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颂曰:若皆具律仪,何言一分等,谓约能持说”,这两三句话,一问一答。照你这么说,受了三归依之后,都有五戒的戒体,“具律仪”,这已经有了,那么为什么还要持五戒的时候,持一分,持一个,持两个,持三个,有这个呢?就是在四个性罪里边可以持一条、二条、三条乃至四条呢?这是什么原因呢?你既然说律仪五条都有了,怎么还可以持一条、两条呢?
“谓约能持说”,这是回答。所以说持一条、两条,并不是真正的戒体只有一条,两条,就是说这五条戒里边,他能做到几条?只不过是这么一个意思。那么又把经里边的矛盾解除了。
释曰:前两句引经难,后一句通释也。
“释曰:前两句引经难”,前面两句引了经里边的话,来难问在前面的有部的一个宗旨。“后一句通释”,后面一句就是疏通、解释。
经部师言:若具律仪方名近事,何故世尊言有四种?一、能学一分谓一戒也,二、能学少分谓二戒也,三、能学多分谓三戒四戒也,四、能学满分谓五戒也。
“经部师言”,这是经部有部的辩论。这一连串都是经部、有部的辩论。经部说了,就是你前面说受了三归就有五戒了,并且引《大名经》来作证明。他说,照你这么说,“若具律仪方名近事,何故世尊言有四种?一、能学一分,二、能学少分,三、能学多分,四、能学满分”,照你说,一定要是具足五戒的才叫近事,那么为什么经上佛有说的,近事有四种,一种是只能持一分的,就是说性戒只持一条的,一种是能持二条的,一种是能持多分的,三条的、四条的,一种能持满分的?那么这又是什么原因呢?
谓约能持说者,有宗通释也。理实近事,须具五戒,谓约能持说一分等,能持先所受,故说能学言;若不尔者,应言受一分等,经既不言受一分等,明知能学,约能持说。
“谓约能持说”,有部解释,这个就是说体是有的,但是他能持,只能持一条、两条、三条,并不是说他体没有。这是有部的回答。
“有部通释也,理实近事,须具五戒,谓约能持,说一分等”,就能持来说,那么能持一分,能持二分、多分、满分,就是说你戒体是都有的,但是你能做到的,可以少一点,受一条的,受两条的,乃至受五条的。这个并不是说戒体有多少,而是能持有多少。
“能持先所受故”,以前受的五条里边,能持几条,是这么的说法。“说能学言”,说能持几条叫能学,这个经上的能学,就是说你能持多少。我们经上能学一分、能学二分,就是能持多少,以能持来解释经上能学。
“若不尔者”,反过来说,假使不是照这个说法的话,应说能受一分,照你们经部的说法,戒体开始没有得到,另外受的时候,可以受一条、两条的,应当是受一条、受两条,怎么是学一条、学两条呢?这个学是指能持说的,并不是受的戒只有一条,那么五戒的戒体就只有一条、两条,而没有五戒。而有部说戒体全的,在五条里边,你只不过是能持几条,还有些不能持,并不是戒体没有。这是经部、有部的矛盾,有部又把它通释了。假使不是照我们的说法,照你这个说法,那么经该改了,不要说能学一分,应该说能受一分。那么经上既然没有说受一分、受两分、受多分,明明知道是指能持说,不是说能受说,你经部说是受的一条、两条,那么经上应当直截了当的说,受一条、受两条,不要说学一条,我们的看法,学就是持,能持叫能学,那么你经部的说法是有矛盾。这是经部、有部的辩论,讲完了。
己三 明三品戒
从此第三,明三品戒。论云:此近事等,一切律仪,何缘得成下中上品?颂曰:
下中上随心
“三品戒”,我们经常说,你受个戒,要得上品上戒,什么什么,说的祝贺的话了。那什么叫上中下品呢?这里下边就提这个问题。
“从此第三,明三品戒。论云:此近事等,一切律仪,何缘得成下中上品”,这个近事等戒,“一切律仪”,就是近事、苾刍等等,这些戒,它分上、中、下,是根据什么分的?这样我们说上、中、下的分,当然是发心的殊胜。我们在登苾刍坛的时候,就希望大家,第一是出离心,最好是发菩提心,甚至为将来要成佛、度众生、住持正法,要发这个大的心,得的戒品是上品,如果你发一个是逃避世间的心,或者要求清闲的心,或者这些类的,这个是下品。那么我们受戒的时候,发心很重要。
释曰: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,乃至下品心受得下品戒,故戒随心有三品别。由此理故,或有罗汉成下品戒,异生成上品戒。
“释曰:上品心受戒,得上品戒”,看你发的心是什么?不管你的戒场如何清净,戒师如何合格,你自己发心不行的话,你得的戒还是下品戒;再反过来说,如果戒师不清净,仪式不如法,那么你发心再殊胜,不得戒。这为什么?条件不够。上品心受戒,假使其它的条件都如法的,那么你发的上品心受戒,得上品戒;假使中品心,得中品戒;“乃至下品心受,得下品戒”。所以说受戒的时候,自己心要好好发起来。
