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恶法,不是像初禅的谄诳心,欲界的谄心、诳心,它是不善法,不善发的是不善业,不是有覆无记的业,所以说欲界里边没有有覆无记业。那么假使有覆无记的心所,就是身见、边见,这个又是不能发业的,是见所断的,那么所以说有覆无记的业是没有的,欲界没有。
论云:复以何缘,二定已上,都无表业。欲界无有有覆无记表业,以无发业等起心故。有寻伺心,方能发业。二定已上,都无此心。又发表心,唯修所断,见所断惑,内门转故,以欲界中,决定无有有覆无记,修所断惑。是故表业,上三地皆无。欲界无有有覆无记表业。已上论文思而可知。
“论云:复以何缘,二定以上都无表业”,再提一个问题,这是《俱舍论》里边说的,他说:为什么缘故,二定以上没有表业?
“欲界无有有覆无记表业,以无发业等起心故。有寻伺心,方能发业,二定以上,都无此心。又发表心,唯修所断,见所断惑,内门转故,以欲界中,决定无有有覆无记修所断惑。是故表业,上三地皆无。欲界无有有覆无记表业”,这是论文。一个问题已经讲过了,欲界里边没有有覆无记表业,前面说过了,只有色界的大梵天王有这个,初禅有。那么下边就是:二定以上,为什么没有表业?他两个问题集中来讲一下。
他说发业,“以无发业等起心故”,二禅里边没有表业,欲界没有覆无记的表业,因为没有发业的等起心,发动的心没有,所以说没有这个。我们说发业,发业是身语业,身语业是前五识,前五识跟寻伺相应,“五识唯寻伺”,这个一定要记很熟,那么五识里,有寻伺才能发动五识,寻伺都没有,前五识不能起;那么前五识不起的话,他的身语业当然不起了。所以说二定以上没有寻伺,无寻无伺,当然不发表业。
那么再一个,发表业的心一定是修所断,见所断的烦恼内门转,这迷理的,对自己的,对里边、对道理不明白,不是像对事情有什么放不下,或者是执着,或者起什么烦恼。对外的迷事的是修所断的,这我们都讲过,所以说这里就是重新提一下就够了,不一定要很仔细地讲,反正把原则掌握住。一个是迷理,迷理是内门转,道理是自己心里的事情;迷事是对外边的事情有迷惑,不能是如实地了解,那是对外了。所以说修所断的对外门转的,可以发业;迷理的,内门转的,不发业。那么既然欲界里边没有修所断的有覆无记的烦恼,是没有,那么所发的业,也决定没有有覆无记的业。那么上三地没有寻伺,所以说也没有表业。
这个问题基本上前面都讲过,这里根据论上提的总结一下,把《俱舍》里的文引一下。“已上论文,思而可知”,上边的论文,前面圆晖法师已经讲过了,他就把论文引一下,这个你一看就可以知道,不解释了。
丁二 明三性
从此第二,明三性所由,就中有二,一明三性所由,二明二种等起。
“从此第二,明三性所由”,三性——就是善、恶、无记,“所由”,它的依据。“于中有二,一明三性所由”,三性的来由,“二明二种等起”。这两个意思很重要的,我们说要背颂,这个两个颂要背。“胜义善解脱”,跟“等起有二种”,这两个颂都是理论性的、原则性的东西。
戊一 明三性所由
且明三性者,论明四因能成三性,一由胜义,二由自性,三由相应,四由等起。此中应辨:何法何性?由何因成?颂曰:
胜义善解脱 自性惭愧根 相应彼相应 等起色业等
翻此名不善 胜无记二常
“论明四因能成三性”,就是三性所由,怎么样子成三性的?有四个因。《俱舍论》里边说四个因成三性——善、恶、无记,有四个因。“一由胜义”,一个是胜义,一个是自性,一个是相应,一个是等起。那么这四个东西,怎么样子说?“此中应辨:何法何性?由何因成?”什么法,它是善、恶、无记哪一个性?由哪一个因所成,这四个因里边,什么因所成的?这个里边的问题就不少。
“颂曰:胜义善解脱”,先说善,善有四种,“胜义善”就是解脱涅槃。“自性惭愧根”,“自性善”有惭、愧两个心所,“根”,三善根,五个。“相应彼相应”,相应善就是跟自性善相应的心王、心所,这是相应善。等起善,“等起色业等”,由善的心发动的那些业,语业也好,身表也好,语表也好,这是色业,这是等起善。“翻此名不善”,反过来说,把善的翻过来,就是不善,也有胜义不善,自性不善,相应不善,等起不善。“胜无记二常”,胜义无记,两个无为法,就是虚空无为跟非择灭无为。那么自性无记有没有?这个我们下边再讲。
释曰:胜义善解脱者,涅槃名解脱,以涅槃中,最极安隐 ,众苦都寂,犹如无病,是善是常,故名为胜。有实体故,复名为义,故此涅槃,名胜义善。
第一是“胜义善解脱”,解脱就是涅槃,就是择灭无为。
