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。所以說什麼唯物也好,唯心也好,都與我們佛教不相幹。所以說我們佛教徒有些糊塗的,“我們是唯心論者”,什麼什麼說了半天,你這糊裏糊塗,你到底佛教是什麼東西也不知道,自己說是唯心論者,把唯心帽子戴得高高的。也有些佛教徒,在解放初期就有,他就拼命地辯論什麼我們的佛教不是唯心論者,什麼?唯物論者。也是一個糊塗,兩邊倒,唯物論也套不上去的。你如果你說唯物論,那很多東西不是唯物的。總的來說,世界的一個想法,一因主,總是一個最初的原因,從這個裏邊派生出各式各樣的事情。那麼流衍下來,就産生器世間,有情世間。一因主,有個作先覺因,這個先覺因下邊要說。“生諸世間”,有一因主,有一個先覺的因,作個先覺因,然後産生世界。

  什麼叫先覺因?“外道計天,先起欲覺,欲受用境,名先覺因,能生世間,此虛計也”,外道總是,“計”就是他們安立一個天,這個天,他感到寂寞了,感到孤單得很,一個天,只自己一個人,他就想要去受點五欲的感覺,“欲受用境”,他希望受用一些欲境,那麼就造些……。因爲這個覺,欲的覺在先,因爲要受用境界,就造世界。這個上帝大概也是感到孤單,要造一個什麼亞當陪陪他,所以拿個泥巴做一個人。“此虛計也”,這是虛妄的想法。

  “業有善惡,果分淨穢”,我們說世界上的事情的變化,都是業來的,這個業有善有惡,它的果報自然就是有淨的,也有穢的(就是不幹淨的)。

  “人中善業,惡所陵雜,以雜業故,感身不淨,感外資具,郁金栴檀,甚可愛樂”,人間的善、惡都有了,但是人間的善,都是夾有惡業的,總是不能離開惡,惡的力量強一些,所以人的業是雜業,沒有一個單純的善業,這個善總是爲自己的私心雜念所引起的。我們說有的人做好事,他很努力,很賣勁,但是,他後邊一個東西——要名或者是要利,或者有其它的企圖,總是有一個不幹淨的東西夾在裏邊,這是雜業。所以說他感到的東西、果報,身是不淨的。我們說這個身體,很多人以爲這個人身,很可貴,長的比畜生好看得多,實際上,你把皮剝了,你感到可不可愛?恐怕你會害怕。

  我們說小說裹邊,經常說僵屍鬼,眼如銅鈴,這個眼睛跟銅的鈴一樣,瞪起來可怕,但是你把人的眼皮削掉之後,你看看,你當下就是眼似銅鈴,瞪起那個眼睛,可怕。眼皮,有兩層皮把你蓋起來了,就看到眼睛,噢,什麼什麼眼,迷掉了,好看得不得了,如果眼皮一去掉的話,就是銅鈴。解剖學的那個生理挂圖,你們看一看,把皮去掉的那個生理圖,這個臉上的血絲啊,一個眼睛瞪起的那個樣子,很難看了。我們說看了鬼怕,恐怕鬼看了我們這個樣子也怕,看了這個不好看了。那麼這個皮上是那麼可怕,裏邊呢,痰、膿、血水、髒腑,胃裏邊有胃水,腸裏邊腸液,再說呢,大小便,這個東西,髒得不得了。

  我們說廁所大家討厭,都不願意到廁所裏蹲在那裏。你說你一輩子住在廁所裏,願不願意?肯定不願意。我們的廁所要好一點,高枧的茅廁,看到吐口水,趕快跑開,髒得不得了。但是你想想自己,本身就是一個天然的廁所,這個廁所的髒,就是人的髒使它髒起來,如果它沒有人去,它一個就是高枧的廁所,一個茅棚棚,裏邊有個缸,有什麼髒的?又不髒,但是人去了之後,就髒得不得了,看那個樣子,簡直是沒有辦法想象。我們以前第一次到高枧來,幾個上海居士陪我來的,他們說高枧一切都可以忍受,吃得差一點也沒關系,天冷一點也沒關系,就這個廁所沒有辦法。這個廁所,路當中這麼樣子擺起,男的、女的,對面的一起在屙,這實在是太不文明了,他們只好學校裏的廁所去一下。那麼這個是廁所的髒,但是不知道人的髒更髒,廁所的髒就是人的髒産生的,所以人裏邊非常之不淨。

  但是外器、資具,“郁金、旃檀,甚可愛樂”,我們感的業裏邊,外邊的外資具,就是器世界,卻又感到很好的東西,郁金、旃檀,都是香的東西,很可愛樂的。我們看到風景好了,這個樹裏邊,旃檀樹有香氣,這個不是很好的嗎?這是雜業。惡的裏邊還夾點善業,所以說雖然身很不淨,外器間還比較好、幹淨一點。再說,我們爲什麼外世間好,內邊不好呢?我們想想,大概是這個原因,我們做事情,表面都做得冠冕堂皇的,內心卻髒不堪言,所以說藏在皮裏邊的,髒得不得了,表面上看看,馬馬虎虎,還可以看看,大概這個有關系。所以說外器間,跟人的外相,總算還可以,但內邊的就不堪設想,髒得不得了。

