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1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却不是。固然我们的根性不同,有的人他分析力很强,学《俱舍》清清楚楚,一个一个界限分明,不但是《俱舍》,我们说藏地学法的要学好几部,最起码的要四部——有部、经部、瑜伽、中观,这个每一部的界限都历历分明的,这样子学法就是没有混淆,没有混里混同的话的。那么假使说,天资差,学不进去,怎么办呢?这个不是你的天生的天资,这是过去的善根薄弱,正因为你过去善根薄弱,这辈子要拼命地补。过去善根好的,这一辈子能够很仔细地分析,能够理解,能够明白,固然是过去的善根,但是你这一辈子如果不努力的话,一把刀摆在那里不用的话会钝。如果你再去盲修瞎练,眼睛闭起来,腿子收起来,不思善、不思恶,什么都不要想,那么你把刀摆在露天,太阳晒了、风吹了、雨打了,没有好久就烂掉了,智慧也退掉了。所以说智慧,主要还是靠自己的,过去没有的,拼命地补;过去有的,也不要放逸,你还没有得无漏法,还没有到不退,会退的。

  那么这两个问题,回答起来是不太好理解,但是也要学一下。“颂曰”,这两个问题回答两个颂。

  “无表无执受”,那么五类分别门——有执受、无执受,无表是没有执受的。“亦等流”,是等流。“亦”,表示里边有刹那,因为这个无表色,见道的那个是这一刹那的无表色,是刹那。这是没有同类因的,无始以来都是有漏法,这一刹那产生了无漏法是从来没有同类因的。那么还有有情数,这个无表色决定属于有情数的,不属于非情的,不能说山河大地有个无表色,这是讲不通的。

  “散依等流性,有受异大生”,散的无表是有等流性的。“有受”,有执受的,是不同的大种所生,这是散的(这个下边反正都要讲)。“定生依长养”,定中的无表色有长养,禅悦,禅悦是能长身体的,这个四大种有长养的。“无受无异大”,它的大种不是各别的。这个是无表。“表唯等流性”,表只是等流性。属身上的有执受;属于语的,假使语表,那就没有执受。那这些很略,仔细的都在下边会说。

  

  释曰:前六句,明无表类及所依大种,后两句,明表类及所依大种。

  “释曰”,前六句明无表,后面两句释表。“明无表及所依大种”,后面两句说表业跟它的依的大种。

  所以话不多,包含的内容却非常多。有的人怕繁,“啊呀,学了干啥去,阿弥陀佛,解决问题”。你阿弥陀佛解决问题,是生西方解决问题,到了西方,你这个还得学了,你不学不成佛了。我们说“法门无量誓愿学”,你有一个法门没有学好,成不了佛的,因为什么?智慧没有圆满,度众生也不能圆满,假使这个众生要这个法门度的,你没有它,你就度不了。医生对病人,各式各样的病人都要能看,各式各样的药都要准备,你说这一类药,你不准备,那么这一类的病人来了,你就看不了了,那你这个医生也是不是头等的,起码是二等以下的。要成佛就是头等的医生,那你什么病都要看,什么药都要有,你自己智慧要圆满,然后度众生也圆满,那你非学不可。所以说有的人说,“你要灌顶,什么不受,你将来成不了佛”,实际上你这个不学,你哪里成佛了呢?这个一样的。这些基本东西你没有学,你怎么成佛,你怎么说得过去呢?更不能成佛!“释曰:前六句,明无表类及所依大种,后两句,明表类及所依大种。”

  

  无表无执受者,若定若散,一切无表,无变碍故,名无执受。

  “无表无执受”,开始了,不管你是定共无表,还是散的无表,定的也好,散的也好,一切无表色都不是极微所成,没有质碍的,没有执受。

  有执受、无执受,我们前面讲过了。他心、心所法执持它,为所依的地方,损益共具,它这个舒服了,心、心法也高兴了;心、心法高兴,它所依的地方也会得到增益,这就是执受的意思。那么无表色却是没有执受的,你说你身体瘦了,你这个戒体不会瘦,可能一个人很瘦,但是他的持戒很强,这个戒体非常有力,这个跟执受是不相干的,无表色没有执受的。因为它是没有变碍故,不是极微所成的,没有变碍性的,不是所执受的东西。那么什么叫有执受、无执受,要前面去看,界品有,我们这里不能再回过去讲了。

  

  亦等流情数者,谓无表色,同类因生,是等流性。亦言显此有是剎那,谓苦忍俱,道共无表,非等流故,名有剎那。言情数者,又此无表依内身起,有情数摄。

  “亦等流情薮”,等流性,就是同类的,同等的类流类的,就是同类因生的,叫等流。

  “谓无表色,同类同生”,无表色都是同类因生的,是等流性。这是说五大类里边它是等流性。

  “亦”,这个是也有刹那,刹那不是等流性的。“亦言显此有是刹那”,这个“亦”摆在里边,就表示这个无表色里边,也有一个是刹那的。什么时候?“谓苦忍俱,道共无表,非等流故,名有刹那”,所以讲这个,一定要前面知道,没有知道,这个苦法忍也是一个陌生名词。我们苦法忍,学过都知道,见道的十五刹那,第一刹那就是苦法忍。苦法忍是第一刹那见道,这见道是无漏法。这个无漏法,以前无始以来都是凡夫,从来没有出现过,苦法忍是第一个无漏,这个无漏非等流性,无始以来没有同类因的,这个前面都讲过。这个苦法忍同时生起的道共无表(道共戒),这个不是等流,是刹那的,属于刹那的。这是有刹那。

