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老法师,连古代的蕅益大师、莲池大师了,那些明朝的,全部的否定了。这个恐怕有点过分了。
戊四 明近事戒
己一 明发戒时
从此第四,明近事戒。一、明发戒时,二、会经文,三、明三品戒,四、明三归体,五、明离邪行,六、明娶妻不犯,七、明离虚诳语,八、明遮饮酒。
“从此第四,明近事戒”,八戒讲完了,讲五戒。
“一、明发戒时,二、会经文,三、明三品戒,四、明三归体,五、明离邪行,六、明娶妻不犯,七、明离虚诳语,八、明遮饮酒”,这是五戒里边具体的事情,很多,分了八科,一科一科讲。
此下第一,明近事律仪。依经部宗:受三归,名三归近事。后说五戒相,名五戒近事。受三归时,未发五戒,于此五戒,随受多少,皆发得戒。
“此下第一,明近事律仪。依经部宗”,先说经部的,“受三归,名三归近事。后说五戒相,名五戒近事。受三归时,未发五戒,于此五戒,随受多少,皆发得戒”,这是经部的说法,经部说,受三归的时候,也叫近事,这个居士是三归居士,三归依的居士;受了五戒,跟他说了五戒之后,五戒相给他讲了,叫五戒近事,受了五戒的近事。同是一个近事,他不一样,一个是三归的近事,一个是五戒近事,这是经部这么说。
受三归的时候,那时还没有发五戒。“于此五戒,随受多少”,五戒酒戒不能不受,其余四条可以受一条、二条、三条、四条,随你受多少,都可以。“随受多少,皆发得戒”,都能够生起戒体,这是经部的说法。有部就反对它,不对。
&n, bsp;
若萨婆多宗,受三归竟,即发五戒。要须五戒,方名近事。
“若萨婆多宗,受三归竟,即发五戒”,受了三归之后,五戒的体就有了。“要须五戒,方名近事”,没有五戒的话,不能叫近事。就是说他是三归近事,在有部是反对的,单是三归的人,不能叫近事的。凡是讲近事,决定要有五戒,那么五戒的戒体,他是生起来了,但是戒相没有给他说,这是可以的。所以说受了三归依之后,本身五戒的戒体已经发了,“即发五戒”。非要五戒的戒体,才能叫近事。所以说,你说三归近事,没有五戒体的话,不能叫近事,而实际上,受三归就有五戒的体。
故论云:如契经说:佛告大名,诸有在家白衣男子,男根成就,归佛法僧,起殷净心,发诚谛语,自称我是邬波索迦此云近事,愿尊忆持,慈悲护念。齐此名曰邬波索迦,为但受三归,即成近事引经起问?
“故论云:如契经说”,《俱舍论》引了一个经上的话,“佛告大名,诸有在家,白衣男子,男根成就,归佛法僧,起殷净心 ,发诚谛语,自称我是邬波索迦” ,邬波索迦就是近事,这是新译,以前旧译是优婆塞,比较更准确的翻译,叫邬波索迦。“愿尊忆持,慈悲护念,齐此名曰邬波索迦”,那么这个就是引经上的话,要受三归,作居士的时候,要怎么做呢?是这样子做。“佛告大名”,大名是一个人,他告诉他,假使白衣男子,他要受三归作居士,那么他要怎样条件呢?
假使有一些,“诸有”,那些白衣的男子,就是在家的男人。“男根成就”,这是决定受戒的人必须男根成就,假使女子的话,女根成就,二根、黄门不能得戒,归依三宝就是在有部说,就是要得五戒体的,所以也不能做归依的事情,要男根成就。“归佛法僧”,他一心地归依佛法僧,以佛法僧为最高的准则,一心依靠、归投、求救佛法僧。“起殷净心”,殷勤的、清净的心。这个我们前面讲过,受戒的时候,一定要起这个心,我们讲菩萨戒的时候也讲过,恭敬、清净的殷重心。“发诚谛语”,真诚说话,不是嘴里一套,心里一套。“发诚谛语”,很真诚、诚实地说这个话。怎么说?“自称我是邬波索迦”,自己说自己是居士,是邬波索迦,希望尊(就是世尊,佛)“忆持”,忆念我,慈悲护念我。这样子说了之后,就叫邬波索迦。
(85A)“为但受三归,即成近事”,这是问题,是不是单受个三归就成近事呢?
