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“名雖有八,實體唯四:一、苾刍,二、勤策,叁、近事,四、近住”,哪四個體呢?一個苾刍戒的體。苾刍戒因爲男女的不同就有苾刍、苾刍尼。第二種是勤策戒,沙彌戒。沙彌戒因爲男女不同,沙彌、沙彌尼,再增加個正學女進去,這屬于沙彌的勤策戒。第叁種近事戒,居士戒。第四種就是親近阿羅漢住的近住戒,八關齋戒。一共的律儀戒只有四種體,體只有四種。那麼爲什麼轉八個?

  

  所以然者,離苾刍戒,無別苾刍尼律儀;離勤策戒,無別正學、勤策女律儀;離近事戒,無別近事女律儀,故體唯四。

  “所以然者,離苾刍戒,無別苾刍尼律儀”,苾刍尼律儀,就是苾刍戒,因爲男女不同,就是戒相也不同,體是一個,戒體是一樣。

  那麼這在過去,就是有這個公案。有一個苾刍,他是在沐浴的時候,看了阿羅漢,一個阿羅漢也在沐浴,皮很細,他就動了個念頭,當下就變了女的,那麼成了個女的,那個僧團當然不能容納了,那麼怎麼辦呢?就問佛了,佛說送他到苾刍尼僧團去。是不是要再受苾刍尼戒了?不要。因爲他本來的苾刍戒,形轉了之後,就是成了苾刍尼了。戒體是一樣的,那麼因爲形不同,戒的名字不同,戒相也不同,苾刍尼叁百四十八。爲什麼苾刍尼要比苾刍多幾條呢?煩惱重,要防護得更嚴格一些,所以戒相要多一點;而體還是一個。

  “離勤策戒,無別正學,勤策女律儀”,正學女跟沙彌尼的戒,就是沙彌戒的體,一樣的,因爲他男女不同,分沙彌、沙彌尼;成了沙彌尼裏邊,因爲正要准備受苾刍尼戒的時候,要提出兩年專門學式叉摩尼,就是正學女戒。那麼這都屬于沙彌戒的範圍,所以實際上這叁個戒是一個體。

  “離近事戒,別無近事女戒”,男居士、女居士戒當然是一個,這個戒相也一樣的。

  最後近住戒,就不分男女。八關齋戒沒有近住男、近住女,就不分了,這是一天的戒,一天一夜的。

  所以總的來說,八個別解脫戒裏邊,體只有四個。

  

  形轉名異故者,釋其所由也。形謂形相,即女、男根。但由形轉,名有異故,戒體無別。

  那麼這四個體,爲什麼要占八個名字呢?“形轉名異故”,解釋爲什麼四個體要安八個名字。“形轉”,形轉了不一樣,那麼名也不一樣。“形謂形相,即女男根”,男女的形相不同。“但由形轉,名有異故”,因爲形的有所不同,這個戒的名字也不一樣。“戒體無別”,他(她)的戒的體是沒有別的。

  

  謂轉根位,令本苾刍戒,名苾刍尼律儀;或苾刍尼,更名苾刍律儀;令本勤策戒,名勤策女律儀;或勤策女及正學戒,名勤策律儀;令本近事戒,爲近事女律儀;或近事女戒,爲近事律儀。故論雲:非轉根位有舍先得,得先未得律儀因緣,故四律儀非異叁體。

  “謂轉根位,令本苾刍戒,名苾刍尼律儀”,假使轉根就是……。這些是當然,一般的就是很少的,但是也有這個情況,在這情況之下,假使是苾刍的,本來有苾刍戒,受了苾刍戒的,他轉根,成了女的了,那他就是要成了苾刍尼戒了,本身這個戒沒有動。這個就是在過去有這個公案,所以不要笑,這個你欲心一起,當下會轉女根。因爲阿羅漢是個大福田,你在阿羅漢身上起一點煩惱的話,現受,現報要受,當下就轉。那麼後世轉的,有個庵裏邊有兩個苾刍尼,據說她們前輩子都是大僧,因爲都是起的女性煩惱,成了二僧,過去都是修持得相當好,但是僅是因爲一點煩惱,形轉掉了。形轉了是女身,如果再煩惱再重一點,人身還得不到,那就糟糕了。女身已經不方便了,現在大家也看到的,男身出去很方便的,一個人到處走,女身非兩個人不可,一個人不能在外獨遊,是犯戒的。其它的戒,當然還有比男的更多了,男的是四個波羅夷戒,她們有八個波羅夷戒,那是多一倍。所以說女身,修行不如男身好。這是從這個戒相來看,當然也可以看出來了。她煩惱重了。

  “或苾刍尼,更名苾刍律儀”,或者是苾刍尼,轉形,轉了男身,那麼就叫苾刍了。

  “令本勤策戒,名勤策女律儀,或勤策女及正學女名勤策律儀”,反正這個勤策戒,它本身假使轉了形之後,它就變沙彌尼戒,或者是勤策女轉形之後,或者正學女也好,她轉了形的話,他就成了勤策戒——沙彌。

  假使近事的話,一樣。“令本近事戒,爲近事女戒,或近事女戒,爲近事律儀”,假使一轉形的話,本來是男居士就變女居士了,本來是女居士就變男居士,不要重新再受戒的,因爲戒體還在。

  “故論雲:非轉根位有拾先得,得先未得律儀因緣,故四律儀非異叁體”,在《俱舍論》上面說,在轉根的時候,不是把以前得到戒要拾掉,再去得到沒有得到的律儀。假使說苾刍的話,並不先拾了苾刍戒,然後得到苾刍尼戒,他本身的苾刍戒,轉了形之後,當下就是叫苾刍尼的戒,體是一個。所以說並不是轉根的時候,把現在得到的戒舍掉,現在沒有得到的再去得到它,這個因緣。“故四律儀非異叁體”,四個律儀並不異叁個體。什麼叫叁體?下邊有解釋。

