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相續,故名律儀”,那麼什麼叫律儀無表呢?能夠遮止、能夠消滅這個惡戒在我們身心上繼續下去的,叫律儀。

  所以說律儀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。我們身上有的無始以來那些惡戒,不斷地繼續地等流地相似相續地生下去,要把它斷掉,要把它遮掉,就是靠律儀,所以說沒有律儀的話這些遮不了的。假使有惡戒的人,假使說有惡律儀的,這些人他身上的惡的無表色,如果不受律儀的話,盡管做好事,惡的無表還是相似相續地等流下去,不能消滅的,也遮不了,除非受律儀。所以這個律儀的功德極大。

  有些居士五戒不敢受,他說:好象我不受還好一些,犯了沒有犯戒,受了之後就害怕了,做錯了,就是犯戒,要墮落的。他也知道犯戒是犯不得的,但是他這個思想也不對,不受戒,不受戒那你身上的惡律儀相續斷不了的,所以真正要修行的話,非受戒不可。那麼你說性戒的話,你即使不受,這個性罪一樣有。當然你受了之後,破戒的罪,跟性罪兩重,是要重一點,但是你受了戒之後,能夠斷你的惡戒相續,能夠走上菩提的正道,這個功德,不受戒是沒有的。我們說持一個不殺戒,對一切有情宣布一個莊嚴的誓言,對他們一切施無畏,每一個衆生,你不要害怕了,不會殺你的。如果你不受律儀,你僅僅一天,或者甚至一輩子不殺,這僅不過是你沒有做殺害的事情,並沒有對一切有情起無畏的布施,所以說這個功德極不相同。所以我們感到真正要學佛,受戒是必須的,而且要尊重戒,不要受了馬馬虎虎。馬馬虎虎,也不起作用。

  

   丙二 依叁別解

   丁一 別解律儀

  從此第二,依叁別解。就中有五:一、別解律儀,二、總明成就,叁、明得戒因緣,四、明舍差別,五、約處明成既就。第一別解律儀中:一、明叁善律儀,二、別明初律儀。

  下邊就是叁個律儀,名字說了,一個一個講。律儀有叁種律儀,把它分開來講,一是說叁個善律儀,二別明初律儀。律儀善的有叁種。我們說無表色有律儀、不律儀、非二,叁種;而律儀裏邊,又分叁種;那麼叁種裏邊,第一種什麼,第二種什麼,跟著講。

  

   戊一 明叁善律儀

  且初明叁善律儀者,論雲:如是律儀,差別有幾?頌曰:

  律儀別解脫  靜慮及道生

  “且初明叁善律儀”,善的律儀有叁種。

  根據《俱舍論》的原文,“論雲:如是律儀,差別有幾”,你說的律儀,不律儀,非律儀非不律儀,叁種無表,那麼先說律儀有幾種。“頌曰:律儀別解脫,靜慮及道生”,這個頌很要緊啊!律儀有叁種。一種是別解脫律儀,這個都知道的,五戒,八戒,乃至苾刍的二百五十條戒,這是別解脫的律儀。另外就是靜慮律儀,跟道生律儀,就是定共戒,跟道共戒,那麼這兩個是定中有的。別解脫律儀是散心有的,散心可以受的,而定共戒跟道共戒,沒有得定,沒有得道是不會生的,這是高一層的律儀。

  

  釋曰:此標叁律儀也。一、別解脫律儀謂欲廛戒,二、靜慮生律儀謂色廛戒,叁、道生律儀謂無漏戒。

  “釋曰:此標叁律儀也”,律儀就是這個總名字,它又分叁種,一是別解脫,二是靜慮,叁是道生,這是標叁個律儀的名字。

  一個是別解脫律儀,一般就是波羅提木叉。“謂欲廛戒”,這個是欲界的戒,因爲欲界有那些惡的事情,有惡戒,有這個正是對治那個惡戒的。

  靜慮律儀,第二種,那是色廛戒,屬于色界的。色界得了定之後,就産生一種律儀,這種律儀也可以防止那些惡的心,可以防止它生出來,惡心也可以防止它不生。得了定之後,就有這個靜慮生律儀,這個靜慮生律儀是得了定來的,定屬于色界的。我們說最初的定,未到地定也是初禅,這個都是色界的事情。我們修定的人,經常感到身上有發癢了,或者是發脹了,或者是怎麼,各式各樣的禅觸。要修定了,欲界四大不能生定的,要色界的四大起來之後才能生定。色界四大生起的時候,就會一些不同的禅觸會生出來。所以得了禅觸是好現象,就是色界的四大,已經身上生起來了。那麼在欲界身上生色界四大,就會感到一些癢的感覺,或者是脹的感覺,或者麻木的感覺,或者是熱的、冷的,各式各樣。反正這些感覺,使身上感到很舒服、不難受的,這是好的;如果感到不好受的、難過的、不舒服的那些感受,那不是這個禅觸,那就是禅病。所以感到這個禅觸裏邊有冷觸,有熱觸,這個冷呢,熱呢,就是暖或者涼了,這是很舒服的感覺。如果你修定的時候,感到燥熱,一種悶的、不舒服的熱,這個是不正常的,或者一種寒,把毛都豎起來的,那是禅病,不是禅觸,要分別這一些。(80B)反正一個簡單的原則,就是生起好的禅觸,總是感到舒服的,沒有不舒服的感覺的。

