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八敬法,雖然度了女人,正法還是可以維持一千年。如果八敬法沒有,女人出來對正法有害。那麼這是佛的製度,我們不要以凡夫的眼光隨便篡改佛的製度。
還有一個,我們也可以作一個教誡的。佛涅槃之後,迦葉尊者來了,阿難就把佛的身體重新給迦葉尊者看一看。迦葉尊者就檢查一下,看到腳底下,佛的千福輪下有一點髒的東西。他就問阿難這是什麼?阿難說:這個是因爲女人,這個都是居士之類的,她看到佛涅槃了,心裏悲傷的不得了,大哭,她的眼淚滴在佛的腳上了。迦葉尊者:這就是表示將來的佛法(佛的*輪,千輻輪相),就是女人要染汙佛的*輪的。我們從這一點看,並不是說,女人好象是卑賤的,是一個壞的東西,就是說女人確實有一定的作用,破壞*輪的作用是有的。
所以說八敬法,在佛教裏邊,如果要住持正法的話,非要實行八敬法不可。這是佛說的,不管誰舉一千條的理由來說這個不對,我們是不敢承認它,盡管你說不出,爲什麼這樣子對,我們聽佛的話,就是對。佛說的法就是對的,我們的智慧跟佛的智慧是不能比的,既然佛親口說的事情,我們不能反對。
那麼這裏就是說尊重這個八敬法的。“敬受八尊重法”,就是八敬法,得具足戒的,就是摩诃波阇波提。因爲佛的姨母很悲切,站在門口,盡站在那裏。阿難去請了之後,佛遣阿難爲說八敬,佛把八敬法告訴阿難,叫他去給佛的姨母說。“彼聞彌敬重”,摩诃波阇波提聽了之後,大大地起敬重心,當下得戒,具足戒得到了,這是尊重八敬法而得戒的。
七、由遣使。謂法授尼,此尼端正,恐路有難,不住僧中。僧遣使尼傳法,往與授戒,彼便得戒。以尼端正,別開此緣。
第七種,遣使,遣一個使受戒。本來是受戒在僧團裏的,這個派一個使者給她個別的受戒,這又是特殊情況。“謂法授尼”,一個苾刍尼叫法授,她這個尼長得很端正,她要去到僧團裏受戒,路上恐怕有難,就是那些賊啊恐怕要侵犯她。那麼爲了避免這些危險,“不住僧中”,沒有住在僧團裏邊。那麼僧團裏邊就派一個人,“僧遣使尼傳法”,派一個尼,派一個使者,也是苾刍尼,把這個法拿過去,給她受。“彼便得戒”,她就得戒了。
這個我們說,苾刍尼傳戒要二部僧,尼僧團之後還要經過大僧團裏再受,她現在派一個尼去就得戒了,這是特殊情況。因爲她是長得太端正,怕路上有梵行難,那麼這是佛開許了才可以的,那麼不是這個情況,不要亂套這個例子。
八、由持律爲第五人。邊國僧少,許五人受,要須一人持律羯磨,故雲第五。
第八種,“由持律爲第五人,邊國僧少,許五人受,要頌一個持律羯磨,故雲第五”,那麼有五個人,就是五苾刍,得戒,那是邊地,僧人太少了。按了規矩,十個師,叁師七證,但是邊地,僧人少的地方,也可以五個人授。一個人作羯磨,一共是五個人。爲什麼五個呢?四個可以稱僧,但是一個作羯磨的,他對僧作羯磨,另外還要四個人,那麼才成功,單是四個人,就少一個,所以一定要五個人傳戒。
九、由十衆得。謂于中國。
第九種,就是在中國,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,這是佛教興盛的地方叫中國,但是我們現在佛教也算是中國,因爲也是比較盛的。那麼在佛教盛的地方,苾刍多的地方,要十衆得,十個師,叁師七證。
十、由叁說歸佛法僧。謂六十賢部,共集受具足戒,佛遣阿難,爲說叁歸,彼便得戒。
第十種,“由叁說歸佛法僧得”,說叁歸依,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,說叁次,也可以得具足戒,這也是利根的。“謂六十賢部,共集受具足戒,佛遣阿難爲說叁歸,彼便得戒”,有六十個人,他們都是善根深厚的,他們集在一起,要受具足戒,佛派阿難去給他們說叁歸,叁歸一說,當下就發戒,那就是說叁歸的力量很大的。迦葉尊者在塔面前說了兩次,佛是他的大師,歸依佛,就得具足戒。這個六十賢部,這六十個人,說了叁次叁歸依,也發了具足戒。那麼這是善根深厚的人,有這個功能,派阿難一個人,說了叁次叁歸,他得大戒。
那麼這樣子就是說呢,別解脫戒得的方式是很多,所以說“得由他教等”,他教,有些不是他教,所以加個“等”,就是裏邊還有很多的例外。這十個裏邊有不少是他教的,有師的,也有沒有師的,就是迦葉尊者,還有一些,他是沒有師,佛本身也是沒有師的。這是“得由他教等”,講完了。
如上所得別解脫律儀,非必定依表業而發。
