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名虽有八,实体唯四:一、苾刍,二、勤策,三、近事,四、近住”,哪四个体呢?一个苾刍戒的体。苾刍戒因为男女的不同就有苾刍、苾刍尼。第二种是勤策戒,沙弥戒。沙弥戒因为男女不同,沙弥、沙弥尼,再增加个正学女进去,这属于沙弥的勤策戒。第三种近事戒,居士戒。第四种就是亲近阿罗汉住的近住戒,八关斋戒。一共的律仪戒只有四种体,体只有四种。那么为什么转八个?
所以然者,离苾刍戒,无别苾刍尼律仪;离勤策戒,无别正学、勤策女律仪;离近事戒,无别近事女律仪,故体唯四。
“所以然者,离苾刍戒,无别苾刍尼律仪”,苾刍尼律仪,就是苾刍戒,因为男女不同,就是戒相也不同,体是一个,戒体是一样。
那么这在过去,就是有这个公案。有一个苾刍,他是在沐浴的时候,看了阿罗汉,一个阿罗汉也在沐浴,皮很细,他就动了个念头,当下就变了女的,那么成了个女的,那个僧团当然不能容纳了,那么怎么办呢?就问佛了,佛说送他到苾刍尼僧团去。是不是要再受苾刍尼戒了?不要。因为他本来的苾刍戒,形转了之后,就是成了苾刍尼了。戒体是一样的,那么因为形不同,戒的名字不同,戒相也不同,苾刍尼三百四十八。为什么苾刍尼要比苾刍多几条呢?烦恼重,要防护得更严格一些,所以戒相要多一点;而体还是一个。
“离勤策戒,无别正学,勤策女律仪”,正学女跟沙弥尼的戒,就是沙弥戒的体,一样的,因为他男女不同,分沙弥、沙弥尼;成了沙弥尼里边,因为正要准备受苾刍尼戒的时候,要提出两年专门学式叉摩尼,就是正学女戒。那么这都属于沙弥戒的范围,所以实际上这三个戒是一个体。
“离近事戒,别无近事女戒”,男居士、女居士戒当然是一个,这个戒相也一样的。
最后近住戒,就不分男女。八关斋戒没有近住男、近住女,就不分了,这是一天的戒,一天一夜的。
所以总的来说,八个别解脱戒里边,体只有四个。
形转名异故者,释其所由也。形谓形相,即女、男根。但由形转,名有异故,戒体无别。
那么这四个体,为什么要占八个名字呢?“形转名异故”,解释为什么四个体要安八个名字。“形转”,形转了不一样,那么名也不一样。“形谓形相,即女男根”,男女的形相不同。“但由形转,名有异故”,因为形的有所不同,这个戒的名字也不一样。“戒体无别”,他(她)的戒的体是没有别的。
谓转根位,令本苾刍戒,名苾刍尼律仪;或苾刍尼,更名苾刍律仪;令本勤策戒,名勤策女律仪;或勤策女及正学戒,名勤策律仪;令本近事戒,为近事女律仪;或近事女戒,为近事律仪。故论云:非转根位有舍先得,得先未得律仪因缘,故四律仪非异三体。
“谓转根位,令本苾刍戒,名苾刍尼律仪”,假使转根就是……。这些是当然,一般的就是很少的,但是也有这个情况,在这情况之下,假使是苾刍的,本来有苾刍戒,受了苾刍戒的,他转根,成了女的了,那他就是要成了苾刍尼戒了,本身这个戒没有动。这个就是在过去有这个公案,所以不要笑,这个你欲心一起,当下会转女根。因为阿罗汉是个大福田,你在阿罗汉身上起一点烦恼的话,现受,现报要受,当下就转。那么后世转的,有个庵里边有两个苾刍尼,据说她们前辈子都是大僧,因为都是起的女性烦恼,成了二僧,过去都是修持得相当好,但是仅是因为一点烦恼,形转掉了。形转了是女身,如果再烦恼再重一点,人身还得不到,那就糟糕了。女身已经不方便了,现在大家也看到的,男身出去很方便的,一个人到处走,女身非两个人不可,一个人不能在外独游,是犯戒的。其它的戒,当然还有比男的更多了,男的是四个波罗夷戒,她们有八个波罗夷戒,那是多一倍。所以说女身,修行不如男身好。这是从这个戒相来看,当然也可以看出来了。她烦恼重了。
“或苾刍尼,更名苾刍律仪”,或者是苾刍尼,转形,转了男身,那么就叫苾刍了。
“令本勤策戒,名勤策女律仪,或勤策女及正学女名勤策律仪”,反正这个勤策戒,它本身假使转了形之后,它就变沙弥尼戒,或者是勤策女转形之后,或者正学女也好,她转了形的话,他就成了勤策戒——沙弥。
假使近事的话,一样。“令本近事戒,为近事女戒,或近事女戒,为近事律仪”,假使一转形的话,本来是男居士就变女居士了,本来是女居士就变男居士,不要重新再受戒的,因为戒体还在。
“故论云:非转根位有拾先得,得先未得律仪因缘,故四律仪非异三体”,在《俱舍论》上面说,在转根的时候,不是把以前得到戒要拾掉,再去得到没有得到的律仪。假使说苾刍的话,并不先拾了苾刍戒,然后得到苾刍尼戒,他本身的苾刍戒,转了形之后,当下就是叫苾刍尼的戒,体是一个。所以说并不是转根的时候,把现在得到的戒舍掉,现在没有得到的再去得到它,这个因缘。“故四律仪非异三体”,四个律仪并不异三个体。什么叫三体?下边有解释。