  我記得,我們以前聽經(那個時候,我還接受不到),他說爲什麼我們吃東西,吃很好的東西、飲食,甜的、香的,那個東西吃下去變大糞,臭得不得了,小便也是臭得不得了,什麼原因?煩惱,人有煩惱,所以把好的東西都變成臭東西了。開始,我那個時候,才信佛,是科學的頭腦:這個是化學變化嘛,把那些消化出來,産生那些氣味來了。後來一想,這個氣味,哪裏來的呢?化學變化,又哪裏來的呢?就是煩惱推動它變的。這個也很合理的,因爲煩惱在的時候,最好的東西給吃下去,沒有一個不臭的。你乞丐吃的髒東西,固然大便臭,你作國王的,吃得最好的東西,更臭。爲什麼?越是吃得好的東西,大小便越臭,這個你們自可體會一下:如果吃葷的,那個油膩多的,特別臭,吃素的要好一點,幹淨的東西要好一點,吃簡單的,一天到晚吃那個鹹菜、蘿蔔的,那些人大小便要不臭一些,那麼吃大蒜就不要說了,那個是臭不堪言。

  “諸天善業”,人間如此,諸天上他的善業“惡不能雜,名爲純業 ”,不能說惡一點也沒有了,這個惡是微細的惡,跟善業比起來,成分太淡了,所以說叫純業,所以他感到器世間、有情世間都是比較好的。“以業純善,所感內外二事俱妙”,天上的業,天上,初禅以後,欲界的欲貪、瞋恨心,這些煩惱都沒有,才能生到初禅。那麼欲界來說,我們就淫欲的事情來看,交、抱、笑、視淫,這個一層一層輕,煩惱越輕,這個惡就少,當然器世間、有情世間當然也清淨些。所以說天之所以純,就因爲他的善業是比較多、比較純,惡業極少,尤其是色界,惡業很微細,一般的是無記的,都是有覆無記。真的很惡的,就不大有。所以說,天上所感的內外二事,內是有情世間,外是器世間,都一樣,都好,那這裏是……。

  我們說《俱舍》講不講修行?講修行。這裏就告訴你,人是不淨的,身不淨,人間的地方,因爲業是雜的,身體是不淨的,這就告訴你了,沒有淨的,不要貪著身。一般的都以爲,那些青年,都是貪身了,貪得迷掉了,自殺的也有,愚癡得不得了。所以這些人都是沒有信佛教,如果信佛教的人不會自殺,要真正的信,那個信的不真,也不在裏邊。真正信佛教的人,一切都是因果,這個因果,哪個造的?是你自己造的。自殺有什麼用呢?只有創造善業,後輩子才不會受果報。現在的事情,就是你前輩子的事,你要自己負責,將來的事情,也由你現在自己造業負責。那這樣子的責任感起了之後,絕對不會自殺,自殺的後果,自己又去造業了,殺人了,自殺是殺人了,這個罪很大的;同時對世間是不負責,你在世間上有很多事情要你幹的,有責任的,父母要你供養的,國家培養你是要你來爲人民服務的,你什麼都丟了,自殺了,自己也對不起自己。同時呢,也做了很多的壞事,放棄了你責任,殺了一個人;如果修行的人的話,殺了個菩薩,這個更厲害,所以絕對不能自殺。

  

  問:此所由業,其體雲何?答:思及思所作者。此明二業,于契經中,說有二業,一者思業,二者思已業。思已業者,謂思所作。

  “問:此所由業,其體雲何?”這個所造的業,就是器世間、有情世間的差別由業,“此所”,這個業,它的來源是個業,這個業的體是什麼東西呢?你說了半天業,業到底是啥東西啊?

  “答:思及思所作者”,答,這是頌的回答,這個業就是思跟思所作。

  “此明二業,于契經中,說有二業,一者思業,二者思已業”,這個不是自己亂說的,這是根據經上的,有聖教量,以聖教爲我們的依據。契經裏邊說有兩種業,一種是思業,一種是思已業。

  什麼叫思已業?“思已業者,謂思所作”,就是思所造的,思所推動的。

  

  思即是意業,所作謂身語者,此明叁業,即前二業,開爲叁種。思是意業,思所作者,是身語業,因思起故,名思所作。

  “思即是意業,所作謂身語”,那麼再進一層解釋,思業本身就是意業,那麼所作業,就是身語二業,這是兩個業開了叁個業。本來是思業、思已業兩種,但是你再明細地說,思業就是意業;思已業,又分身口二種,就是身業、語業。

  “此明叁業,即前二業,開爲叁種”,就是前面的二業,把它打開來,就是叁業。那麼我們叁業是經常聽說的,身口意叁業;二業,恐怕是陌生的。那麼實際上,叁業來源是二業,沒有二業就沒有叁業,叁業的體,就是根據二業來的。

  下邊要講二業、叁業的關系。“思是意業,思所作者是身、語業”,那麼關系就是,思業就是意業,思所作的業是身、語業,這是先說一下。那麼詳細的辯論在下邊。“因思起故,名思所作”,什麼叫思所作呢?因爲思所發起的,叫思所作,思所造作的。

  

  言意業者,約等起立,業即是思,與意相應,意等引起,名爲意業。

  那麼什麼叫意業?“約等起立”,等起這個名字,前面見過,同等發起,那麼它是善的,發起的也是善的。

  這個中間插上來的,就吃虧。我們這裏唯一的缺點,就是流動性太大,學好的走了,沒有學的來了,那麼前不接後,後不接前,學了一半走了,後邊不知道,中間來了,前面也不知道,那麼前後都聽到的,絕無僅有,就是那麼幾個人,全部聽到的,恐怕沒有,全部走完了。我們才來的時候,大概十人左右,最後走的就是法音師,現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