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邊也有通叁世的。那就哪一些呢?工巧明,這些很精密的工巧技術之類,還有通果心之類的,它的力量可以通叁世的。
“謂無記心,名爲劣心”,無記心不像善惡,不像那麼明利,本身就是劣了,那麼無記心發動的無記表業,更劣了。“從劣心起,其力倍劣彼能起心”,那麼無記的心,本身是劣的,沒有力量的,無記的表業,從沒有力量的心發起的,那麼它的力量比能發起它的無記心更劣,“其力倍劣彼能起心”,就是比能夠發動它的無記心,它的力量更微劣。所以說表業只能成現在,而能發起的心卻可以通叁世,但是有差別。
這個我們初聽好象很麻煩,什麼無記,一會兒通現在,一會兒通叁世?把它分清楚,能發動的無記心,心法通叁世;所發動的無記表業(色法),它本身從無記心發動的,無記心本身已經力量不強了,再發動的色法(表業)更弱,所以說無記的表業只能是通一世。無記的表業,只有法俱得,只能成就現在世。因爲它本身力量太弱,能發動它的心已是無記心,本身已經不夠,再它是無記心推動的表業,力量更弱,所以說只能成就現在世。但是反過來,能推動它的無記心是心法,畢竟要強一點,可以通叁世。這個有差別,一個是色法,一個心法。
那今天我們講的,多是不太多,但還是比較微細的,回去還要好好地複習一下,才能夠明確下來。今天講到這裏。
第七十六講(第215頁上第8行-第218頁上第9行)
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把表業的叁世成就講好了,現在是惡戒異名。
己叁 明惡戒異名
從此第叁,明惡戒異名。論雲:此不律儀,名差別者。頌曰:
惡行惡戒業 業道不律儀
“從此第叁,明惡戒異名。論雲:此不律儀,名差別者”,我們前面一開頭講的有律儀、不律儀、非律儀非不律儀,律儀的講過了,處中律儀(就是非律儀非不律儀)也講過了。那麼就是惡戒,這裏還要補充一下。惡戒就是不律儀,不律儀有幾個不同的名字,就是說我們在佛的經典上提到不律儀的時候,有幾個名字,都是同樣的內涵,那麼這裏把它集中來標一下。以後我們經典上看到這個名字知道就是指的不律儀。
“論雲:此不律儀,名差別者”,這個以《俱舍論》起一個頭,不律儀它有很多的名字,它的差別名有多少?
“頌曰:惡行惡戒業,業道不律儀”,有那麼多名字,“惡行”是一個,“惡戒”也是一個,“業”也是一個,“業道”也是一個,“不律儀”也是,一共是五個名字,都是指的一個東西。當然我們說律儀也有業,也有業道,那就是善的、惡的業,業道,善的、惡的,這是通兩個的。那麼惡戒、惡行、不律儀,這是單指惡的。
釋曰:此有五名,是不律儀名之差別。是諸智者所呵厭故,果非愛故,立惡行名。
“釋曰:此有五名,是不律儀名之差別,是諸智者所呵厭故,果非愛故,立惡行名”,第一個,爲什麼叫惡行?因爲一些有智慧的(這個有智慧的,我們說是佛教裏邊的有智慧,不是一般世間上的智慧),有智慧的人所呵斥、所厭惡的這些東西叫惡行。第二個,“果非愛故”,它要感不可愛的果的,這個叫惡行。
我們說世間上的人,他立善惡的標准,是用主觀的想象來立的,每一個宗教,每一個哲學,他們都有善惡的,都是行善了,棄惡行善都是一樣的,但是我們說追求他們善惡的內涵,卻是不完全一樣。那麼他們的所謂善惡,就是根據他們主觀的想象,認爲這樣是善的,那樣是惡的,那麼這個裏邊就千差萬別了。我們經常舉的例,有些野蠻的宗教,他認爲殺人祭天是善事,把活的人殺掉了之後去祭天,這是好的事情。那麼我們中國儒家也有把豬、羊、牛叁牲把它殺了去祭祖,或者祭天、祭神,也是好的事情。這個以我們佛教的標准看,殺生都是壞事,殺人更不行。
(83B)所以說善惡標准,不是主觀定的,要是客觀的。在佛教的善惡標准,就是看你這個事情做了之後感的果,苦果、不可愛的果,那就是惡法。那麼這裏是智者呵斥,這個智者,是已經通達了宇宙真理的人,所以他的智慧,已經符合客觀規律的,所以說智者呵斥,雖然也是人的主觀的呵斥,但是這個智者卻不是一般的智者,是已經得到了宇宙真理的智者,就是佛教裏邊的通達了真理的人,也是證了空性的人,他所呵斥的,那就是根據客觀的規律來呵斥,並不是主觀一套。所以這兩個智者呵斥也好,果非愛也好,都是客觀的標准,跟一般的哲學、宗教是全般不一樣。所以說我們佛教的善惡,不是我們這個教主他心裏歡喜這個就是善,不歡喜那個就是惡,不是跟普通宗教一樣;就是看你這個事情做了之後,感的果報如何。感的果報是受苦的果報的,那就是惡行;假使你感的是受樂的果報、好的果報的,那就是善行,所以這個以客觀的標准最准確,也不會有錯誤。
