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▪P4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“頌曰:若皆具律儀,何言一分等,謂約能持說”,這兩叁句話,一問一答。照你這麼說,受了叁歸依之後,都有五戒的戒體,“具律儀”,這已經有了,那麼爲什麼還要持五戒的時候,持一分,持一個,持兩個,持叁個,有這個呢?就是在四個性罪裏邊可以持一條、二條、叁條乃至四條呢?這是什麼原因呢?你既然說律儀五條都有了,怎麼還可以持一條、兩條呢?

  “謂約能持說”,這是回答。所以說持一條、兩條,並不是真正的戒體只有一條,兩條,就是說這五條戒裏邊,他能做到幾條?只不過是這麼一個意思。那麼又把經裏邊的矛盾解除了。

  

  釋曰:前兩句引經難,後一句通釋也。

  “釋曰:前兩句引經難”,前面兩句引了經裏邊的話,來難問在前面的有部的一個宗旨。“後一句通釋”,後面一句就是疏通、解釋。

  

  經部師言:若具律儀方名近事,何故世尊言有四種?一、能學一分謂一戒也,二、能學少分謂二戒也,叁、能學多分謂叁戒四戒也,四、能學滿分謂五戒也。

  “經部師言”,這是經部有部的辯論。這一連串都是經部、有部的辯論。經部說了,就是你前面說受了叁歸就有五戒了,並且引《大名經》來作證明。他說,照你這麼說,“若具律儀方名近事,何故世尊言有四種?一、能學一分,二、能學少分,叁、能學多分,四、能學滿分”,照你說,一定要是具足五戒的才叫近事,那麼爲什麼經上佛有說的,近事有四種,一種是只能持一分的,就是說性戒只持一條的,一種是能持二條的,一種是能持多分的,叁條的、四條的,一種能持滿分的?那麼這又是什麼原因呢?

  

  謂約能持說者,有宗通釋也。理實近事,須具五戒,謂約能持說一分等,能持先所受,故說能學言;若不爾者,應言受一分等,經既不言受一分等,明知能學,約能持說。

  “謂約能持說”,有部解釋,這個就是說體是有的,但是他能持,只能持一條、兩條、叁條,並不是說他體沒有。這是有部的回答。

  “有部通釋也,理實近事,須具五戒,謂約能持,說一分等”,就能持來說,那麼能持一分,能持二分、多分、滿分,就是說你戒體是都有的,但是你能做到的,可以少一點,受一條的,受兩條的,乃至受五條的。這個並不是說戒體有多少,而是能持有多少。

  “能持先所受故”,以前受的五條裏邊,能持幾條,是這麼的說法。“說能學言”,說能持幾條叫能學,這個經上的能學,就是說你能持多少。我們經上能學一分、能學二分,就是能持多少,以能持來解釋經上能學。

  “若不爾者”,反過來說,假使不是照這個說法的話,應說能受一分,照你們經部的說法,戒體開始沒有得到,另外受的時候,可以受一條、兩條的,應當是受一條、受兩條,怎麼是學一條、學兩條呢?這個學是指能持說的,並不是受的戒只有一條,那麼五戒的戒體就只有一條、兩條,而沒有五戒。而有部說戒體全的,在五條裏邊,你只不過是能持幾條,還有些不能持,並不是戒體沒有。這是經部、有部的矛盾,有部又把它通釋了。假使不是照我們的說法,照你這個說法,那麼經該改了,不要說能學一分,應該說能受一分。那麼經上既然沒有說受一分、受兩分、受多分,明明知道是指能持說,不是說能受說,你經部說是受的一條、兩條,那麼經上應當直截了當的說,受一條、受兩條,不要說學一條,我們的看法,學就是持,能持叫能學,那麼你經部的說法是有矛盾。這是經部、有部的辯論,講完了。

  

   己叁 明叁品戒

  從此第叁,明叁品戒。論雲:此近事等,一切律儀,何緣得成下中上品?頌曰:

  下中上隨心 

  “叁品戒”,我們經常說,你受個戒,要得上品上戒,什麼什麼,說的祝賀的話了。那什麼叫上中下品呢?這裏下邊就提這個問題。

  “從此第叁,明叁品戒。論雲:此近事等,一切律儀,何緣得成下中上品”,這個近事等戒,“一切律儀”,就是近事、苾刍等等,這些戒,它分上、中、下,是根據什麼分的?這樣我們說上、中、下的分,當然是發心的殊勝。我們在登苾刍壇的時候,就希望大家,第一是出離心,最好是發菩提心,甚至爲將來要成佛、度衆生、住持正法,要發這個大的心,得的戒品是上品,如果你發一個是逃避世間的心,或者要求清閑的心,或者這些類的,這個是下品。那麼我們受戒的時候,發心很重要。

  

  釋曰: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,乃至下品心受得下品戒,故戒隨心有叁品別。由此理故,或有羅漢成下品戒,異生成上品戒。

  “釋曰:上品心受戒,得上品戒”,看你發的心是什麼?不管你的戒場如何清淨,戒師如何合格,你自己發心不行的話,你得的戒還是下品戒;再反過來說,如果戒師不清淨,儀式不如法,那麼你發心再殊勝,不得戒。這爲什麼?條件不夠。上品心受戒,假使其它的條件都如法的,那麼你發的上品心受戒,得上品戒;假使中品心,得中品戒;“乃至下品心受,得下品戒”。所以說受戒的時候,自己心要好好發起來。

