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▪P4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逸事情都会干出来了,所以这个是防止憍逸。

  那么这个八条呢,分了三支,三个立它的原因就是这样子。戒支是防性罪的;不放逸支就是防止失念,失了念之后,就要犯性戒;第三个禁约支,防止憍逸,可以趋向出离。

  

  而说此八名八斋支者,依经部宗:此之八种,总名为斋,别说为支。支者分也,以别成总,得支名故,是故斋名,假而非实,如车众分揽众分成名为车也,及四支军揽象马车步四支成名军也,五支散等揽五分药成名散也,其车、军、散三,是假名也。

  这八条为什么叫八斋支,八关斋戒,斋、支,这两个字什么意思?

   “依经部宗”,先说经部的。“此之八种,总名为斋”,这八种都叫斋,总的名字叫斋。“别说为支”,每一条又叫支。“支者分也”,支就是支分。 “以别成总,得支名故,是故斋名,假而非实”,它说以别称总,八条合拢来叫一个斋,那么斋里边的每一条就是它的支分。“是故斋名,假而非实”,所以“斋”这个名字,在经部的说法是假的,是假安立的,没有实体的。

  打个比喻,“如车众分”,一个车我们说轮子、轴、车身、车箱、发动机等等,这样的东西合拢来叫个车,你这个车在哪里呢?车是拿不出来的。你一找的话,这个是轮子,这个是轴,这是坐的车箱,每一个,车拿不出来的,具体的东西都各是个零件,所以车是假名安立的,那么这是车作个比喻。

  另外是军,我们说军,印度是四个,象兵、马兵、步兵、车兵这四种叫一个军,这个军就是象、马、步、军合拢来的,离开象、马、步、车,一个军在哪里呢?假立一个名。

  下边是散,五支散,假使一个药,它有五分的药合拢来的叫五支散,这个散也是假名字,你离开这五个药,你哪里有这个散拿出来?没有的。

  那么其它的,树林的林也是一样的,很多的树合拢来叫个树林,你把树拿开,那你那个林在哪里?单独的林是没有的。

  所以说这总的名字是假的,下边具体的东西是有实的,实体的,这是经部的说法,斋是假的。“其车、军、散三,是假名也”,车也好,军也好,散也好,这是假安立的,它各式各样的支分总起来,就叫个车,叫个军,叫个散。实际上,这个车具体东西没有的,轮子、轴子等等合拢来是个车,那么具体的东西都是那些,具体的车拿一个出来,没有。那么军也是一样的,象兵、马兵、步兵、车兵合拢来一个叫军,你具体的军拿一个出来,没有的。散也一样,五分的药合拢来叫散,把五分药拿开,散在哪里?没有了。所以这是假安立的,这是经部的说法。

  

  若萨婆多宗:离非时食是斋体:八中一故,亦斋支。所余七支,八中一故,是斋支:非是离非时食,非斋也。

  那么有部有不同的看法。他说什么叫斋?“离非时食”,就是第八条,不非时食是斋的体,斋是有实在的东西的,斋体主要地指非时食。

  “八中一故,亦斋支”,总的是斋,这个八支都叫斋,但是斋不像经部一样是假名,是有实体的,就是非时食。那么非时食本身是斋,又是斋支,因为它也是总的里边的一条,总的叫斋,那八种之一,也叫斋支。那么其余七支也是八中之一,都是斋支,但是不能叫斋,只有这个非时食,又是斋又是斋支。

  那么这样子的讲法跟经部有一点点不同,基本上看起来差不多,但是实际上,一个有体,一个没有体,一个斋是指的是非时食,一个没有明确的指,就是假名,那么这里边是不同的。所以说同一个斋,我们如果查字典,你去查起来,你把经部的论,你查有部的解释,那你安上去?安不上的,勉强讲过去了,骗骗老太婆,真正的内行一听,你是胡扯,把经部的、有部的和了一起,乱七八糟一个,不成套的。那么有部的经,你去大字典一查,查了个经部的斋——假名,讲有部经的时候,斋是假名,头头是道讲一番,乱说。讲经你要成套的。

  所以说我们学法要有体系,没有体系的,东抓西抓的,那就是不成套,不成套就不能解脱,你这个理论也是自相矛盾。我们说每一个宗派他有个体系,这个体系里边,他这一宗的东西,没有一个矛盾的,完全是组合起来的。等于一个机器一样的,它的每一个零件作用来使这个机器能够运转,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。如果你零件乱配,即使最好的进口的零件,乌七八糟配了一个机器的话,零件是好了,价钱也很贵,但是不会动的,为什么?不成套嘛,不成套,差一点点就不行的了。我们经常看那些精密机器或者说半导体、电视机之类的,坏了一点点东西,那就没有办法了,就不能运转了,而且有些进口货少了一个零件,国内配不到的,报废了,没有用了。为什么?零件没有,少一个,再小的零件少它一个不行的,它不会运转了。所以这个学法一定成套,所以我们说,学法要专精一门,一门通了之后,佛法总是相似的,你一门通之后,学其他的是容易的,但是虽说相似,但是每一个总体系却是不同的。你说,佛法是一味的、一样的,你每一个体系把它乱七八糟合起来,唯识跟中观合起来讲,把唯识跟《大乘起信论》的体系又合起来讲,那这个东西里边就是矛盾百出的。

