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4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樣要對師受,“謂必無有立限對師”,決定沒有這麼一個人他對了師面前立一個期限,說我只一天一夜受不律儀,這一晝夜我去殺人放火去搞了,過了一晝夜就沒有了,這個不可能的。這個壞事情對了個人去說,不會的,爲什麼原因?

  

  “此是智人所诃厭業”,這種事業是有智慧的人所呵斥厭離的,你去對他說,罵你也來不及,所以不敢去說的。所以“無對師故”,決定沒有對師受不律儀的。“無一晝夜”,做壞事也不是只做一晝夜就不做了。“要期盡壽”,他要麼不做,這一輩子要做,他總是要做的。我們說小偷,他偷了之後就是手癢得很,身邊不是少錢,他還要去偷,看到人家包滿滿的,他身邊有錢用,他還會去偷。這個習慣性成功了之後,見錢就想偷,所以這個不會一晝夜就停下來的。

  “要期盡壽,雖不對師,由畢竟壞善意樂”,要做這些壞事,他總是一輩子做下去。他雖然沒有對師說,我一輩子做壞事情,沒有這麼說了,但是他的善的意樂畢竟壞掉了,就是好的心壞掉了,惡心來,把善心壞掉了。“畢竟壞”,而且不是壞一點點,全部破壞,那麼這樣子才得到不律儀。對殺豬的人來說,他絕對不會對豬生一個憐愍心,他是以殺豬爲業的,這一輩子他就以豬爲業,他才不考慮其它的事情,這樣子不律儀成就,所以決定是盡形壽的。

  那麼這個不律儀跟那個律儀,一個是從師受的,一個是不從師受的。他根本不好意思跟那些智者去說受那個事情。一個是有近住戒,晝夜的,一個沒有晝夜的,就是盡壽的。有同,有不同。

  那麼下邊是近住戒,他分開講了。當然苾刍戒不能講,因爲這本書不是專門對苾刍講的。近住、近事,都可以講的。

  

   戊叁 明近住戒

   己一 明受方法

  從此第叁,明近住戒。就中:一、明受方法,二、明具八支,叁、明不受近事得近住。且初明受方法者,論雲:說一晝夜近住律儀,欲正受時,當雲何受?頌曰:

  近住于晨旦  下座從師受  隨教說具支  離嚴飾晝夜 

  “從此第叁,明近住戒”,講八關齋戒了。我們天天授,這個地方就講了一些八關齋戒事情。第一,“明受方法”,八關齋戒怎麼樣子受的方法。第二,八關齋戒這八支是哪個八支?第叁,“明不受近事得近住”,沒有受五戒,也可以受八戒,但是要受叁歸。所以昨天他們有六位同學,他們說受歸依以後再說,今天先受個八關齋戒,那不行的。沒有叁歸不能得八戒的,所以先要受叁歸的。“明不受近事得近住”,但是不受五戒可以得近住,八戒可以受。

  下邊說受的方法。“論雲:說一晝夜近住律儀,欲正受時,當雲何受”,你所說的一晝一夜的近住律儀,當然很方便了,只有一晝夜,那麼你正要去受它的時候,該怎麼樣子受呢?就是受的儀式、方法怎麼樣呢?

  “頌曰:近住于晨旦,下座從師受,隨教說具支,離嚴飾晝夜”,近住,就是受近住戒的人。“于晨旦”,上午。“下座”,在師的下面,不能跟師平起座,也不能一般高,凡是要受戒,必定是下邊。“從師”,一定要有師,不能自己受。“隨教說具支”,師父怎麼說,你跟著他說。說什麼?說八支,八條戒。“離嚴飾晝夜”,要離開那些壯嚴品,嬌豔的那些裝飾品。時間,一晝一夜。這是幾個條件,一個頌包完了。

  

  釋曰:此有七意。

  “釋曰:此有七意”,這個頌,有七層意思。

  

  一、于晨旦,謂受此戒,要日出時,此戒要經一晝夜故。若旦有礙緣,齋竟亦得受。

  第一,“晨旦”,受的時候決定是早上。“謂受此戒,要日出時,此戒要經一晝夜故”,要受這個戒,早上,太陽出來了。太早也不行,太陽還沒有出來要受了,(比如)有的人他要上班,冬天他八點鍾要上班的,他一定要七點鍾要出門的,那麼他六點多鍾跑來受八關齋戒,不行的,太陽沒有出來,不能受的。要日出,因爲這個戒,一晝一夜,到第二天日出的時候,這個戒就完了。

  “若旦有礙緣,齋竟亦得受”,但是早上假使有礙緣,有一些因緣,把你的受戒的事情障礙掉了,那麼這樣子情況,“齋盡”,吃過飯也可以受。但是《大毘婆沙》 裏邊就說,這樣子的開許,不是一般的開許。他有一個問答。他說午後受這個戒能不能得戒?就是八關齋戒午後受的時候得不得戒?他就肯定說不得,不得戒。但是有例外,假使有些人,假使我們受了菩薩戒的,每一個初八,或者每一個月六齋日,要受八關齋戒,而這一天,碰到特別的因緣沒有機會受戒,上午錯過了,那麼下午受戒,這個可以開許。這個下午受能開許。其它的不是規定初八,或者十四、十五,要受八關齋戒的,你下午來了,受八關齋戒,不要受了,不得戒。一般總是早上的。那麼說“旦有礙緣”,就是發願每個月初八、十五要受的,這一類的人,他碰到其它的因緣不能受,早上有事情錯過了,那麼這才允許他下午也可以受。

  

