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以不能少的。这八支要具足受,“方成近住”,才叫近住。“随其所阙”,随你阙哪一条,“近住不成”,不成立。
六、离严饰,憍逸处故。常严身具,不必须离,缘彼不能生憍逸故。
第六,“离严饰,憍逸处故”,庄严的严花,华丽的装饰,产生憍逸的地方要离开,远离。“常严身具,不必须离,缘彼不能生憍逸故”,这个里边就是说高广大床之类东西,“常严身具”,经常用的那些东西,那不一定离开。就是说你假使一个床座,已经旧了,经常睡在那里的,睡上去又没有感到这个殊胜的,这个好得不得了,产生憍傲放逸的心,不会产生的,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,那也不算,也不一定要离。所以说高广大床,主要指那些特别殊胜的,你不大享受到的东西;天天用的东西,那也不在此例。
七、昼夜,谓至明旦日初出时。若不如斯依法受者,但生妙行,不得律仪。
第七,“昼夜”,它的时间问题,一昼一夜。“谓至明旦,日初出时”,就是现在太阳出来的时候受,到明天太阳出来,好了,圆满了。
“若不如斯依法受者,但生妙行,不得律仪”,这个七个条件,依它行持的,就得八关斋戒;假使你不依它做的,不是这样子依七个事情如法而受的,“只生妙行”,就是一个好的行为,“不得律仪”,不得戒的,戒是没有的。就是你这个事情做得很好,不是坏事,是好事;好事是好事,戒没有,戒体不生。(84B)所以说有些人说,“我不受戒好了,我也不杀生,也不偷盗,这五戒我都做得到,但是我不要受”,妙行,不得律仪。因为你受戒的勇气都没有,你怎么得律仪呢?受戒就是有这个勇气,就是这一辈子不杀生、不偷盗,下这个决心才得律仪,而且还要那么多条件,从师受,要下座,要恭敬,羯磨的时候不要前不要俱,要在师以后说等等,条件具足才能得戒,差一点不行。
云近住者,近阿罗汉住,以随学彼故;或近尽寿戒住;或名长养,长养薄少善根有情,令其善根渐增长故。如有颂曰:由此能长养,自他善净心,是故薄伽梵,说此名长养。
那么这里说,什么叫近住?“云近住者,近阿罗汉住”,能够亲近阿罗汉住。“以随学彼故”,你要跟阿罗汉学,那么你要亲近他了,以这样子身份才能亲近阿罗汉住。你如果是在家身份,不持八关斋戒的话,你没有资格亲近阿罗汉住,也没有资格跟他学。所以说八关斋戒是在家人学习出家人,亲近阿罗汉、那些有修有证的出家人的一个必须具备的条件。
“或近尽寿戒住”,这个近住,有两个意思,一个是近阿罗汉住,一个是近尽寿戒住。出家人是尽形寿不杀、不盗,乃至不非时食的,那你在家人,一时做不到,要接近出家人尽形寿的戒而住,就是学习,学习出家人的戒,那么也叫近住,近尽形寿的戒而住。
或者一个名字叫长养,“长养薄少善根有情,令其善根渐增长故”,那些善根很薄弱的有情,把他善根增长,这个就有这个功能。受八关斋戒,即使你善根薄弱的有情,可以增长你的善根。我们说要善根增长,天天念善根增长,这就是善根增长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,叫长养。
“如有颂曰:由此能长养,自他善净心,是故薄伽梵,说此名长养”,举个颂来证明八关斋戒叫长养。有一个颂这么说,“由此”,受了这个八关斋戒的话,“能长养”,长养什么?“自他善净心”,增长自己、增长人家的善的净心。你自己受了戒,使人家起恭敬心培福,也可以使人家起羡慕心,跟你学习,可以增长自己他人的善的净心。所以“薄伽梵”,佛,说这个叫长养。这是证明它为什么是长养,是佛说的,八关斋戒有这么大的功能,可以长养善根的,不但自己善根,自他善根都有长养,所以佛说这个八关斋戒也叫长养。
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第七十七讲(第218页上第10行-第222页上第4行)
《俱舍论颂疏》。昨天我们讲到受别解脱戒的一些方式,得具足戒有十种,现在我们通行的是十僧的,从十众得。下边我们接下去。
己二 明具八支
从此第二,明具八支。论云:何缘受此,必具八支?颂曰:
戒不逸禁支 四一三如次 为防诸性罪 失念及憍逸
下边是明具八支。“从此第二,明具八支,论云:何缘受此,必具八支”,为什么受这个八关斋戒(近住戒)一定要具足八支,什么原因?这个我们一般人恐怕没有想到吧:为什么要八支?必须要具足。“颂曰:戒不逸禁支,四一三如次,为防诸性罪,失念及憍逸”,这个八关斋戒里边,把它分析一下,戒支有四条,不逸一条,禁支三条。一共是四一三,挨了次第,一个是戒,一个是不逸,一个是禁。为什么要立这个四一三呢?“为防诸性罪,失念及憍逸”,戒支是防止性罪的,不逸支是防止失念的,禁支防止憍逸的,所以说这八个配拢来,等于一副药汤头一样的,不能少,决定要如此。
