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引起的,因爲思心所發動了就引起這樣、這樣子的身的形狀。什麼身形呢?他下邊舉個例,“形謂形色”,形就是形色。形色是什麼,你們記不記得啊?形色有幾種?長短方圓,高下,正不正這都是形色。

  這個念過的,學過的,考過的,不要丟了。猴子掰玉米,上師經常說的,這個是看一田玉米都好,這個手,一大把,看看那邊更好,跑過去,又一把,第二把一抓,第一把早丟完了,第叁把,又看到這裏更好,又去抓,第叁把一抓,第二把又沒有了,結果把一畝地全部抓完了,手裏拿到的是一把,全部都,前面都丟完了,這一把再過兩步路,什麼都沒有了。我們的學生也是這樣子,學的時候,學了後頭,忘了前頭,畢業之後,畢業考試一考,什麼都沒有了,跑出去,就是一個光光的,畢業證書還有一個,拿出去,畢業證書我有了,什麼什麼佛學院畢業了,問問你,什麼都不知道。由思的力量,産生各式各樣的身形。那麼形色的樣子,就是長短方圓這些。

  

  猶如合掌,殺縛等形,形即是表,表善惡故。表即是業,有造作故。此之形色,依身起故,名身表業。

  那麼什麼形色呢?“猶如合掌,殺縛等形”,合掌的樣子,殺的樣子,把它捆起來,繩子捆起來的樣子,這就是形。形色即是表,這個形色,有部說,就是表業,就是身表業,殺人的樣子,合掌的樣子,各式各樣的形狀,就是它的身表業。“表善惡故”,這是表示它是善的,是惡的,殺就是惡的,合掌等等是善的,能夠有表于他,使人家,表示給大家看,這是善事,惡事。“表即是業”,這個表,身表就是形色,就是業。“有造作故”。本身這個形是表,一層一層下來了,爲什麼叫表呢?它可以表給人家看,這是善,這是惡;而這個表,本身又是業,有造作的,是殺,或者是合掌,都是在造作。

  “此之形色,依身起故”,那麼形色是業,你叫形色好了,怎麼叫身業呢?這個形色怎麼來的啊?依身而起的,合掌靠兩個手,殺要靠兩個手,要縛,也靠身體,要把他壓住,把他用繩子捆起來,都靠身體是在做。這個形狀,這個形色,都根據身體而起來的,那麼從所依的身來說,叫身表業。那麼這是有部的說法。有部的主張,身表業就是形色。

  

  非行動爲體者,正量部說,動名身表,爲破此故,說非行動。

  那麼下邊要辯論,他說“非行動爲體”,正量部裏邊,他說你單是一個合掌,呆板的動作,好象是影片裏邊一個鏡頭,怎麼叫是造業?造業有動作的,假使殺,你拿把刀把它刺進去,刺它的心髒裏邊,它就一命嗚呼,這就是殺業了。你拿一把刀,不動的,怎麼叫殺呢?那個形色,沒有動作的,他說這個不是業。業是要有動作的,行動,有行動才是叫業。正量部說,“動名身表”,那麼正量部行動是身表,那麼有部是反對的,要破這個正量部的說法,他說表業不是行動。

  

  正量部計,有爲法中,心心所法,及音聲光明等,許剎那滅,定無行動。

  “正量部計,有爲法中,心心所法,及音聲光明”,這個我們前面講印度佛學都講過了,正量部裏邊,他們的主張,有爲法裏邊,有的是剎那滅,有的不是剎那滅。那麼有爲法裏邊心王心所剎那滅,哪一個心所法、心王,大家可以把它按著不動的?你試試看,你不去注意,不靜坐,你不知道,你只要坐一下好了,那個心不曉得翻騰得多麼厲害!叫它安也安不住,不要說它不動,剎那剎那剎那在跳,這是剎那滅,這個哪個都知道,只要一體會就知道。聲音,你說這個聲的時候,音說出來了,聲就不見了,說音的時候,下面的話,馬上一停的話,這個音也不見了,所以說這個是剎那滅,隨發隨滅。光明也是這樣子,你打雷,打雷的閃電,這樣子一晃的話,再看,沒有了。這個聲音也好,光明也好,這是剎那滅。火焰,這個燭火,以前燭火,很可以表示無常,一滴油升上去,發一個光,這個光明過了之後,沒有了,第二滴油跟著接上去,再一個光明,油不斷地上去,光明不斷地一個一個地接上去,看看蠟燭好象在不斷地放光明,實際上光明是剎那剎那剎那的變化。我們交流電也是這樣子的,一個電過去了,翻過來了,我們的眼睛看不清楚,眼睛是遲鈍得很,只看電燈泡亮,亮那裏,你交流電一來一去,一來一去,快得很,它裏邊,不斷地在往來的。所以說這個正量部是這樣說,它說是,聲音、光明,這些東西,心所法是剎那滅的,這個是客觀存在,你強辯也不可強辯了,是剎那滅的。“定無行動”,那沒有行動的,不能說,從一個剎那到那一個剎那連續下去,不可能。

  

  身表業色,許有動故,非剎那滅,如禮佛等,身動轉時,事若未終,此之動色,無剎那滅,此身動時,表善惡故,故身表業,行動爲體。

  “身表業色,許有動故”,但是身表業這個色,這個色法,可以有動的,不是剎那滅的。殺人,從你刀拿起來,跑過去,把它心裏刺下去,這個動作連續的,不是剎那滅的,不能刀拿起來沒有了,刺過去沒有了,不是那回事,那就是可以連續下去的,不是剎那滅的,這是世間的常識,都認爲這樣子。

