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些人呢,具體是指哪一些的呢?“住中劣思作”,就是這一個。住在非律儀非不律儀的那個人,就是住中,這個中就是非律儀非不律儀。律儀是強的善,不律儀是強的不善,那麼非律儀非不律儀就是不太強的善、惡,這樣子的人,他又是劣思,他去動念的造作的思心所,又是很微劣,不是強有力的。本來住中就不是強的,再劣思來造作的,那麼當然,這個造作的業,只有表業,因爲力量很微弱,沒有無表業。住在非律非不律叫“住中”,這個中前面我們講過,就是非律儀非不律儀,住在這個上面的人。
“謂住中人以微劣心”,以很輕微的心來造善或者造惡,這個時候他的表業當然是有,他有造作了,但是因爲力很微劣,這個心很微劣,不生無表業。無表業要強有力的心才發起來的,那麼他發動的心很微弱,表業是有了,無表業不發,這是第一種。“以心輕故”,因爲造善造惡有表業,心很輕微,無表業不生。這是第一類。
舍未生表聖,成無表非表者,謂經生聖,住胎藏位,表業未生,過去生者,今時已舍,故不成表,但成無表;若欲、色聖,成過、未定道無表:若無色界聖,成過、未道共無表。
下邊第二類,有無表業而沒有表業,這個更不好舉。無表是有,沒有表業。一般說有了表色才有無表色,他現在無表色有,表業沒有,這個是什麼呢?“舍未生表聖”,過去的表業舍掉了,現在的表業還沒有生,還沒有造作,這樣的聖者,他的無表有,而表業是沒有。
“謂經生聖,住胎藏位”,經生聖,就是預流、一來這些聖者,預流果七返生死,一來果也得要欲界來一次。那麼他們來的時候要投胎,欲界是胎生,那麼他又是在胎裏的時候,這樣的聖者。經生就是說投了生的,前一輩證了聖者(初果、二果),第二輩子又來的時候,投生了。這個在胎的時候,還沒有養出來。沒養出來,表業當然沒有造作,小孩子在胎裏邊,怎麼造作、造業呢?不會造的。但是過去的業,已經舍掉了。“過去生者,今時已舍”,前輩子的表業,這一輩子已經舍掉,他已經死掉了,這是另外一個生。“故不成表”,所以說今世表業還沒造,過去的當然是舍掉了。那麼所以說,表業是不成就,但是無表是有的,聖者有。
“若欲色聖,成過、未定道無表”,欲界的、色界的聖者,欲界的也好,色界的也好,他們成就過去、未來的定律儀無表跟道共無表,這是欲界、色界的聖者。
假使無色界的,他只成就過去、未來的道共無表。因爲無色界沒有色法,定共無表是沒有的。道共無表它不系于叁界的,所以無色界也可以有。
俱句者,謂住處中,重心造業,及未經生聖人亦成表、成無表,名俱句也。俱非者,謂諸異生,住胎藏中,不成表及無表也。
“俱句”,兩個都有,既有表業又有無表業。“謂住處中,重心造業,及未經生聖人,亦成表成無表,名俱句也”,這個俱句很多了,他不過舉就前面兩種舉一下,就是前面住在中(非律儀不律儀)人,他輕心造業,固然有表業,沒有無表業;以重心造業,以重的善心,重的惡心,他在造業的時候,那就是又有表業又有無表業。
第二種,未經生聖人,還沒有轉世的,就是說他這一輩子證了聖者了,沒有投生。那麼就是現在這一輩子,他已經證聖了,還沒有死掉,沒有投生到下一輩子去。這個時候,他們一輩子的表業成就,無表業也成就,這個就是俱句,就是兩個都有,表業成就,也成就無表。
“俱非”,第四句,兩個都沒有。“謂諸異生,住胎藏中,不成表及無表也”,那麼異生,這是從有情來說,他住在胎裏邊,異生沒有定共無表,那麼在胎裏邊,他當然不能造業了,表業也沒有。那麼這個什麼都沒有,表業也沒有,無表業也沒有,這是俱非,兩個都沒有的。
這些都是開智慧的問題。
丁叁 明得戒因緣
從此第叁,明得戒緣別。一、明得叁律儀,二、明時分齊,叁、明近住戒,四、明近事戒,五、明得叁戒別。
“從此第叁,明得戒因緣”,這個是現實的事情。“明得戒緣別”,要得戒,需要什麼緣才能得戒。“一、明得叁律儀”,如何得叁種律儀,就是別解脫律儀、定共律儀跟道共律儀如何得?“二、明時分齊”,得戒,它的時間是多少?“叁、明近住戒”,就是八關齋戒。“四、明近事戒”,五戒。“五、明得叁戒別”,這叁種戒得的時候差別不同。那麼一科一科講。
戊一 明得叁律儀
從此第一,明得叁律儀。論雲:此諸律儀,由何而得?頌曰:
定生得定地 彼聖得道生 別解脫律儀 得由他教等
“從此第一,明得叁律儀”,如何得到這叁種律儀?
“此諸律儀,由何而得”,這我們不要忘掉,叁律儀就是指的別解脫律儀、靜慮律儀跟道生律儀(道共律儀)。那麼這叁種律儀是怎樣子得到的?