  二、須下座,謂在師前,居卑劣座,或蹲、或跪,曲躬合掌,唯除有病。若不恭敬,不發律儀。

  第二,“須下座”。第二個條件,要在師的下座。什麼叫下座呢?“謂在師前,居卑劣座”,在師的前面要比師低,卑劣就是也不能很高的座,就是你們的墊子,不能太好,不能超過師的;要低,還要不能跟師一樣高。“或蹲、或跪”,或者蹲在那裏,或者是跪在那裏。“曲躬合掌”,把身體曲躬,就是往前沖一點,合掌,兩個手合掌。(一般的合掌,印度合掌是這樣子的。合十,十個指頭合起來。) 那麼這是一般的通例,一定要這樣子做。

  “唯除有病”,假使有病,有些人年紀大了,或者有害什麼病的,他要受歸依,或者受八戒,那麼有開許。

  爲什麼要這麼做?“若不恭敬,不發律儀”,假使你不恭敬的話,不得戒,律儀就生不起來的。這個跟菩薩戒一樣的。菩薩戒我們不是已經講過了嘛?你不頂禮、恭敬禮拜的話,不供佛像的話,不得戒,不發戒的。那麼這個八關齋戒一樣,你不恭敬,反正你自己檢查,你如果有不恭敬心,盡管你表面是磕頭了什麼,也跪在地下,如果你心裏不恭敬,很我慢不得戒,“他們在受,我勉強受受也算了,總算我也受個戒”,我一個人不受不好意思。有我慢的、輕慢的心,不恭敬心,不得戒。這個很要緊,恭敬心是很重要的,若不恭敬不發律儀的。

  

  叁、從師受,謂必從師,無容自受。以後若遇諸犯戒緣,由愧戒師,能不違犯。

  第叁,“從師受”,那即使坐得很低,你自己一個人受,行不行?不行,要從師受。“謂必從師,無容自受”,自己不能受,一定要從師。現在是有些居士,他在家裏,他也是想受八關齋戒,你說受八關齋戒,跑到高枧來受,再回去,那怎麼上班呢?那是沒有辦法了,只好是開許開許。

  這個照嚴格的規矩是不行的。因爲這個情況,八關齋戒你要受,決定要找苾刍--要持午的苾刍,他自己都沒有持午,……。八關齋戒下面我們要講,齋是體,這八條以齋爲體,就是不非時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。如果你找這個師,他吃了下午飯,吃叁頓,或者吃五頓,禅堂不曉得好幾頓,這麼一來,又吃饅頭,又是包子,這樣子的師你找到了之後,也不能受八關齋戒。他自己都沒有,怎麼給人家受呢?我們不是說,《藥師經》裏邊,就說苾刍、苾刍尼都可以受八關齋戒嘛?因爲八關齋戒,我們前面講過的,在苾刍身上有五戒、十戒、二百五十戒,卻沒有八戒,所以說八戒苾刍也能受。並不是說苾刍,“我有苾刍戒,我八戒不要受了”,你沒有八戒。當然條相是有的,相同的條相是有,但是這個八戒的戒體你是沒有的。這是要從師受,嚴格的說,要從師受,不能自受。

  “以後若遇諸犯戒緣,由愧戒師,能不違犯”,師有什麼作用?就是可以使你有慚愧心。如果你碰到犯戒的時候,一想起師父那個樣子,不敢,他知道了不得了,不好意思,這個就可以防止犯戒。如果自己受的,馬馬虎虎,哪個曉得你受了不受,沒有人知道的,你犯就犯掉了,這個沒有一個節製的心。所以說決定要從師受,這是佛的善巧,叫大家受了不要犯。

  

  四、隨教說,受此戒者,應隨師教,受者後說,勿前、勿俱。異此授受,二俱不成。

  第四,“隨教說,受此戒者,應隨師教,受者後說,勿前、勿俱。異此授受,二俱不成”,受戒,照規矩,要自己說的:某人某人,今天一日一夜受什麼什麼戒。師說一遍,他照說一遍。現在我們漢地,因爲很多人文化淺,他對佛教不熟悉,你叫他說那麼長,他說不來,只好說“能持”就完了,“能持”就好了。“受者後說”,師先說一句,那個受戒的人跟著說一句,就是像我們受叁歸一樣的,“盡形壽歸依佛”,你們也“盡形壽歸依佛”。“勿前、勿俱”,不要超前,師還沒有說完,來不及說起來了;或者“俱”,跟師一起說,這個不得戒。

  “異此”,假使不是這樣子跟著後邊說,你在師前說,那表示我什麼都懂的,你沒有說,我就說了,我好象是佛學很淵博,不得戒;跟師一起說,也不得戒。決定要師說完了,你才說;“異此”,假使不是後說的話,“授受二俱不成”,授的也沒有授給你,要受戒的人也沒有受到戒,都不成立,那就不得戒了。一句話,就完了。

  

  五、具足受八支,方成近住,隨有所阙,近住不成。

  第五,“具足受八支,方成近住,隨有所阙,近住不成”,我們說五戒可以少受幾支,五戒裏邊,受一戒、二戒、叁戒,乃至五戒圓滿的,都可以。但是這個八關齋戒,要麼不受,要受就是八支全受,不允許你少受一支。因爲這一共只有一天一夜,你連一天一夜這八條都做不到,你何必要受八關齋戒呢?八關齋戒就是在家的居士要學習出家人,要近阿羅漢住,要這樣子,你發了這個心才受八關齋戒的,而你這八條還做不到,要少兩條的話,那幹脆不受就算了,所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