  但是真正的有部是分析得細一點,他是怎麼破?他說這個是不剎那滅。

  “如禮佛等”,拜佛,從你合掌,身體彎下去,這個手翻過來,頭低下,磕了頭,然後再站起來等等,連續的動作。“身動轉時,事若未終,此之動色無剎那滅”,你磕頭開始,下去到站起來,最後問訊,中間,磕頭,從頭到底沒有停的時候,這個動作不是剎那滅的。這是連續下去的,禮叁拜,拜好之後問訊,然後再走了,那個中間是沒有剎那滅。他們說,“此身動時,表善惡故”,這個身體的動作,就表你善的,惡的,你是拜佛,恭恭敬敬地下去,磕頭,那就是善事;如果你刀拿起來,跑過去,就把它心裏一刀刺下去,那就是惡事,這個動作表善惡,那就是身表業。“故身表業行動爲體”,所以說身表業是行動爲它的體,這是正量部的主張。

  我們先說了有部的主張,以形色爲體,再說正量部的主張,以行動爲體,我們先不要看下邊,大家心裏想想看,你贊成哪一個。哪一個對,哪一個不對?這個不能說,我歡喜這個,這個不能歡不歡喜的,要有依據的,要客觀的理論證明的,或者以聖教量,或者是以喻來證明,這個是合理,那個不合理。那麼他下邊就是辯論開始。

  

  以諸有爲法,有剎那盡故者,立理正破。以諸有爲有剎那故,定無行動,何以得知皆有剎那?以有盡故,既後有盡,知前有滅,故知有爲法,皆剎那滅。故頌盡故二字,釋上有剎那故也。頌中故字,兩度言之,有剎那故,盡故。

  “以諸有爲法,有剎那盡故者”,這是有部破正量部的話,“立理正破”,這是立一個道理,這是立一個量了,立個因明的量來破他。“以諸有爲法,有剎那滅故”,並無行動,一切有爲法,都是剎那滅的,不能有行動的,剎那滅,這一剎那這個樣子過了,第二剎那就沒有了,怎麼行動呢?連不下去了。我們以前說,入胎如燈焰,他說從這裏死了,可以到那裏投生,他可以行動,他是這麼說的,論是這麼說的,入胎如燈焰,燈焰剎那滅,可以自此到彼,這個時間到那個時間,這個地方到那個地方,這個中有也一樣,同樣是剎那滅,但是可以從這裏死掉,到那裏投生。

  所以說,我們講道理,都是有一定的體系的。有部以剎那滅這樣子一個原則性,來解釋一切現象,中間沒有矛盾的,如果你是亂套的話,自己自相矛盾。所以說,學一個部派的,不論學哪一個宗,總要把它的體系抓到,這才是這個派你才學到了。如果你抓了皮,這裏說兩句,那裏湊兩句,結果你湊的不知所雲,人家不懂佛法的人,聽聽你頭頭是道,懂佛法的人,說你東湊西湊,這個是不成體系,那就是沒有依據的話,都是空話。那個簡單的話,一個機器,你什麼零件都配起來,配的樣子蠻好看的,你把電插上去,什麼都沒有,聲音也沒有,這個電視機的屏幕上像也沒有,什麼都沒有,連聲音也沒有,爲什麼?你根本裏邊的線路一塌糊塗,這個樣子好看沒有用,不起作用。

  那麼他的辯論,他說,一切有爲法都是有剎那的,“定無行動”,不能有行動的。“何以得知”,那你這個話是,你說的嗎,你怎麼知道是這樣子呢,皆有剎那呢?“以有盡故”,盡故是一切法有剎那的因,它的道理是有,因爲有這個因,一切有爲法都有盡,都要最後要消滅的。“既後有盡,知前有滅”,既然後面要消滅,要盡的,那麼知道前面一定也有滅。“故知有爲法,皆剎那滅”,所以說,以“有盡故”這個因來成立一切有爲法,都是剎那滅。這個量已經立出來了。恐怕我們還搞不清楚,下面還要解釋。

  “故頌盡故二字,釋上有剎那故也”,盡故就這個因了,解釋爲什麼有剎那,盡故。“頌中故字,兩度言之,有剎那故”,有剎那也是一個因,先是有剎那,不能有行動。爲什麼有剎那?“盡故”,它盡也是一個因,有盡故,是證明有剎那,有剎那故,是證明沒有行動。所以說它一層一層的,有兩個量在裏邊,那麼下邊就立量了。

  

  此應立量,身表業色,是有法,定無行動,是宗法,因雲,有剎那故,同喻雲,如心所等。

  “此應立量”,因明的量應這樣立,“身表業色是有法”,身表業是有法。宗裏邊有法與法兩個東西。“定無行動”,這是法,宗法,就是宗旨,他立個宗,是身表業色決定沒有行動的,身表業法定無行動。我們前面講過的,身表業色是主詞,謂語就是定無行動,這謂語就是它的一個predicate。他的謂語是定無行動,這是他的宗。他的因,就立個因,“有剎那故”。“有剎那故”,是成立一切有法,沒有行動的。然後,後邊“盡故”,又成立一切有爲法是剎那的,所以這是兩層的。“同喻”,那麼宗因喻,還要立個喻,“如心所等”,心所法,是剎那剎那滅的。所以說,心所法是有剎那的,它是沒有行動的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