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4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一些人呢,具体是指哪一些的呢?“住中劣思作”,就是这一个。住在非律仪非不律仪的那个人,就是住中,这个中就是非律仪非不律仪。律仪是强的善,不律仪是强的不善,那么非律仪非不律仪就是不太强的善、恶,这样子的人,他又是劣思,他去动念的造作的思心所,又是很微劣,不是强有力的。本来住中就不是强的,再劣思来造作的,那么当然,这个造作的业,只有表业,因为力量很微弱,没有无表业。住在非律非不律叫“住中”,这个中前面我们讲过,就是非律仪非不律仪,住在这个上面的人。

  “谓住中人以微劣心”,以很轻微的心来造善或者造恶,这个时候他的表业当然是有,他有造作了,但是因为力很微劣,这个心很微劣,不生无表业。无表业要强有力的心才发起来的,那么他发动的心很微弱,表业是有了,无表业不发,这是第一种。“以心轻故”,因为造善造恶有表业,心很轻微,无表业不生。这是第一类。

  

  舍未生表圣,成无表非表者,谓经生圣,住胎藏位,表业未生,过去生者,今时已舍,故不成表,但成无表;若欲、色圣,成过、未定道无表:若无色界圣,成过、未道共无表。

  下边第二类,有无表业而没有表业,这个更不好举。无表是有,没有表业。一般说有了表色才有无表色,他现在无表色有,表业没有,这个是什么呢?“舍未生表圣”,过去的表业舍掉了,现在的表业还没有生,还没有造作,这样的圣者,他的无表有,而表业是没有。

  “谓经生圣,住胎藏位”,经生圣,就是预流、一来这些圣者,预流果七返生死,一来果也得要欲界来一次。那么他们来的时候要投胎,欲界是胎生,那么他又是在胎里的时候,这样的圣者。经生就是说投了生的,前一辈证了圣者(初果、二果),第二辈子又来的时候,投生了。这个在胎的时候,还没有养出来。没养出来,表业当然没有造作,小孩子在胎里边,怎么造作、造业呢?不会造的。但是过去的业,已经舍掉了。“过去生者,今时已舍”,前辈子的表业,这一辈子已经舍掉,他已经死掉了,这是另外一个生。“故不成表”,所以说今世表业还没造,过去的当然是舍掉了。那么所以说,表业是不成就,但是无表是有的,圣者有。

  “若欲色圣,成过、未定道无表”,欲界的、色界的圣者,欲界的也好,色界的也好,他们成就过去、未来的定律仪无表跟道共无表,这是欲界、色界的圣者。

  假使无色界的,他只成就过去、未来的道共无表。因为无色界没有色法,定共无表是没有的。道共无表它不系于三界的,所以无色界也可以有。

  

  俱句者,谓住处中,重心造业,及未经生圣人亦成表、成无表,名俱句也。俱非者,谓诸异生,住胎藏中,不成表及无表也。

  “俱句”,两个都有,既有表业又有无表业。“谓住处中,重心造业,及未经生圣人,亦成表成无表,名俱句也”,这个俱句很多了,他不过举就前面两种举一下,就是前面住在中(非律仪不律仪)人,他轻心造业,固然有表业,没有无表业;以重心造业,以重的善心,重的恶心,他在造业的时候,那就是又有表业又有无表业。

  第二种,未经生圣人,还没有转世的,就是说他这一辈子证了圣者了,没有投生。那么就是现在这一辈子,他已经证圣了,还没有死掉,没有投生到下一辈子去。这个时候,他们一辈子的表业成就,无表业也成就,这个就是俱句,就是两个都有,表业成就,也成就无表。

  “俱非”,第四句,两个都没有。“谓诸异生,住胎藏中,不成表及无表也”,那么异生,这是从有情来说,他住在胎里边,异生没有定共无表,那么在胎里边,他当然不能造业了,表业也没有。那么这个什么都没有,表业也没有,无表业也没有,这是俱非,两个都没有的。

  这些都是开智慧的问题。

  

   丁三 明得戒因缘

  从此第三,明得戒缘别。一、明得三律仪,二、明时分齐,三、明近住戒,四、明近事戒,五、明得三戒别。

  “从此第三,明得戒因缘”,这个是现实的事情。“明得戒缘别”,要得戒,需要什么缘才能得戒。“一、明得三律仪”,如何得三种律仪,就是别解脱律仪、定共律仪跟道共律仪如何得?“二、明时分齐”,得戒,它的时间是多少?“三、明近住戒”,就是八关斋戒。“四、明近事戒”,五戒。“五、明得三戒别”,这三种戒得的时候差别不同。那么一科一科讲。

  

   戊一 明得三律仪

  从此第一,明得三律仪。论云:此诸律仪,由何而得?颂曰:

  定生得定地  彼圣得道生  别解脱律仪  得由他教等

  “从此第一,明得三律仪”,如何得到这三种律仪?

  “此诸律仪,由何而得”,这我们不要忘掉,三律仪就是指的别解脱律仪、静虑律仪跟道生律仪(道共律仪)。那么这三种律仪是怎样子得到的?

