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4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以不能少的。這八支要具足受,“方成近住”,才叫近住。“隨其所阙”,隨你阙哪一條,“近住不成”,不成立。

  

  六、離嚴飾,憍逸處故。常嚴身具,不必須離,緣彼不能生憍逸故。

  第六,“離嚴飾,憍逸處故”,莊嚴的嚴花,華麗的裝飾,産生憍逸的地方要離開,遠離。“常嚴身具,不必須離,緣彼不能生憍逸故”,這個裏邊就是說高廣大床之類東西,“常嚴身具”,經常用的那些東西,那不一定離開。就是說你假使一個床座,已經舊了,經常睡在那裏的,睡上去又沒有感到這個殊勝的,這個好得不得了,産生憍傲放逸的心,不會産生的,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,那也不算,也不一定要離。所以說高廣大床,主要指那些特別殊勝的,你不大享受到的東西;天天用的東西,那也不在此例。

  

  七、晝夜,謂至明旦日初出時。若不如斯依法受者,但生妙行,不得律儀。

  第七,“晝夜”,它的時間問題,一晝一夜。“謂至明旦,日初出時”,就是現在太陽出來的時候受,到明天太陽出來,好了,圓滿了。

  “若不如斯依法受者,但生妙行,不得律儀”,這個七個條件,依它行持的,就得八關齋戒;假使你不依它做的,不是這樣子依七個事情如法而受的,“只生妙行”,就是一個好的行爲,“不得律儀”,不得戒的,戒是沒有的。就是你這個事情做得很好,不是壞事,是好事;好事是好事,戒沒有,戒體不生。(84B)所以說有些人說,“我不受戒好了,我也不殺生,也不偷盜,這五戒我都做得到,但是我不要受”,妙行,不得律儀。因爲你受戒的勇氣都沒有,你怎麼得律儀呢?受戒就是有這個勇氣,就是這一輩子不殺生、不偷盜,下這個決心才得律儀,而且還要那麼多條件,從師受,要下座,要恭敬,羯磨的時候不要前不要俱,要在師以後說等等,條件具足才能得戒,差一點不行。

  

  雲近住者,近阿羅漢住,以隨學彼故;或近盡壽戒住;或名長養,長養薄少善根有情,令其善根漸增長故。如有頌曰:由此能長養,自他善淨心,是故薄伽梵,說此名長養。

  那麼這裏說,什麼叫近住?“雲近住者,近阿羅漢住”,能夠親近阿羅漢住。“以隨學彼故”,你要跟阿羅漢學,那麼你要親近他了,以這樣子身份才能親近阿羅漢住。你如果是在家身份,不持八關齋戒的話,你沒有資格親近阿羅漢住,也沒有資格跟他學。所以說八關齋戒是在家人學習出家人,親近阿羅漢、那些有修有證的出家人的一個必須具備的條件。

  “或近盡壽戒住”,這個近住,有兩個意思,一個是近阿羅漢住,一個是近盡壽戒住。出家人是盡形壽不殺、不盜,乃至不非時食的,那你在家人,一時做不到,要接近出家人盡形壽的戒而住,就是學習,學習出家人的戒,那麼也叫近住,近盡形壽的戒而住。

  或者一個名字叫長養,“長養薄少善根有情,令其善根漸增長故”,那些善根很薄弱的有情,把他善根增長,這個就有這個功能。受八關齋戒,即使你善根薄弱的有情,可以增長你的善根。我們說要善根增長,天天念善根增長,這就是善根增長的一個非常好的方式,叫長養。

  “如有頌曰:由此能長養,自他善淨心,是故薄伽梵,說此名長養”,舉個頌來證明八關齋戒叫長養。有一個頌這麼說,“由此”,受了這個八關齋戒的話,“能長養”,長養什麼?“自他善淨心”,增長自己、增長人家的善的淨心。你自己受了戒,使人家起恭敬心培福,也可以使人家起羨慕心,跟你學習,可以增長自己他人的善的淨心。所以“薄伽梵”,佛,說這個叫長養。這是證明它爲什麼是長養,是佛說的,八關齋戒有這麼大的功能,可以長養善根的,不但自己善根,自他善根都有長養,所以佛說這個八關齋戒也叫長養。

  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第七十七講(第218頁上第10行-第222頁上第4行)

  

  《俱舍論頌疏》。昨天我們講到受別解脫戒的一些方式,得具足戒有十種,現在我們通行的是十僧的,從十衆得。下邊我們接下去。

  

   己二 明具八支

  從此第二,明具八支。論雲:何緣受此,必具八支?頌曰:

  戒不逸禁支  四一叁如次  爲防諸性罪  失念及憍逸

  下邊是明具八支。“從此第二,明具八支,論雲:何緣受此,必具八支”,爲什麼受這個八關齋戒(近住戒)一定要具足八支,什麼原因?這個我們一般人恐怕沒有想到吧:爲什麼要八支?必須要具足。“頌曰:戒不逸禁支,四一叁如次,爲防諸性罪,失念及憍逸”,這個八關齋戒裏邊,把它分析一下,戒支有四條,不逸一條,禁支叁條。一共是四一叁,挨了次第,一個是戒,一個是不逸,一個是禁。爲什麼要立這個四一叁呢?“爲防諸性罪,失念及憍逸”,戒支是防止性罪的,不逸支是防止失念的,禁支防止憍逸的,所以說這八個配攏來,等于一副藥湯頭一樣的,不能少,決定要如此。

  

