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相续,故名律仪”,那么什么叫律仪无表呢?能够遮止、能够消灭这个恶戒在我们身心上继续下去的,叫律仪。

  所以说律仪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。我们身上有的无始以来那些恶戒,不断地继续地等流地相似相续地生下去,要把它断掉,要把它遮掉,就是靠律仪,所以说没有律仪的话这些遮不了的。假使有恶戒的人,假使说有恶律仪的,这些人他身上的恶的无表色,如果不受律仪的话,尽管做好事,恶的无表还是相似相续地等流下去,不能消灭的,也遮不了,除非受律仪。所以这个律仪的功德极大。

  有些居士五戒不敢受,他说:好象我不受还好一些,犯了没有犯戒,受了之后就害怕了,做错了,就是犯戒,要堕落的。他也知道犯戒是犯不得的,但是他这个思想也不对,不受戒,不受戒那你身上的恶律仪相续断不了的,所以真正要修行的话,非受戒不可。那么你说性戒的话,你即使不受,这个性罪一样有。当然你受了之后,破戒的罪,跟性罪两重,是要重一点,但是你受了戒之后,能够断你的恶戒相续,能够走上菩提的正道,这个功德,不受戒是没有的。我们说持一个不杀戒,对一切有情宣布一个庄严的誓言,对他们一切施无畏,每一个众生,你不要害怕了,不会杀你的。如果你不受律仪,你仅仅一天,或者甚至一辈子不杀,这仅不过是你没有做杀害的事情,并没有对一切有情起无畏的布施,所以说这个功德极不相同。所以我们感到真正要学佛,受戒是必须的,而且要尊重戒,不要受了马马虎虎。马马虎虎,也不起作用。

  

   丙二 依三别解

   丁一 别解律仪

  从此第二,依三别解。就中有五:一、别解律仪,二、总明成就,三、明得戒因缘,四、明舍差别,五、约处明成既就。第一别解律仪中:一、明三善律仪,二、别明初律仪。

  下边就是三个律仪,名字说了,一个一个讲。律仪有三种律仪,把它分开来讲,一是说三个善律仪,二别明初律仪。律仪善的有三种。我们说无表色有律仪、不律仪、非二,三种;而律仪里边,又分三种;那么三种里边,第一种什么,第二种什么,跟着讲。

  

   戊一 明三善律仪

  且初明三善律仪者,论云:如是律仪,差别有几?颂曰:

  律仪别解脱  静虑及道生

  “且初明三善律仪”,善的律仪有三种。

  根据《俱舍论》的原文,“论云:如是律仪,差别有几”,你说的律仪,不律仪,非律仪非不律仪,三种无表,那么先说律仪有几种。“颂曰:律仪别解脱,静虑及道生”,这个颂很要紧啊!律仪有三种。一种是别解脱律仪,这个都知道的,五戒,八戒,乃至苾刍的二百五十条戒,这是别解脱的律仪。另外就是静虑律仪,跟道生律仪,就是定共戒,跟道共戒,那么这两个是定中有的。别解脱律仪是散心有的,散心可以受的,而定共戒跟道共戒,没有得定,没有得道是不会生的,这是高一层的律仪。

  

  释曰:此标三律仪也。一、别解脱律仪谓欲廛戒,二、静虑生律仪谓色廛戒,三、道生律仪谓无漏戒。

  “释曰:此标三律仪也”,律仪就是这个总名字,它又分三种,一是别解脱,二是静虑,三是道生,这是标三个律仪的名字。

  一个是别解脱律仪,一般就是波罗提木叉。“谓欲廛戒”,这个是欲界的戒,因为欲界有那些恶的事情,有恶戒,有这个正是对治那个恶戒的。

  静虑律仪,第二种,那是色廛戒,属于色界的。色界得了定之后,就产生一种律仪,这种律仪也可以防止那些恶的心,可以防止它生出来,恶心也可以防止它不生。得了定之后,就有这个静虑生律仪,这个静虑生律仪是得了定来的,定属于色界的。我们说最初的定,未到地定也是初禅,这个都是色界的事情。我们修定的人,经常感到身上有发痒了,或者是发胀了,或者是怎么,各式各样的禅触。要修定了,欲界四大不能生定的,要色界的四大起来之后才能生定。色界四大生起的时候,就会一些不同的禅触会生出来。所以得了禅触是好现象,就是色界的四大,已经身上生起来了。那么在欲界身上生色界四大,就会感到一些痒的感觉,或者是胀的感觉,或者麻木的感觉,或者是热的、冷的,各式各样。反正这些感觉,使身上感到很舒服、不难受的,这是好的;如果感到不好受的、难过的、不舒服的那些感受,那不是这个禅触,那就是禅病。所以感到这个禅触里边有冷触,有热触,这个冷呢,热呢,就是暖或者凉了,这是很舒服的感觉。如果你修定的时候,感到燥热,一种闷的、不舒服的热,这个是不正常的,或者一种寒,把毛都竖起来的,那是禅病,不是禅触,要分别这一些。(80B)反正一个简单的原则,就是生起好的禅触,总是感到舒服的,没有不舒服的感觉的。

