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在一個也不剩了,就一個老師還在,學生都沒有了。那麼後來的,都是沒有聽完的,前面講的都沒聽到,總算《俱舍論》,從開始的還有幾個人。
什麼叫意業呢?就是等起,它的這個名字,意從什麼安立的呢?就等起的這個方面來安立的。什麼叫等起?“業即是思”,思本身就是業。這個業,這個思,思心所,“與意相應”,意就是第六意。這個思跟意相應的,“意等引起”,是心王把它引起來的。那麼這個就是從等引的關系來說,叫意業。因爲思是思了,怎麼叫意業呢?因爲這個思,它是跟第六意識相應,是意等引起來的,所以叫意業。所以說這個意業,是等引的關系,來安立它的名字的。本來是思,怎麼叫意業呢?因爲這個思是意等引起來的,所以說叫意業。
言身業者,約所依立,身謂色身,業依身起,名爲身業。
什麼叫身業?“約所依立”,這個身業,根據所依的關系安立的。什麼叫身呢?色身,我們這個身體,這個業由我們身體造出來的,所依的是身,所造的是業,那麼這個身業的,就是說依靠那個身造的業,從所依的身來安名字的。意業,從等起的意來安名字的。我們說做壞事,殺人、偷東西、不淨行等等都是身幹的壞事情,好事,禮拜、供養等等,或者是行菩薩道,也是身體做的,那麼叫身業,這個業依身而起的,叫身業。
言語業者,約自性立,以語自性,即是業故。
“言語業者,約自性立”,這個業就是依語起的,對不對啊?不要亂套,這個是約自性立,本身語就是業,語就是說話,這個說話本身就是業。“以語自性,即是業故”,本身這個話,我們說這個話,就是業。你說的好話,就是善的語業,假使念誦、念經、贊歎等等。那麼你罵人,本身這句話就是語業,就是業了,罵人這個事情本身就是它,不是依靠了語來才起的業,這個不要亂套。
這叁個都不一樣,等起業,我們說意,這個意並不是指無間滅意,就是意識,第六意識,第六意識它等起那個思,那麼這個思跟意,同樣的等,這個思是善的,意也是善的,思是惡的,意也是惡的,反正,或者意是善的,思也是善的,意是惡的,思也是惡的,叫等,等引起,叫等起。那麼身業是依靠身而造的業;語業,本身語就是業。
又論雲:然心所思,即是意業,思所作業,名爲身語二業,是思所等起故。解雲:思名等起,思與心等能引起身語業也。
“又論雲:然心所思,即是意業,思所作業,名爲身語二業,是思所等起故”,這個等起,又是一個等起,這跟前面的不一樣。前面說經裏邊說二業,業有二種,一者思業,二者思已業。下邊說,思業、思已業又分叁種,這是論裏說的。 《俱舍論》裏邊說,“然心所思”,這個心所法,思心所,就是意業,我們說意業本身就是思心所,它這個思心所是第六意識等起的,叫意業。本來叫思,怎麼叫意業呢?是第六意識把它等起的,同等發起的,叫意業。那麼思所作業,叫身語二業。爲什麼叫身語二業?是思所等起故,思心所把它發動的,思心所跟心王,一起能夠發動這個身業、語業,而發動的又跟它相等的,善的思心所,發動善的身語二業,惡的思心所發動的是惡的身語二業,等,它們是相等的,所以既起又等,叫等起,思心所把它等起,引出來的。
那麼二業、叁業講好,要講五業了,再開大一點,五個業。
丁二 明五業
戊一 明表無表
從此第二,明五業:一、明表無表,二、明身語表,叁、證有無表。且初第一,表無表者,論雲:且身語二業,自性雲何?頌曰:
此身語二業 俱表無表性
釋曰:身語各有表無表,故身語二業,俱表無表性。
“從此第二,明五業:一、明表無表,二、明身語表,叁、證有無表”,這裏邊有辯論,先把它講出來,先說有表業、無表業,然後再說身業裏邊有身表業、身無表業,語業裏邊也有語表業、語無表業,這樣子叁個業就化了五個業。但是問題在于無表業到底有沒有?經部跟有部有大辯論,這裏後邊也引了不少。先說,“論雲”,《俱舍論》提問,“且身語二業,自性雲何?”在《俱舍論》原文裏邊,在講五業之前,要提一個問,他說身、語這兩個業,它的自性是什麼。身業、語業,它的自性是什麼呢?這個問題,我們好象沒有考慮過,身業嘛,身造的業,那它什麼自性呢?這個有部跟經部不一樣。
“頌曰:此身語二業,俱表無表性”,那麼先說它有兩種,然後是,表業是什麼,無表業又是什麼。“頌曰:此身語二業”,身語二業,複雜一些,比意業複雜。意業就是思心所,那很簡單,不要多說,沒有什麼好多說的,但是身語二業裏邊有東西,需要詳細廣辨。
“釋曰:身語各有表無表故,身語二業俱表無表性”,先說身語二業,它的自性有兩種,一種是表業,一種是無表業,兩種自性。
戊二 明身語表
從此第二,別明身語表。 論先問雲: 且身語表,其相雲何?頌曰:
身表許別形 非行動爲體 以諸有爲法 有剎那盡故
應無無因故 生因應能滅 形亦非實有 應二根取故
無別極微故 語表許言聲
“從此第二,別明身語表”,這個裏邊,再詳細辨:表業的自性是什麼?無表業又是什麼?先說表業,“從此第二,別明身語表”,身語業的表業是什麼爲體性?“論先問雲”,《俱舍論》先提問,“且身語表”,先說身語表。它的相是什麼?就是它體性是什麼?