“頌曰:定生得定地,彼聖得道生,別解脫律儀,得由他教等”,“定生”,定共戒,得了定之後,他就得到,得了定的人就有定共戒。“彼聖”,彼聖就是什麼呢?就是前面得了定的人,他假使得了無漏道,那麼就是成了聖者,他這樣的聖者,得到道共戒(道生律儀)。第叁別解脫戒怎麼得到呢?“得由他教等”,決定有師給他授了之後,“教”,才能得戒。所以說別解脫戒一個人自己在佛面前受,這是無可奈何,假使亂世沒有苾刍的時候,勉強地這麼做一下;如果有師,有苾刍的話,決定要從師受,所以說別解脫律儀,是不能自受的。那麼靜慮律儀,只要得定就有的;道共律儀,只要你得了道,得了聖道之後,它自己有了,不要人授;而別解脫律儀非要師授不可。這是叁種律儀的方式不同。
釋曰:定生得定地者,明得定戒也。有漏未至、中間、四根本禅,及上叁近分靜慮,名爲定地。此定生戒,與定心俱,故得定地,得定戒也。
“釋曰:定生得定地者”,這是定共戒,“明得定戒也”。“有漏未至、中間、四根本禅,及上叁近分靜慮”,這都叫定地。爲什麼加有漏?非加不可。如果是無漏的話,那就是道共戒,因爲它是有漏,這是屬于靜慮律儀的。那麼未到地定也好,中間定也好,四個根本禅也好,還有叁個近分靜慮,這個都能得定共戒。初禅的近分定是未到地定,已經是講過了;那麼二禅的近分定、叁禅的近分定、四禅的近分定,這些都叫定地,得了這些定地的人,都有定共戒。爲什麼無色界不叫定地呢?因爲無色界沒有色,他沒有定共戒的,所以無色界不包在裏邊。這都是靜慮,都是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事情。未到地定,是初禅的近分定。中間定是一個特殊的,就是大梵天感果的那個中間定。但是我們這裏,有漏的是大梵天;無漏的那不是大梵天,就是也是中間定。大梵天的果,是有漏的。這幾個定都叫定地。
得了這些定的人,他都有定共戒。“此定生戒,與定心俱,故得定地,得定戒也”,因爲定共戒跟得定的心是同時生起的。你只要得了定之話,定共戒決定會生起來。那麼這個第一個問題,定共戒怎麼生?要得到有漏的未到地定、中間定、四根本定,還有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近分定,這些靜慮得到之後,就有定共戒,這是第一種。
彼聖得道生者,明得道戒也。彼謂彼前靜慮,複說聖言,簡取六地。謂未至、中間、四根本定,唯此六地,有無漏道,故說聖言,簡取無漏六靜慮地。得彼聖道,得道生戒,與心俱故。
第二個,道共戒如何得?“彼聖得道生,明得道戒也”,道共戒怎麼得?彼就是得了前面靜慮的人。“複說聖言”,那就是說,這個裏邊要簡別,不是有漏的,也不是近分定。無漏的禅只有六個,未到、中間、四根本,這六個地可以發無漏道的。那麼前面的上面叁個近分,不生無漏道,所以只有六個地,未到地、中間地、四根本定,這個六個地有無漏道。所以說“聖”,這是簡別前面的有漏的其他的那些。他的簡別什麼呢?就是取前面的,無漏的六個靜慮地,有漏的叁近分不要。那麼有漏的未到、中間、四根本也不要,要無漏的未到、中間、四根本。依這六個定,發無漏智,得到聖道的人,他們就有道共戒。
道共戒也是與心俱。因爲道共戒也是定中出來的,是無漏定裏出來的,跟定心俱,也是與心俱。那麼得了道之後,就會有道共戒。這是道共戒生的一些差別。
別解脫律儀,得由他教等者,明得別解脫戒也。言他教者,從師受故。此有二種:一、從僧伽得。僧伽此雲衆,苾刍及尼、正學。依衆發戒,名從僧伽得。二、依補特伽羅得,是別人也。余勤策等,五種戒,不從衆發,名從補特伽羅得。
下邊別解脫戒。“別解脫律儀,得由他教等”,別解脫律儀,卻是要人教了,要人授了,不能自己得定就得到的。
“明得到解脫也,言他教者,從師受故”,所謂他教就是師授。“此有兩種”,從師受,又分兩種。
一種是從僧伽得,就是要僧裏邊得到的。僧伽是衆。“苾刍及尼、正學”這叁種戒,苾刍戒、苾刍尼戒、正學女戒,一定要僧衆得。一個人、兩個人不能受,所以說,要四個人以上的。那麼苾刍、苾刍尼,要十個人,要十師;正學女,也得要僧伽,不能夠一個、兩個。
二依補特伽羅,另外,依補特伽羅,依人得,那就不是衆。僧伽是衆,這是個別的人得。那麼是勤策戒、五戒,也包括八戒。勤策戒,兩個人,依兩個師;五戒、八戒一個師就夠了,不需要衆,不需要僧伽。“余勤策等,五種戒”,那麼勤策、勤策女,近事、近事女,跟近住,這五種戒,不要從僧伽裏邊得的,只要補特伽羅就可以得。
頌雲等者,毗婆沙師說,有十種得具戒法,故說等言。
“等者,毗婆沙師說,有十種得具戒法”,得戒,在有部來說,有十種方式不同。就是“他教等”,這個等字,爲什麼一個等,就是這個他教不是一種他教了,有各種各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