我们受归依一样,你受归依,你要真正发起来,自己是归依佛法僧,将来自己要成就佛法僧,自性三宝成就,这个发心就殊胜。你一开始学佛,将来成佛的道路已经给你开起来了,如果你发心成佛,就是自己害怕这个受苦,害怕发财发不了,害怕鬼神侵犯你,那么你自己这样子逃避的心,要求佛救的心,可不可以?可以也可以,佛还是会救,但是是下品,只为自己了。
“故戒随心,有三品别”,所以说得的戒,戒品的高下,那就是看你的发心的差别。我们说往生也一样的,三品往生,九品往生,都是看你发心怎么样子,重点还在发愿,严格地说,三品往生都要发菩提心。净土宗,又不是二乘,更不是人天乘,都是大乘,大乘的法门,哪有不发菩提心呢?不发菩提心,怎么叫大乘呢?摩诃衍,大乘就是发菩提心的人修的法才叫大乘。所以你既然修净土,大乘法门,这个帽子戴得很大,你如果自己自了汉,乃至于为了人天福报,这个不称,你没有大乘心。《无量寿经》好象有的,三品往生,都要发菩提心。这里受戒也是,看你的心发的是上中下。
“由此理故,或有罗汉,成下品戒,异生成上品戒”,那这里的意思,就是阿罗汉(这个阿罗汉,当然不一定是四果阿罗汉,但是是三果,或者是二果、初果),他们受苾刍戒的时候,也可以成下品戒,凡夫可以发殊胜的上品心,得到上品戒,那就是看菩提心有没有,有没有成佛度众生的一个愿。所以说阿罗汉,如果你发的是自了汉的心,当然你的戒是下品的,那么凡夫他发的是殊胜的菩提心,成佛度众生、住持正法的愿,那么当然是上品戒。所以说戒的上品、下品,看发心而定,不在乎你人的品位高下。国王受戒,跟一个要饭的受戒,也看你发心好不好,不见得你国王去受戒了,一定是上品,要饭的他发菩提心、殊胜心,可能是上品,国王如果他为了逃避这个世间上的苦恼,他现在为了自己的安逸、清闲,这么受戒的,恐怕还是下品。所以说,这个发心的殊胜不殊胜就决定戒的上、下、中品。
下边是三归依,这个是很殊胜的,其它的书恐怕见不到,《俱舍》里边特别标出这一个来,也可以说,这个有部是很讲理智的,不讲迷信的,从这个文,我们一看就可以知道,下边讲下去就可以看到。
己四 明三归体
从此第四,明三归体。论云:诸有归依佛法僧者,为归何等?颂曰:
归依成佛僧 无学二种法 及涅槃择灭 是说具三归
“从此第四,明三归体”,这个三归体是什么东西?一般人受三归,哪个都受过,佛教徒最起码的是三归,没有三归不叫佛教徒,那么三归的体是什么?一问恐怕将一个军了,我看回答出来的,能够如法地回答的人,恐怕不一定多,乃至于没有。当然说没有,不是所有的佛教徒没有,就是我们在座的是不是能回答,可能是没有。
“论云:诸有归依佛法僧者,为归何等”,归依三宝,到底归依什么?三归的体,你归依什么体,你归依什么?是不是归依佛(一个人),归依法(佛的三藏十二部)?这个我们一般说的,归依佛两足尊,乃至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归依法,一切的经典,归依僧,那些菩萨、罗汉,乃至现在出了家的这个僧,是不是?这个形相上说,也不能叫错,但是从具体的分析,还太肤浅,还得要深追下去,有部是理智比较发达的,他追得很深。他说归依到底归依什么?
“归依成佛僧,无学二种法,及涅槃择灭,是说具三归”,三归的体,成佛的无学法,乃至成僧的有学、无学法。这是归依佛,是成佛的无学法,是归依佛的体,并不是归依佛的人,是归依成佛的无学法。归依僧,也不是归依僧那个人,是归依成僧学、无学的法,那就是圣僧,不是凡夫僧,也不是归依圣僧的本体,归依圣者、圣僧的成就他无学僧、有学僧的那些法。那么归依法,归依涅槃,最高的法就是涅槃,并不是一般泛泛的法,最究竟的,这个是最了义的法,涅槃。
这个就是三归,三归体就是这个。从这里我们看,整个三归,都是归依法。
释曰:归依佛者,不归佛身,但归依成佛无学法。由无学法,能成佛故;又佛得无学法,是殊胜故;又佛得无学法,能觉悟一切故。由此三义,故归依也。无学法者,谓佛身中,尽、无生智,无漏五蕴为体。
“释曰:归依佛者,不归佛身”,并不是归依佛这个人。
“但归依成佛无学法”,这是有部的说法。成佛靠什么法?这个成佛的无学,佛是无学,成佛这个无学的法,就是大乘的无学法,这个法就是归依佛的体。因为佛怎么来的?就是成佛的无学法修证到了,才得来的,那么可贵的在无学法,不是一个人,所以真正归依的是成佛的无学法。“由无学法,能成佛故”,佛之所以成佛,正因为佛有这个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业品一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