  “颂曰:定生得定地,彼圣得道生,别解脱律仪,得由他教等”,“定生”,定共戒,得了定之后,他就得到,得了定的人就有定共戒。“彼圣”,彼圣就是什么呢?就是前面得了定的人,他假使得了无漏道,那么就是成了圣者,他这样的圣者,得到道共戒(道生律仪)。第三别解脱戒怎么得到呢?“得由他教等”,决定有师给他授了之后,“教”,才能得戒。所以说别解脱戒一个人自己在佛面前受,这是无可奈何,假使乱世没有苾刍的时候,勉强地这么做一下;如果有师,有苾刍的话,决定要从师受,所以说别解脱律仪,是不能自受的。那么静虑律仪,只要得定就有的;道共律仪,只要你得了道,得了圣道之后,它自己有了,不要人授;而别解脱律仪非要师授不可。这是三种律仪的方式不同。

  

  释曰:定生得定地者,明得定戒也。有漏未至、中间、四根本禅,及上三近分静虑,名为定地。此定生戒,与定心俱,故得定地,得定戒也。

  “释曰:定生得定地者”,这是定共戒,“明得定戒也”。“有漏未至、中间、四根本禅,及上三近分静虑”,这都叫定地。为什么加有漏?非加不可。如果是无漏的话,那就是道共戒,因为它是有漏,这是属于静虑律仪的。那么未到地定也好,中间定也好,四个根本禅也好,还有三个近分静虑,这个都能得定共戒。初禅的近分定是未到地定,已经是讲过了;那么二禅的近分定、三禅的近分定、四禅的近分定,这些都叫定地,得了这些定地的人,都有定共戒。为什么无色界不叫定地呢?因为无色界没有色,他没有定共戒的,所以无色界不包在里边。这都是静虑,都是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事情。未到地定,是初禅的近分定。中间定是一个特殊的,就是大梵天感果的那个中间定。但是我们这里,有漏的是大梵天;无漏的那不是大梵天,就是也是中间定。大梵天的果,是有漏的。这几个定都叫定地。

  得了这些定的人,他都有定共戒。“此定生戒,与定心俱,故得定地,得定戒也”,因为定共戒跟得定的心是同时生起的。你只要得了定之话,定共戒决定会生起来。那么这个第一个问题,定共戒怎么生?要得到有漏的未到地定、中间定、四根本定,还有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近分定,这些静虑得到之后,就有定共戒,这是第一种。

  

  彼圣得道生者,明得道戒也。彼谓彼前静虑,复说圣言,简取六地。谓未至、中间、四根本定,唯此六地,有无漏道,故说圣言,简取无漏六静虑地。得彼圣道,得道生戒,与心俱故。

  第二个,道共戒如何得?“彼圣得道生,明得道戒也”,道共戒怎么得?彼就是得了前面静虑的人。“复说圣言”,那就是说,这个里边要简别,不是有漏的,也不是近分定。无漏的禅只有六个,未到、中间、四根本,这六个地可以发无漏道的。那么前面的上面三个近分,不生无漏道,所以只有六个地,未到地、中间地、四根本定,这个六个地有无漏道。所以说“圣”,这是简别前面的有漏的其他的那些。他的简别什么呢?就是取前面的,无漏的六个静虑地,有漏的三近分不要。那么有漏的未到、中间、四根本也不要,要无漏的未到、中间、四根本。依这六个定,发无漏智,得到圣道的人,他们就有道共戒。

  道共戒也是与心俱。因为道共戒也是定中出来的,是无漏定里出来的,跟定心俱,也是与心俱。那么得了道之后,就会有道共戒。这是道共戒生的一些差别。

  

  别解脱律仪,得由他教等者,明得别解脱戒也。言他教者,从师受故。此有二种:一、从僧伽得。僧伽此云众,苾刍及尼、正学。依众发戒,名从僧伽得。二、依补特伽罗得,是别人也。余勤策等,五种戒,不从众发,名从补特伽罗得。

  下边别解脱戒。“别解脱律仪,得由他教等”,别解脱律仪,却是要人教了,要人授了,不能自己得定就得到的。

  “明得到解脱也,言他教者,从师受故”,所谓他教就是师授。“此有两种”,从师受,又分两种。

  一种是从僧伽得,就是要僧里边得到的。僧伽是众。“苾刍及尼、正学”这三种戒,苾刍戒、苾刍尼戒、正学女戒,一定要僧众得。一个人、两个人不能受,所以说,要四个人以上的。那么苾刍、苾刍尼,要十个人,要十师;正学女,也得要僧伽,不能够一个、两个。

  二依补特伽罗,另外,依补特伽罗,依人得,那就不是众。僧伽是众,这是个别的人得。那么是勤策戒、五戒,也包括八戒。勤策戒,两个人,依两个师;五戒、八戒一个师就够了,不需要众,不需要僧伽。“余勤策等,五种戒”,那么勤策、勤策女,近事、近事女,跟近住,这五种戒,不要从僧伽里边得的,只要补特伽罗就可以得。

  

  颂云等者,毗婆沙师说,有十种得具戒法,故说等言。

  “等者,毗婆沙师说,有十种得具戒法”,得戒,在有部来说,有十种方式不同。就是“他教等”,这个等字,为什么一个等,就是这个他教不是一种他教了,有各种各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