  色廛戒,因爲它屬于色界的。

  那麼道生律儀,無漏戒。無漏法得到之後,同時在一起的道共戒。得了無漏法之後,法爾能夠有些壞事不做。我們說見了道之後,他對叁寶的信心是不會破壞了,對佛聖所愛戒就是對戒的信心也不會破壞了。現在沒有見道之前,總是感到戒是麻煩,束縛人的,甚至于過了時的,要現代化,把它改的,這個就是沒有見道的表現。如果你見了道之後,聖所愛戒,佛所製的戒,聖者所歡喜的戒,絕對是起決定信心,一點也不懷疑,認爲這是必需,是天然地、應當這樣子做的。預流果,最初的初果,他對五戒,任運不犯。預流果,還要七番生死,不管投生在哪裏,碰到有佛的地方也好,或者生在沒有佛教的地方也好,他法爾不會破壞五戒,什麼情況逼迫之下,絕對不犯五戒。這個是預流果的道共戒,它天然有這個功能,不會犯五戒的。這個是與道共生的,叫道共戒,是無漏的。

  

   戊二 別明初律儀

   己一 明初律儀

  就第二、別明初律儀中:一、明初律儀,二、安立四戒,叁、別解異名。且明初律儀者,論雲:初律儀相差別雲何?頌曰:

  初律儀八種  實體唯有四  形轉名異故  各別不相違

  “就第二別明初律儀”,那麼這個叁種律儀,先說第一種,別解脫律儀。第一種律儀裏邊,“一明初律儀,二明安立四戒,叁明別解異名”。

  “且明初律儀者”,第一個律儀是什麼?“論雲:初律儀相差別雲何”,既然律儀說了叁種,第一種是別解脫律儀,二是靜慮律儀,第叁是道生律儀,那麼先說第一種別解脫律儀,它的差別相,就是它具體的怎麼一會事?

  “頌曰:初律儀八種”,第一種律儀又分八種,他就是一個一個分開來。我們感到這個論好象一個網一樣的,一個頭就分了幾支,每一支一個頭,又分了幾支。這樣子說,第一個律儀裏邊又分八種,這個八種的名字有八種,“實體唯有四”,真正的體卻只有四個。“形轉名異故,各別不相違”,那麼爲什麼實體有四個,要起八個呢?“形轉”,因爲有男女的不同,它的名字也不一樣,它們實際上互相不違的,總的體只有四個,因爲男女的不同,一共分了八個。這個下邊一看就知道。

  

  釋曰:初句辨名,次叁句明體。

  “釋曰:初句辨名,次叁句明體”,第一句說名,就是說,律儀有八種;下面說它的體。它爲什麼四種的實體要分八個呢?下邊叁句就是講這個事情。

  

  初律儀八種者,標也。一、苾刍律儀;二、苾刍尼律儀;叁、正學律儀,謂正學六法故;于五戒上加不非時食也四、勤策律儀,勤爲大僧之所策勵,舊雲沙彌;五、勤策女律儀;六、近事律儀;七、近事女律儀;八、近住律儀。如是八種,總名第一別解脫律儀也。

  “初律儀八種者,標也”,我們說律儀叁種了,第一種是別解脫律儀,第一個,它有八種。哪八種?這個一般大家知道。

  “苾刍律儀”,苾刍戒。

  “苾刍尼律儀”,苾刍尼戒。

  “正學律儀”,在苾刍尼戒之前受兩年的正學女戒。“謂正學六法故”,對六個法,特別地、加重地要學那個六條,在兩年之中,重點學這個六個。哪個六法?“于五戒上加不非時食也”,在五戒,我們說一般五戒上面加上一個不非時食,這六個法,是式叉摩尼專門重點地學這六個。爲什麼這麼學?以後會說。

  第四,“勤策律儀”,沙彌律儀。勤什麼叫勤?我們講沙彌戒的時候,講過很多,這裏是一個意思,“勤爲大僧之所策勵”,“大僧”,苾刍,他策勵他,好好地去修行。那麼這是一個意思,其它的意思還多,沙彌戒裏邊舉了叁個。“舊雲沙彌”,過去翻沙彌,現在玄奘法師翻的是勤策。勤策,翻的是意思,沙彌是翻的是音。那麼沙彌就看不出它是什麼意思,勤策,“勤爲大僧所策勵”,要大僧策勵他好好修行,那麼就是要聽大僧的話。因爲沙彌自己修不來行,要靠大僧,來策勵他精進地修行,所以說沙彌戒裏邊,要敬重大僧的。

  下邊是“勤策女”戒,沙彌尼,這是男女的關系,分了兩種。

  第六,“近事律儀”,居士戒。

  第七,“近事女律儀”,女居士戒。這是男女分兩種。

  “八近住律儀”,受八關齋戒的,近住律儀。近住,根本的意思就是近阿羅漢住,依隨學彼故,受了這八條戒,可以親近阿羅漢住,可以親近他學;如果你這八條戒沒有受的話,那你不能親近阿羅漢,就沒有資格親近阿羅漢。那麼當然了,我們說現在沒有阿羅漢,阿羅漢的因就是大苾刍,那麼要親近大苾刍的話,也得要受八關齋戒了。

  “如是八種,總名第一別解脫律儀也”,我們說叁種律儀,第一個別解脫律儀,細分又是八種:苾刍、苾刍尼,這是一個類;正學女、沙彌、沙彌尼一類;居士,男居士、女居士一類;近住又是一類。

  

  實體唯有四者,明體也。名雖有八,實體唯四:一、苾刍,二、勤策,叁、近事,四、近住。

  “實體唯有四”,只有四種,實際上的體唯有四,“明體也”。名是有八個,但是體只有四個。

  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