  釋曰:前兩句者,離殺等四,名爲戒支,防性罪故;離飲酒一,名不放逸支,酒必放逸,犯性戒故;離塗飾等叁,名禁約支,以能隨順厭離心故。

  “釋曰:前兩句者,離殺等事,名爲戒支,防性罪故;離飲酒一名不放逸支,酒必放逸,犯性戒故;離塗飾等叁,名禁約支,以能隨順厭離心故。下兩句者,釋上立叁支也”,那麼這個四句都是配好的,都是按了次第來的。八關齋戒裏邊一共八條,八條分叁個項目。

  第一個是戒支,離殺盜淫妄,這四個是戒支。這個戒支爲什麼要安立?防止性罪,殺盜淫妄是性罪。所以說,要立四個戒支。這是第一個。

  第二個,不放逸支,就是飲酒,飲酒這一條,不放逸支,吃了酒必定放逸,有的人他認爲沒有醉,其實他已經精神受了刺激,行動、說話已經是亂了,就是平時不敢說的話也說出來了,平時不敢做的行動也做出來了,自以爲還沒有醉。我們說凡是吃酒的人,都不會說自己醉的,自己有點迷迷糊糊了,他還說不醉,還能吃,這是人的自尊心,也有就是我慢心了,他總是要說自己量大。

  佛爲什麼要製酒是一滴都不能吃呢?因爲酒的這個量,每一個人不同,有的人酒量少的,一點還會醉,所以說他從最小量來立的,你從大量來立,那麼小量的人吃了就醉了,不是放逸了嗎?所以說酒是必定不能吃,一點也不能吃,這是佛製的。吃了酒之後,必定放逸,吃醉了,固然是大放逸,精神興奮之後小放逸,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放逸,自以爲是控製住,實際上早就在放逸,說起大話、狂話,這些就已經是放逸的表現了。所以酒必放逸,這個是肯定的,吃了酒之後,必定要放逸的。所以,酒要離,一定要離酒。

  放逸之後,怎麼辦?“犯性戒故”。一放逸的話,會觸犯性戒。這個我們經常講這個公案,在這個地方也不能不提一下,因爲酒戒是防止性罪的。一般人大家都聽過。一個優婆塞他持五戒,平時持得很嚴,但是他在沒有信佛之前,他是酒鬼,愛吃酒的,那麼信了佛之後,持五戒了之後,酒是戒掉了,但是酒瘾還在。有一天,他就是想到了我吃一點點好了,不吃醉好了,佛製的放逸,就是吃醉了就要放逸的,我不要吃醉就可以了。他也這麼想的,那麼就去買一點酒來吃;買一點吃吃呢,就感到單吃酒沒有菜不行的,那該要弄點好的菜配酒,那麼這個時候,鄰居的雞飛進他的院子來了,一下子呱呱飛來一個雞來,他說這個真是有感應了,我想吃菜,就有一個好菜來了,雞也是好菜了,馬上把雞去抓住,抓住人家的東西,你去拿住,價值五錢離本處,根本的盜罪犯了,犯了盜戒了;盜戒一犯,當然,他抓住就殺了,殺了又犯殺戒;殺戒之後,人家鄰居一個雞不見了,來找、來問了,她是敲了門來問,她說“你看到我的雞沒有”。“沒有!”好了,妄語戒也犯了。再一看鄰居,這是來一個年輕的女孩子,長得非常端正,酒也吃得差不多了,他以爲沒有醉,醉掉了,就犯邪淫了。那麼好了,酒一條,殺盜淫妄全部破掉。那就是酒戒是防止性罪的,你如果酒戒不禁的話,性罪可以根本地全部破掉,這個嚴重性,一定要提高警惕,不要自以爲吃一點不會醉的,自以爲不醉,醉的事情就幹出來了,等到你犯了戒之後,再悔都來不及了。

  “離塗飾等叁”,香花鬘塗身、歌舞伎樂,高廣大床等,這叁條是禁約支。禁約支就是“以能隨順厭離心”,不要去執著那些享受的東西,要趨向厭離、出離。那麼這叁條使我們的心趨向于厭離,不要去貪著叁界的那些東西。

  所以這個八條都有一定的作用的,這是配齊的,等于中藥的湯頭一樣。

  

  下兩句者,釋上立叁支也。所以立第一戒支者,爲防性罪故,殺生等四,名爲性罪;立第二不放逸支者,防失念故;立第叁禁約支者,防憍逸故。

  “下兩句者,釋上立叁支也”,爲什麼立叁支——戒支、不逸支、禁約支?什麼原因?

  第一防性罪。“所以立第一戒支者,爲防性罪故,殺生等四,名爲性罪”,殺盜淫妄就是性罪,立這個四個支,這是戒支,就是叫你不要去犯性罪,直接給你提出來,不要殺、不要偷、不要妄語、不要淫欲。這個是性罪,要把它止住,所以說立個戒支。

  第二,不放逸支,“防失念故”,酒吃了之後 ,正念會失去,失去正念就要放逸了,所以說不要吃酒,避免放逸。不吃酒就可以提起正念,不放逸。

  第叁,禁約支,“防憍逸”,自以爲了不得,飄飄然的,憍逸。憍逸的心,一般失意的人,他不會憍逸,有一點點成就,有一點點事業上成功,或者人家一捧,憍逸就來了,這個很多的。

  所以我們中國古代的儒家也說,少年得志大不幸,年紀小的人、年青的人得志,做了官了,或者發了財了,或者是成了名了,這是大不幸,最大的不幸。爲什麼?你得了這個之後,就憍逸了,人家一捧你,名一傳,就憍逸了,飄飄然了,進步也進不了了,什麼煩惱、那些放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