

  “修斷意通二”,就是既能做轉,又能做隨轉的,就是修所斷的識(修所斷的心王),包含修所斷的煩惱跟它相應的心王,它是有分別。什麼分別?計度分別,隨念分別。自性分別叫無分別,那麼有分別就是計度分別、隨念分別。它有這個分別能做轉,五識沒有分別,不能做轉。“外門起故”,修所斷的煩惱,又是迷事的,對外境起作用的,所以說,也能做隨轉。這是修所斷的心王心所煩惱,既能做轉,又能做隨轉。

  

  無漏異熟非者,俱非句也。謂無漏法,唯在定故,不能發業,非轉非隨轉。若異熟心,任運起故,不能發業,非轉非隨轉。

  “無漏異熟非”,無漏法,異熟生法,既不能做轉,又不能做隨轉。“謂無漏法,唯在定故”,起無漏心時候,是定中起的,不能造業,定裏邊不能造業的,所以說不轉,也不能做隨轉。

  “若異熟心”,異熟生的心。“任運起故”,異熟心就是說,它自己起來的,不要動念頭,不要去作意了,叫它起來,它自己自然而起的,那也不能發業。“非轉非隨轉”,不能發業,不能做轉,不能做隨轉。

  那麼這個裏邊,好象他沒有給你講這個問題,我們把他補充一下。就是說見所斷的心,它固然作等起,但是等起裏邊,又分近的因跟遠的因,所以說見所斷的煩惱,就是這裏說邪見了,它雖然是能夠發動這個邪思惟、邪語、邪業、邪命,但是在造業之前,決定還有一個近的因等起,這就是修所斷的煩惱夾在中間,這個才能發動這個造成業的事情來。所以說單單是這個經上說的,他就是把中間修所斷的近等起,近的那個因等起,把它略掉了,沒有說。所以說它遠的因是邪見,近的因沒有給你說,近的因就是修所斷的,有修所斷的煩惱起來,才能造邪語、邪思惟、邪業、邪命,所以說這個沒有矛盾,問題是這樣子。

  下邊就是叁性的問題。

  

  于轉善等性,隨轉各容叁者,明轉、隨轉叁性不同也。善等性者,等取不善、無記也。叁者叁性也。謂轉心若善,隨轉容叁性;轉心若不善,隨轉亦容叁性;轉心若無記,隨轉亦容叁性。

  “于隨轉善等性,隨轉各容叁”,轉有善、惡、無記,隨轉也有善、惡、無記,這個它們的關系如何?這個關系就是自由的:善的轉可以有善、不善、無記的隨轉,不善的轉也可以善、不善、無記的轉,乃至無記的轉,也可以善、不善、無記的隨轉。“各容叁”,各有叁個。這個明轉跟隨轉的叁性不同。

  “善等性”,等取不善、無記。“于轉善等性”,轉裏邊,可以善,可以不善,可以無記,等。“叁者叁性也”,也是善,惡,無記。“謂轉心”,假使善的,隨轉有叁個都可以,就是轉的發動的因等起,假使是善的,剎那等起可以善,可以不善,可以無記;假使轉的心是不善的,隨轉的心也可以善,也可以不善,也可以無記;假使轉的心是無記的,隨轉的心也可以善,也可以不善,也可以無記。這是比較自由的,關系不是那麼死的。

  但是一個例外,“牟尼”,佛跟一般的不一樣,這突出的佛,那就是說其他的包括聖者,也是這樣子——叁個都可以起,而佛特殊。

  

  牟尼善必同者,明佛心也。謂佛轉心,若是善性,後隨轉心,亦必是善,故言必同。無記隨或善者,佛無記心,若是轉者,其隨轉心,或是善性,亦通無記,是故言或。以佛世尊于說法時,心或增長,無萎歇故,故無記轉心,通善心隨轉。

  “牟尼善必同者,明佛心也”,謂佛的轉心假使是善的,他的隨轉心必同,決定也是善的,這是佛的特殊,殊勝的地方。“故言必同”,假使佛的轉心是善的,隨轉心必定是善的,必同。

  “無記隨或善”,假使佛的心是無記。那爲什麼不說不善呢?佛沒有不善心的,但是佛有無記心,這個有部裏邊是這麼說,大衆部就說沒有的,這個我們以前學印度佛學的時候講過。佛的轉心假使是無記心,就是發動的因等起是無記的,那隨轉的剎那等起,可以是善也可以無記。