  

  解雲:舍戒因緣,總有四種舍。得戒因緣,謂從他受等。今轉根位,非四舍攝,故非有舍先得戒因緣也。又轉根位,無得先未得戒之因緣,故知尼等四戒,不異苾刍等叁體也。

  “解雲:拾戒因緣,總有四種”,我們說舍戒有幾種方式,它的因緣,這裏總的給你說一下,有四種。“得戒因緣,謂從他受等”,得戒的因緣也有好幾種(這個《苾刍日誦》裏邊就講過的),這裏是簡單的,從他受,就是別解脫戒從師受的。

  舍戒因緣四種,他這裏沒有說,我們說一下。舍戒因緣四種。一種是故舍。不想修行了,不要出家了,自己舍掉了,是故意的舍,有這個心,要舍戒的,這是故舍。

  第二是命終。別解脫戒,死了以後就沒有了。所以說苾刍,不能穿了袈裟火化的,只能穿缦衣,命終之後不是苾刍了。那麼有的人,世間上有些人,他就是著相,本來是居士,他命終了,還要給他現個出家相,頭一剃,甚至于穿袈裟,這個我們說不行,這不行的。得戒,這個得戒要受戒了才得的,我們說受一個戒很困難,我們這裏想傳戒,動了很多腦筋,現在還沒有頭緒。你說你臨終了,剃一個頭就是苾刍了?這個太容易了。那麼袈裟也不能隨便穿的。本來是苾刍的,尚且不能穿了袈裟火化,何況你是居士?想占便宜,這個不要!當然你心是好心,想現個出家相,總是心裏羨慕那個出家了,好心,但是這個做法卻是不大合適的。

  第二命終舍戒。

  第叁是二形俱生。那麼二形俱生是什麼呢?就是根變了。二形就是什麼呢?不男不女的那些。這些就戒沒有了,成那個二形的話。《 四十二章經》裏邊有,一個苾刍,他因爲煩惱重,他就把男根斷掉了,他認爲這樣子可以煩惱沒有了,其實呢,不但是煩惱沒有斷,連苾刍的身份也失去了。形壞掉了,那就是苾刍戒的體也沒有了。所以這是二形俱生,有二個形,都是五種不男,五種不男他是不生戒體的。

  第四種就是斷善根。善根斷了,那當然是戒體也不會有了。戒體都建築在善根上的,你善根都沒有了,哪有戒體呢?

  那麼四種舍戒,一個是故舍,有意地舍,他是不想清淨修行了,貪著世間的五欲去了,故舍,這是一種。第二種,命終舍,凡是命終了別解脫戒決定是舍掉的。菩薩戒可以到下世去,不舍可以,別解脫戒命終要舍。第叁種二形俱生,男女根不具,戒體不能生。第四種是斷善根,善根斷了,戒體也沒有了。

  舍戒的因緣總是四種,就是這個四種。

  那麼得戒的因緣,從他受,還有在佛在世的時候,開始的“善來苾刍”,一句話就須發自落,袈裟著身,行住坐臥如二十年的老苾刍,這是善根厚的那些。他只要佛說一個“善來苾刍”,一句話好了,馬上得戒。得戒的方式很多。佛在世,初十二年裏邊,有叁歸得戒的,有“善來苾刍”得戒的,好幾種。這個一般就是說四羯磨得戒,就是從他受,有戒師的。

  “今轉根位非四舍攝故”,那麼轉根,並不是四種舍戒裏邊又包含一個轉根,轉根不是舍戒。“非有舍先得戒因緣也”,他沒有舍戒的因緣,不是的,轉根不是舍戒的因緣。“又轉根位,無得先未得戒之因緣”,得戒要受,要佛在世善根厚的善來苾刍,你轉了個根,也沒有受,沒有得到的戒也沒有得到。所以既沒有舍的因緣,也沒有得戒的因緣。“故知尼等四戒,不異苾刍等叁體也”,所以說苾刍尼、沙彌尼、女居士的戒,跟苾刍、沙彌、居士的戒這叁個體沒有差別。當然近住戒不分男女,就沒有談了。前面叁個,因爲男女的不同,就分了七種。

  

  問:若從近事,受勤策戒,複從勤策,受苾刍戒。此叁律儀,爲由增足遠離方便,立別別名,如只金錢加一名雙,或五錢上,加五名十,十上加十,成二十耶?爲此叁戒,其體各別,具足頓生?

  “問:若從近事,受勤策戒,複從勤策,受苾刍戒。此叁律儀,爲由增足遠離方便,立別別名,如只金錢加一名雙,或五錢上,加五名十,十上加十,成二十耶?爲此叁戒,其體各別,具足頓生?”提一個問題,他說我們一般就是開始是受歸依,受歸依之後受五戒,受五戒之後受勤策戒(就是沙彌戒),沙彌戒之後又受苾刍戒。這個是一個規矩,我們說有部如此,四分律也是這樣子:要受苾刍戒,不能一步登天,先要受沙彌戒,要受沙彌戒之前,先要受居士戒;沒有受居士戒,不能受沙彌戒,沒有受沙彌戒,不能直接受苾刍戒。那麼所以說一個苾刍身上,就有居士戒,也有沙彌戒,也有苾刍戒,這叁個戒體都有。那麼這裏就是問,這叁戒體是不是“增足遠離方便”?遠離方便就是一條條的戒相,這些方便把它一點點加起來,那麼名字就不一樣。它好象一個錢,一個加一個變兩個,五個加五個變十個,十個加十個變二十個。這什麼意思呢?是不是本來就是居士戒五個,再加五個成了沙彌戒,沙彌戒十個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