“頌曰:身表許別形”,身表業,“許”,有部這麼說,“別形”,各別各樣的形式。我們說,有部開始講色的時候,不是有顯色、形色嗎?它說身表業的體,就是形色,“非行動爲體”,這是對正量部的辯論,正量部認爲是行動,是它的體。假使殺人,這個動作,就是身表的體,而有部說,一切法剎那滅,沒有連續的動作的,你這個過去了,滅掉了,那個相似相續接下來,不是前面那個了,已經後邊那個了。這個我們小時候,不曉得那麼玩過那個玩意兒沒有?一本書,你畫一個東西,畫一個人,把他的手慢慢提起來,腳慢慢的走路,你把書翻得快的時候,就像一個人在走路,一個手在晃啊晃,但是你每一張紙都沒有動,都分開的。電影也是這麼一回事情,一張一張的影片,把它很快地連起來放,就看見電影銀幕上,這個人跑來跑去,說話,什麼東西,其實你拿一張影片,一張一張看,一張也沒有動,都是死板板的。那麼這就是說,行動假安立的,就是剎那滅的,一剎那就滅了,沒有運動。我們前面學過印度佛學,就是正量部說心跟外器間的火焰之類的、流水、聲音這些是剎那滅,而許這個器世間裏邊也有些東西不是剎那滅,是一期生滅。這個裏邊,就是跟有部的剎那滅有辯論,這裏是一個矛盾。(76A)正量部說,行動爲體,有部說非行動爲體,否定。
“以諸有爲法,有剎那盡故”,那爲什麼不是行動爲體呢?因爲有爲法是剎那滅的,“有剎那盡故”,這些都是因明。“應無無因故”,這是一個量,“生因應能滅”,又是一個量,那麼這是有部把那個正量部的都駁掉了。那麼世親菩薩卻是同情于經部的,你說有部說身的表業是形色,不是行動,那麼你把行動的理由駁完了,最後是不是形色的這個成立了呢?世親菩薩又提出來,又否定他。“形亦非實有”,形色也不是實在有的。爲什麼原因?“應二根取故”,假使實有的話,兩個都能取,“無別極微故”,沒有其它的極微,這也是駁掉了形色實有的一個依據。這都是因明。那麼這裏就是說,世親菩薩,先把有部的身表業是形色提出來,然後他把那個正量部的行動爲體駁掉,然後並不就這麼許可有部的形色爲體,世親菩薩本身就依據經部的說法,把形色駁掉,也有他充分的理由。然後身表業的問題解決了,講語表業,“語表許言聲”,語表就是說話的聲音。
釋曰:前九句明身業,後一句明語業。初一句,論主述一切有宗,形爲身表。次五句,論主破正量部,動名身業。次叁句,論主卻破一切有宗,實有形色。
“釋曰:前九句明身業,後一句明語業”,這組頌,兩個半頌了,一共是十句,前面的九句講身業,前九句明身業,後一句明語業,最後一句明語業,兩個半頌。兩個半頌十句,兩個頌八句,一共十句,前面九句,兩個頌零一句是講身業,最後一句是語業。
“初一句,論主述一切有宗,形爲身表”,第一句話,論主世親菩薩先把一切有部的主張說出來。一切有部認爲身表業是形色,因爲一切有部把色法分成顯色、形色,“色二或二十”,都是前面講過的,顯色、形色兩種。那麼實際的色就是顯形色是實有,其它的都是假安立的,那麼身表業,就是形色,這是有部的主張,“形爲身表”。
“次五句,論主破正量部,動名身業”,下邊呢,以有部的觀點來破斥正量部的以行動爲身語表業的說法。那麼後邊叁句,“形亦非實有”,這是世親菩薩把正量部破掉之後,反過來又破有部。你說形色,固然正量部的行動爲體是不能成立,你說形色是身表業,也不能成立,所以說,後面叁句,“論主卻破”,反過來破一切有部的宗旨,實在的形色,你說形色實有,這個本身有問題,形色既然不是實有的,那怎麼說是身表業呢?不能以它爲體。那麼到底什麼爲體?後邊要說,他是贊成經部的說法。
身表許別形者。一切有宗,許身表業,形色爲體。由思力故,別起如是如是身形,名身表業。形謂形色。
“身表許別形者”,這是第一句話,“一切有宗,許身表業,形色爲體”,我們前面說的身語二業,什麼爲體呢?先說身語二業有表、無表兩種,先說表業,然後再說無表業。表業裏邊,先說身表業,它是什麼爲體?形色爲體,這是有部的主張。“由思力故,別起如是如是身形,名身表業”,我們身表業是思心所等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