  “故言或”,所以說佛只有往上的,沒有往下的。無記的轉心他的隨轉心要麼是無記,要麼是善;而善的轉心決定是善,不會無記的。

  “以佛世尊,于說法時,心或增長,無萎歇故,故無記轉心,通善心隨轉”,佛說法的時候,或一切時,他的心只有往上,不會下退的。“萎歇”就是退下,花萎掉了,不是向上,不會。所以說即使是無記的轉心,他的隨轉心要麼無記,要麼是善,不會往後退的。

  

  言佛有無記心也,若依薩婆多宗,許佛有異熟、通果、威儀,叁無記心也。若依大衆部宗,說佛無無記心,心唯是善,以佛世尊常在定故。故契經言:那伽行在定,那伽住在定,那伽坐在定,那伽臥在定。那伽此雲龍頭,顯佛世尊。

  “言佛有無記的心”,這裏邊,就是說有部說佛有無記心的。“若依薩波多宗”,就是有部來說,“許佛有……”。他無記心,哪些是無記心呢?異熟生的無記心。通果心,佛起神通教化的時候,這個通果心是無記的,這個我們知道。威儀路,佛的行動,行住坐臥的威儀,也是無記的。這是叁個無記心,佛也有,這是有部的說法。

  假使大衆部來說,佛沒有無記心,佛一向是善。這個我們印度佛教史都講過了。大衆部就把佛擡得高一點,就是佛行住坐臥無不在定中,都是善的,沒有一個不善的,無記的東西沒有,不善更不要說了,無記的都沒有。他爲什麼這樣說呢?“以佛世尊常在定故”,據大衆部說法,佛行住坐臥都在定的。

  他據一個經說,“那伽行在定,那伽住在定,那伽坐在定,那伽臥在定”,行住坐臥無不在定中,那就是既然都在定中,哪有不善的?定都是善的。“那伽”這裏說是龍頭,那麼就是指佛。其它的書,翻龍,不一定要一個龍頭,就是龍,龍是象征性的,是最尊高的一個獸中之王;那麼人天之王,也就是佛,以龍來比喻。這個頌是很有代表性的,這是經常聽到人家說的,那伽常在定,“那伽行在定,那伽坐在定,那伽住在定,那伽臥在定”,那就是佛行住坐臥無不在定中,既然在定中的話,當然沒有無記的心。

  這是大衆部跟有部有不同之處。我們說大衆部,就是把佛的評價推高了一層;而佛呢,原始佛教以人格的佛陀的出現,還是有無記心。

  那麼今天我們把十叁卷講完了。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第七十叁講(第208頁上-第210頁下第6行)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上一次我們把業品的第十叁卷講完,現在十四卷開始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十四

   分別業品第四之二

  

   乙叁 廣明表無表

   丙一 明叁無表

  從此第叁,廣明表、無表。一、明叁無表,二、依叁別解。且初明叁無表者,論雲:傍論已了,複應辨前表無表相。頌曰:

  無表叁律儀  不律儀非二 

  

  釋曰:無表有叁者:一者律儀,二者不律儀,叁者非律儀非不律儀。頌言非二者,即是第叁非律儀非不律儀也。能遮能滅惡戒相續,故名律儀。

  “從此第叁,廣明表無表”,這裏就是表業、無表業的開廣的講。“一明叁無表,二依叁別解。且初明叁無表者,論雲:傍論已了,複應辨前表無表相”,前面講了很多,都是附帶的問題,那麼現在轉入本題——表業、無表業。那麼現在就是把無表業開廣地講,表業前面講過了。

  “頌曰:無表叁律儀,不律儀非二”,無表色,我們說它有幾種?前面我們說的別解脫戒是無表,這是善的,律儀的無表;還有不律儀的;還有非二,既不是律儀,又不是不律儀。這個都有無表色。

  “釋曰:無表有叁者”,無表有叁種:一種是律儀的無表;二者不律儀無表;叁者“非律儀,非不律儀”,就是既不是一,又不是二,這一種也有無表。那麼下邊還要廣說,這是標一個名。“頌言非二者”,這個“非二”兩個字,就是代表非律儀非不律儀,兩個都不是,叫非二。

  “能遮能滅惡戒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