“如上所得解脫律儀,非必定依表業而發”,前面說了,這十種方式不一定有表業的。我們說本來是別解脫戒要有戒師,要叁白羯磨,還要是頂禮,還要恭敬、供養等等,很多儀式的,得有表業的。但是,裏邊有例外,他舉了十個裏邊就有一些沒有表業,他可以發具足戒。那就是開開我們的眼界,但是這個不能亂套的,不能說你一個七歲,是蘇陀夷,也可以七歲受戒,你不是蘇陀夷,你有那麼聰明嗎?人家問你,你家在哪裏?他說家在高枧村什麼。這樣的人,給他七歲受戒,那不行的。
戊二 明戒時分齊
己一 明別解脫戒
從此第二,明戒時分齊。一、明別解脫戒,二、明不律儀。今即是初戒時分齊者,論雲:又此所說,別解脫戒,應齊幾時,要期而受?頌曰:
別解脫律儀 盡壽或晝夜
“得戒時分齊”,得戒的時間分齊,第一個說別解脫戒,第二說不律儀,這兩個都有時間性的。
“今即是初戒”,別解脫戒先說,“時分齊者”,它時間的分齊,這個很要緊,我們看到了就可以知道,現在有些人就是亂搞了。“初戒”,就是別解脫戒,它的時間的分齊。
“論雲:又此所說,別解脫戒,應齊幾時,要期而受”,受別解脫戒,我們發願受的時候,是發願多少時候受?盡形壽,我們都是盡形壽不殺生,盡形壽不偷盜;只有近住戒一日一夜。那麼現在我們就想有的是受八個月,或者六個月苾刍戒,六個月之後就還俗的,他發的願就是六個月,這個照我們這裏看不得戒。除非你發願是盡形壽,六個月以後,有其它的緣,退戒還俗,這個倒還是如法的——就是說受的時候如法的,當然還俗是不好了。受的時候,決定要發願盡形壽受,不能說發六個月受戒。我們現在國內也有這個情況,有人就是說短期受戒,受幾個月或者受一年,這一年過了,他就是在家人,發的願就是這樣子的,不得戒的。這個下邊我們就看到了。
“別解脫律儀,盡壽或晝夜”,受別解脫戒只有兩種:一種是“盡壽”,盡形壽受,一種就是近住戒,一晝一夜,除開沒有第叁種。
釋曰:苾刍等七衆,要盡形壽;唯近住戒,一晝夜受。以戒時邊際,但有二種,一壽命邊際,二晝夜邊際,故時定爾。
“釋曰:苾刍等七衆,要盡形壽”,這個前面八種別解脫戒裏邊,苾刍、苾刍尼、沙彌、沙彌尼、式叉摩尼,跟近事男、近事女,這七個一定盡形壽的,不能說受六年,受叁年,受一年,不行的。只有近住戒一晝一夜,這是特殊的,因爲是在家人練習出家人的法了,太長了,他受不了的。
“以戒時邊際,但有二種,一壽命邊際,二晝夜邊際,故時定爾”,受戒的期限,只有兩種的,一種是盡形壽的壽命邊際,一直到命完了,一種是晝夜邊際,一晝夜完了,沒有第叁種。那麼你說你受六個月苾刍戒,這個怎麼受呢?沒有這個規矩的。“故時定爾”,時間決定如此,要麼盡形壽,壽命邊際,要麼是晝夜邊際。
若依經部,或一晝夜或多晝夜,皆容受得近住律儀。毗婆沙師言,曾無契經說過晝夜,受近住戒,是故我宗,不許斯義。
那麼八關齋戒的晝夜邊際,稍微有點不同的說法。“若依經部戒,或一晝夜,或多晝夜”,八關齋戒,依經部來說,倒可以一晝夜、二晝夜、叁晝夜,這個可以受的。盡形壽戒是不行,不能動的,是一樣的,經部的對一晝夜的說法就是有一點不同,可以一晝夜,或者二晝夜,叁晝夜,“皆容得受”,這都可以受的。就是近住律儀,受一晝夜,受二晝夜,受七晝夜都可以,這是經部的說法。
但是有部反對,“毗婆沙師言,曾無契經說過晝夜,受近住戒,是故我宗,不許斯義”,有部的論師他說:沒有看到一部經說受八關齋戒可以超過一晝一夜的,既然佛沒有說過,我們就不允許,所以說,我們的宗派(有宗)裏邊不允許經部的說法——八關齋戒可以多晝夜受。這是經上沒有依據,有部是不贊成的。
己二 明惡戒時
從此第二,明惡戒時。論雲:依何邊際,得不律儀?頌曰:
惡戒無晝夜 謂非如善受
“從此第二,明惡戒時”,惡戒,它有時間多少?前面是善的,別解脫戒。下面惡戒,就是殺龍、殺豬、殺羊、劊子手、打獵、捕魚等,這些人,他的惡戒得了之後,要多少時間,維持多少時間?
“論雲:依何邊際,得不律儀”,得了不律儀的戒,時間以什麼爲邊際?“頌曰:惡戒無晝夜,謂非如善受”,惡戒它不是跟善戒一樣,要受的,他自己發了心之後,惡戒就成就了,所以沒有晝夜的,就是盡形壽。惡戒要麼不得,得了之後就是一輩子的。
釋曰:要期盡壽,造諸惡業,得不律儀,非一晝夜。謂此非如善戒受故,謂必無有立限對師,我一晝夜受不律儀戒。此是智人所诃厭業,無對師故。無一晝夜,要期盡壽,雖不對師,由起畢竟壞善意樂,得不律儀。
“釋曰:要期盡壽,造諸惡業,得不律儀,非一晝夜。謂此非如善戒受故,謂必無有立限對師,我一晝夜受不律儀戒。此是智人所诃厭業,無對師故。無一晝夜,要期盡壽,雖不對師,由起畢竟壞善意樂,得不律儀”,所以說得不律儀,跟善律儀不一樣,善律儀要對師受的,所以一晝一夜有。惡律儀決定不會對師受。這個不律儀不像善的律儀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