释曰:前两句者,离杀等四,名为戒支,防性罪故;离饮酒一,名不放逸支,酒必放逸,犯性戒故;离涂饰等三,名禁约支,以能随顺厌离心故。
“释曰:前两句者,离杀等事,名为戒支,防性罪故;离饮酒一名不放逸支,酒必放逸,犯性戒故;离涂饰等三,名禁约支,以能随顺厌离心故。下两句者,释上立三支也”,那么这个四句都是配好的,都是按了次第来的。八关斋戒里边一共八条,八条分三个项目。
第一个是戒支,离杀盗淫妄,这四个是戒支。这个戒支为什么要安立?防止性罪,杀盗淫妄是性罪。所以说,要立四个戒支。这是第一个。
第二个,不放逸支,就是饮酒,饮酒这一条,不放逸支,吃了酒必定放逸,有的人他认为没有醉,其实他已经精神受了刺激,行动、说话已经是乱了,就是平时不敢说的话也说出来了,平时不敢做的行动也做出来了,自以为还没有醉。我们说凡是吃酒的人,都不会说自己醉的,自己有点迷迷糊糊了,他还说不醉,还能吃,这是人的自尊心,也有就是我慢心了,他总是要说自己量大。
佛为什么要制酒是一滴都不能吃呢?因为酒的这个量,每一个人不同,有的人酒量少的,一点还会醉,所以说他从最小量来立的,你从大量来立,那么小量的人吃了就醉了,不是放逸了吗?所以说酒是必定不能吃,一点也不能吃,这是佛制的。吃了酒之后,必定放逸,吃醉了,固然是大放逸,精神兴奋之后小放逸,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放逸,自以为是控制住,实际上早就在放逸,说起大话、狂话,这些就已经是放逸的表现了。所以酒必放逸,这个是肯定的,吃了酒之后,必定要放逸的。所以,酒要离,一定要离酒。
放逸之后,怎么办?“犯性戒故”。一放逸的话,会触犯性戒。这个我们经常讲这个公案,在这个地方也不能不提一下,因为酒戒是防止性罪的。一般人大家都听过。一个优婆塞他持五戒,平时持得很严,但是他在没有信佛之前,他是酒鬼,爱吃酒的,那么信了佛之后,持五戒了之后,酒是戒掉了,但是酒瘾还在。有一天,他就是想到了我吃一点点好了,不吃醉好了,佛制的放逸,就是吃醉了就要放逸的,我不要吃醉就可以了。他也这么想的,那么就去买一点酒来吃;买一点吃吃呢,就感到单吃酒没有菜不行的,那该要弄点好的菜配酒,那么这个时候,邻居的鸡飞进他的院子来了,一下子呱呱飞来一个鸡来,他说这个真是有感应了,我想吃菜,就有一个好菜来了,鸡也是好菜了,马上把鸡去抓住,抓住人家的东西,你去拿住,价值五钱离本处,根本的盗罪犯了,犯了盗戒了;盗戒一犯,当然,他抓住就杀了,杀了又犯杀戒;杀戒之后,人家邻居一个鸡不见了,来找、来问了,她是敲了门来问,她说“你看到我的鸡没有”。“没有!”好了,妄语戒也犯了。再一看邻居,这是来一个年轻的女孩子,长得非常端正,酒也吃得差不多了,他以为没有醉,醉掉了,就犯邪淫了。那么好了,酒一条,杀盗淫妄全部破掉。那就是酒戒是防止性罪的,你如果酒戒不禁的话,性罪可以根本地全部破掉,这个严重性,一定要提高警惕,不要自以为吃一点不会醉的,自以为不醉,醉的事情就干出来了,等到你犯了戒之后,再悔都来不及了。
“离涂饰等三”,香花鬘涂身、歌舞伎乐,高广大床等,这三条是禁约支。禁约支就是“以能随顺厌离心”,不要去执着那些享受的东西,要趋向厌离、出离。那么这三条使我们的心趋向于厌离,不要去贪着三界的那些东西。
所以这个八条都有一定的作用的,这是配齐的,等于中药的汤头一样。
下两句者,释上立三支也。所以立第一戒支者,为防性罪故,杀生等四,名为性罪;立第二不放逸支者,防失念故;立第三禁约支者,防憍逸故。
“下两句者,释上立三支也”,为什么立三支——戒支、不逸支、禁约支?什么原因?
第一防性罪。“所以立第一戒支者,为防性罪故,杀生等四,名为性罪”,杀盗淫妄就是性罪,立这个四个支,这是戒支,就是叫你不要去犯性罪,直接给你提出来,不要杀、不要偷、不要妄语、不要淫欲。这个是性罪,要把它止住,所以说立个戒支。
第二,不放逸支,“防失念故”,酒吃了之后 ,正念会失去,失去正念就要放逸了,所以说不要吃酒,避免放逸。不吃酒就可以提起正念,不放逸。
第三,禁约支,“防憍逸”,自以为了不得,飘飘然的,憍逸。憍逸的心,一般失意的人,他不会憍逸,有一点点成就,有一点点事业上成功,或者人家一捧,憍逸就来了,这个很多的。
所以我们中国古代的儒家也说,少年得志大不幸,年纪小的人、年青的人得志,做了官了,或者发了财了,或者是成了名了,这是大不幸,最大的不幸。为什么?你得了这个之后,就憍逸了,人家一捧你,名一传,就憍逸了,飘飘然了,进步也进不了了,什么烦恼、那些放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