  色廛戒,因为它属于色界的。

  那么道生律仪,无漏戒。无漏法得到之后,同时在一起的道共戒。得了无漏法之后,法尔能够有些坏事不做。我们说见了道之后,他对三宝的信心是不会破坏了,对佛圣所爱戒就是对戒的信心也不会破坏了。现在没有见道之前,总是感到戒是麻烦,束缚人的,甚至于过了时的,要现代化,把它改的,这个就是没有见道的表现。如果你见了道之后,圣所爱戒,佛所制的戒,圣者所欢喜的戒,绝对是起决定信心,一点也不怀疑,认为这是必需,是天然地、应当这样子做的。预流果,最初的初果,他对五戒,任运不犯。预流果,还要七番生死,不管投生在哪里,碰到有佛的地方也好,或者生在没有佛教的地方也好,他法尔不会破坏五戒,什么情况逼迫之下,绝对不犯五戒。这个是预流果的道共戒,它天然有这个功能,不会犯五戒的。这个是与道共生的,叫道共戒,是无漏的。

  

   戊二 别明初律仪

   己一 明初律仪

  就第二、别明初律仪中:一、明初律仪,二、安立四戒,三、别解异名。且明初律仪者,论云:初律仪相差别云何?颂曰:

  初律仪八种  实体唯有四  形转名异故  各别不相违

  “就第二别明初律仪”,那么这个三种律仪,先说第一种,别解脱律仪。第一种律仪里边,“一明初律仪,二明安立四戒,三明别解异名”。

  “且明初律仪者”,第一个律仪是什么?“论云:初律仪相差别云何”,既然律仪说了三种,第一种是别解脱律仪,二是静虑律仪,第三是道生律仪,那么先说第一种别解脱律仪,它的差别相,就是它具体的怎么一会事?

  “颂曰:初律仪八种”,第一种律仪又分八种,他就是一个一个分开来。我们感到这个论好象一个网一样的,一个头就分了几支,每一支一个头,又分了几支。这样子说,第一个律仪里边又分八种,这个八种的名字有八种,“实体唯有四”,真正的体却只有四个。“形转名异故,各别不相违”,那么为什么实体有四个,要起八个呢?“形转”,因为有男女的不同,它的名字也不一样,它们实际上互相不违的,总的体只有四个,因为男女的不同,一共分了八个。这个下边一看就知道。

  

  释曰:初句辨名,次三句明体。

  “释曰:初句辨名,次三句明体”,第一句说名,就是说,律仪有八种;下面说它的体。它为什么四种的实体要分八个呢?下边三句就是讲这个事情。

  

  初律仪八种者,标也。一、苾刍律仪;二、苾刍尼律仪;三、正学律仪,谓正学六法故;于五戒上加不非时食也四、勤策律仪,勤为大僧之所策励,旧云沙弥;五、勤策女律仪;六、近事律仪;七、近事女律仪;八、近住律仪。如是八种,总名第一别解脱律仪也。

  “初律仪八种者,标也”,我们说律仪三种了,第一种是别解脱律仪,第一个,它有八种。哪八种?这个一般大家知道。

  “苾刍律仪”,苾刍戒。

  “苾刍尼律仪”,苾刍尼戒。

  “正学律仪”,在苾刍尼戒之前受两年的正学女戒。“谓正学六法故”,对六个法,特别地、加重地要学那个六条,在两年之中,重点学这个六个。哪个六法?“于五戒上加不非时食也”,在五戒,我们说一般五戒上面加上一个不非时食,这六个法,是式叉摩尼专门重点地学这六个。为什么这么学?以后会说。

  第四,“勤策律仪”,沙弥律仪。勤什么叫勤?我们讲沙弥戒的时候,讲过很多,这里是一个意思,“勤为大僧之所策励”,“大僧”,苾刍,他策励他,好好地去修行。那么这是一个意思,其它的意思还多,沙弥戒里边举了三个。“旧云沙弥”,过去翻沙弥,现在玄奘法师翻的是勤策。勤策,翻的是意思,沙弥是翻的是音。那么沙弥就看不出它是什么意思,勤策,“勤为大僧所策励”,要大僧策励他好好修行,那么就是要听大僧的话。因为沙弥自己修不来行,要靠大僧,来策励他精进地修行,所以说沙弥戒里边,要敬重大僧的。

  下边是“勤策女”戒,沙弥尼,这是男女的关系,分了两种。

  第六,“近事律仪”,居士戒。

  第七,“近事女律仪”,女居士戒。这是男女分两种。

  “八近住律仪”,受八关斋戒的,近住律仪。近住,根本的意思就是近阿罗汉住,依随学彼故,受了这八条戒,可以亲近阿罗汉住,可以亲近他学;如果你这八条戒没有受的话,那你不能亲近阿罗汉,就没有资格亲近阿罗汉。那么当然了,我们说现在没有阿罗汉,阿罗汉的因就是大苾刍,那么要亲近大苾刍的话,也得要受八关斋戒了。

  “如是八种,总名第一别解脱律仪也”,我们说三种律仪,第一个别解脱律仪,细分又是八种:苾刍、苾刍尼,这是一个类;正学女、沙弥、沙弥尼一类;居士,男居士、女居士一类;近住又是一类。

  

  实体唯有四者,明体也。名虽有八,实体唯四:一、苾刍,二、勤策,三、近事,四、近住。

  “实体唯有四”,只有四种,实际上的体唯有四,“明体也”。名是有八个,但是体只有四个。

  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