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無學法。
“又佛得無學法,是殊勝故”,一個是,佛所以成佛,因爲有這個無學法,二個,佛所以能成殊勝,叁界至尊,正因爲他有這個成佛的無學法。
“又佛得無學法,能覺悟一切故”,佛能夠度一切衆生,也靠這個無學法,所以說佛的一切功能、一切尊貴都要靠這個無學法,真正歸依佛,就歸依這個無學法,那才是最究竟的歸依佛。
“由此叁義,故歸依也”,因爲這個叁個意思,我們歸依佛,總的來說,就是歸依無學法。
什麼叫無學法?“謂佛身中,盡、無生智,無漏五蘊爲體”,就是佛的最高的智慧,盡智、無生智。成無學的時候,一個叫盡智,一個是無生智,利根的有無生智。阿羅漢盡智,鈍根阿羅漢有。無生智,利根阿羅漢才有,利根阿羅漢有盡智、無生智,鈍根阿羅漢只有盡智,沒有無生智。而佛是大利根,所以盡智、無生智都有。那麼這個佛身上的盡智、無生智,就是佛的無學法。這個無學法,無漏的五蘊爲體,因爲它本身是智,就是慧心所,無漏的慧,那麼慧心所決定心王,心王就是識蘊,心所就是行蘊,那麼他必定有受、想的心所相應,就是受蘊、想蘊,決定有他的道共戒(無表色),也有色蘊,所以這是五蘊爲體,無漏的五蘊,不是有漏五蘊。這是歸依佛的說完了。
歸依僧者,謂歸依成僧二種法,所謂學法、無學法。此二種法,能成四向四果僧故,故歸依也。
歸依僧是歸依什麼?“謂歸依成僧二種法”。什麼叫僧呢?嚴格的說聖僧,成就了聖者,他才能叫僧,一般的凡夫,只不過是僧的因,將來能成僧,現在嚴格的話,僧的資格還差一點。那麼成僧的二種法,一個學法,一個無學法。學法,就是聖者的初果、二果、叁果;無學法,最後成就四果。
“此二種法,能成四向四果僧故”,所謂四向四果的僧,就靠這兩個法,有學、無學兩個法。所以真正歸依僧,就是歸依有學法、無學法,這跟佛一樣的,僧之所以成僧,就是因爲他有有學法、無學法,僧所以殊勝,也正因爲他有有學法、無學法,僧之所以能夠利益衆生,也就是因爲他有學法、無學法,跟佛是一樣的。所以說真正歸依僧,是歸依成僧的有學、無學法。
歸依法者,唯歸涅槃。涅槃即擇滅也。一切衆生身中,所證擇滅,是善是常,寂滅一相,故通歸依。
那麼歸依法是什麼呢?泛泛的說,叁藏十二部都是法,而實際上,都是通向涅槃的大路,總歸起來最了義的法就是涅槃,所以說真正歸依法,是歸依涅槃,只是歸依涅槃,“唯歸涅槃”。什麼叫涅槃?涅槃就是擇滅。
“一切衆生身中,所證擇滅,是善是常,寂滅一相,故通歸依”,一切衆生身裏所證到的擇滅,這個擇滅是一相的,“寂滅一相”,都是空性嘛;這個都是善的,又是常的,無爲法,常的,寂滅的,一相的。所以“通歸依”,一切衆生裏邊所證的擇滅,都一起歸依,這是歸依法,體就是如此。這是有部的原來的說法。
若依論主,歸依佛者,非直歸依佛無學法,亦歸依佛身。以損生身,成無間罪,故知佛身亦真佛體,故須歸依。歸依僧者,亦歸僧身。以所依身是苾刍故,故通歸依。此能歸依,語表爲體。
但是世親論主,把它稍微修正了一些。“若依論主”,根據世親菩薩,《俱舍論》的論主是世親菩薩。他的說法,“歸依佛者”,不但是歸依成佛的無學法,也歸依佛身,這個也很簡單的,佛既然身上有無學法,這個佛也是尊貴,普通的人沒有嘛,那當然佛這個身也值得歸依,他也有依據。
“以損生身,成無間罪故”,因爲你損害生身,就是出佛身血,以惡心出佛身血,要成五無間罪,那佛尊貴的那麼高,爲什麼原因?就是他有無學法。那麼這樣尊貴的佛的身體,那也值得歸依。對他,你稍微出一點點血,就要成五無間罪的,而且是很重的五無間罪,比殺父、殺母還要厲害,那麼這樣子,從這個證明佛身也是我們歸依的對像,因爲佛身那麼尊貴嘛,你只要出一點血的話,就五無間罪來了。
“故知佛身亦真佛體”,佛的身也是佛的體,也應當擺在歸依佛的體裏邊,因爲他本身有了那個法之後,他本身也是屬于佛的一個體,所以也要歸依。前面的那個是依法不依人的,可以說是已經走了極端了,就是全部是依法了。這裏我們說,既然是依法不依人,但這個法是寄托在人身上的,那你還得要歸依佛的身體,活生生的佛陀,也是要歸依的,“故須歸依”。
歸依僧,同樣,也要歸依聖僧,那些叁果四向的賢聖僧,假使大乘的就是菩薩,也要歸依他們的身,就是他們的有情。“以所依身是苾刍故”,一般的嚴格的僧來說,出家的叫僧了,因爲他們叁果四向的那些,他就是苾刍,他有學、無學法,尊貴的法在他身上,值得歸依,本身他是苾刍,又有那個無漏的有學、無學法,他們證到那個法,是我們歸依的對像,所以也要把他歸依進去。
“此能歸依,語表爲體”,所歸依是佛、法、僧,能歸依什麼?語表業,“語表爲體”,因爲要說的。我們要說“歸依佛,歸依法”,一定要說的,不說的話不成歸依。