我們說這就是科學了,這是科學的標准。一般的人爲的標准(社會上的),那是根據時代要變化的;這個不變的,所以佛教定的標准千古如一,不會變的。如果說要變了,那麼客觀規律也變了,那做了壞事會感好果,做好事感惡果,你做了很多的善事下地獄了,會不會?不可能的。這個客觀規律,火總是要燒人,水總是要溺人,這個東西不會改變的,那麼所以佛教的真理也是千古一律,不會因爲是現代化而改變了,這個不可能的。
汙淨屍羅,故名惡戒。
第二個,惡戒,“汙淨屍羅,故名惡戒”,清淨的屍羅就是戒、律儀,對律儀把它有汙損的。在《俱舍論》的原文,是“障淨屍羅”,對淨的屍羅障礙它的,就是對淨屍羅的對立面,那就是惡戒。所以這個惡戒的名字,我們前面出現很多,惡戒倒底什麼?我們說緣縛斷,惡戒就是這個東西,惡行,惡戒,不律儀,就是這個東西。那麼惡戒,什麼叫惡戒呢?“汙淨屍羅”,或者是“障淨屍羅”的,就是淨屍羅對立面,障礙它的,要損汙它的,那就叫惡戒。
身語所造,故名爲業。
“身語所造,故名爲業”,不管是善的、惡的,都是通過身語所造的,這叫業。造作叫業,善的要造作,惡的也要造作,這個是通善、惡的。造作惡的也是造作,也可以叫業。
根本所攝,故名業道。
那麼也可以叫業道,“根本所攝,故名業道”,這個業道前面講過了,你這個思,第一次滿了它的願的時候,這個時候這一剎那,叫業道,第二剎那之後,不能叫業道,只能叫業。所以說,在惡戒裏邊也有暢思的這一剎那,跟善的一樣,也有業道,但是善惡是不一樣的。
不禁身語,名不律儀。
那麼下邊不律儀,就是“不禁身語,名不律儀”,前面的律儀就是防止身語不做壞事,那麼叫律儀;這裏不禁止身語,就是盡它去做壞事,不禁止它,那麼叫不律儀,那反正是律儀的對立面。
然業道名,唯目初念。通初後位,立余四名。
“然業道名,唯月初念。通初後位,立余四名”,這裏就是以時間來判。業道只有一剎那,他這個造業的思第一次滿願了,就是這個業道上開始這個思心上通過了,這個第一念叫業道。第二念以後,不能叫業道,叫業。所以說業、惡行、惡戒、不律儀這是“初後”,第一剎那、第二剎那乃至以後等流下去,只要不舍掉,都能叫,這四個名是通的;只有業道,只有第一剎那可以叫業道,第二剎那以後,它已經滿足他的願了,那就不再叫業道。這是惡戒的異名。我們假使經上或者其他論上看到惡戒、惡行、業、不律儀,就是指一個東西。
己四 成表及無表
從此第四,成表及無表。論雲:或成表業,非無表等,應作四句,其事雲何?頌曰:
成表非無表 住中劣思作 舍未生表聖 成無表非表
“從此第四,成表及無表。論雲:或成表業,非無表等,應作四句”,這就是表業跟無表業,它們的成就間的四料簡。“其事雲何”,怎樣子來判它們的?那就是成就表業不成就無表業,成就無表業不成就表業,既成就表業也成就無表業,既不成就無表業也不成就表業,這個四句的分析。
“頌曰:成表非無表,住中劣思作,舍未生表聖,成無表非表”,他這裏做了兩句,其它的兩句很容易,就沒有說。第一個是成表業而沒有無表的,第二個是有無表沒有表業的,這兩個不好舉例,他給你講了。那麼其它的,既成表業又成無表業,這個很一般的。你受個戒,或者受個惡律儀,這個都是,一般都是這樣子。那麼既不成無表又不成表,那就是除開這些之外,其它的一些無記法、色法之類的,它們是表業、不表業都不相幹的。
這個四句裏邊,重點是這兩句。成表業而不成無表業的,“住中”就是非律儀非不律儀裏邊,“劣思”,它的造作的思(意業)很劣,力量很微的,那麼只有表業,而沒有無表業。
另外一種成就無表業沒有表業的,這個比較難舉例。他這裏說“舍未生表聖”,聖者,未生表。這個聖者,他在投胎(初果、二果,欲界還要投胎的,叁果以上不來欲界),那麼在胎裏邊,投胎的聖者,他還沒有出胎,表業是沒有的,過去的表業已經舍掉了,現在表業還沒生。那麼這樣子的聖者,他的無表業卻是有的、成就,因爲他的道共戒是有法前得、法後得,所以可以成就的,但是表業,生在胎裏邊,過去的舍掉了,這一輩子還沒有造作,表業沒有。這種是特殊的例子。
釋曰:初兩句,是第一句;下兩句,是第二句。
“釋曰:初兩句,是第一句,下兩句,是第二句”,那麼這裏只說兩句;其余兩句很容易,他就不舉了。
成表非無表者,標也。住中劣思作者,釋也。住非律非不律,名爲住中。謂住中人,以微劣心,造善造惡,唯發表業,以心輕故,不發無表。
“成表非無表”,表業成就,無表業不成就的,這是一種。那麼哪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