外国诸师说,唯此即成。经部宗答:唯此三归,即成近事也。
“外国诸师说,唯此即成” ,外国诸师指的是经部。经部的论师说,只要受个三归,就是近事,不受五戒也可以,也是居士,这是经部的说法。“经部宗答,唯此三归,即成近事也”,经部认为,受了三归就可以叫近事,这个近事是三归的近事,没有五戒。
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:离近事律仪,则非近事。有宗义也,要五戒名近事。
“迦湿弥罗国诸论师言,离近事律仪,则非近事”,而迦湿弥罗国的那些有部论师,他说离开了近事律仪(五戒)的话,不能叫近事,“则非近事”。“有宗义也”,有部他们的主张,要五戒才能叫近事,那么这是辩论。
若尔,应与此经相违。经部难也。此大名经,但说三归不言五戒也。此不相违,已发戒故。有宗答也。何时发戒。经部征。已上论文。颂曰:
称近事发戒 说如苾刍等
“若尔,应与此经相违”,照你这么说,与经相违,佛说受三归就是近事,邬波索迦;你怎么说要受五戒才叫近事呢?所以说,这个是经部有部的辩论,表面上看好象有部错了,有部跟经两个不合,但是有部有他的依据。
他说,“此不相违,已发戒故”,这个没有矛盾,你受三归,五戒已经戒体有了,是可以叫近事了,所以说没有矛盾。
那么他就问了,你既然说受了三归,已经五戒体有了,可以叫近事,这个戒体什么时候发的?“何时发戒”,什么时候发的?那就是你五戒没受,怎么发起五戒的体来了呢?这是个辩论。
“颂曰”,这是回答。“称近事发戒”,在说是近事的时候,就发五戒。“说如苾刍等”,打个比喻,在白四羯磨的时候,比丘戒就成立了,不要说一条一条,二百五十条都告诉,才得比丘戒,一白三羯磨一作的话,当下比丘戒体有了嘛。跟三归一样的,三归一说的话,五戒的戒体已经有,这是用比丘戒的情况来比,同样的比喻。
释曰:称近事发戒者,答发戒时也。大名经中称近事言此时发戒,谓经云:自称我是邬波索迦,愿尊忆持、慈悲护念,此时即发近事五戒,称近事等言,便发律仪故。本求戒心拟受五戒,故受三归即发五戒。以经复说,我从今日乃至命终舍生言故。此经意说舍杀生等,略去杀等,但说舍生。故于前时已发五戒。
“释曰:称近事发戒者,答发戒时也”,你既然问什么时候发戒的,我就告诉你,你说自己是邬波索迦的时候,就发五戒戒体,这个时候就发了,“答发戒时也”。
“大名经中”,他举一个经,就是那个前面“佛告大名”,《大名经》。“称近事言,此时发戒”,自称我是邬波索迦,说这个话的时候,已经发了五戒。
“谓经云”,他把这个《大名经》更详细地引一下,前面引的略了,看不出来。“谓经云”,经是这么说的。“自称我是邬波索迦,愿尊忆持、慈悲护念,此时即发近事五戒,称近事等言,便发律仪故”,自己说近事等这句话的时候,五戒律仪就发出来了。
“本求戒心,拟受五戒故”,本来你想求的戒心,就是想要受五戒的,这个时候你说三归的话,五戒就有了,根据你的愿心,就起戒体。“故受三归,即发五戒”,受了三归就有五戒,这个话好象是勉强,他是还有依据。“以经复说”,经里还这么说,自称是邬波索迦之后,还要说话,下边还有下文,不要看前面一点。他说,“我从今日,乃至命终,舍生言故”,他从现在开始,乃至命终,“舍生”。这个舍生不是自己自杀,这是舍杀生,就是不杀。“此经意说舍杀生等”,就是不杀、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,就是自己称了邬波索迦之后,还要说从现在开始乃至命终,不杀、不偷等等,这个“杀生”就是略了一个“杀”字,就是“舍生”。 “故于前时,已发五戒”,所以说在前面说三归的时候,已经发戒了,因为下边还有话的,要以后不杀生。这是一个依据,就是经上还有下文的,下边就是五条戒的戒相。
说如苾刍等者,举喻释成也。说,谓经说舍杀生等,由如苾刍一白三羯磨竟发苾刍戒,后说四重学处者,令识相坚持;近事戒亦然,先受三归已发近事戒后说舍生等,令识相坚持,是故近事必具律仪。
“说如苾刍等”,这个打个比喻,苾刍也是这样子的。“举喻释成也”,在法上成立之后,还要打个比喻,使人家更明白。
“说”,怎么说呢?经里说的,“说舍杀生等,由如苾刍”,他不杀、不盗、不淫,这些跟苾刍一样的。苾刍登苾刍坛的时候,白羯磨,一白三羯磨,羯磨完了,苾刍戒体就有了,这个时候没有给他说,这个戒相没有说,后来说四个重的学处,四个根本戒说一下,其余的戒(二百五十条说了四条),还有二百四十六都没有说,但是苾刍戒体全的,都有了。“令识相坚持”,开始羯磨的时候,戒体已经有了,后来说四个重的学处、四个性戒,叫他把这个明确,这些事情不要做,不能做的,“坚持”,要坚持不要做那些坏事情。这个仅不过是叫他戒相认识清楚,并不是这个时候发戒体的。
“近事戒亦然”,苾刍戒如此,近事戒同样。先受三归的时候已经近事戒体有了,后来说舍杀生等等,只不过是叫你认识戒相,不要违犯。苾刍戒跟居士戒同样的,戒体先生。“令识相坚持”,知道戒相,不要杀、不要偷,一个一个具体的讲了之后,使你能够坚持不犯。“是故近事必具律仪”,所以说,称道近事(邬波索迦)的话,决定有五戒。这是有部的说法。
己二 会经文
从此第二,会经文。颂曰:
若皆具律仪 何言一分等 谓约能持说
“从此第二,会经文”,你这么讲呢,经上有些话,好象有矛盾的,要把它会通一下,下边就会通经文。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