解云:舍戒因缘,总有四种舍。得戒因缘,谓从他受等。今转根位,非四舍摄,故非有舍先得戒因缘也。又转根位,无得先未得戒之因缘,故知尼等四戒,不异苾刍等三体也。
“解云:拾戒因缘,总有四种”,我们说舍戒有几种方式,它的因缘,这里总的给你说一下,有四种。“得戒因缘,谓从他受等”,得戒的因缘也有好几种(这个《苾刍日诵》里边就讲过的),这里是简单的,从他受,就是别解脱戒从师受的。
舍戒因缘四种,他这里没有说,我们说一下。舍戒因缘四种。一种是故舍。不想修行了,不要出家了,自己舍掉了,是故意的舍,有这个心,要舍戒的,这是故舍。
第二是命终。别解脱戒,死了以后就没有了。所以说苾刍,不能穿了袈裟火化的,只能穿缦衣,命终之后不是苾刍了。那么有的人,世间上有些人,他就是着相,本来是居士,他命终了,还要给他现个出家相,头一剃,甚至于穿袈裟,这个我们说不行,这不行的。得戒,这个得戒要受戒了才得的,我们说受一个戒很困难,我们这里想传戒,动了很多脑筋,现在还没有头绪。你说你临终了,剃一个头就是苾刍了?这个太容易了。那么袈裟也不能随便穿的。本来是苾刍的,尚且不能穿了袈裟火化,何况你是居士?想占便宜,这个不要!当然你心是好心,想现个出家相,总是心里羡慕那个出家了,好心,但是这个做法却是不大合适的。
第二命终舍戒。
第三是二形俱生。那么二形俱生是什么呢?就是根变了。二形就是什么呢?不男不女的那些。这些就戒没有了,成那个二形的话。《 四十二章经》里边有,一个苾刍,他因为烦恼重,他就把男根断掉了,他认为这样子可以烦恼没有了,其实呢,不但是烦恼没有断,连苾刍的身份也失去了。形坏掉了,那就是苾刍戒的体也没有了。所以这是二形俱生,有二个形,都是五种不男,五种不男他是不生戒体的。
第四种就是断善根。善根断了,那当然是戒体也不会有了。戒体都建筑在善根上的,你善根都没有了,哪有戒体呢?
那么四种舍戒,一个是故舍,有意地舍,他是不想清净修行了,贪着世间的五欲去了,故舍,这是一种。第二种,命终舍,凡是命终了别解脱戒决定是舍掉的。菩萨戒可以到下世去,不舍可以,别解脱戒命终要舍。第三种二形俱生,男女根不具,戒体不能生。第四种是断善根,善根断了,戒体也没有了。
舍戒的因缘总是四种,就是这个四种。
那么得戒的因缘,从他受,还有在佛在世的时候,开始的“善来苾刍”,一句话就须发自落,袈裟着身,行住坐卧如二十年的老苾刍,这是善根厚的那些。他只要佛说一个“善来苾刍”,一句话好了,马上得戒。得戒的方式很多。佛在世,初十二年里边,有三归得戒的,有“善来苾刍”得戒的,好几种。这个一般就是说四羯磨得戒,就是从他受,有戒师的。
“今转根位非四舍摄故”,那么转根,并不是四种舍戒里边又包含一个转根,转根不是舍戒。“非有舍先得戒因缘也”,他没有舍戒的因缘,不是的,转根不是舍戒的因缘。“又转根位,无得先未得戒之因缘”,得戒要受,要佛在世善根厚的善来苾刍,你转了个根,也没有受,没有得到的戒也没有得到。所以既没有舍的因缘,也没有得戒的因缘。“故知尼等四戒,不异苾刍等三体也”,所以说苾刍尼、沙弥尼、女居士的戒,跟苾刍、沙弥、居士的戒这三个体没有差别。当然近住戒不分男女,就没有谈了。前面三个,因为男女的不同,就分了七种。
问:若从近事,受勤策戒,复从勤策,受苾刍戒。此三律仪,为由增足远离方便,立别别名,如只金钱加一名双,或五钱上,加五名十,十上加十,成二十耶?为此三戒,其体各别,具足顿生?
“问:若从近事,受勤策戒,复从勤策,受苾刍戒。此三律仪,为由增足远离方便,立别别名,如只金钱加一名双,或五钱上,加五名十,十上加十,成二十耶?为此三戒,其体各别,具足顿生?”提一个问题,他说我们一般就是开始是受归依,受归依之后受五戒,受五戒之后受勤策戒(就是沙弥戒),沙弥戒之后又受苾刍戒。这个是一个规矩,我们说有部如此,四分律也是这样子:要受苾刍戒,不能一步登天,先要受沙弥戒,要受沙弥戒之前,先要受居士戒;没有受居士戒,不能受沙弥戒,没有受沙弥戒,不能直接受苾刍戒。那么所以说一个苾刍身上,就有居士戒,也有沙弥戒,也有苾刍戒,这三个戒体都有。那么这里就是问,这三戒体是不是“增足远离方便”?远离方便就是一条条的戒相,这些方便把它一点点加起来,那么名字就不一样。它好象一个钱,一个加一个变两个,五个加五个变十个,十个加十个变二十个。这什么意思呢?是不是本来就是居士戒五个,再加五个成了沙弥戒,沙弥戒十个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