“以涅槃中,最极安隐,众苦都寂,犹如无病,是善是常,故名为胜。有实体故,复名为义”,这个我们前面见过面的,一开始在序品里边就讲了。什么叫胜义?它是善的,又是常的,最殊胜。你善的固然好,要是无常的,也不行,虽然善,无常,那么也不太殊胜;但是常的,是不善也不好,那没有什么殊胜。它既是善,又是常,在七十五个法里边,或者说百法也好,什么法也好,所有的一切宇宙万法之中,又常又是善的,只有一个,是涅槃——择灭无为。所以这个是善的、是常的叫胜。那么当然,无为法都叫胜义,这里是说善,胜义的善,却只有一个,就是择灭无为。
那么我们先讲胜义。什么叫胜义?是善的、是常的,是胜,这个就是最殊胜,又常又善。那么义就是说,这个又常又善,假使没有体的、是假安立的,那么不叫义,这是个假的法。它是真的,有实体的,这是有部的说法,经部认为无为法是没有体的。那么有部的说法,无为法是有体的,它是又是善,又是常,又是有体。又是常、又是善的叫胜,有体的叫义,胜义的意思就是这样子。
“故此涅槃,名胜义善”, 涅槃是善法里的最高的善法。我们以前在讲“法处”的时候,为什么法处一个法叫法,其它的不叫法?里边一个原因就是法处里边包含至高无上的涅槃在里边,所以独得法处的名字。那么这个涅槃——就是解脱,为什么殊胜呢?“最极安隐”,我们说大家求安隐,极乐世界,他们求安隐了,安隐还有层次,最安隐的,一切苦没有了,好象一个人没有病,什么病都没有的,这个是什么东西呢?就是涅槃。所以不要把涅槃理解为一个死亡。一般人,“什么什么人涅槃了,释迦牟尼佛涅槃了,就是没有了”,好象是很消极,很痛苦的。实际上涅槃是最极安隐,什么苦都没有的,这叫涅槃;你说有苦的就不叫涅槃。我们说三苦息灭,贪瞋痴的因,一切贪瞋痴的果,都没有的地方叫涅槃,所以说是最好的地方。不要把涅槃想象成一个苦恼的一个东西,什么好的都没有了;什么好的都有才是涅槃,什么坏的都没有才是涅槃。这个涅槃,叫胜义善,是最高的善,又是无为的、常的,又是最高的善法,胜义善。所以善里边,第一个是胜义善,最高的善,涅槃。
自性惭愧根者,根谓无贪等三善根,及惭愧二。此之五法,体性是善,犹如良药,名自性善。
“自性惭愧根”,第二种善,自性善,本身是善的。本身是善的,就是它本身自己是善的,不是依靠人家才善的。那么有为法里边是惭、愧、根(三善根)。“根谓无贪等三善根”,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这三个善根,加上惭、愧两个心所,这五个法本体就是善。“犹如良药,名自性善”,良药就是说,它这个药自己本身是有药性的,能治病的,叫自性善。
相应彼相应者,上相应是标,下相应是释。谓彼前无贪等五,余心心所,自性非善,与彼相应,而得善名,名相应善,如杂药水。
“相应彼相应”,另外一个善,叫相应善。跟自性善相应的法叫相应,上面一个相应是标这个善法的名字,第三个善叫相应善;下边那个相应是解释,这是动词,跟自性善相应的那些法叫相应善。“谓彼前无贪等五,余心心所自性非善,与彼相应,而得善名,名相应善”,就是说前面的无贪、无瞋、无痴,加上惭、愧,五个心所以外,其余心王心所,它们自性不是善,不是自性善,自性不一定善,它可以跟善相应,也可以跟无记相应,也可跟不善相应。但是它跟善相应的时候,就成了善法。“与彼相应”,与这五个自性善相应的时候,它也善了,叫相应善,是跟它和起来,才叫善的。
打个比喻,“如杂药水”,这个水本身谈不上治病的功能,没有,但是你把药跟水和起来,假使中药,把它煮了、煎了,这个水就成了药,可以治病了,那么西药的话,你把这个水,把药冲在里边了,那这个水也成了药水,也可以治病。但是这个水之所以能治病,因为有药水和在里边,如果没有药水的话,它本身就不是治病的,功能是没有的。相应善,跟善法相应应了,它也起善的作用,如果跟善法不相应,它也不是善。这个是跟药和起的水一样,跟药和了一起就有治病的功能,但是你没有和药,治病功能本身是没有的,自性不是善法。
等起色业等者,色业谓身语表无表业等,等取不相应中四相及得,二无心定,此等诸法,名等起善。以是自性及相应善,所等起故,而得善名,如良药汁所引生乳。
第四个善是等起善,这个我们也见过,就是身语业,身语业之所以是善,就是发动心是善,才是善。“色业谓身语业”,“色”,这是有部的说法,身业是形色,色法,语业是音声,也是色法,那么所以这个色业就是身语二业,还有加上无表业,无表业也是色法。无表也是色,色法有十一个,最后一个是无表色,所以说无表色也是色法。像这些你把《俱舍》前后贯通,其味无穷,如果你知后不知前,知前忘了后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