  我們受歸依一樣,你受歸依,你要真正發起來,自己是歸依佛法僧,將來自己要成就佛法僧,自性叁寶成就,這個發心就殊勝。你一開始學佛,將來成佛的道路已經給你開起來了,如果你發心成佛,就是自己害怕這個受苦,害怕發財發不了,害怕鬼神侵犯你,那麼你自己這樣子逃避的心,要求佛救的心,可不可以?可以也可以,佛還是會救,但是是下品,只爲自己了。

   “故戒隨心,有叁品別”,所以說得的戒,戒品的高下,那就是看你的發心的差別。我們說往生也一樣的,叁品往生,九品往生,都是看你發心怎麼樣子,重點還在發願,嚴格地說,叁品往生都要發菩提心。淨土宗,又不是二乘,更不是人天乘,都是大乘,大乘的法門,哪有不發菩提心呢?不發菩提心,怎麼叫大乘呢?摩诃衍,大乘就是發菩提心的人修的法才叫大乘。所以你既然修淨土,大乘法門,這個帽子戴得很大,你如果自己自了漢,乃至于爲了人天福報,這個不稱,你沒有大乘心。《無量壽經》好象有的,叁品往生,都要發菩提心。這裏受戒也是,看你的心發的是上中下。

   “由此理故,或有羅漢,成下品戒,異生成上品戒”,那這裏的意思,就是阿羅漢(這個阿羅漢,當然不一定是四果阿羅漢,但是是叁果,或者是二果、初果),他們受苾刍戒的時候,也可以成下品戒,凡夫可以發殊勝的上品心,得到上品戒,那就是看菩提心有沒有,有沒有成佛度衆生的一個願。所以說阿羅漢,如果你發的是自了漢的心,當然你的戒是下品的,那麼凡夫他發的是殊勝的菩提心,成佛度衆生、住持正法的願,那麼當然是上品戒。所以說戒的上品、下品,看發心而定,不在乎你人的品位高下。國王受戒,跟一個要飯的受戒,也看你發心好不好,不見得你國王去受戒了,一定是上品,要飯的他發菩提心、殊勝心,可能是上品,國王如果他爲了逃避這個世間上的苦惱,他現在爲了自己的安逸、清閑,這麼受戒的,恐怕還是下品。所以說,這個發心的殊勝不殊勝就決定戒的上、下、中品。

  下邊是叁歸依,這個是很殊勝的,其它的書恐怕見不到,《俱舍》裏邊特別標出這一個來,也可以說,這個有部是很講理智的,不講迷信的,從這個文,我們一看就可以知道,下邊講下去就可以看到。

  

   己四 明叁歸體

  從此第四,明叁歸體。論雲:諸有歸依佛法僧者,爲歸何等?頌曰:

  歸依成佛僧  無學二種法  及涅槃擇滅  是說具叁歸 

  “從此第四,明叁歸體”,這個叁歸體是什麼東西?一般人受叁歸,哪個都受過,佛教徒最起碼的是叁歸,沒有叁歸不叫佛教徒,那麼叁歸的體是什麼?一問恐怕將一個軍了,我看回答出來的,能夠如法地回答的人,恐怕不一定多,乃至于沒有。當然說沒有,不是所有的佛教徒沒有,就是我們在座的是不是能回答,可能是沒有。

  “論雲:諸有歸依佛法僧者,爲歸何等”,歸依叁寶,到底歸依什麼?叁歸的體,你歸依什麼體,你歸依什麼?是不是歸依佛(一個人),歸依法(佛的叁藏十二部)?這個我們一般說的,歸依佛兩足尊,乃至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歸依法,一切的經典,歸依僧,那些菩薩、羅漢,乃至現在出了家的這個僧,是不是?這個形相上說,也不能叫錯,但是從具體的分析,還太膚淺,還得要深追下去,有部是理智比較發達的,他追得很深。他說歸依到底歸依什麼?

  “歸依成佛僧,無學二種法,及涅槃擇滅,是說具叁歸”,叁歸的體,成佛的無學法,乃至成僧的有學、無學法。這是歸依佛,是成佛的無學法,是歸依佛的體,並不是歸依佛的人,是歸依成佛的無學法。歸依僧,也不是歸依僧那個人,是歸依成僧學、無學的法,那就是聖僧,不是凡夫僧,也不是歸依聖僧的本體,歸依聖者、聖僧的成就他無學僧、有學僧的那些法。那麼歸依法,歸依涅槃,最高的法就是涅槃,並不是一般泛泛的法,最究竟的,這個是最了義的法,涅槃。

  這個就是叁歸,叁歸體就是這個。從這裏我們看,整個叁歸,都是歸依法。

  

  釋曰:歸依佛者,不歸佛身,但歸依成佛無學法。由無學法,能成佛故;又佛得無學法,是殊勝故;又佛得無學法,能覺悟一切故。由此叁義,故歸依也。無學法者,謂佛身中,盡、無生智,無漏五蘊爲體。

  “釋曰:歸依佛者,不歸佛身”,並不是歸依佛這個人。

  “但歸依成佛無學法”,這是有部的說法。成佛靠什麼法?這個成佛的無學,佛是無學,成佛這個無學的法,就是大乘的無學法,這個法就是歸依佛的體。因爲佛怎麼來的?就是成佛的無學法修證到了,才得來的,那麼可貴的在無學法,不是一個人,所以真正歸依的是成佛的無學法。“由無學法,能成佛故”,佛之所以成佛,正因爲佛有這個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