  “言情数者”,第二句里边还有情数。“又此无表依内身起,有情数摄”,无表色决定是从有情身上生出来的。我们说受归依,得一个归依的无表,你说只是人,或者是天受归依,他才生起归依的无表色。不可能一个石头,你给它归依,把它雕个像,跪在那里的像,你给它说了半天归依,它会不会生无表色呢?不会的。它不是有情,不会产生无表色。你说了半天,它又不懂你了。我们说不要说它是个非情,有情,如果他是欧洲人,我们说的汉话,他一句也不懂,他也不得戒的,无表色也生不起来,何况非情呢?(无表色)决定是有情所摄。

  

  散依等流性,有受异大生者,明无表所依大种也。散谓欲界别解脱无表也。依谓无表所依大种。此散大种,同类因生,唯等流性。又此大种,散心果故,名有执受,必有爱心,执为自体,故有执受。异大生言,显身三、口四,七支无表,一一各别,四大种造,以散七支展转相望,非一果故,故此七支,各别大造。

  “散依等流性,有受异大生”,这是无表色讲完了,讲无表色能造的四大种,也就是它所依的四大种;四大种的又是属于哪一类,那就是更推一层进去。

  “散”,就是欲界的别解脱戒,无表色。“散”就是欲界的,欲界是散地,三界九地,除欲界以外,其余八个地都是定地,初禅以上都是定地,只有欲界是散地,没有定。这个“散”字就代表欲界。欲界的别解脱戒,就是散的无表色。

  “依”,“谓无表所依大种”,“散依”这个依就是说,这个欲界的别解脱戒无表色,它依的大种是哪一类的呢?此欲界所依大种,同类同生,这个大种同类因生的,等流性。欲界没有刹那的。

  “又此大种,散心果故,名有执受”,这个四大种,是散心的果,不是定中生的,叫有执受。我们知道,无表色是无执受,但是无表色所能生依的那个大种,却是有执受,欲界的是有执受;色界的定共的,是没有执受的。所以这个不要混淆。我们说这个有执受,就是生起欲界无表色的四大种,那是有执受。而不管你欲界的也好、色界的也好,所有的无表色却都没有执受的,这个不要混淆。现在讲的有执受是四大种,这个四大种是欲界的果,那是有执受的。

  “必有爱心,执为自体,故有执受”,在欲界的这个色法,它决定有爱心——爱心就是执着的心,“执为自体”,执为是属于我的,那么这个有执受。

  “异大生”,异大生就是说,我们的别解脱戒身三口四,这身三口四的能造的大种,不是一个。“显身三口四,七支无表,一一各别,四大种造”,假使你说,不杀这一支,它的能造的四大种是一堆。不偷盗,这个一支的无表色,能造大种,又是另外一种,不是跟前面一样的。为什么原因?“以散七支辗转相望,非一果故”,以不是定中的七支,这个身三口四七支,它们互相地对起来看,都不是一个果,不是同一果。那么它们的七支,决定是要各别的四大造,不能同一四大种所造。这是欲界的无表色的能造大种,不要忘记,这是说能造的四大种,它是有执受;而这个每一支都是各别的大种所生,七支是各不一样的。

  

  定生依长养,无受无异大者,明定无表所依大种。定生无表,总有二种,谓静虑戒及无漏戒。此二无表,所依大种,唯长养性,以在定中必能长养四大种故,定生大种,唯长养性也。又定大种,是无执受,以于定位,必无爱心,执此大种为内自体,故无执受。无异大者,显定无表七支,同一四大种造,以此大种与定心俱,定心一故。故此大种亦唯一具。又此七支,展转相望,同一果故,无异大造。

  “定生依长养,无受无异大”,定生,就是定中所生的,不是散心的,明定的无表所依大种。定生无表有二种:定共戒,道共戒。定共戒是静虑戒,有漏的;道共戒是无漏的。这两个无表都是定中生的,叫定生无表。

  “此二无表,所依大种,唯长养性”,这两个无表色,所依的四大种,“长养性”。为什么?“以在定中,必能长养四大种故”,定里边对四大种,能够起长养作用。我们说食,段食、触食、思食、识食,定里边,它不是段食,以禅悦为食,那就是有长养性,定里边决定有长养性,长养四大种,所以这个四大种就是长养性。定生大种只有长养性的。

  “又定大种,是无执受”,定大种跟散的大种不一样,“以于定位,必无爱心执此大种,为内自体,故无执受”,散心的时候决定执它为自体,所以有执受,定中的时候,没有爱心,不执它为自体,所以没有执受。

  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