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边也有通三世的。那就哪一些呢?工巧明,这些很精密的工巧技术之类,还有通果心之类的,它的力量可以通三世的。
“谓无记心,名为劣心”,无记心不像善恶,不像那么明利,本身就是劣了,那么无记心发动的无记表业,更劣了。“从劣心起,其力倍劣彼能起心”,那么无记的心,本身是劣的,没有力量的,无记的表业,从没有力量的心发起的,那么它的力量比能发起它的无记心更劣,“其力倍劣彼能起心”,就是比能够发动它的无记心,它的力量更微劣。所以说表业只能成现在,而能发起的心却可以通三世,但是有差别。
这个我们初听好象很麻烦,什么无记,一会儿通现在,一会儿通三世?把它分清楚,能发动的无记心,心法通三世;所发动的无记表业(色法),它本身从无记心发动的,无记心本身已经力量不强了,再发动的色法(表业)更弱,所以说无记的表业只能是通一世。无记的表业,只有法俱得,只能成就现在世。因为它本身力量太弱,能发动它的心已是无记心,本身已经不够,再它是无记心推动的表业,力量更弱,所以说只能成就现在世。但是反过来,能推动它的无记心是心法,毕竟要强一点,可以通三世。这个有差别,一个是色法,一个心法。
那今天我们讲的,多是不太多,但还是比较微细的,回去还要好好地复习一下,才能够明确下来。今天讲到这里。
第七十六讲(第215页上第8行-第218页上第9行)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把表业的三世成就讲好了,现在是恶戒异名。
己三 明恶戒异名
从此第三,明恶戒异名。论云:此不律仪,名差别者。颂曰:
恶行恶戒业 业道不律仪
“从此第三,明恶戒异名。论云:此不律仪,名差别者”,我们前面一开头讲的有律仪、不律仪、非律仪非不律仪,律仪的讲过了,处中律仪(就是非律仪非不律仪)也讲过了。那么就是恶戒,这里还要补充一下。恶戒就是不律仪,不律仪有几个不同的名字,就是说我们在佛的经典上提到不律仪的时候,有几个名字,都是同样的内涵,那么这里把它集中来标一下。以后我们经典上看到这个名字知道就是指的不律仪。
“论云:此不律仪,名差别者”,这个以《俱舍论》起一个头,不律仪它有很多的名字,它的差别名有多少?
“颂曰:恶行恶戒业,业道不律仪”,有那么多名字,“恶行”是一个,“恶戒”也是一个,“业”也是一个,“业道”也是一个,“不律仪”也是,一共是五个名字,都是指的一个东西。当然我们说律仪也有业,也有业道,那就是善的、恶的业,业道,善的、恶的,这是通两个的。那么恶戒、恶行、不律仪,这是单指恶的。
释曰:此有五名,是不律仪名之差别。是诸智者所呵厌故,果非爱故,立恶行名。
“释曰:此有五名,是不律仪名之差别,是诸智者所呵厌故,果非爱故,立恶行名”,第一个,为什么叫恶行?因为一些有智慧的(这个有智慧的,我们说是佛教里边的有智慧,不是一般世间上的智慧),有智慧的人所呵斥、所厌恶的这些东西叫恶行。第二个,“果非爱故”,它要感不可爱的果的,这个叫恶行。
我们说世间上的人,他立善恶的标准,是用主观的想象来立的,每一个宗教,每一个哲学,他们都有善恶的,都是行善了,弃恶行善都是一样的,但是我们说追求他们善恶的内涵,却是不完全一样。那么他们的所谓善恶,就是根据他们主观的想象,认为这样是善的,那样是恶的,那么这个里边就千差万别了。我们经常举的例,有些野蛮的宗教,他认为杀人祭天是善事,把活的人杀掉了之后去祭天,这是好的事情。那么我们中国儒家也有把猪、羊、牛三牲把它杀了去祭祖,或者祭天、祭神,也是好的事情。这个以我们佛教的标准看,杀生都是坏事,杀人更不行。
(83B)所以说善恶标准,不是主观定的,要是客观的。在佛教的善恶标准,就是看你这个事情做了之后感的果,苦果、不可爱的果,那就是恶法。那么这里是智者呵斥,这个智者,是已经通达了宇宙真理的人,所以他的智慧,已经符合客观规律的,所以说智者呵斥,虽然也是人的主观的呵斥,但是这个智者却不是一般的智者,是已经得到了宇宙真理的智者,就是佛教里边的通达了真理的人,也是证了空性的人,他所呵斥的,那就是根据客观的规律来呵斥,并不是主观一套。所以这两个智者呵斥也好,果非爱也好,都是客观的标准,跟一般的哲学、宗教是全般不一样。所以说我们佛教的善恶,不是我们这个教主他心里欢喜这个就是善,不欢喜那个就是恶,不是跟普通宗教一样;就是看你这个事情做了之后,感的果报如何。感的果报是受苦的果报的,那就是恶行;假使你感的是受乐的果报、好的果报的,那就是善行,所以这个以客观的标准最准确,也不会有错误。