問:歸依者何義?答:是救濟義,由歸叁寶,解脫苦故。
“歸依者何義”,再問一下,什麼叫歸依呢?叁歸的體講完了。歸依法,世親論主沒有說,歸依法就是法,就是涅槃,這個是一致的,所以沒有再說。
下邊什麼叫歸依?這個事情,我們還是要知道一下,因爲一般人說歸依,叁歸依都知道,什麼叫歸依?“南無就是歸依”。南無什麼?“南無就是歸依,歸依就是南無”。問來問去就是那麼一回事情,那麼到底啥意思?還是沒講出來。
歸依,“是救濟義”,救濟。 “由歸叁寶,解脫苦故”,歸依叁寶之後,可以把我們從苦裏邊救出來,解脫苦,這個歸依就是救濟,也是投靠的意思。
如世尊言:衆人怖所逼,多歸依諸山山神名也、園苑及叢林亦神名也、孤樹製多等孤樹神製多外道塔也,此歸依非勝,此歸依非尊,不因此歸依,能解脫衆苦。
“如世尊言”,這個下邊,舉一個頌。“衆人怖所逼,多歸依諸山,園苑及叢林,孤樹製多等,此歸依非勝,此歸依非尊,不因此歸依,能解脫衆苦”,就是說那些一般的錯誤的歸依,世間上很多人受了一些苦惱,恐怖所逼;這個苦惱,一般就是說,他住在裏邊,就是分了幾類。
第一個苦惱,恐怖所逼,碰到王賊兵害,怨賊之類的苦,他就要逃到山上去,“多歸依諸山”,到山上去歸依,求山神,歸依山神,希望解脫這些苦。
“園苑及叢林”,那麼有些人,他受到愛別離苦,假使我們說現實的一些失戀,女人不要他了,女朋友走掉了,或者男朋友另外找女朋友了,這些情況,或者是破産了,或者是家人死掉了,等等的,心裏憂惱的不得了。他就跑到花園裏去散散心,那麼就投靠苑裏的神,希望寄托于他來解除他的苦惱。
也有些人到叢林裏邊去,他是受到一些饑渴,假使生活不行了,活命的方法沒有了,就是走投無路了,他到了叢林裏邊,去求那些叢林裏的神。或者,有些求樹神,孤樹就是大樹了。他有些事情,假使要求發財,求養孩子了,求什麼,求不到,世間的方法求不到,就求樹神。
或者有些,他對現在太苦了,希望下一輩子好一點。去拜塔,外道的塔,這個製多是外道塔,佛教的塔也叫製多,這裏專門指的外道的塔。
所以就是說,世間的人,碰到苦惱之後,或者是山裏去拜山神,或者是林苑神,樹林神,或者是大樹神,或者是拜外道塔。這些人,“此歸依非勝”,這種歸依不殊勝,“此歸依非尊”,也不可尊。那麼他注解裏邊說,“非勝”,不能離叁惡道的苦,你再去求這些,叁惡道苦還離不了。“此歸依非尊”,離不開人間的苦,人間的苦還是離不了。
所以說,要出離叁界,你歸依這些不但是叁惡道苦離不了,你更進一步,要除人間的、天上的苦更離不了。這些歸依都不殊勝。爲什麼?它沒有這個能力嘛。你要求就求大老板,求一個小老板,或者求一個窮光蛋,你求他幹啥呢?沒有用的。那麼你求大老板,是哪個?佛,真正的最高無上的就是佛陀,所以應當歸依佛陀。前面那些歸依,“不因此歸依,能解脫衆苦”,你這樣子歸依他們的話,並不能解脫一切苦,人天苦、叁惡道苦,都解決不了。
諸有歸依佛,及歸依法僧,于四聖谛中,恒以慧觀察,知苦苦谛知苦集集谛,知永超衆苦,知八支聖道道谛,趣安穩涅槃滅谛。此歸依最勝,此歸依最尊,必因此歸依,能解脫衆苦。是故歸依,普于一切受律儀處,爲方便門。
那麼下邊是好的,“諸有歸依佛,及歸依法僧,于四聖谛中,恒以慧觀察,知苦知苦集,知永超衆苦,知八支聖道,趣安穩涅槃,此歸依最勝,此歸依最尊,必因此歸依,能解脫衆苦”,下邊是對的,正確的歸依。那些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的。我們說這個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,一點不迷信成分的,有部是非常理智的,你歸依佛法僧,就是重點還要歸依那些成佛的無學法,成僧的學、無學法,跟歸依涅槃,那你就是離不開法的。
歸依佛法僧之後,“于四聖谛”,苦集滅道。經常,“恒”,時時刻刻不斷地以智慧去觀察,觀察什麼?“知苦”,這個世間是苦,確實是苦,不是假的苦。有的人,嘴裏說苦苦苦,明天看電影、看電視看得忘乎其神,高興得不得了,哈哈大笑,這苦啥東西呢?(85B)你嘴裏說苦沒有用。吃酒的時候,高興呢,吃一杯,什麼東西啊,作起詩來了,這個還是苦在哪裏去了呢?這些都是不知苦。真正知苦的話,那就是世間上毫無樂趣,最好的國王的位子,什麼享受拿過來,……。佛就是這樣的,天人獻玉女,最好的女人獻過來給佛享受,不要。這個是不要,這個是苦東西,髒東西,臭東西。所以真正知苦的人實在是很少了。如果你真地知苦,那些謬論就不會發出來了。
“知苦集”,苦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業品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