  最简单的,说那个《大乘起信论》,真如随缘不变、不变随缘,真如能随缘的,而唯识里边真如是无为法,无为法不会动的,不会随缘的,如果随了缘,就是有为法了。所以这个里边,一样一个名相,在它的体系里边作这样的解释,从那个体系里边,作那个样子的解释,作用也不一样。你若乱凑的话,表面上看起来学问很大,什么经都通,实际上说,一窍不通,乱凑、乱套。这个东西,如果你是内行的话,看看现在有些杂志,文章天花乱坠地说了一大篇,你如果有眼睛的话去分析一下,里边恐怕矛盾的也不少。那么这个里边就是说,把书多看一点,东抄西抄的,不一定就是学问,这是文抄公。文抄公在文坛里边是绝对反对的,不准登载他的东西的,因为抄来的,不是自己的东西。

  

   己三 明不受近事得近住

  从此第三,明不受近事得近住。论云:为唯近事即得受近住,为余亦有受近住耶?颂曰:

  近住余亦有  不受三归无

  “从此第三,明不受近事得近住”,就是说不受五戒,也可以受八戒,这个我们这里就有了,没有五戒的人也在参加受八戒。但是“不受三归无”,没有受三归的人,不能受近住,不受三归的话,近住的戒体不能发的。

  “从此第三,明不受近事得近住。”,不受近事戒,也可以得近住的戒体。 “论云:为唯近事即得受近住,为余亦有受近住也”,《俱舍论》里边提个问题:是不是只有受五戒的近事(就是居士),能够受八关斋戒?因为我们说,先受三归,再受五戒,再受八戒,好象这个次第;那么是不是说,一定要受了五戒之后才能受八戒呢?或者说,“余”,没有受五戒的,也可以受八戒啊?这个问题。

  “颂曰:近住余亦有,不受三归无”,近住,余也有,就说除了那个近事以外(当然受了五戒的受八戒,是天经地义可以的),但是没有受五戒的“余”,近事以外的,也有,也可以发近住戒。但是“不受三归无”,没有受过三归的,不能受近住戒,不能发戒体的。所以说那一次他们温州的几个居士,他们说三归来不及,我们先受个八戒,不行的,你受了八戒,你不得戒体的,没有三归的话,不能受近住戒的,所以一定要先受近住。这个我们有依据的,不是乱套的。

  

  释曰:余亦有者,余谓三归也。不受近事,但受三归,亦得近住故,言余亦有。不受三归,必不得近住,故言不受三归无。或有不知要受三归方始发戒,或复忘误,直受近住,亦发得戒。由意乐力,发律仪故。

  “释曰:余亦有者,余谓三归也,不受近事,但受三归,亦得近住,故言余亦有”,他这里“余”是这样子讲,余指三归,不受近事,但受三归,也可以得近住。近住就是单受三归的也可以,但是不受三归的不行。那么有的论师就是说,这个讲三归不大对头。

  那么这个意思不会混淆就行了,就是说近住,除了五戒居士以外,这个余,他单受三归的,也可以的;没有受过三归的,是不能的。所以,单受三归,也可以近住,就是说,没有受五戒,只要受过三归的,他也能受八戒,并不是八戒一定要先受五戒。所以说余亦有,单是受个三归也可以,也可以发近住的体。

  但是反过来,“不受三归,必不得近住”,假使你不受三归的话,那你决定不能得近住的戒体,“故言不受三归无”。

   “或有不知要”,这个大家要把它记住的,如果你将来办道场的时候,居士要受八关斋戒,他三归依还没有受,说:我能不能先受个八关斋戒,我以后再来补三归?不行的,不能给他受;受了之后,戒师有罪,你授戒的人有罪的。

  “或有不知要受三归,方始发戒,或复忘误,直受近住,亦得发戒”,这是对受戒的人说,受戒的人,假使他不知道要三归之后,才能受近住戒、生起近住戒,或者忘掉了,或者搞错了,直接受近住,没有受三归,对那个受戒的人来说,他一心的要受八戒,因为他意乐心强,也可以得近住律仪。但是授戒的戒师有罪,这个我们做戒师的人就不能随便。固然那个受戒的是得戒了,但是传戒的人有罪的,不能乱传,一定要先问他是受了三归之后,才能传。

  这个我们就看了,三归如此,具足戒也有同样情况,他不懂的话,他去受戒,他也得戒。所以“南宋以来没有真比丘”,这个话,你怎么说呢?这个四分律里有更明确的文,当然我们现在不能讲四分律,很多沙弥、居士在里边。但是我们从近住戒看,就有这个同样的例子。受戒的人糊里糊涂,不懂,他得戒的,但是戒师有罪,他得戒,就是近住了。如果比丘戒,他得了比丘戒的戒体,就是比丘,是真比丘,哪是假比丘呢?你说“南宋以后没有真比丘”,那这个话,把那些大德们,包括近代的印光法师、太虚法师、谛闲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