我们说这就是科学了,这是科学的标准。一般的人为的标准(社会上的),那是根据时代要变化的;这个不变的,所以佛教定的标准千古如一,不会变的。如果说要变了,那么客观规律也变了,那做了坏事会感好果,做好事感恶果,你做了很多的善事下地狱了,会不会?不可能的。这个客观规律,火总是要烧人,水总是要溺人,这个东西不会改变的,那么所以佛教的真理也是千古一律,不会因为是现代化而改变了,这个不可能的。
污净尸罗,故名恶戒。
第二个,恶戒,“污净尸罗,故名恶戒”,清净的尸罗就是戒、律仪,对律仪把它有污损的。在《俱舍论》的原文,是“障净尸罗”,对净的尸罗障碍它的,就是对净尸罗的对立面,那就是恶戒。所以这个恶戒的名字,我们前面出现很多,恶戒倒底什么?我们说缘缚断,恶戒就是这个东西,恶行,恶戒,不律仪,就是这个东西。那么恶戒,什么叫恶戒呢?“污净尸罗”,或者是“障净尸罗”的,就是净尸罗对立面,障碍它的,要损污它的,那就叫恶戒。
身语所造,故名为业。
“身语所造,故名为业”,不管是善的、恶的,都是通过身语所造的,这叫业。造作叫业,善的要造作,恶的也要造作,这个是通善、恶的。造作恶的也是造作,也可以叫业。
根本所摄,故名业道。
那么也可以叫业道,“根本所摄,故名业道”,这个业道前面讲过了,你这个思,第一次满了它的愿的时候,这个时候这一剎那,叫业道,第二剎那之后,不能叫业道,只能叫业。所以说,在恶戒里边也有畅思的这一剎那,跟善的一样,也有业道,但是善恶是不一样的。
不禁身语,名不律仪。
那么下边不律仪,就是“不禁身语,名不律仪”,前面的律仪就是防止身语不做坏事,那么叫律仪;这里不禁止身语,就是尽它去做坏事,不禁止它,那么叫不律仪,那反正是律仪的对立面。
然业道名,唯目初念。通初后位,立余四名。
“然业道名,唯月初念。通初后位,立余四名”,这里就是以时间来判。业道只有一剎那,他这个造业的思第一次满愿了,就是这个业道上开始这个思心上通过了,这个第一念叫业道。第二念以后,不能叫业道,叫业。所以说业、恶行、恶戒、不律仪这是“初后”,第一剎那、第二剎那乃至以后等流下去,只要不舍掉,都能叫,这四个名是通的;只有业道,只有第一剎那可以叫业道,第二剎那以后,它已经满足他的愿了,那就不再叫业道。这是恶戒的异名。我们假使经上或者其他论上看到恶戒、恶行、业、不律仪,就是指一个东西。
己四 成表及无表
从此第四,成表及无表。论云:或成表业,非无表等,应作四句,其事云何?颂曰:
成表非无表 住中劣思作 舍未生表圣 成无表非表
“从此第四,成表及无表。论云:或成表业,非无表等,应作四句”,这就是表业跟无表业,它们的成就间的四料简。“其事云何”,怎样子来判它们的?那就是成就表业不成就无表业,成就无表业不成就表业,既成就表业也成就无表业,既不成就无表业也不成就表业,这个四句的分析。
“颂曰:成表非无表,住中劣思作,舍未生表圣,成无表非表”,他这里做了两句,其它的两句很容易,就没有说。第一个是成表业而没有无表的,第二个是有无表没有表业的,这两个不好举例,他给你讲了。那么其它的,既成表业又成无表业,这个很一般的。你受个戒,或者受个恶律仪,这个都是,一般都是这样子。那么既不成无表又不成表,那就是除开这些之外,其它的一些无记法、色法之类的,它们是表业、不表业都不相干的。
这个四句里边,重点是这两句。成表业而不成无表业的,“住中”就是非律仪非不律仪里边,“劣思”,它的造作的思(意业)很劣,力量很微的,那么只有表业,而没有无表业。
另外一种成就无表业没有表业的,这个比较难举例。他这里说“舍未生表圣”,圣者,未生表。这个圣者,他在投胎(初果、二果,欲界还要投胎的,三果以上不来欲界),那么在胎里边,投胎的圣者,他还没有出胎,表业是没有的,过去的表业已经舍掉了,现在表业还没生。那么这样子的圣者,他的无表业却是有的、成就,因为他的道共戒是有法前得、法后得,所以可以成就的,但是表业,生在胎里边,过去的舍掉了,这一辈子还没有造作,表业没有。这种是特殊的例子。
释曰:初两句,是第一句;下两句,是第二句。
“释曰:初两句,是第一句,下两句,是第二句”,那么这里只说两句;其余两句很容易,他就不举了。
成表非无表者,标也。住中劣思作者,释也。住非律非不律,名为住中。谓住中人,以微劣心,造善造恶,唯发表业,以心轻故,不发无表。
“成表非无表”,表业成就,无表业不成就的,这是一种。那么哪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